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教科研活动是促进体育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体育教师们交流、沟通教学技艺的平台。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体育教科研活动也渐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
一、集体备课方面
很多学校每周都有固定的体育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活动时体育学科的所有科任教师都会集中在一块,大家一起对下一周即将要上的某些课进行研讨,集大家共同的智慧,碰撞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来。可是随着教学时间的推进。渐渐地许多集体备课活动表现出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具体表现在:1)由于受集体备课活动时间的限制(通常每次活动约为一节课时间)。备课组长会提前将下一周即将要上的课,分别交给几位老师去备,到了集体备课时间,大家把教案往一起一凑,各自表述一下自己的备课过程,就算是完成了集体备课,实质上该教案并没有经过大家的共同研讨,而只是过了一下形式;2)集体备课时,虽然将某一节课拿出来研讨了,但是发言人了了,甚至只有一个主发言人,其他人并不提出意见,只是附合,一片“好、好、好”;3)学校的某些活动常常会冲了集体备课的时间,或某位、某几位老师总有事(迟到或请假),导致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效率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二、教学论坛方面
为了增加学校体育教科研气氛,每个月许多学校都会安排体育教学论坛活动,即由某一位体育教师将该月论坛讨论的话题发在学校论坛网页上,然后其他体育教师再根据该话题进行跟帖。教学论坛的目的,是让大家对某一话题展开思考,然后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心得,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全体体育教师好有所借鉴,以促进大家课堂教学、教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然而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某些老师的教学论坛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却并没有真正让教学论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现在:1)某位老师发帖的主题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脱节,导致跟帖的老师不知所云,无从写起。2)论谈的主题很好,但某些老师跟帖时并不进行深思熟虑,也不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而是凭空想象,不假思索地看到后就写,或是在网上搜索一些现成的文字粘贴到话题下面,应付差事。
三、听课、评课方面
各个学校对每位教师的听课、评课情况都有规定,学校也会常常组织全体教师互相听课、评课,这些举动无非也是想让教师们博采众家之所长,集于自身,也还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也许就是因为学校对每位老师的听课、评课情况作了具体的规定(包括听课节数、评课时间等)、规定的环节较多,以至于实行到后来,某些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越来越像“走龙套”,具体表现在:1)在学期初阶段,大家还有时间互相听听课,但随着学期的进展,学校的工作逐渐增多,导致很多体育老师的自由支配时间减少,于是听课时间也就相应少了很多,甚至有些教师去听课,也就是待一会儿便走了,听课完全成了形式;2)因为学期末,学校要检查教师们的听课节数、评课记录,而有些教师又没有达到规定的数量,于是就把别人的听课记录拿过来抄抄了事;3)许多教师听课也听了,但到了评课时,为了不“得罪”人,尽说好话,批评的言语很少,甚至没有,大家在一片“不错”声中结束评课活动。
四、青蓝结对方面
青蓝结对也叫老带新,就是有一定工作年限、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与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做好传、帮、带工作,这无疑是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一个好办法。但这项青蓝结对工程在学校体育教研方面也常表现出一些不该有的现象:1)由于很多学校受人员编制的约束,近些年来较少有青年教师分配到学校工作,所以造成许多学校老教师偏多,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能占到学校总教师数的80%以上,而某些学校划分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杠杠”又是以十年为限的,这就造成大部分学校老教师无对子可结,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许多教师之间并没有充分达成协意,就匆匆填了个表,实际上填了表以后。工作当中并没有真正结对子,甚至有的老师到了学期末连自己跟谁是青蓝对子都不知道;2)有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虽然是结成了对子,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遇到困惑时,并没有主动去询问老教师,而有些老教师也因为青年教师的不主动而忽略了他们,或是虽然帮了,表扬的话多于批评的话,使得青年教师没有尽快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缺点。
五、小课题方面
这里说的小课题,是与时间较长的课题区别而言的,多指的是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能够结题的课题,它的着眼点较小,多立足于课堂实践,跟教师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选小课题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们在教学中有所研,以研促教,让教师们在工作中带着课题去教学,使教学工作有理论支撑,使学期末的结题小论文(或报告)有实践基础,从而让教学与教研相辅相成。而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的小课题并没有做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1)选课题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只是随意选了一个;2)课题结题时,并没有根据一个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而是找一些资料东拼西凑;3)小课题也是经过反复考虑选出的,但是在学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原因,没有能够留下足够的记录、反思,导致在结题时写不出真情实感,只做了些表面的总结。
