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电商江湖,正朝着“寡头+群雄并起”的趋势发展,并且演变成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平台的战争,集中化和碎片化同时在发生。
淘宝、京东纷纷各出奇招,后来者拼多多不甘示弱,各自在商业模式的升维降维里敌对抗衡。电商的世界里,有人及时行乐赚快钱,就有人永远怀揣着帝国的野望。
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向更远更深处去,寻找下沉的大多数用户,那里才是真正的广阔世界。他们和这个新商业世界的新玩家们,一起干起了“小生意”。
当阿里和京东击退了几乎所有小平台时,少数存活的也纷纷选择被这两家入股或者特定只做一个垂直品类。但拼多多在微信这个新大陆上杀出了一个新版图,让老牌帝国一下子蒙了,原来还能这么玩?因为拼多多也在迭代,如果只是认为它就是满足价格敏感型客户的廉价商品的需求,那么可能小看它了。
某种程度上它和同行们正在改变中国商家对低线城市的轻视,正在消灭中间商,要知道商品在向愈发分散的小地方流通的时候,物流成本在快速上升。而比起同行,它是真正脱胎于群众之间的。
中国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的市场,中国市场不同于任何一个市场,它的消费诉求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单一品牌和平台完成。
拼多多的本质是社交平台,是连接C端用户和B端供应商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拼多多解决的矛盾之一是产业链中制造端和流通端的不对称。
京东的“京喜”替代了原先的“京东”嵌入到了微信的入口中,淘宝把“聚划算”用来对标“拼多多”。这两个都是对标拼多多的产品。
回到最终,C2M能做多大?还是要看效率是否真实提升了,如果没有,那就是花架子。
2019年全国线上消费渗透率达到20%左右,但从品类的长线发展看,线下市场仍然占据消费市场大头,是品牌商最终无法忽视的市场,也是品牌想要生存长久必不可少的基本盘。 这里笔者将品牌分为两种:
1,从线下走到线上。这类品牌策略是在线下先行站稳脚,之后向线上渠道迈进;
2,从线上走到线下。这类品牌策略是先线上做大做强,在用户中形成广泛口碑和认知,之后通过线下店的形式继续获取拓展区域流量。
然而,从线上走到线下的难度将远大于从线下走到线上,因为前者有成体系的运营和迁移方法论,淘宝和京东的大量商家实操经验已经为这种迁移奠定了有效的基础;此外,尽管纯线上品牌通过线上渠道收割了一波广告流量,但从线上转线下所带来的运营思维和资产投入逻辑的转变将很大程度影响原有品牌在线下的运营效果。
然而,很多品牌抱着志在必得甚至背水一战的决心开始从线上进入线下。核心原因在于,随着电商渗透率增速进一步放缓、线上流量红利日趋见顶,市场从增量转为存量,电商品牌以低价获取大量流量的时代已然终结。同时,线上娱乐消费形式的爆发式增多分散了用户有限的注意力,瓜分了用户有限的时间。
在线上存量竞争下,电商品牌线上获客成本不断攀升,销售转化率和同比增速凸显颓势。2017年下沉市场伴随拼多多的崛起吸引了众多玩家目光,下沉市场的线上流量也开始被大规模抢占,获客成本也在大幅上涨;唯有线下获客成本相对于线上企稳,也开始成为各品牌扭头重新关注的重要地带——在线下开拓更多的新流量,提高已有流量的留存与复购成为品牌新命题。
首先,头部品牌具备相对丰厚的财力支撑,布局线下更多提供体验式消费—充分利用自有实体店相较线上的体验优势—体验式营销可以提升潜在消费群体的转化率,更为立体地构建商业生态。例如,零食领域头部品牌三只松鼠通过在线下开设体验店—300平米左右的松鼠投食店解决顾客场景体验问题,内置大树、木屋等森林元素,让顾客充分体验品牌文化與差异性,为IP衍生品销售与线上销售进行导流。
完美日记也在2019年起逐步设立线下门店,采用混合业态型门店,分别设置了产品展览区、体验区、会员区,部分城市的体验店具备咖啡休闲馆及各类打卡点,店内爆款产品可免费体验。完美日记线下概念店加强了互动性、社交性与沉浸感,升级用户体验,增强用户内心的品牌认知,以期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并摸索线上线下销售导流的模式。
在此背景下,品牌回归线下将会成为更多腰尾部品牌、纯线上打法的品牌以及新品牌的重要视角。在“新零售”概念从火爆逐渐冷却的今天,品牌在思考流量与渠道策略的过程中反而更加注重全渠道的布局策略。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实质是无界零售,终极目标是在“知人、知货、知场”的基础上,重构零售的成本、效率、体验。抓住“不变”的本质,同时在战略和组织的方法论上积极“求变”,是我们和这个时代共存、共演的必经之路。
当线上摸到了外生型增长的天花板,解决问题方法往往是:1. 寻找新增量,新入口。2. 优化内部成本。3. 寻找内生性成长。曾鸣曾经也说过:流量越用越少,但数据越用越多。
