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界开始逐渐兴起一股怀旧的风潮,不禁让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远的如方兴未艾的国学热,至今依然形式不一、或强或弱地发挥着现实效应。近期复现的两件民国旧物又在公众间引发了热议,其中之一就是数册古朴泛黄的民国课本——一套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配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此套书在1949年前共印了40余版次,在新世纪又被许多家长买给孩子当课外书,以至断货。时光荏苒,这一民国旧物何以抖落历史的风尘重焕光泽,实在发人深省。剔除国人心中固有的些微厚古薄今传统,仅仅用怀旧、炒作来解释似乎显得理性欠缺。如果要论质地和装帧,民国课本肯定赶不上如今,但人家贵在其丰厚内蕴与炽热诚意。由于民国的教材编写并不由政府指定机构垄断,当时的优秀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学者,都热心从事编写小学国语课本。《开明国语》的编写,就是典型的顶尖专家强强联合打造出来的精品。民国那些形象生动的课本,也讲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却没有让孩子感到假、大、空。叶老先生的第一课就讲“先生早”,丰子恺精心绘制的插图现在看来仍感趣味盎然。在现在这个日益物质化、世俗化的年代,很多文化名人可能不屑于去编纂小学课本,因为既无名也无利。虽然现在使用教材的方针已从原来的“一纲一本”发展到“一纲多本”,光小学语文教材就有十几套,从数量上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面貌,但这些教材依然难以逃脱不断被“挑刺”的命运。人们热衷于购买民国时期老教材,反映了当下部分家长对于现有教育制度,尤其是教学方式的不满。民国课本折射出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一些有识之士遗憾地指出,现行语文课本普遍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课本不仅日益沦为说教的工具,甚至连其根本的真实性都受到广泛质疑。不要说《爱迪生救母》这类难以证实的课文,就连众多历史人物都成了“千人一面”,可谓是一种诚意缺失的表现。取舍之间,实际上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本真选择,他们期待着给予孩子“真诚、真实”的教材。
民国课本引发抢购,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教育的发展正在朝着“公平、均衡、内涵”等纵深层面挺进,越是艰难,越易激发人们的急切渴盼。根本而言,怀旧只是表象,其本质上是人们急切渴盼解决教育“真”问题的一种形象表征。“真”问题不解决,“怀旧风”便不会消退,至于怀念的对象自会“推陈出新、接连不断”。也许今天是教材,明天又会出现民国讲课热、着装热……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
民国课本引发抢购,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教育的发展正在朝着“公平、均衡、内涵”等纵深层面挺进,越是艰难,越易激发人们的急切渴盼。根本而言,怀旧只是表象,其本质上是人们急切渴盼解决教育“真”问题的一种形象表征。“真”问题不解决,“怀旧风”便不会消退,至于怀念的对象自会“推陈出新、接连不断”。也许今天是教材,明天又会出现民国讲课热、着装热……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