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荆棘鸟》是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小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区分了“自由自”和“自由往”。本文将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评析《荆棘鸟》中的人物。第一代人菲奥娜和第二代人拉尔夫、梅吉都曾为自由而抗争过。戴恩对上帝怀有纯净的虔诚。朱丝婷最终得到了真正的自由,即“自由往”(积极自由)。书中的人物如同开篇的荆棘鸟,穷其一生去追寻自由。
关键词:《荆棘鸟》 自由自 自由往 束缚 抗争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铺开。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本文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为切入点对《荆棘鸟》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剖析。
一、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简介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各种名词中间,歧义丛生,以各种方式打动人心的,莫过于自由”。(弗洛姆,2007:15) 自由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中。弗罗姆是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在对前辈思想家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以及对现实社会经验进行总结的前提下,弗洛姆提出了逃避自由理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最大的成果在于其区分了“自由自”和“自由往”。前者又称为消极自由,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本身带有毁灭力量;后者又称为积极自由,他指出,“这必然指向一种真正与他人的联结,超乎常规社会互动中的表面联结”,(弗洛姆,2007:36)即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
二、《荆棘鸟》人物评析
(一)逃不脱束缚的拉尔夫
“自由自”即消极自由。拉尔夫是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称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从小说一开始,拉尔夫就处在信仰、神父身份、社会习俗等的重重束缚之下。未遇到梅吉时的拉尔夫对上帝是虔诚的,对事业是忠诚的,所有的束缚是他心甘情愿去承受的。作为旁观者,或许会认为此时的拉尔夫是没有自由的,但拉尔夫心里却未必这么认为。然而在遇到梅吉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梅格安,这是我最喜欢的名字”,拉尔夫初遇梅吉时这样说。拉尔夫的恭维或许是出于传教士的礼貌,但这句话却从此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
梅吉长大成人之前的时光是温馨美好的,因为那时可以不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日渐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曾经甘愿将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拉尔夫渐渐地产生了背离上帝的想法。自由对拉尔夫来说从未如此的令人绝望。玛丽·卡森临死之前将拉尔夫彻底推到了抉择的关口。玛丽·卡森留下的遗嘱让拉尔夫做出选择,一是作为传教士的辉煌前途,二是对梅吉的爱。玛丽·卡森如此的了解拉尔夫,拉尔夫也像玛丽·卡森所预想的那样放弃了梅吉。在这个过程中,拉尔夫放弃了作为一个男人的爱。但是放弃爱却远远没有所想象的那样轻松。对拉尔夫来说,对梅吉的爱就是他所向往的自由,他难以摆脱这种向往。在听说梅吉结婚的消息后,拉尔夫难以抑制的痛苦和失落最终促成了麦特劳克岛上的偷情。这是拉尔夫对自由的追寻,对教会束缚的抗争。只是这种抗争非常脆弱,红衣主教的位置轻易地击垮了拉尔夫对爱的渴望。拉尔夫和梅吉的悲剧也由此造成。总体来看,拉尔夫从始至终是一个被野心和欲望所绑架的人,其实弗洛姆的“自由”用来形容拉尔夫并不十分恰当,拉尔夫从没有获得过自由,并没有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二)梅吉的“自由”
