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带来越来越恶劣的影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大趋势。我国作为目前碳排放第二大国,在国际压力中要正确定位,履行适当责任;坚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新能源新技术,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
【关键词】锁定效应;能源;新技术;国际合作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现如今,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全球要发展这一经济模式的原因,毫无疑问是各国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一、气候变暖,全球气候恶劣化不可忽视
20世纪,尤其是其后半叶的50年,人们每年都消耗大量的石油和煤炭,且为了满足粮食和木材等需求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不能平衡的被森林吸收,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385.2ppm。这增加幅度超过以往65万年期间的变化。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针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如下现象:最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了0.74℃;1961——2003年间,海平面每年上升1.8mm,最近的增加趋势更甚;北极的冰川每10年缩小2.7%;许多地区的降水量都发生变化,长期严酷干旱地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大陆上不少地方发生暴雨的频率增加,台风和龙卷风的强度增加。
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有着极大的关联。在找出使气候变暖的真正元凶之前,我们必须重视二氧化碳的减排工作。根据IEA(国际能源机构)的预言,到201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要控制气候的继续恶化,首先必须着手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节约不可再生能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二、“锁定效应”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的压力
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能轻易放弃。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低碳经济,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外,还有其许多家燃煤电厂及核电厂正面临寿终更新,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已经完成的现实背景。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一二百年,也有实力更新其设施与技术。而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且我国正处在一个高碳经济发展阶段,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这一过程是要大量耗能、大量排放的,而我国最近几十年正出于这一发展阶段的高峰期。“锁定效应”已经不能避免。最基本的出路就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而研发和推广这些技术所要的巨额资金和尖端科技需要落实的国际合作。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并没有被规定具体的减限排义务,但多年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想要我国正式承担量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美国拒批《京都议定书》的理由之一就是《议定书》未给中、印等发展中大国规定减限排义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3次缔约方大会指定的“巴厘岛路线图”,已近将发展中国家承担具体减限排义务正式纳入后京都进程,明确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减缓行动,这种行动应该是以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方式开展”。
三、发展新技术,向绿色低碳经济模式转化
中国要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就必须要跨越技术难关,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摒弃发达国家老路和老的技术模式,这是我们的基本机会——直接进入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技术选择,直接建立相应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其中隐藏的机遇是很大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不能实现成功转变,不仅经济发展受限制,且很有可能在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以后会发现我国的国际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想转型成功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开发有效的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目前主要发展的技术和能源有DME(二甲醚)技术,CCS(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生物质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核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我们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的路途中,也深深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在今年11月30日的中欧峰会上,中欧双方签署了5个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科技部与欧盟委员会关于通过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开展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发电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欧环境治理项目》。
四、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中的现实问题
目前全球最瞩目的节能减排技术,要大力发展和推广也需要到2020年之后;而水能、风能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地热能、生物能、广电能等)虽然是纯粹的清洁能源,但是尚有很多资源未被开发或者很难开发,在世界所占的能源比例也不多,水能电力占到世界总量的13%,而风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只占世界总量的2%。即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方案能够完全行之有效的改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和快速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化。而资金和目前的高碳能源设施的锁定效应也是阻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化、实现彻底减排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明确我国走的工业化道路不是任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而是跨越式的绿色道路,直接向既与环境友好又能发展的方向前进。并且要积极参与CDM(清洁发展机制) 的项目内容,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吸收其资金与先进技术,尽力加快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步伐。同时要看清世界局势,明白自己开发新技术新能源才是硬道理,不能完全依靠资本主义国家。还要鼓励民间的国际交流,推进企业与外资合作的减排项目。最后要做好全民减排意识普及教育,让全民动员到减排中来。如果抓住并好好利用这次全球经济模式改变的机遇,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更加有利于我国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08年5月第18卷3期1~7页
[2]邹骥,应对低碳挑战 中国胜算几何?《中国环境报》2008年1月8日
[3]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环境保护》2008年第3期B
[4]Jean-pual Bouttes,Raymond Leban,Jean-Michel Trochet:《低碳電力构想——能源政策与气候变化》2005年3月29日
