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我院2004年10月一2011年1月共收治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思者7例,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3.5%。其中同时性乳腺癌2例(其中哺乳期乳腺癌1例),异时性乳腺癌5例。现就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l.1一般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3.5%(7/198)。其中同时性乳腺癌2例(其中哺乳期双侧乳腺癌1例),异时性乳腺癌5例。首发病年龄29岁~52岁,平均44岁。绝经前2例,绝经后5例。异时性间隔时间最长17年,最短2年,平均6年。
1.2治疗情况 本组6例患者行双侧手术治疗(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行全身化疗,并根据乳腺肿块大小及淋巴结情况行局部放疗,ER或PR阳性者给予内分泌治疗。1例患者因出现腹膜后淋巴结及骨转移未能行手術治疗。
1.3病理类型 2例同时性乳腺癌均为双侧浸润性导管癌。5例异时性乳腺癌中病理分类为:先发侧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4例、腺癌1例、小叶浸润癌2例;后发侧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5例、单纯癌1例、腺癌1例。
1.4 随访 全部病例均随访。3例死亡,2例为同时性乳腺癌,1例为异时性。目前健在者均为异时性乳腺癌,患者第二癌术后1年1例,术后2年1例,术后6年1例,术后7年2例。
2 讨论
2.1诊断标准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同时或先后两侧乳房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需要与转移到对侧的乳腺癌相区别,主要从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病理类型及间隔时间等方面判定:(1)原发癌以外上象限好发部位,生长在乳腺实质中,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而转移癌多见于乳腺内侧象限或胸正中线处的脂肪组织,呈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楚,常为多发结节。(2)发病时间:首发乳腺癌术后5年以上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则双侧乳癌应均为原发性。(3)病理类型:两侧乳腺癌病理类型完全不同考虑为原发性;病理类型相同,而先发者无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征象;两侧乳腺癌组织中分别找到原位癌成分,如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
2.2 病因 目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文献考虑几个方面:(1)易感因素持续存在:因为乳腺是成对器官,一侧患癌行乳腺全切术后,对侧乳腺仍然暴据于相同的致癌因素下,可能存在亚临床病灶并且发展成为临床病灶。(2)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导致对侧乳腺癌发病率增加。(3)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对患者的免疫机能损害,造成对侧乳腺癌易感性增加,特别是放疗导致对侧乳腺癌的事实已被公认。
2.3发病率 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国外文献报道为2%-14%,国内报道0.8%-2.2%,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1%-6%。
2.4高危因素 原发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一侧乳腺患过癌。有下列因素之一应视为高危人群:(1)有乳腺癌家族史者。(2)发病年龄早获得治愈者。(3)首发癌的组织学类型为小叶原位癌者,其它如导管内癌、管状腺癌、腺样囊性癌等也较一般类型高。(4)首发癌为多中心性癌或广泛非典型癌。(5)首发癌为临床Ⅰ期,特别是直径<1.0cm,无淋巴结转移者。
2.5治疗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确诊后,治疗原则与单侧乳腺癌基本相同,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 治疗,手术方式可以是根治术、改良根治 术或保留乳房手术。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可一期完成手术。
2.6预后 一般认为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与后发乳腺癌是否及时正确得到治疗有关。双侧乳腺癌经积极治疗,以第2癌计算其5年生存率与单侧乳腺癌相似。但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比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差,此外,异时性间隔时间越长其预后也越好。
因此,我们应对双侧乳腺癌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对于一侧曾患过乳腺癌的患者术后应定期复查、终身随访,对侧乳房每3个月~6个月临床体检1次,每年乳房摄片1次一般要持续6年。
参考文献:
【1】汤钊猷 主编.现代肿瘤学【M】.2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52。
【2】孙燕,周际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8-589。
【3】杨璇等.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3例【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3;15(5): 344-345。
【4】李娟,刘奇伦,尹洪磊.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31(2): 246-247。
