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兴国调查”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k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10月,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新余罗坊会议期间,约请兴国县永丰区参加红军的8位农民,开了一个星期的座谈会。1931年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刚刚结束,毛泽东即将长达4万余字的《兴国调查》整理成文。1988年,江西省社科联和兴国县社科联联合组成调查组,对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提到、分析的8个家庭进行了追踪调查,并同毛泽东当年的调查进行了比较分析。2008年6月,我又重新走访散居在兴国县永丰乡、均村乡的8户农民的后人,调查他们的生活变迁,并从这8户农民及其后人身上,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三农”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调查会正式开始时,毛泽东说明了开调查会的目的、意义、要求和希望,提出了调查纲目,然后询问了各个乡有多少贫农、雇农、中农、富农和地主,土豪劣绅杀了多少,逃走了多少,甚至连游手好闲、算命卜卦、拐脚瞎眼的人数都作了统计。这些农民回答毛泽东的问题,有时是你一句我一句,大家凑情况;有时是推荐一个代表作中心发言,综合大家的意见汇报。调查会每天开两三次,有时开至深夜。大家一点不觉得疲倦。一切结论,都是由毛泽东事先提出来,征求他们同意后,再记在本子上。毛泽东还向他们询问了苏维埃政府、农村军事化以及发展生产的状况。本来他还要调查儿童、妇女的情形、交易状况和物价比较,由于蒋介石开始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红军要“诱敌深入”,撤离罗坊,向根据地退却,于是调查会只开了一周便结束了。
  
  八位农民后来的情况
  
  当年接受毛泽东“兴国调查”的8位农民,在调查会后,大部分随军行动。其中,傅济庭、陈北平、雷汉香等6人随即参加了红军。
  傅济庭,这位红军预备队营长,负责召集其余7人开会的干部,是兼开小作坊的农民。因家中小作坊账目未清,曾表示回家处理账目后再当红军。但与毛泽东相处一星期,思想发生了变化,在调查会一结束就带头当了红军。他读书6年,文化程度较高,调到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工作。1930年底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他请假回家处理小作坊账目,曾带回一张与毛泽东、贺子珍合影的照片给乡邻们看。他在家3天后返回部队,途经崇贤圩,黑夜里被人怀疑为“AB团”探子,杀害于河滩上。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评为革命烈士。
  陈北平,革命前是教书先生,1930年冬请假探亲,因正值“肃反”高潮,他被仇家诬告为“AB团”,从家中被抓走,解送到永丰区遭杀害。1982年复查,村里上报了材料,他被追认为烈士。
  陈侦山,革命前是一个兼看“风水”的农民,参加红军后成为红三军团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1934年夏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牺牲在广昌县东华山保卫战中。
  黄大春,革命前是兼做鞭炮手艺的农民。他参加红军后的第二年又回到村里,在半个月内动员了同村一批做鞭炮的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后杳无音信。
  雷汉香,雇农出身,革命前是泥水匠学徒。参加红军后,一直没有脱离部队,跟随三军团参加了长征,牺牲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烈士。
  钟得五,革命前是账房先生,参加红军后从未返回老家。钟来发是他的侄子,为避战祸,在其母亲的带领下举家逃往福建,新中国成立后才返回原籍,并过继给钟得五为子。
  李昌英,佃农出身,当初在调查会上强烈要求当红军,但他年已48岁,未被红军接受,回到村里工作。1935年因生活所迫,年过五旬的他受雇于商人当挑夫,后患痢疾客死在赣州。
  温奉章,佃农出身,是当时参加调查会的8位农民中唯一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幸运者。他当时因腿疾没有被批准当红军。随红军向根据地退却时返家,因行走不便与毛泽东在路上邂逅相遇。毛泽东自己出资派警卫员在附近农家雇请了一辆牛角车(即独轮车),找人将温奉章扶上车,一路护送到吉安。温奉章回到村里后曾到红军后方医院当炊事员。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后,他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当了红二十四师一名普通战士。红二十四师向闽粤边境突围时,队伍被打散,他讨饭回乡从事农耕。20世纪60年代末,新余县在罗坊筹建毛泽东作兴国调查纪念馆时,曾两度接他去作报告,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1972年,他因患鼻咽癌,医治无效,病逝于家中,时年64岁。
  当年参加调查会的8位农民,先后有7人当了红军,6人成为革命烈士。当年他们大都是中共党员和红军预备队营连级干部。他们参加革命是为了天下穷人的解放,他们不奢望得到革命胜利后的什么待遇。他们同无数中国农民一样,胸怀坦荡,默默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中国革命。
  