拥有一头金红色头发的梅吉是一个坚强而执着的女人。梅吉小的时候因为交了不属于同一阶层的朋友,遭到母亲的惩戒而被剪去了头发,她骄傲的抬起头去面对其他人的异样目光。举家搬迁到澳大利亚后,梅吉遇到了生命中的男人拉尔夫。“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长袍拖在尘土中,迈步越过了那些男孩子,蹲下身来,用双手搂住了梅吉,那双手坚定、柔和,充满了友爱”。(麦卡洛,2014:20)当一家人出现在玛丽面前的时候,她用她那小小的胳膊紧紧搂着拉尔夫的脖子,她这样地依赖他,保护父亲和弗兰克早被抛诸脑后了。渐渐长成少女的梅吉也明白对一个教士抱有温柔梦是不对的,但她无法阻止自己这么想。拉尔夫也在无意识中把对梅吉的怜爱发展成了男女之爱。如果拉尔夫的身份是横亘在两人中间的第一道天然障碍,玛丽·卡森留下的遗嘱则是硬生生将两人分开的第二道障碍。宗教的禁欲主义和拉尔夫对权力的贪婪都注定了这段感情不会圆满。
梅吉从小就明白“不为自己去争斗的人是得不到什么帮助和同情的,女孩子也概莫例外”。(麦卡洛,2014:130)经历了一次失败婚姻之后,梅吉对上帝的束缚进行了一次果断的抗争。“不仁慈的上帝!除了从我身边夺走拉尔夫,上帝为我做过什么?上帝和我互不喜欢......”(麦卡洛,2014:148)麦特劳克岛上的休养是梅吉对教会、对命运的一次抗争,对自由的一次追寻。这次追寻的代价是惨重的,它产生的果实最终击溃了拉尔夫。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更切重于人物的内心,相比拉尔夫,梅吉对自由的追求要热烈得多,主动得多。但是梅吉的自由则应归于自由自,即消极自由。她用执着、带有毁灭性的力量正面迎击了社会、宗教的束缚,虽然失去了拉尔夫,却从上帝那里偷来了戴恩。而当戴恩逐渐表现出对上帝和神职的敬慕时,梅吉再一次感受到上帝的嘲弄。她恶狠狠地说:“女人最大的仇敌就是上帝!我们所追求的一切,他都恶狠狠的加以破坏”。(麦卡洛,2014:358)在戴恩拯救溺水少女不幸身亡后,梅吉看透了一切。她鼓励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只有朱丝婷在德罗海达以外的地方幸福地生活下去,她心里的希望之火才不会熄灭。总体而言,梅吉是个勇于同束缚抗争的人。如果说前期在麦特劳克岛偷来孩子戴恩是梅吉的自由自(消极自由),那后期鼓励自己的女儿朱丝婷努力寻求所爱就是自由往(积极自由)。尽管一生荆棘满布,梅吉始终保持了一个克力里加孩子的骄傲,她胸怀坦荡、一往无前的寻求自由、追求所爱,虽然被刺的遍体鳞伤,却谱写了一曲最美的歌声。 (三)菲奥娜的抗争
菲奥娜是《荆棘鸟》中的第一代女性,她出身于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上层社会。本来注定拥有一个富贵人生的菲奥娜因为与已婚男人的恋情而被家族引为耻辱,后来她的父亲将她嫁给了家里的仆人帕迪。《荆棘鸟》中,麦卡洛对菲奥娜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是一个略矮于中等个子的、非常端庄、相当漂亮,然而却面无表情、神情严肃的妇人,她身段优美,尽管下身已怀过六个孩子,但是腰肢还没有变粗”。(麦卡洛,2014:103)菲奥娜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勇敢的追求爱情,并且为帕克汉生下一个孩子。她如痴如狂地爱着帕克汉:“我如此的爱那个男人......我爱他爱的快发疯了,我知道从此以后我不会再爱上其他的男人......”。(麦卡洛,2014:401)菲奥娜像是梅吉的前身,她所追求的自由象征对父权社会和封建社会旧道德束缚的抗争。然而菲奥娜虽然出身高贵,但却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她追求自由的行动最终失败了。
菲奥娜的抗争代表着第一代女性的觉醒,她曾为了爱情勇敢地踏上了荆棘之路,但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菲奥娜对自由的认识并不清晰,她的抗争并不彻底,当她父亲对她进行“制裁”时,她乖乖的任其父亲和家族处置,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她都没有真正的挣脱束缚。弗洛姆说的是消极自由,能挣脱束缚并带有毁灭性的力量,而菲奥娜的自由却在对社会束缚的妥协中被无情抛弃,最终毁灭的是菲奥娜自己,菲奥娜是父权社会和封建旧道德束缚下的牺牲品。然而,菲奥娜勇敢地为自己追寻的爱情承担痛苦和惩罚,甚至在晚年时回想起当年的爱情,心中并没有一丝后悔,而是欣慰,这也是菲奥娜对年轻所追求的自由保留到最后的一点坚持。
