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组诗)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0864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偶
  多数时候它们面对面
  不确定有交流
  也许只是在消化长久以来
  积压胸中的石块
  有时被风吹成了背对背
  但形态相似,没有违和感
  天气阴晴或路灯明暗
  并不影响观看小区翠竹林中
  悬挂着的两个白色人偶
  因为太过醒目
  乍一看有些惊悚
  她怀疑过人的身体和灵魂
  每时每刻重合在一起
  就像每天下班回家
  高跟鞋踩着两小团阴影经过一楼院落
  那对租户已经搬走很久
  但是留下的人偶
  时常还在原地叹气
  偶尔发出主人少有的咯咯的笑声
  循环
  案件中的女孩死于母亲的虐待
  而母亲的委屈来自丈夫
  因为没有生下儿子
  他每天折磨她
  让人意外又不特别意外的结局
  人性在其间隐秘循环
  像一对精密咬合的齿轮
  严丝合缝,没有破绽
  她想起小时候栀子花开的时节
  空气中充满美妙但不确定的气息
  母亲总是用丝线
  将花朵固定在女儿衣角
  未曾想微小的细节成为终生依护
  如今在庞大的文字花园中
  她每天剪枝,留连
  黑喜鹊,灰喜鹊
  去年秋天
  她看见两只低飞的黑喜鹊
  一只衔着红色野果
  另一只衔着树枝
  双双把家归
  今年秋天说来就来
  邻居在收获楼下的无花果时
  特意留下了树顶的部分
  之后每天都有觅食的灰喜鹊前来
  啄食肥美多汁的果肉
  黑喜鹊和灰喜鹊有什么关系
  她不知道
  也不知道喜鹊和人类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众多生物都拥挤着
  生活在这个冷暖变幻的星球上
  白露
  離群的雁
  为了捍卫而走上街头的人群
  总被一种叫作命运的东西所笼罩
  而天边初绽的亮光
  和一路飙升的价格线
  仿佛还纠缠在梦中
  秋渐浓
  从草叶间逐渐长大的露珠
  尝试着理解了因为偿还
  而得以存在的价值
  冬夜
  那位身处巅峰
  在异国骤逝的科学家
  生前曾说: 科学有永恒的局限
  被主观与客观分离
  信仰建筑在这个局限之上
  他的声音轻柔,渺远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汇入茫茫银河
  而从太空回望我们的星球
  那些凹下去的河流、低谷
  凸起的山脉、倔强
  无一例外
  都被无尽的蔚蓝所包裹覆盖……
  蛇
  缓慢的雨水狙击了连日炎热
  北方的夏天就这样灰溜溜躲进帷幕
  吐着舌头伺机反扑
  傍晚雨住,我们并肩散步
  天色在渐进的黑暗中迅速垮塌
  周围景物变得影影绰绰
  每逢岔路
  总有零星灯光诱人深入
  一次次折返,一次次趋向
  这生活的战役令人神伤
  以至当它以记忆中闪电的方式出现在路边
  一时竟没有认出
  对峙良久,小心靠近
  一条蛇静静地蛰伏于黑暗之中
  头尾呼应,清晰而完整
  此刻它真实存在
  从记忆的围栏中呼啸而出
  一瞬间南方的洪水与青草淹没了我
  从迅速下沉,窒息
  到多年来不及呼救的挣扎
  我摩挲着发烫的脸颊,发现仍然站在原处
  这诡异的洪荒轮回之物
  “嘿,该走了……”
  转过身,我们一脚深一脚浅
  走进更加浓密的黑暗
  看见
  蝴蝶的视力近乎迟钝
  却能看到世间最繁复的光影
  狗眼中的景物有点褪色
  但极佳的透视感
  使它们更加准确地捕捉事物
  时至冬月,万木凋零
  视野似乎分外开阔
  我们的忧伤在于
  作为器官进化得最完美的生物
  女性的目光常常追随
  温情的虚无,颠倒的影子
  男性热衷于俯视蝼蚁
  看不到头顶蓝得像庙宇般的天空
其他文献
当下的诗歌评价体系混乱,大家各有各的说辞,各有各的主义和主张。对同一位诗人的评价在不同的人那里往往天差地远。在对当代诗歌的整体判断上也是意见纷歧,莫衷一是:甲说现代汉语诗歌比盛唐时期还丰富多彩,乙言当下汉语诗歌处在最乱糟糟的时期,丙说现在是诗歌的春天,丁言如今诗歌已經属于小众……2016年8月,笔者曾在《诗刊》中围诗歌阅读馆同树才、朵渔、泉子、黄礼孩和唐不遇等就诗歌的标准等问题进行对话,与会诗评家
没有什么光亮超越现在这样的通透和成熟  带着干净的魂下来 看似浓烈却不火热  阳光房的花草酣睡在沉醉的光里 四肢舒展  金黄像恋人融化了绿色  这不暖不冷的时节 躺在恰如其分的风里  每片嫩叶 都活出生命的旺盛  仿佛成为这些草木中一株盆栽的树  偷闲的时光 给了暂时的清静  悠然和自由是一生努力的境地  现在 倦累的骨头正调整着负重的钟摆  一些窸窣的声音打扰和窥视  微风 不知从哪个爱的缝隙唱
主持人语  对于诗歌史来说,诗歌的标准问题,可能是一个永恒性的难题,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形成一场或大或小的争议。争议不仅会涉及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问题,也会涉及对标准本身的肯定与否定问题。如果没有标准,可能就无法形成一个现实中的诗坛,也无法构成一个稳定的诗歌史;而有了所谓标准,则此标准是否合理?是否得到普遍认同?则又成为难解的问题。要之,诗歌本身就是最具开放性和创生性的文体,可能任何单一标准都会压抑和
诗与永恒  时间似乎在日复一日的重现中带着我们往前去,而记忆时常提醒你,“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如何不同?这是一个残酷的问题。大约公元680年后,满世界寻不见唐人刘希夷,他三十而没,他的诗歌《代悲白头翁》替他活着,且青春不老。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首名曰《弹歌》的诗,流传于上古时期的中国,即早于夏朝建立的公元前2070年以前。多么遥远的往昔! 创作了这首歌谣的猎人是谁呢?