  1988年对八个家庭后代的调查
  
  岁月悠悠,人世沧桑,毛泽东当年调查过的8户农民家庭,经过多年的历史演变,他们后辈的生活是一个什么状况呢?
  1988年,江西省社科联和兴国县社科联组成联合调查组找到8位农民的后人,对他们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测算,并同毛泽东当年的调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新老一辈都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生活”。
  调查报告从四个方面同毛泽东当年的调查进行了对照和比较:
  劳动方式、生产工具——8个农户的后人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他们和祖辈使用的生产工具都是犁、耙、锄、铲,几乎没有变化。
  口粮和债务——8个农户过去有7户吃不饱,1988年也有7户口粮不足,缺粮数相近,1930年有8户欠债,1987年仍有7户欠债。
  文化程度——据统计,老一代人在毛泽东调查时,平均读书5.1年,新一代人在1988年调查中平均读书5.3年,仅增加了0.2年。
  生活水平——1987年8户农民人均年收入166元,处在贫困线之下,远远低于同期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6元的标准。
  这份调查报告出炉后,在某内刊上登载过,其中的结论部分被一些报刊陆续转载披露,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激起了人们对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生活的热情关注,促进了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1990年,中央政策研究室重新布置对“兴国调查”8位农民后代的生产生活再作调查的任务。江西省社科联根据上级布置的任务,再度组织调查组,对这8户农民开展追踪调查,自1995年至1996年11月上旬,先后作了三次调查,形成了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
  