【关键词】锁定效应;能源;新技术;国际合作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现如今,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全球要发展这一经济模式的原因,毫无疑问是各国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一、气候变暖,全球气候恶劣化不可忽视
20世纪,尤其是其后半叶的50年,人们每年都消耗大量的石油和煤炭,且为了满足粮食和木材等需求大量砍伐森林,造成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不能平衡的被森林吸收,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百万分之一)左右增加到2008年的385.2ppm。这增加幅度超过以往65万年期间的变化。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针对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的影响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如下现象:最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了0.74℃;1961——2003年间,海平面每年上升1.8mm,最近的增加趋势更甚;北极的冰川每10年缩小2.7%;许多地区的降水量都发生变化,长期严酷干旱地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大陆上不少地方发生暴雨的频率增加,台风和龙卷风的强度增加。
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个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有着极大的关联。在找出使气候变暖的真正元凶之前,我们必须重视二氧化碳的减排工作。根据IEA(国际能源机构)的预言,到2010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要控制气候的继续恶化,首先必须着手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节约不可再生能源;以技术进步为基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二、“锁定效应”与中国在世界格局中面临的压力
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能轻易放弃。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低碳经济,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外,还有其许多家燃煤电厂及核电厂正面临寿终更新,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已经完成的现实背景。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已经一二百年,也有实力更新其设施与技术。而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且我国正处在一个高碳经济发展阶段,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这一过程是要大量耗能、大量排放的,而我国最近几十年正出于这一发展阶段的高峰期。“锁定效应”已经不能避免。最基本的出路就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而研发和推广这些技术所要的巨额资金和尖端科技需要落实的国际合作。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并没有被规定具体的减限排义务,但多年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想要我国正式承担量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美国拒批《京都议定书》的理由之一就是《议定书》未给中、印等发展中大国规定减限排义务。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3次缔约方大会指定的“巴厘岛路线图”,已近将发展中国家承担具体减限排义务正式纳入后京都进程,明确要求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的支持下,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采取减缓行动,这种行动应该是以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方式开展”。
三、发展新技术,向绿色低碳经济模式转化
中国要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就必须要跨越技术难关,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直接摒弃发达国家老路和老的技术模式,这是我们的基本机会——直接进入低碳经济的技术支撑、技术选择,直接建立相应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其中隐藏的机遇是很大的,风险也很大。如果不能实现成功转变,不仅经济发展受限制,且很有可能在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以后会发现我国的国际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依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想转型成功必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开发有效的新能源代替传统的化石能源。目前主要发展的技术和能源有DME(二甲醚)技术,CCS(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生物质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核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我们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的路途中,也深深意识到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仅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在今年11月30日的中欧峰会上,中欧双方签署了5个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科技部与欧盟委员会关于通过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开展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发电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欧环境治理项目》。
四、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化中的现实问题
目前全球最瞩目的节能减排技术,要大力发展和推广也需要到2020年之后;而水能、风能以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地热能、生物能、广电能等)虽然是纯粹的清洁能源,但是尚有很多资源未被开发或者很难开发,在世界所占的能源比例也不多,水能电力占到世界总量的13%,而风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只占世界总量的2%。即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方案能够完全行之有效的改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和快速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化。而资金和目前的高碳能源设施的锁定效应也是阻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如何向低碳经济转化、实现彻底减排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要明确我国走的工业化道路不是任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而是跨越式的绿色道路,直接向既与环境友好又能发展的方向前进。并且要积极参与CDM(清洁发展机制) 的项目内容,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吸收其资金与先进技术,尽力加快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步伐。同时要看清世界局势,明白自己开发新技术新能源才是硬道理,不能完全依靠资本主义国家。还要鼓励民间的国际交流,推进企业与外资合作的减排项目。最后要做好全民减排意识普及教育,让全民动员到减排中来。如果抓住并好好利用这次全球经济模式改变的机遇,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更加有利于我国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2008年5月第18卷3期1~7页
[2]邹骥,应对低碳挑战 中国胜算几何?《中国环境报》2008年1月8日
[3]李丽平,任勇,田春秀,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环境保护》2008年第3期B
[4]Jean-pual Bouttes,Raymond Leban,Jean-Michel Trochet:《低碳電力构想——能源政策与气候变化》2005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