外出  他们返回学院时身体还冒着热气  这是深秋,银杏树叶飘满天空  激情不断重临,恐惧尚未到来。  他们喝了几瓶啤酒,散乱的步子  开始踩寻浪漫的点儿。他们正往回走  方向没错,那儿永远播放着一首流行的赞歌。  他們牵手攀爬一座天桥,有人乞讨  有人坐在小板凳上眼巴巴地讨生计。  他们就要走到门口,影子忽近忽远  他们呆呆地愣在那儿,他们只是途经。  学院深处,饥渴的灵魂找不到可以拥吻的  地方
重力  雨带来了湿冷,湿冷带来了额外的温暖  ——不仅仅是毛衣和床;言语的关切  被筛选过的依稀可忆的爱  在远离家的安静的夜晚,耳朵替代了眼睛  想象替代了耳朵。在冰冷的硬币的  另一面,寒雨击打着香樟树摇摇欲坠的枯叶  而新叶几乎透明,像玩具刚被加工出来  像一个永不被察觉的欺骗:被说出的希望  你的舌头正在被重新锻造,明亮、热烈  岩浆般涌出对未来的赞歌  再给疲惫的大脑上紧无尽幻想力的发条
那些未见光的地方  墙上,那朵茉莉开了  静谧的露珠终于滚落  泥土,开始变得柔软  像突然爱上一个人  从内部深陷  一阵雨吹散了所有的透彻和深情  每一片空荡的脚印背后  是更為寒冷的洼地  经脉般分布于僵硬的泥土上  光线,大雾,追着树影  月亮的一只脚  立在那条悠远的长堤上  剩下那些未见光的地方  停着越来越多的“原住民”  等待奇迹  在裂声与噪声的对话中  舒缓的只有幻觉  我用一
1.写诗首先基于诚实——诚实地感受、诚实地写。诗的虚构更需要诚实。  2.诗人的感受来自对生存的感受、对宗教和哲学的感受,对语言和诗的感受。只有当你感受到,思考才成为可能。思考首先是对感受的思考。当然,思考也会触发感受。可只有当感受开始感受自身,此种感受才来到自觉。  3.感受的深度决定一切。  4.诗意是相对的。此刻你觉得一个隐喻、一首诗有诗意,或许明天会觉得它仍然只是表象。或许,十年后才会有此
7月末,正值学生们紧张的期末备考中,中国药科大学举办了一场生化歌曲大賽,即把生物化学繁杂的知识点改编进耳熟能详的歌曲中。大家并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就轻视这个活动,而是将它作为一个学习生物化学的契机,认认真真地准备了起来。  中国药科大学,有“四大名补”课程,这四门课学科,因为课程难度较大、不易掌握、补考率高,被调侃为“四大名补”,生物化学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称这次生化歌曲大赛在享受音乐的同时
似鹰一样展翅、采食、彼此搏斗,  千个玩伴抓紧线条,  我们便是黑夜里冥想的五线谱。  聆听大雪勾销黄蒿的绿  与马兰菊的白瓣——  眺望枯叶叼在柳枝间,  它时常思索 我,一个生灵;  还能为这片田园留下什么?  秋分将至,意味着骄阳短促;  同僚随即低至几十。  对于一只挺过两个冬季的麻雀,  正在忧虑:生存怎奈何这般低微。  划过的燕群,她的高冷,  只因不去窃食谷物吗?  迁向南方的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