  2008年的调查:八位农民后代的现状
  
  2008年五六月,我重新走访了8位农民的后代,调查、了解他们目前的生产生活情况。
  (一)傅济庭之孙傅传芬
  傅传芬全家有10口人,他自己在县城打工,2个儿子、儿媳在广东打工。全家年收入10多万元。4个孙辈都在上中小学和幼儿园,其中大儿子的2个小孩在广州读书。
  傅传芬的大儿子在村公路边单独兴建了一幢两层的小洋楼,出租给别人开摩托车修理店。小儿子也在老屋旁边平整了一块150平方米的土地,并购买了部分建筑材料准备兴建新房。
  傅传芬家有轻便摩托车1辆,电冰箱1台,彩电2台,电话1部,手机1部,安装了闭路电视。现用压水井,但已购买了安装自来水的水塔等材料,准备安装自来水。有家用碾米机1台。
  (二)陈北平继子陈显来
  陈显来,1939年生,曾就读南昌铁路学院(1959年),暑假后该学院解散,从此在家务农。
  陈显来家有6口人。 儿子、儿媳和2个孙子都在外打工,2007年赚回4万多元。陈显来夫妻在家务农,2007年收稻谷2500斤,摘木梓20担(榨油140斤),出栏生猪1头。
  陈显来家原来的房子在半山腰上,交通很不方便。2006年,他家又在村级水泥公路边兴建了一层砖混结构新房,占地面积130平方米。
  陈显来家有摩托车1辆,彩电1台,VCD 1部,电话1部,手机4部,安装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器,打了压水井。
  (三)陈侦山继子陈昉琼
  陈昉琼已于1999年去世,其妻刘秀英,现年74岁。5个儿子均已成家,家庭总人口28人,生活在村里属中上水平。大儿子以前在赣州与人合伙开店卖家用电器,其他4个儿子都在福建承包建筑工程。现除了老四、老五仍在福建发展外,其余均已回乡创业。
  陈昉琼的5个儿子中有4个另外建了新房,占地面积均在120平方米以上。老四的房子不仅内装修较好,家具、电器齐全,外墙还贴了瓷砖,在村里很显眼。老大虽然没有另建新房,但房子经过粉刷装修,收拾得干净整洁,倒也住得舒适。
  5个儿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头脑灵活,又有一门手艺,日子过得相当不错。老大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广阔的人缘,经常做些转手生意,每年至少可以赚二三万元。老二回乡后承包了当地的几个建筑工程,还在村公路边兴办纸筋厂,收入也很可观。老四今年又在福建增加投资30多万元,新招工人30多人,规模不断壮大。老五夫妻在福建帮老四管理工地,年收入也不少于6万元。
  5个儿子家家都有摩托车、彩电、音响、VCD、电话、手机,安装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和自来水。老四家还用上了电冰箱和组合家具。
  (四)黄大春继子黄英明
  黄英明,住永丰乡茶石村,现年67岁。家庭总人口6人,其中继子一家4口建房另居。
  黄英明以前会木匠活,还会做爆竹。现在爆竹不允许小作坊生产,年纪大了木匠活也干不了,只好在家照管亲生女儿的2个小孩。
  黄英明家属五保户,2007年共领救济款2070元。2007年初,黄英明患慢性心肌梗塞,后住院治疗,花医药费2300元,幸好有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800多元。但仍需长期服药,每天药费10多元,成了一个负担。
  继子黄春园,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在赣县田村一个砖厂打工,工资七八百元。儿媳在家养猪,年出栏生猪10头左右,可获利1万元。孙子初中毕业后学了电脑,现在县城某广告公司打工,除去吃用,每月剩余500元。孙女在广东打工。
  黄英明家的住房是1969年后陆续建成的,土木结构,两层,占地面积120平方米。1999年,其继子又在旁边兴建砖混结构新房一层,占地面积110平方米,2006年续建第二层。今年进行了粉刷装修,看起来很漂亮。
  黄英明家有摩托车2辆,彩电2台,电话1部,手机1部,安装了自来水和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
  黄英明家的交通很方便,水泥公路接通了兴国县城和赣县,每天有2部中巴车从家门口经过。
  (五)雷汉香孙子雷怡来
  雷怡来,1953年生。雷怡来家有6口人,儿子、儿媳均在外打工,除去吃用每人每月剩余1000多元。雷怡来夫妻在家务农和照管孙子。2007年收稻谷31担,摘油茶4担(榨油80斤),出栏生猪1头。
  雷怡来家的经济情况不太好。其妻从2007年开始患高血压、慢性心肌梗塞等病,每天药费10多元。2007年花医药费2000多元,因为是门诊,只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报销了100多元。
  雷怡来家里原有老屋一栋,1994年在村口路边新建砖瓦房一幢,占地约120平方米,后陆续添建附属建筑,占地100平方米。现又进行了粉刷装修。雷怡来家有摩托车1辆,轻便摩托车1辆,彩电1台,VCD 1台,电话1部,安装有家用自来水。
  (六)钟得五堂孙钟来发
  钟来发, 1952年生,初中毕业,现在家务农。2007年收稻谷50担,出售30担;出栏生猪1头。2007年开始养母猪1头,现已开始产崽。
  儿子、儿媳均在东莞打工,工资平均每人每月1900元。
  钟来发家现住房为1984年所建,土木结构,两层,已粉刷装修,占地面积100平方米,附建26平方米。
  钟来发家有摩托车1辆,彩电1台,轻便摩托车1辆,电话1部,手机1部,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1套,引山泉水自用。
  (七)李昌英之孙李吉锴
  李吉锴家现有15口人。他们夫妻都在家务农,耕种7亩责任田,养1头母猪,100多只鸭子。8个儿子有7个在外打工,1个在读大学。全家年收入近10万元。
  李吉锴家的住房面积较大,但因为人口较多,仍不够住。2008 年新建了砖混结构住房1幢,占地面积120平方米。
  李吉锴家有彩电1台,卫星电视地面接收器1套,手机1部,家用碾米机1台,引山泉水自用。
  (八)温奉章之子温常鑫
  温常鑫,现年64岁,初中毕业,原为民办教师,1985年转为公办教师。2008年上半年退休,退休后月工资1500多元。名下共有15口人,3个儿子均已成家分开另过。最大的孙子18虚岁,已高中毕业,还有1个孙子在赣州读技校;最小的孙子5虚岁,尚未上幼儿园。
  温常鑫的大儿子在家种田兼做木匠,二儿子和三儿子都是夫妻双双在广东打工。大儿子和三儿子都已建房另居,只有二儿子一家和温常鑫住在老房子里。
  这几年,公购粮免了,“三提五统”没有了,还有种粮补贴,本来温常鑫家的日子很好过了,但因为病痛多,花了钱,日子还是很拮据。温常鑫从2003年开始患腰椎盘突出,至今治病已花了4万元。虽然有医保,但因为没人服侍,不能住院治疗,只好看门诊,医药费报销不了。其妻钟元贞,2008年患病2次,一次是胃窦炎,一次是肾结石,差点死了。花了8000多元医药费,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报销了500元。其余看门诊费不能报。三个儿子中有两个儿子娶了两次亲,花费不少。特别是二儿子,现在的媳妇文化低,赚的钱勉强只够自己开销,生活还是比较困难。
  