(四)虔诚的信徒——戴恩
戴恩的虔诚是一种别样的力量。如果非要用自由来解释,那么上帝的怀抱就是戴恩所追求的永恒自由。作为梅吉和拉尔夫的儿子,戴恩拥有和他母亲一样的美貌、与他父亲一样的英俊。热爱戴恩的年轻姑娘对他的冷漠和自律疑惑不解,猜疑他是三色羹(意为同性恋)。戴恩的姐姐朱丝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弟弟不是同性恋,她用另外的方式安慰了自己不能吸引到戴恩注意力的而感到沮丧的好友:“他要当教士了”。(麦卡洛,2014:467)拉尔夫的痛苦还可以归咎于在遇到梅吉时他已经是个教士,虽然选择了教会,却忘怀不了梅吉。戴恩是拉尔夫的儿子,却不是神职。他可以拥有张扬的青春、美好的爱情,然而十八岁的戴恩放弃自己可能拥有的多彩人生,虔诚的选择了圣帕特里克学院。在戴恩成为神职时,拉尔夫中间曾经问过他:“你明白在你和他之间决不能产生其他的爱,你是他独有,你可以为他摒弃一切吗?戴恩”。戴恩回答说:“明白”。(麦卡洛,2014:389)在戴恩清澈的眼睛里,拉尔夫是最优秀的教士。然后在拉尔夫的心里,这些教条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束缚,直接造成了他和梅吉的最大的痛苦。他问这些问题无非希望戴恩在回答时稍有犹豫,他实在太像18岁时的自己,相貌出众,优雅大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戴恩是拉尔夫的镜子,可怜的拉尔夫,他一生从未见过一个男人举止如此优雅,但是周围的人却看到了两个。
26岁的戴恩在希腊的海滩度假救人,水性极好的他在被救者上岸后因突发心力衰竭而亡,拉尔夫在得知真相后亦心痛而死,两个男人最终回到了上帝的怀抱。对戴恩来说,他为上帝而生、为上帝而死,他的生活从未有束缚,因为没有束缚也就没有挣脱,弗洛姆的自由自不适合来评定戴恩。他的父亲选择上帝却又背弃上帝,使得戴恩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赎罪者,他继承了父亲的虔诚却没有父亲的背叛,若将拉尔夫和戴恩看做一个人的两面,那么戴恩则更像是一个为了信仰而积极努力的人,他拥有的是自由往,是积极的自由。
(五)真正的自由——朱丝婷
朱丝婷是克利里家族的第三代女性,她一出生就注定她与任何人都不同。她对事业、爱情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自由、独立、叛逆而且个性张扬。《荆棘鸟》中对朱丝婷的描述是:“她走路和说话都开始得很早,九个月的时候就会了。她一旦能够用腿站起来,能支配那发音清晰的舌头,就自己走路,能准确地做事情。她既不吵吵嚷嚷,也不反抗,只是性格极其刚强......朱丝婷似乎不想让人紧抱、亲吻和逗着笑”。(麦卡洛,2014:267)德罗海达已经能够给予朱丝婷一份丰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但是朱丝婷对此却不屑一顾。“因为我想住在悉尼,而不是德罗海达。比起德罗海达,我更喜欢悉尼”。(麦卡洛,2014:356)她的母亲认为她在美术上很有才能,建议她做一个画家,朱丝婷这样回答:“妈,你太不现实了,真的。我想这会被看成那种不肯切实考虑人生道路的孩子们的想法的。告诉你吧,我不想饿死在阁楼上,死后才名扬天下。我想活着的时候就想有点儿小名气,经济上也宽裕。因此,我将把绘画当做业余消遣,把演戏当做一种谋生手段。”。(麦卡洛,2014:368)朱丝婷选择当一名演员,当梅吉对她的选择表示不理解时,她解释到“除了舞台我还能在什么地方放声大笑、喊叫和大哭呢?在这里,在学校,或者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允许我这样的!我喜欢大笑、大哭、大叫,妈的!”。(麦卡洛,2014:391)
第三代朱丝婷刚强独立,热爱自由,德罗海达的富裕生活从未束缚住她的脚步。只是此时年轻的朱丝婷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朱丝婷一出生就和母亲住在一起,很少见到他的父亲,童年的朱丝婷缺乏父爱。由于梅吉将所有的爱都倾盖到戴恩的身上,朱丝婷得到母亲的关爱也较少。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朱丝婷变得不相信爱情、蔑视婚姻、排斥男性。唯有戴恩是个例外,当弟弟一出生,她就主动承担起带弟弟的责任,像她的母亲一样,朱丝婷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戴恩,而戴恩也对她十分的依赖。