【5】韦达等.双侧乳腺癌35例临床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02;24(3): 308。
作者简介
杨晓慧 女 汉族 1978-11,河北省衡水市 本科学历,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要擅长肿瘤内科治疗。
1 临床资料
l.1一般资料 本组7例患者均为女性,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3.5%(7/198)。其中同时性乳腺癌2例(其中哺乳期双侧乳腺癌1例),异时性乳腺癌5例。首发病年龄29岁~52岁,平均44岁。绝经前2例,绝经后5例。异时性间隔时间最长17年,最短2年,平均6年。
1.2治疗情况 本组6例患者行双侧手术治疗(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行全身化疗,并根据乳腺肿块大小及淋巴结情况行局部放疗,ER或PR阳性者给予内分泌治疗。1例患者因出现腹膜后淋巴结及骨转移未能行手術治疗。
1.3病理类型 2例同时性乳腺癌均为双侧浸润性导管癌。5例异时性乳腺癌中病理分类为:先发侧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4例、腺癌1例、小叶浸润癌2例;后发侧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5例、单纯癌1例、腺癌1例。
1.4 随访 全部病例均随访。3例死亡,2例为同时性乳腺癌,1例为异时性。目前健在者均为异时性乳腺癌,患者第二癌术后1年1例,术后2年1例,术后6年1例,术后7年2例。
2 讨论
2.1诊断标准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同时或先后两侧乳房发生独立的原发性乳腺癌,需要与转移到对侧的乳腺癌相区别,主要从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方式、病理类型及间隔时间等方面判定:(1)原发癌以外上象限好发部位,生长在乳腺实质中,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而转移癌多见于乳腺内侧象限或胸正中线处的脂肪组织,呈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楚,常为多发结节。(2)发病时间:首发乳腺癌术后5年以上未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则双侧乳癌应均为原发性。(3)病理类型:两侧乳腺癌病理类型完全不同考虑为原发性;病理类型相同,而先发者无局部复发、淋巴结转移及其他远处转移征象;两侧乳腺癌组织中分别找到原位癌成分,如导管内癌、小叶原位癌等。
2.2 病因 目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文献考虑几个方面:(1)易感因素持续存在:因为乳腺是成对器官,一侧患癌行乳腺全切术后,对侧乳腺仍然暴据于相同的致癌因素下,可能存在亚临床病灶并且发展成为临床病灶。(2)随着乳腺癌诊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导致对侧乳腺癌发病率增加。(3)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对患者的免疫机能损害,造成对侧乳腺癌易感性增加,特别是放疗导致对侧乳腺癌的事实已被公认。
2.3发病率 双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国外文献报道为2%-14%,国内报道0.8%-2.2%,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占1%-6%。
2.4高危因素 原发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一侧乳腺患过癌。有下列因素之一应视为高危人群:(1)有乳腺癌家族史者。(2)发病年龄早获得治愈者。(3)首发癌的组织学类型为小叶原位癌者,其它如导管内癌、管状腺癌、腺样囊性癌等也较一般类型高。(4)首发癌为多中心性癌或广泛非典型癌。(5)首发癌为临床Ⅰ期,特别是直径<1.0cm,无淋巴结转移者。
2.5治疗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确诊后,治疗原则与单侧乳腺癌基本相同,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 治疗,手术方式可以是根治术、改良根治 术或保留乳房手术。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可一期完成手术。
2.6预后 一般认为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与后发乳腺癌是否及时正确得到治疗有关。双侧乳腺癌经积极治疗,以第2癌计算其5年生存率与单侧乳腺癌相似。但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比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差,此外,异时性间隔时间越长其预后也越好。
因此,我们应对双侧乳腺癌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对于一侧曾患过乳腺癌的患者术后应定期复查、终身随访,对侧乳房每3个月~6个月临床体检1次,每年乳房摄片1次一般要持续6年。
参考文献:
【1】汤钊猷 主编.现代肿瘤学【M】.2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852。
【2】孙燕,周际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88-589。
【3】杨璇等.原发性双侧乳腺癌13例【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3;15(5): 344-345。
【4】李娟,刘奇伦,尹洪磊.17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09;31(2): 246-247。
【5】韦达等.双侧乳腺癌35例临床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02;24(3): 308。
作者简介
杨晓慧 女 汉族 1978-11,河北省衡水市 本科学历,衡水市第二人民医院 主要擅长肿瘤内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