  1988年和2008年两次调查的比较
  
  从1988年对8户家庭后代的第一次调查到2008年,时间过去了20年。这20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时期,也是中国“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时期。特别是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不仅在农村取消了千百年来的“皇粮国税”,而且还发放种粮补贴,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调动,生活和医疗得到了有效的保障。20年中,这8户农民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现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大部分还过上了小康生活。真可谓“今非昔比”,“旧貌换新颜”。
  这8户家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巨大改变。首先,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户家庭都生活在山区,离圩镇最远的15公里,最近的2.5公里。前辈过的是“日走山路,夜打灯笼”、“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日子。这种状况在1988年调查时仍没有什么明显变化。现在,有6户家门前修通了水泥公路,有的路还开通了直达县城的客运班线。1987年8户农户中只有3户接线通电,共有8辆自行车。现在8户皆“路通电通水通”,家家有摩托车,有的家庭达五六辆。其次,改变了信息闭塞的状况。1988年,8户农民没有1户有电话,仅有1户购买了电视机。现在,不仅家家开通了程控电话,安装了闭路电视(或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而且还用上了手机,做到足不出户也能知道天下大事。
  (二)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7年,这8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仅有166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低297元。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287元,比20年前增长了13倍。8户农民的收入不仅有大幅度的增加,其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88年,8户农民的收入基本上来自种田和家庭养殖业,占总收入的93.4%,货币收入甚微。现在,他们中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脱离农业生产。在被调查的92人中有40人长年在外务工或经商,务工收入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如陈侦山继子陈昉琼一家,1988年调查时缺一个半月的口粮,欠债500元。其后代通过外出务工挣钱,现在不仅口粮不缺,而且家家建了新房。其四子在福建承包工程,成了村里响当当的富户。
  (三)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物质生活方面,1988年,8户农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粮现象,只能过“番薯丝拌饭”的日子;除了过年过节,基本上没有肉吃。可以说,他们仍然挣扎在温饱线上。现在,他们不仅家家粮食有余,而且村村都有卖肉点,鸡鸭鱼肉,想吃就吃。除了自酿的米酒,家家都储有数量不等的白酒或啤酒。他们都“有车(摩托车)有房”,过上了以前只有城里人才能过上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龙头一开,流水哗哗”的生活,完全跨越了温饱线。有的学者将当代农民的小康标准概括为“出门有摩托,吃饭有酒喝,睡觉有老婆”三句话,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8户农民均已跨进了小康行列。
  在精神生活方面,除了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外,8户农民都有自己的电视,可以随时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有的村庄还有自己的庙会和戏团。有的乡村办起了幼儿园,小孩可以自愿选择满意的地方就读。
  在生活、医疗保障方面,建立了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
  (四)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988年调查时,8户农民后代的思想都比较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等、靠、要”的思想比较普遍,有的要求贷款,有的希望给予救济。现在他们户户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凭着智慧和汗水融入到现代化都市生活之中,明白了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创造的道理。特别是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纷纷花血本进行教育投资。现在,他们的后代中,有1人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有4人中学毕业后读了技校。有的从小就把小孩送到南昌、福建、广州等地上学,希望他们学业有成,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8个农户家庭地处深山,生产条件差。1987年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仅低于当时全国农民的水平,也低于同期兴国全县农民的生活水平。1988年调查时发现,“第一次革命”虽然使他们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生活上仍处在贫困状态。最近的调查表明,仅仅20年的时光,8户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大部分还过上了小康生活。
  这8户农家的变迁,就像几滴水珠,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几亿农民的命运。从8户农民家庭的变化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可以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也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选择。
  