书中这样描述这对姐弟的感情:“尽管他们的性格迥异,但是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对那些没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东西,他们则以一种出自本能的尊重而相互谅解,这是弥合差别的必要的调和。他们确实相知甚深。”(麦卡洛,2014:405)朱丝婷对戴恩表现出了极强的占有欲和责任,在她的生命中,戴恩是她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男性,她排斥所有其他的男性,拒绝爱情。朱丝婷对戴恩的爱极其强烈,并且已经超乎姐弟之情。刚强的朱丝婷挣脱家族、蔑视婚姻,但却在这段畸形的爱情里无法自拔。当上帝将她最亲近的戴恩召唤走以后,朱丝婷非常痛苦,一蹶不振。此时,社会的风俗、旧家族的道德都已不是朱丝婷的束缚。唯有对戴恩的爱,让朱丝婷难以自拔、止步不前。与她交往七年之久的雷恩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朱丝婷的身边,并最终感动了她。朱丝婷是三代女性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一个,她对自由的追寻十分彻底,没有丝毫的妥协。她的母亲、祖母难以挣脱的束缚在这里却轻而易举。戴恩的死,唤醒了她本真的一面,她摆脱了自我的束缚,走上了自由往(积极自由)的道路,最终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三、 结语
《荆棘鸟》的作者在开题就描述了一种鸟,它一生都在不停地飞翔,当遇到那根最长的荆棘刺时,就会让它刺穿自己的身体,并开始一生唯一一次也是最美的一次歌唱。《荆棘鸟》中的大部分人物都穷其一生寻找属于自己的荆棘刺,究其原因,是为了那次最美的歌声。对于大部分来说,他们迫切获得的就是自由,没有家族的阻拦,不再有上帝的束缚。弗洛姆的自由自和自由往恰恰能覆盖克利里家族三代人寻求自由的状态。第一、第二代人的失败和最终的第三代人的成功,无不昭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对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荆棘鸟》是一出悲剧,这是人们寻求自由的必经之路。但另一方面,《荆棘鸟》并不完全是悲剧,朱丝婷最终得到了自由和幸福象征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参考文献
[1] (美)埃里希·弗洛姆.刘林海译.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 (澳)考琳·麦卡洛.曾胡译.荆棘鸟[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4.
[3] 刘彩玲.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逃避自由的分析[N].苏州:苏州大学,2012.
[4]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基于《逃避自由》的分析[N].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荆棘鸟》 自由自 自由往 束缚 抗争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考琳·麦卡洛创作的一部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铺开。有澳大利亚的《飘》之誉。本文以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为切入点对《荆棘鸟》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剖析。
一、弗洛姆逃避自由理论简介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在各种名词中间,歧义丛生,以各种方式打动人心的,莫过于自由”。(弗洛姆,2007:15) 自由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中。弗罗姆是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是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在对前辈思想家的理论进行批判继承以及对现实社会经验进行总结的前提下,弗洛姆提出了逃避自由理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最大的成果在于其区分了“自由自”和“自由往”。前者又称为消极自由,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本身带有毁灭力量;后者又称为积极自由,他指出,“这必然指向一种真正与他人的联结,超乎常规社会互动中的表面联结”,(弗洛姆,2007:36)即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
