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实施素质教育的步伐,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历史教学作为培养中学生的教育基地,肩负着无比重要的责任。
但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好 能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爱好是指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事物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爱好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爱好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
他们的英雄主义意向以及好奇心理,对过去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追求,都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提供了条件。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活跃,接受和模拟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
其心理特点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依靠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但这种学习却又是建立在自己的爱好与爱好基础上的。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自发的动机。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挖掘和发现史实,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的尝试。
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爱好。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
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爱好,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爱好,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碰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
实践证实,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爱好浓厚,思维活跃,注重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的许多人和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假如教师只靠语言叙述是难以描绘当时的情景。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分析、重新熟悉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影视教学情境,便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逝去的历史事件,增强对史事的熟悉,培养学生爱好。我采用了先进的电化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画面,引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爱好,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熟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熟悉;"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熟悉聪明,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聪明。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熟悉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
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熟悉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
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把握和理解了
重点知识,练习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史爱好。我选择高中历史教材故事性较强的章节,组织学生自编历史故事,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将历史事件再现于历史课堂,把学生带到前人生活的历史场景中。
这样,他们很轻易理解当事人的想法,在古今观点的比较中能更好的明辨是非,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讲“府院之争”时,我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了美国代表、日本代表、黎元洪、段祺瑞和张勋,关于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几名同学分别站在各自代表的人物立场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学生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将生涩的历史知识趣味化,学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在预备该课的过程中,几名同学认真预备,分析史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同时,几名同学由于在课堂上的生动表演,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好地展示了自我,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爱好。②教材虽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局限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不完善,也需要适应新时期要求,对它进行补充、改进。
如;讲太平天国,我将前后期军事活动相连作简要介绍,而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连在一起置后并作重点处理。又如,讲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一节时,简单处理国民党右派夺权过程,重点处理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等等。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重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熟悉,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
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目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们根据通过各种途径把握的知识,自己得出了十几个结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苏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壮大自己的阵营才支持、联合国民党共同反帝等等。
所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把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习爱好。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踊跃地参加到讨论、答辩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教益。
我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报告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一中"为主题的国情、市情、校情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学唱革命歌曲;指导学生搜集地方史料,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开始养成。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科研意识显著增强了,开始从 "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以上是近几年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批评和指正。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但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激发学生的爱好和求知欲望,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共同的使命。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好 能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爱好是指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事物与某次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爱好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爱好具有选择性、趋向性的特征。从学习历史知识的心理特征看,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智力水平和能力水平正逐步提高。
他们的英雄主义意向以及好奇心理,对过去的探索以及对未来的追求,都为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提供了条件。他们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活跃,接受和模拟能力很强,而且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烈。
其心理特点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依靠性,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事物,但这种学习却又是建立在自己的爱好与爱好基础上的。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自发的动机。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挖掘和发现史实,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的尝试。
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爱好。教学中,出乎学生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生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的有趣的事例、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等,都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爱好的重要手段。
教师依据教材,事先精心设计具有新情境、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话题,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爱好,进行课前预习。上课先从学生讲故事入手,引起学生的爱好,增强参与意识。然后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教师答题,师生间可以互换角色互相体验,讨论中体现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碰到难点老师给以点拨,最后教师板书全文主要内容作最后小结。
实践证实,这种教法达到了课堂教学“高效低负”的目的,有益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爱好浓厚,思维活跃,注重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的许多人和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很好素材,假如教师只靠语言叙述是难以描绘当时的情景。历史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分析、重新熟悉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影视教学情境,便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逝去的历史事件,增强对史事的熟悉,培养学生爱好。我采用了先进的电化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画面,引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爱好,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熟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熟悉;"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熟悉聪明,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聪明。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熟悉过程。我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间的开放与融通上做出一些尝试。
如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首先,确定了以戊戌变法为重点教学内容,用以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熟悉人生价值的教学目标。
在思维能力培养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就"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历史上里程碑"等核心问题进行了讨论、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我对教材的知识内容大胆地进行了取舍。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把握和理解了
重点知识,练习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①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广泛参与表演,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渲染课堂气氛,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史爱好。我选择高中历史教材故事性较强的章节,组织学生自编历史故事,让学生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将历史事件再现于历史课堂,把学生带到前人生活的历史场景中。
这样,他们很轻易理解当事人的想法,在古今观点的比较中能更好的明辨是非,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历史教学任务,还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例如在讲“府院之争”时,我让几个同学分别扮演了美国代表、日本代表、黎元洪、段祺瑞和张勋,关于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几名同学分别站在各自代表的人物立场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了学生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将生涩的历史知识趣味化,学生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完成了学习任务。在预备该课的过程中,几名同学认真预备,分析史料,锻炼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同时,几名同学由于在课堂上的生动表演,在全班同学面前很好地展示了自我,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爱好。②教材虽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然而,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其局限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也不完善,也需要适应新时期要求,对它进行补充、改进。
如;讲太平天国,我将前后期军事活动相连作简要介绍,而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连在一起置后并作重点处理。又如,讲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一节时,简单处理国民党右派夺权过程,重点处理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等等。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重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重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熟悉,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
例如,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目时,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苏联为什么派出人员,提供资金和枪械帮助中国国民党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们根据通过各种途径把握的知识,自己得出了十几个结论:国民党由于执行了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苏联才本着国际主义的精神,大力支持国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苏联愿与国民党联合,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力量还太弱小,且国共合作的局面已经形成,支持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苏联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壮大自己的阵营才支持、联合国民党共同反帝等等。
所有这些观点,都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学总结得出的。这就使学生们在争论的过程中把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习爱好。采用这种教学法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正确的启发和引导,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踊跃地参加到讨论、答辩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获得教益。
我开展的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报告会、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一中"为主题的国情、市情、校情系列考察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影片,学唱革命歌曲;指导学生搜集地方史料,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有关人物和历史事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开始养成。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科研意识显著增强了,开始从 "知识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以上是近几年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不当之处还请批评和指正。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