  (责任编辑刘荣刚)
其他文献
记者: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您作为五四运动史研究的专家,发表、出版过很多这方面的成果。值此之际,想请您对五四运动作一回顾,并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萧超然:过去我主要是从北京大学和五四运动的关系的角度,对五四运动作过一些研究,但谈不上作过系统的专门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身体不好,很少参加学术活动,对五四运动史研究的现状不太了解。既然你们要我谈谈,我就从宏观的角度,对五四运动及其相关的问题谈谈
父亲何遂于1928年5月正式就任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代校务”。代校务就是代理校长蒋介石、副校长李济深主持校务,并不是“教育长”,当时的教育长是李扬敬。为什么不称“代理校长”呢?也许和蒋介石喜欢部下称他为“校长”而因此犯忌的心理有关。何遂此前是个北方军人,怎么和蒋介石有了直接联系?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出任这个职务?  参与“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直系爱国军人冯玉祥、胡景翼
1952年6月20日,仅仅用了75天,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宣告竣工。这个工程是在国家财力、物力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由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于1950年批准的,标志着新中国全面治理长江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不是没有争议的,不少人心存疑虑,还有一些人明确反对。到1954年,面对20世纪长江最大的一场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
任新民,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担任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卫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1985年起,他一直担任国防科技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并兼任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于2016年1月,集团现有五个校区,协作单位近20家。  教育集团着眼于如何充分发挥龙头校优势,以文化、管理、师资、学案、课程为突破口,开展了一系列共享互联的探索与实践。  在广泛开展“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质量观”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人皆可以为尧舜、三优培养”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并形成“集团章程”“行
1958年8月,以“全国农业经济科学讨论会”(后来通称“拔白旗”大会)为开端,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农业经济系和农经科研单位开展了“拔白旗”斗争,一些教授被批判,教学秩序陷入混乱。我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但会后不久被派到教学秩序已混乱的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担任党总支书记,对1958年全国农业经济学界“拔白旗”运动的情况有一些了解。现根据当年“农业经济科学讨论会”的有关材料,并调查当时参与会议的一些
20世纪60年代,我在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服务科当招待员。毛主席70岁生日那天,我有幸在颐年堂做现场招待服务工作,这是我在中南海27年里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次经历,那些值得回味的真情实景到现在仍然历久弥新,让我无法忘怀。    毛主席破例做寿      1963年12月26日,我和陶幼奇在颐年堂值班。一大早就接到毛主席的机要秘书打来的电话,得知下午4点半毛主席要在颐年堂接见六七位客人,一起吃晚饭并照相。刚
随着小说《林海雪原》及由此改编的电影、京剧、电视剧的广泛传播,侦察英雄杨子荣可谓名扬天下,妇孺皆知。几十年来,关于杨子荣的文章也多得难以胜数。但杨子荣究竟是怎样牺牲的?关键时刻枪为什么射不出子弹?似乎至今仍留下不少谜团。2011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中,关于杨子荣牺牲的情况是这样写的:“(1947年)2月23日,在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杨子荣冲在最前面,
说《大公报》人才济济,主要指的是编辑、记者中能人众多。今天回忆起来,真是群星璀璨,目不暇给。说出一些名字,都令人不胜向往:范长江、孟秋江、杨刚、萧乾、朱启平、黎秀石、梁厚甫、张高峰、吕德润、高集、陆诒、李侠文、徐铸成、周太玄、查良镛(即金庸)、唐振常、季崇威、曾敏之、谭文瑞……但这些人与北京《大公报》基本没有关系,有的早在解放前就离开,有的在解放初期离开,个别人在北京《大公报》成立不久后调离。因此
1967年2月,1964级、1965级中国政府派往各国的留学生,根据国内的统一部署陆续回到北京。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相聚在北京友谊宾馆。当时组织上对我们的一些具体安排都是在周总理过问下,由具体工作部门作出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难忘教诲,历历在目。特别是他那次启动教育工作的尝试,总是令我难以忘怀。    果断排险 扭转危局    1967年1月18日,中国教育部、外交部联合发出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