二、《荆棘鸟》人物评析
(一)逃不脱束缚的拉尔夫
“自由自”即消极自由。拉尔夫是一个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人,一个以称为红衣主教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人。从小说一开始,拉尔夫就处在信仰、神父身份、社会习俗等的重重束缚之下。未遇到梅吉时的拉尔夫对上帝是虔诚的,对事业是忠诚的,所有的束缚是他心甘情愿去承受的。作为旁观者,或许会认为此时的拉尔夫是没有自由的,但拉尔夫心里却未必这么认为。然而在遇到梅吉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梅格安,这是我最喜欢的名字”,拉尔夫初遇梅吉时这样说。拉尔夫的恭维或许是出于传教士的礼貌,但这句话却从此深深地影响着他的人生。
梅吉长大成人之前的时光是温馨美好的,因为那时可以不避嫌。但是随着梅吉的日渐长大,痛苦和矛盾也就与日俱增。曾经甘愿将身体和灵魂都献给上帝的拉尔夫渐渐地产生了背离上帝的想法。自由对拉尔夫来说从未如此的令人绝望。玛丽·卡森临死之前将拉尔夫彻底推到了抉择的关口。玛丽·卡森留下的遗嘱让拉尔夫做出选择,一是作为传教士的辉煌前途,二是对梅吉的爱。玛丽·卡森如此的了解拉尔夫,拉尔夫也像玛丽·卡森所预想的那样放弃了梅吉。在这个过程中,拉尔夫放弃了作为一个男人的爱。但是放弃爱却远远没有所想象的那样轻松。对拉尔夫来说,对梅吉的爱就是他所向往的自由,他难以摆脱这种向往。在听说梅吉结婚的消息后,拉尔夫难以抑制的痛苦和失落最终促成了麦特劳克岛上的偷情。这是拉尔夫对自由的追寻,对教会束缚的抗争。只是这种抗争非常脆弱,红衣主教的位置轻易地击垮了拉尔夫对爱的渴望。拉尔夫和梅吉的悲剧也由此造成。总体来看,拉尔夫从始至终是一个被野心和欲望所绑架的人,其实弗洛姆的“自由”用来形容拉尔夫并不十分恰当,拉尔夫从没有获得过自由,并没有从束缚中解脱出来。
(二)梅吉的“自由”
拥有一头金红色头发的梅吉是一个坚强而执着的女人。梅吉小的时候因为交了不属于同一阶层的朋友,遭到母亲的惩戒而被剪去了头发,她骄傲的抬起头去面对其他人的异样目光。举家搬迁到澳大利亚后,梅吉遇到了生命中的男人拉尔夫。“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长袍拖在尘土中,迈步越过了那些男孩子,蹲下身来,用双手搂住了梅吉,那双手坚定、柔和,充满了友爱”。(麦卡洛,2014:20)当一家人出现在玛丽面前的时候,她用她那小小的胳膊紧紧搂着拉尔夫的脖子,她这样地依赖他,保护父亲和弗兰克早被抛诸脑后了。渐渐长成少女的梅吉也明白对一个教士抱有温柔梦是不对的,但她无法阻止自己这么想。拉尔夫也在无意识中把对梅吉的怜爱发展成了男女之爱。如果拉尔夫的身份是横亘在两人中间的第一道天然障碍,玛丽·卡森留下的遗嘱则是硬生生将两人分开的第二道障碍。宗教的禁欲主义和拉尔夫对权力的贪婪都注定了这段感情不会圆满。
梅吉从小就明白“不为自己去争斗的人是得不到什么帮助和同情的,女孩子也概莫例外”。(麦卡洛,2014:130)经历了一次失败婚姻之后,梅吉对上帝的束缚进行了一次果断的抗争。“不仁慈的上帝!除了从我身边夺走拉尔夫,上帝为我做过什么?上帝和我互不喜欢......”(麦卡洛,2014:148)麦特劳克岛上的休养是梅吉对教会、对命运的一次抗争,对自由的一次追寻。这次追寻的代价是惨重的,它产生的果实最终击溃了拉尔夫。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理论更切重于人物的内心,相比拉尔夫,梅吉对自由的追求要热烈得多,主动得多。但是梅吉的自由则应归于自由自,即消极自由。她用执着、带有毁灭性的力量正面迎击了社会、宗教的束缚,虽然失去了拉尔夫,却从上帝那里偷来了戴恩。而当戴恩逐渐表现出对上帝和神职的敬慕时,梅吉再一次感受到上帝的嘲弄。她恶狠狠地说:“女人最大的仇敌就是上帝!我们所追求的一切,他都恶狠狠的加以破坏”。(麦卡洛,2014:358)在戴恩拯救溺水少女不幸身亡后,梅吉看透了一切。她鼓励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只有朱丝婷在德罗海达以外的地方幸福地生活下去,她心里的希望之火才不会熄灭。总体而言,梅吉是个勇于同束缚抗争的人。如果说前期在麦特劳克岛偷来孩子戴恩是梅吉的自由自(消极自由),那后期鼓励自己的女儿朱丝婷努力寻求所爱就是自由往(积极自由)。尽管一生荆棘满布,梅吉始终保持了一个克力里加孩子的骄傲,她胸怀坦荡、一往无前的寻求自由、追求所爱,虽然被刺的遍体鳞伤,却谱写了一曲最美的歌声。 (三)菲奥娜的抗争