总之,体育教科研活动离不开体育教师个体的主动探究,离不开体育教师群体间的合作研讨,否则体育教科研活动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集体备课方面
很多学校每周都有固定的体育组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活动时体育学科的所有科任教师都会集中在一块,大家一起对下一周即将要上的某些课进行研讨,集大家共同的智慧,碰撞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来。可是随着教学时间的推进。渐渐地许多集体备课活动表现出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具体表现在:1)由于受集体备课活动时间的限制(通常每次活动约为一节课时间)。备课组长会提前将下一周即将要上的课,分别交给几位老师去备,到了集体备课时间,大家把教案往一起一凑,各自表述一下自己的备课过程,就算是完成了集体备课,实质上该教案并没有经过大家的共同研讨,而只是过了一下形式;2)集体备课时,虽然将某一节课拿出来研讨了,但是发言人了了,甚至只有一个主发言人,其他人并不提出意见,只是附合,一片“好、好、好”;3)学校的某些活动常常会冲了集体备课的时间,或某位、某几位老师总有事(迟到或请假),导致集体备课活动时间、效率不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二、教学论坛方面
为了增加学校体育教科研气氛,每个月许多学校都会安排体育教学论坛活动,即由某一位体育教师将该月论坛讨论的话题发在学校论坛网页上,然后其他体育教师再根据该话题进行跟帖。教学论坛的目的,是让大家对某一话题展开思考,然后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心得,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全体体育教师好有所借鉴,以促进大家课堂教学、教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然而实际操作中许多学校某些老师的教学论坛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却并没有真正让教学论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现在:1)某位老师发帖的主题与实际的教学活动脱节,导致跟帖的老师不知所云,无从写起。2)论谈的主题很好,但某些老师跟帖时并不进行深思熟虑,也不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而是凭空想象,不假思索地看到后就写,或是在网上搜索一些现成的文字粘贴到话题下面,应付差事。
三、听课、评课方面
各个学校对每位教师的听课、评课情况都有规定,学校也会常常组织全体教师互相听课、评课,这些举动无非也是想让教师们博采众家之所长,集于自身,也还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但也许就是因为学校对每位老师的听课、评课情况作了具体的规定(包括听课节数、评课时间等)、规定的环节较多,以至于实行到后来,某些教师的听课、评课活动越来越像“走龙套”,具体表现在:1)在学期初阶段,大家还有时间互相听听课,但随着学期的进展,学校的工作逐渐增多,导致很多体育老师的自由支配时间减少,于是听课时间也就相应少了很多,甚至有些教师去听课,也就是待一会儿便走了,听课完全成了形式;2)因为学期末,学校要检查教师们的听课节数、评课记录,而有些教师又没有达到规定的数量,于是就把别人的听课记录拿过来抄抄了事;3)许多教师听课也听了,但到了评课时,为了不“得罪”人,尽说好话,批评的言语很少,甚至没有,大家在一片“不错”声中结束评课活动。
四、青蓝结对方面
青蓝结对也叫老带新,就是有一定工作年限、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与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做好传、帮、带工作,这无疑是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一个好办法。但这项青蓝结对工程在学校体育教研方面也常表现出一些不该有的现象:1)由于很多学校受人员编制的约束,近些年来较少有青年教师分配到学校工作,所以造成许多学校老教师偏多,工作十年以上的教师能占到学校总教师数的80%以上,而某些学校划分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杠杠”又是以十年为限的,这就造成大部分学校老教师无对子可结,为了完成学校任务,许多教师之间并没有充分达成协意,就匆匆填了个表,实际上填了表以后。工作当中并没有真正结对子,甚至有的老师到了学期末连自己跟谁是青蓝对子都不知道;2)有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虽然是结成了对子,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遇到困惑时,并没有主动去询问老教师,而有些老教师也因为青年教师的不主动而忽略了他们,或是虽然帮了,表扬的话多于批评的话,使得青年教师没有尽快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某些缺点。
五、小课题方面
这里说的小课题,是与时间较长的课题区别而言的,多指的是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能够结题的课题,它的着眼点较小,多立足于课堂实践,跟教师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密切联系。选小课题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们在教学中有所研,以研促教,让教师们在工作中带着课题去教学,使教学工作有理论支撑,使学期末的结题小论文(或报告)有实践基础,从而让教学与教研相辅相成。而实际工作中,有些教师的小课题并没有做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1)选课题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只是随意选了一个;2)课题结题时,并没有根据一个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而是找一些资料东拼西凑;3)小课题也是经过反复考虑选出的,但是在学期的教学工作中,由于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原因,没有能够留下足够的记录、反思,导致在结题时写不出真情实感,只做了些表面的总结。
总之,体育教科研活动离不开体育教师个体的主动探究,离不开体育教师群体间的合作研讨,否则体育教科研活动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