这场“小生意”的战争,才刚刚开启。
淘宝、京东纷纷各出奇招,后来者拼多多不甘示弱,各自在商业模式的升维降维里敌对抗衡。电商的世界里,有人及时行乐赚快钱,就有人永远怀揣着帝国的野望。
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向更远更深处去,寻找下沉的大多数用户,那里才是真正的广阔世界。他们和这个新商业世界的新玩家们,一起干起了“小生意”。
敌对者“拼多多们”
当阿里和京东击退了几乎所有小平台时,少数存活的也纷纷选择被这两家入股或者特定只做一个垂直品类。但拼多多在微信这个新大陆上杀出了一个新版图,让老牌帝国一下子蒙了,原来还能这么玩?因为拼多多也在迭代,如果只是认为它就是满足价格敏感型客户的廉价商品的需求,那么可能小看它了。
某种程度上它和同行们正在改变中国商家对低线城市的轻视,正在消灭中间商,要知道商品在向愈发分散的小地方流通的时候,物流成本在快速上升。而比起同行,它是真正脱胎于群众之间的。
中国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的市场,中国市场不同于任何一个市场,它的消费诉求不可能由任何一个单一品牌和平台完成。
拼多多的本质是社交平台,是连接C端用户和B端供应商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拼多多解决的矛盾之一是产业链中制造端和流通端的不对称。
京东的“京喜”替代了原先的“京东”嵌入到了微信的入口中,淘宝把“聚划算”用来对标“拼多多”。这两个都是对标拼多多的产品。
回到最终,C2M能做多大?还是要看效率是否真实提升了,如果没有,那就是花架子。
回归线下:哪里有未深耕的流量,哪里就有新玩家入局
2019年全国线上消费渗透率达到20%左右,但从品类的长线发展看,线下市场仍然占据消费市场大头,是品牌商最终无法忽视的市场,也是品牌想要生存长久必不可少的基本盘。 这里笔者将品牌分为两种:
1,从线下走到线上。这类品牌策略是在线下先行站稳脚,之后向线上渠道迈进;
2,从线上走到线下。这类品牌策略是先线上做大做强,在用户中形成广泛口碑和认知,之后通过线下店的形式继续获取拓展区域流量。
然而,从线上走到线下的难度将远大于从线下走到线上,因为前者有成体系的运营和迁移方法论,淘宝和京东的大量商家实操经验已经为这种迁移奠定了有效的基础;此外,尽管纯线上品牌通过线上渠道收割了一波广告流量,但从线上转线下所带来的运营思维和资产投入逻辑的转变将很大程度影响原有品牌在线下的运营效果。
然而,很多品牌抱着志在必得甚至背水一战的决心开始从线上进入线下。核心原因在于,随着电商渗透率增速进一步放缓、线上流量红利日趋见顶,市场从增量转为存量,电商品牌以低价获取大量流量的时代已然终结。同时,线上娱乐消费形式的爆发式增多分散了用户有限的注意力,瓜分了用户有限的时间。
在线上存量竞争下,电商品牌线上获客成本不断攀升,销售转化率和同比增速凸显颓势。2017年下沉市场伴随拼多多的崛起吸引了众多玩家目光,下沉市场的线上流量也开始被大规模抢占,获客成本也在大幅上涨;唯有线下获客成本相对于线上企稳,也开始成为各品牌扭头重新关注的重要地带——在线下开拓更多的新流量,提高已有流量的留存与复购成为品牌新命题。
首先,头部品牌具备相对丰厚的财力支撑,布局线下更多提供体验式消费—充分利用自有实体店相较线上的体验优势—体验式营销可以提升潜在消费群体的转化率,更为立体地构建商业生态。例如,零食领域头部品牌三只松鼠通过在线下开设体验店—300平米左右的松鼠投食店解决顾客场景体验问题,内置大树、木屋等森林元素,让顾客充分体验品牌文化與差异性,为IP衍生品销售与线上销售进行导流。
完美日记也在2019年起逐步设立线下门店,采用混合业态型门店,分别设置了产品展览区、体验区、会员区,部分城市的体验店具备咖啡休闲馆及各类打卡点,店内爆款产品可免费体验。完美日记线下概念店加强了互动性、社交性与沉浸感,升级用户体验,增强用户内心的品牌认知,以期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并摸索线上线下销售导流的模式。
在此背景下,品牌回归线下将会成为更多腰尾部品牌、纯线上打法的品牌以及新品牌的重要视角。在“新零售”概念从火爆逐渐冷却的今天,品牌在思考流量与渠道策略的过程中反而更加注重全渠道的布局策略。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第四次零售革命的实质是无界零售,终极目标是在“知人、知货、知场”的基础上,重构零售的成本、效率、体验。抓住“不变”的本质,同时在战略和组织的方法论上积极“求变”,是我们和这个时代共存、共演的必经之路。
当线上摸到了外生型增长的天花板,解决问题方法往往是:1. 寻找新增量,新入口。2. 优化内部成本。3. 寻找内生性成长。曾鸣曾经也说过:流量越用越少,但数据越用越多。
这场“小生意”的战争,才刚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