菲奥娜是《荆棘鸟》中的第一代女性,她出身于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上层社会。本来注定拥有一个富贵人生的菲奥娜因为与已婚男人的恋情而被家族引为耻辱,后来她的父亲将她嫁给了家里的仆人帕迪。《荆棘鸟》中,麦卡洛对菲奥娜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是一个略矮于中等个子的、非常端庄、相当漂亮,然而却面无表情、神情严肃的妇人,她身段优美,尽管下身已怀过六个孩子,但是腰肢还没有变粗”。(麦卡洛,2014:103)菲奥娜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勇敢的追求爱情,并且为帕克汉生下一个孩子。她如痴如狂地爱着帕克汉:“我如此的爱那个男人......我爱他爱的快发疯了,我知道从此以后我不会再爱上其他的男人......”。(麦卡洛,2014:401)菲奥娜像是梅吉的前身,她所追求的自由象征对父权社会和封建社会旧道德束缚的抗争。然而菲奥娜虽然出身高贵,但却没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她追求自由的行动最终失败了。
菲奥娜的抗争代表着第一代女性的觉醒,她曾为了爱情勇敢地踏上了荆棘之路,但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菲奥娜对自由的认识并不清晰,她的抗争并不彻底,当她父亲对她进行“制裁”时,她乖乖的任其父亲和家族处置,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她都没有真正的挣脱束缚。弗洛姆说的是消极自由,能挣脱束缚并带有毁灭性的力量,而菲奥娜的自由却在对社会束缚的妥协中被无情抛弃,最终毁灭的是菲奥娜自己,菲奥娜是父权社会和封建旧道德束缚下的牺牲品。然而,菲奥娜勇敢地为自己追寻的爱情承担痛苦和惩罚,甚至在晚年时回想起当年的爱情,心中并没有一丝后悔,而是欣慰,这也是菲奥娜对年轻所追求的自由保留到最后的一点坚持。
(四)虔诚的信徒——戴恩
戴恩的虔诚是一种别样的力量。如果非要用自由来解释,那么上帝的怀抱就是戴恩所追求的永恒自由。作为梅吉和拉尔夫的儿子,戴恩拥有和他母亲一样的美貌、与他父亲一样的英俊。热爱戴恩的年轻姑娘对他的冷漠和自律疑惑不解,猜疑他是三色羹(意为同性恋)。戴恩的姐姐朱丝婷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弟弟不是同性恋,她用另外的方式安慰了自己不能吸引到戴恩注意力的而感到沮丧的好友:“他要当教士了”。(麦卡洛,2014:467)拉尔夫的痛苦还可以归咎于在遇到梅吉时他已经是个教士,虽然选择了教会,却忘怀不了梅吉。戴恩是拉尔夫的儿子,却不是神职。他可以拥有张扬的青春、美好的爱情,然而十八岁的戴恩放弃自己可能拥有的多彩人生,虔诚的选择了圣帕特里克学院。在戴恩成为神职时,拉尔夫中间曾经问过他:“你明白在你和他之间决不能产生其他的爱,你是他独有,你可以为他摒弃一切吗?戴恩”。戴恩回答说:“明白”。(麦卡洛,2014:389)在戴恩清澈的眼睛里,拉尔夫是最优秀的教士。然后在拉尔夫的心里,这些教条是他这一生最大的束缚,直接造成了他和梅吉的最大的痛苦。他问这些问题无非希望戴恩在回答时稍有犹豫,他实在太像18岁时的自己,相貌出众,优雅大方,有过之而无不及。戴恩是拉尔夫的镜子,可怜的拉尔夫,他一生从未见过一个男人举止如此优雅,但是周围的人却看到了两个。
26岁的戴恩在希腊的海滩度假救人,水性极好的他在被救者上岸后因突发心力衰竭而亡,拉尔夫在得知真相后亦心痛而死,两个男人最终回到了上帝的怀抱。对戴恩来说,他为上帝而生、为上帝而死,他的生活从未有束缚,因为没有束缚也就没有挣脱,弗洛姆的自由自不适合来评定戴恩。他的父亲选择上帝却又背弃上帝,使得戴恩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赎罪者,他继承了父亲的虔诚却没有父亲的背叛,若将拉尔夫和戴恩看做一个人的两面,那么戴恩则更像是一个为了信仰而积极努力的人,他拥有的是自由往,是积极的自由。
(五)真正的自由——朱丝婷
