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影院复工后第一部定档上映的新片,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题材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获得了别样的关注.随后,藏族儿童题材电影《旺扎的雨靴》和蒙古族题材电影《白云之下》的集中上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题性.本文以《第一次的离别》为中心,通过将它放置在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脉络以及与同时期上映的几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比较中,分别探讨其抒情风格与叙事转向在当下的意义与症候性.
【机 构】
: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影院复工后第一部定档上映的新片,新疆维吾尔族儿童题材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获得了别样的关注.随后,藏族儿童题材电影《旺扎的雨靴》和蒙古族题材电影《白云之下》的集中上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话题性.本文以《第一次的离别》为中心,通过将它放置在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脉络以及与同时期上映的几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比较中,分别探讨其抒情风格与叙事转向在当下的意义与症候性.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四幕歌剧《英·雄》这一创作本体,围绕戏剧结构与人物关系、音乐创作以及艺术意蕴等方面进行剖析,深度挖掘作品创作特征,着重分析其创新式的传记体结构特征以及融地域性音乐语言与西方歌剧形式于一体的创作思维,对作品的传统与创新、内容与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刻阐述,以期对国内歌剧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启示.
脱贫攻坚题材戏曲的密集登场,为戏曲现代戏创作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这些剧作坚持原创理念,聚焦同一主题,突出剧种特色.其创作成功离不开主创人员对扶贫生活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也得力于舞台上视、听觉的感性呈现与理性反思的汇集交融.脱贫攻坚题材戏曲剧目为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提供了诸多经验教训.
王蒙的新作《笑的风》描写了主人公傅大成17岁以来的个人经历,塑造了傅大成、白甜美和杜小鹃等人物形象.小说主要描写了傅大成与这两位女性之间的情感纠葛.借助对“新时期”文学中一场并不鲜见的婚外恋的重新讲述,王蒙重新思考了爱情乌托邦叙事,指出农村妇女被抛弃的遭遇在其中被湮没,也揭示了女性声音对父权秩序所具有的颠覆力量.通过白甜美与杜小鹃的人生故事,小说也或在无意之中触及了对女性主体性与父权秩序之关系的探讨.
中国传统风景名胜多有楹联匾额文化与景区自然、人文景观链接、融合反映景观美学意象.本文在调研云南传统风景名胜区秀山、滇池、西山、鸡足山、石宝山、巍宝山楹联匾额并对其表达的景观意象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楹联匾额如何与景观互为因借,“联想自然、象以意言、情以象抒、意象交融”构建“秀、旷、雄、奇、幽”景观审美意象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可为景观美学研究及中国园林如何基于楹联匾额文化进行景观意象构建提供参考.
好些年前,联想公司有句广告语:“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从品牌角度讲,没有联想,还有微软、三星、同方,世界依然会是世界。但从字面意义说,没有联想,就不会有引申和象征,不会有远方和未来,不会有憧憬和向往,不会有精神和信念,甚至,不会有牵连和思念,不会有陶醉和沉湎,不会有彼此的揪扯,也不会有你我的关联——世界,或许还是世界,却会扁平、单调得多;我们的生活,也会枯燥、乏味得多。 有联想,才会让人
乾隆皇帝是中国帝制史上最后一位盛世之君.他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在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艺术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关他的记载,史不绝书.但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深处最主要的关切又是什么?
“冀中乡韵的当代回响”音乐会集中展示了青年作曲家刘健在雄安新区进行田野考察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她把民间乐师的原生态韵唱及演奏与西洋管弦乐队的音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既有浓郁的原生态民间音乐风格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民间音乐与专业创作音乐交流、碰撞,这种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从田野考察获取素材及音乐会曲目的创作、排练与演出的过程,研讨会上的讨论等几个方面对这场音乐会展开述评.
近年来,口述史理论与研究模式已经逐渐地应用于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这门学科中.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兴起,不仅拓展了材料收集的领域,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当代少数民族音乐家的研究,帮助我们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家的身体经验价值,为学科发展留下宝贵的研究资料.本文以学科建设为切入口,归纳和总结口述史在当代少数民族音乐家研究中的意义与实践,剖析当代少数民族音乐家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体现,从而更好地把握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以期探求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学科建设的贡献.
歌剧《盼你归来》以巧妙的叙事逻辑与多元的音乐创作手法,从人物塑造出发,通过对焦裕禄与人民关系、与家人关系的完整讲述,以歌剧的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再现了焦裕禄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可信、可敬、可亲的立体并鲜活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凸显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历史地看,现代性的出现是和“传统”相对应的,是告别传统的历史进程,即现代性是传统衰退而出现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因此,现代性如何从传统中脱胎而来,如何在传统中演变,如何继承传统,这显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1979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的舞剧《丝路花雨》及其引发的“敦煌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敦煌题材舞蹈作品的编创,不仅是当代舞蹈对历史的延续,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现代性语境中的复现.正是像《丝路花雨》《敦煌彩塑》《大梦敦煌》等的舞蹈(剧)作品,像高金荣、贺燕云、史敏这样执着的一代代敦煌舞人,以“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