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地理新教材全面推广,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些困惑,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 新课改 困惑
地理新教材贯穿了一个“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资料、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讨地理新问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合”字,即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相配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融合、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注重了一个“学”字,既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会学;突出了一个“动”,每节教材中都安排有“活动”内容,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很强的操作性,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突出了学生地理分析、综合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强调了一个“用”字,提供给学生的是与其生活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并尝试着学以致用。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初高中知识如何衔接。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梳“理”;初中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讲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理的严谨性和推理的逻辑性。这样使得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自然。比如说初中就已学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而在高中地理中却指出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
困惑之二: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仍有被冲淡的可能性。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用时需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时,以引导学生活动。这样,课堂就不容易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困惑之三:“探究式”与“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其实,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执其两端而用之”,那么两端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四:对答题思路的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
地理教学讲究艺术,在授课中不要讲全、讲完、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答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三五分钟一道题就能轻松完成。例如: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4个方面分析回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教学生用基本的答题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开放性地思索回答,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题思路。如果每一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是哪里。
困惑之五: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地理课堂,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也让老师成了放映员,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像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其“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再说在一些乡村学校,比如说我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不能在每一间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全校只有两三间的多媒体教室,如果每个教师都要上多媒体课的话,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教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苦心,或拍来录像,或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毕竟不是专业的,搞得非常辛苦。
困惑之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在乡村学校,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面不及城市的学生,对教材中所提到的一些事物,比如说在工业中讲到冶金工业、电镀厂等工业部门时,本身对工业部门不了解,又怎能清楚知道它布局的需求呢?还有《城市》一章,对身处农村,还未出过门的学生来说也是相当陌生的。但是在讲到农牧业这一节时特别是水稻种植业时对他们来说就非常的了解。还有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来完成知识的掌握,但由于初中对地理等学科的不重视,他们知识基础非常薄弱,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感到困难,再加上新教材中概念多、内容多,让他们感到学习负担过重。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毫无暇疵。它需要我们在推行中不断为它添活力,以促使它不断地完善。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和共同成长。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 新课改 困惑
地理新教材贯穿了一个“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资料、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讨地理新问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合”字,即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相配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融合、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注重了一个“学”字,既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会学;突出了一个“动”,每节教材中都安排有“活动”内容,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很强的操作性,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突出了学生地理分析、综合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强调了一个“用”字,提供给学生的是与其生活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并尝试着学以致用。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初高中知识如何衔接。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梳“理”;初中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讲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理的严谨性和推理的逻辑性。这样使得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自然。比如说初中就已学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而在高中地理中却指出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
困惑之二: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仍有被冲淡的可能性。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用时需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时,以引导学生活动。这样,课堂就不容易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困惑之三:“探究式”与“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其实,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执其两端而用之”,那么两端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四:对答题思路的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
地理教学讲究艺术,在授课中不要讲全、讲完、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答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三五分钟一道题就能轻松完成。例如: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4个方面分析回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教学生用基本的答题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开放性地思索回答,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题思路。如果每一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是哪里。
困惑之五: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地理课堂,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也让老师成了放映员,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像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其“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再说在一些乡村学校,比如说我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不能在每一间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全校只有两三间的多媒体教室,如果每个教师都要上多媒体课的话,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教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苦心,或拍来录像,或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毕竟不是专业的,搞得非常辛苦。
困惑之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在乡村学校,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面不及城市的学生,对教材中所提到的一些事物,比如说在工业中讲到冶金工业、电镀厂等工业部门时,本身对工业部门不了解,又怎能清楚知道它布局的需求呢?还有《城市》一章,对身处农村,还未出过门的学生来说也是相当陌生的。但是在讲到农牧业这一节时特别是水稻种植业时对他们来说就非常的了解。还有在新教材中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探究来完成知识的掌握,但由于初中对地理等学科的不重视,他们知识基础非常薄弱,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感到困难,再加上新教材中概念多、内容多,让他们感到学习负担过重。
新课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毫无暇疵。它需要我们在推行中不断为它添活力,以促使它不断地完善。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和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