朱丝婷是克利里家族的第三代女性,她一出生就注定她与任何人都不同。她对事业、爱情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自由、独立、叛逆而且个性张扬。《荆棘鸟》中对朱丝婷的描述是:“她走路和说话都开始得很早,九个月的时候就会了。她一旦能够用腿站起来,能支配那发音清晰的舌头,就自己走路,能准确地做事情。她既不吵吵嚷嚷,也不反抗,只是性格极其刚强......朱丝婷似乎不想让人紧抱、亲吻和逗着笑”。(麦卡洛,2014:267)德罗海达已经能够给予朱丝婷一份丰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但是朱丝婷对此却不屑一顾。“因为我想住在悉尼,而不是德罗海达。比起德罗海达,我更喜欢悉尼”。(麦卡洛,2014:356)她的母亲认为她在美术上很有才能,建议她做一个画家,朱丝婷这样回答:“妈,你太不现实了,真的。我想这会被看成那种不肯切实考虑人生道路的孩子们的想法的。告诉你吧,我不想饿死在阁楼上,死后才名扬天下。我想活着的时候就想有点儿小名气,经济上也宽裕。因此,我将把绘画当做业余消遣,把演戏当做一种谋生手段。”。(麦卡洛,2014:368)朱丝婷选择当一名演员,当梅吉对她的选择表示不理解时,她解释到“除了舞台我还能在什么地方放声大笑、喊叫和大哭呢?在这里,在学校,或者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允许我这样的!我喜欢大笑、大哭、大叫,妈的!”。(麦卡洛,2014:391)
第三代朱丝婷刚强独立,热爱自由,德罗海达的富裕生活从未束缚住她的脚步。只是此时年轻的朱丝婷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朱丝婷一出生就和母亲住在一起,很少见到他的父亲,童年的朱丝婷缺乏父爱。由于梅吉将所有的爱都倾盖到戴恩的身上,朱丝婷得到母亲的关爱也较少。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朱丝婷变得不相信爱情、蔑视婚姻、排斥男性。唯有戴恩是个例外,当弟弟一出生,她就主动承担起带弟弟的责任,像她的母亲一样,朱丝婷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戴恩,而戴恩也对她十分的依赖。书中这样描述这对姐弟的感情:“尽管他们的性格迥异,但是他们也有许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对那些没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东西,他们则以一种出自本能的尊重而相互谅解,这是弥合差别的必要的调和。他们确实相知甚深。”(麦卡洛,2014:405)朱丝婷对戴恩表现出了极强的占有欲和责任,在她的生命中,戴恩是她最重要也是唯一的男性,她排斥所有其他的男性,拒绝爱情。朱丝婷对戴恩的爱极其强烈,并且已经超乎姐弟之情。刚强的朱丝婷挣脱家族、蔑视婚姻,但却在这段畸形的爱情里无法自拔。当上帝将她最亲近的戴恩召唤走以后,朱丝婷非常痛苦,一蹶不振。此时,社会的风俗、旧家族的道德都已不是朱丝婷的束缚。唯有对戴恩的爱,让朱丝婷难以自拔、止步不前。与她交往七年之久的雷恩在这个时候来到了朱丝婷的身边,并最终感动了她。朱丝婷是三代女性中最具叛逆性格的一个,她对自由的追寻十分彻底,没有丝毫的妥协。她的母亲、祖母难以挣脱的束缚在这里却轻而易举。戴恩的死,唤醒了她本真的一面,她摆脱了自我的束缚,走上了自由往(积极自由)的道路,最终得到了自己的幸福。
三、 结语
《荆棘鸟》的作者在开题就描述了一种鸟,它一生都在不停地飞翔,当遇到那根最长的荆棘刺时,就会让它刺穿自己的身体,并开始一生唯一一次也是最美的一次歌唱。《荆棘鸟》中的大部分人物都穷其一生寻找属于自己的荆棘刺,究其原因,是为了那次最美的歌声。对于大部分来说,他们迫切获得的就是自由,没有家族的阻拦,不再有上帝的束缚。弗洛姆的自由自和自由往恰恰能覆盖克利里家族三代人寻求自由的状态。第一、第二代人的失败和最终的第三代人的成功,无不昭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对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影响。总体而言,《荆棘鸟》是一出悲剧,这是人们寻求自由的必经之路。但另一方面,《荆棘鸟》并不完全是悲剧,朱丝婷最终得到了自由和幸福象征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参考文献
[1] (美)埃里希·弗洛姆.刘林海译.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2] (澳)考琳·麦卡洛.曾胡译.荆棘鸟[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4.
[3] 刘彩玲.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基于逃避自由的分析[N].苏州:苏州大学,2012.
[4]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基于《逃避自由》的分析[N].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