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每学习一篇课文,都或多或少遇到一些新的修辞现象,然而有好多学生在掌握原来修辞只是的基础上却很难再得到进一步提高。我们可以从心理现象中感知、记忆、想想、思维四個因素与修辞现象在词语修辞、句式选择与辞格运用方面的关系这个角度来提高认识水平,并根据心理现象各个因素的特点提出做法,培养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结合思维训练来增强修辞能力,进而使审美鉴赏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中小学校里常有这样的现象:为了提高作文修辞能力,老师会叫学生准备一个本子,专门摘录锦言妙语,并要求背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误区:有的人以为修辞主要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造句,也给学生几条例句,然后要求学生来照样子造出一个比喻句、对偶句或者排比句来,这就是在进行修辞训练。
一、修辞现象的认识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现象是心理现象的一种表现,而修辞是一种语言现象,自然与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感、意识三方面。这三方面都与修辞密切相关。本文只谈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修辞现象的关系。认识过程由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组成。修辞又可分为词修辞(包括一般修辞和此格运用)、句子修辞(包括句式修辞和辞格运用两种方法)和篇章修辞。本文只涉及词语修辞、句式选择与辞格运用三方面。
(一)修辞与感知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的反映、通过感觉,我们能够从外部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光滑和粗糙等,也能知道集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身体的运动和位置,内脏器官的活动情况等。通过知觉,我们便对事物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知道它是什么。
(二)修辞和记忆(回忆、联想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与修辞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修辞手法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按照巴普洛夫学会所,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一次或者多次识记,就能促使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从而留下痕迹,回忆使这些痕迹再活动。联想是建立在事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基础上的。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会议常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在追忆一种事物时,会运用各种联想,修辞与回忆、联想关系密切。
1、词语运用方面。我们偏要穿过这样的天险,修起铁路,使四川的富源能够流到外地来。(杨朔《走进太阳里去》)这里的“流”字就胜于用“运”字,“流”是寓繁于简。它不但和“运”的概念相联系,而且还包含着与此有关的更为丰富的意义内容:其“运”如“流”之迅速,如“流”之畅通无阻,如“流”之源源不断,使人由此获得更多的具体、形象、生动的语音信息。而这更多的语音信息的创造和获得,对“流”的使用者来说是有赖于对“运”和“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相似想想的。离开了相似联想,人们对一个词语的使用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创造力。
2、句式运用方面。如某些省略性句子,虽然那语言形式不完备,却同样能表情达意,这是因为它充分调动了人们进行想想的积极性,把词语形式的脱落和中断用联想不足了。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的诗句,其中虽然没有用到动词,但是这所要描述的春风中万千杨柳柔条的动态,却已跃然纸上了。这种效果的取得,是因为“春风”和“杨柳”枝条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春风中的杨柳必然是摇弋多姿的,这是春风吹拂的结果。人们凭借着这种关系联想,自然能够体会出这种动态来。
3、修辞运用方面。修辞格和回忆联想心理活动的关系更为紧密,为数众多的修辞格都是根于联想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许多修辞格在心理活动上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由此及彼。许多修辞格的创造、运用都是离不开联想心理活动的。
二、怎样提高修辞能力
要多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经常观察,有意让自己的各种感官不断的收草刺激,才能提高感觉的敏锐性,并丰富自己的信息,使记忆的仓库越来越充实。《记一辆纺车》的作者吴伯萧先生说:“在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线从拇指和食指中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接着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左手拇指和食指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师的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的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或是棉条里。”如果对纺线没有吸脂的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内容的。
除了多读、多写、多思以外,还要多看,多实践,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去接触、观察气象万千的自然景物,多培养丰富细腻的审美情感,多一点潜意识中信息和知识的积累,学生的修辞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能更好的培养起来。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苏州蓝缨学校 江苏】
许多中小学校里常有这样的现象:为了提高作文修辞能力,老师会叫学生准备一个本子,专门摘录锦言妙语,并要求背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误区:有的人以为修辞主要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造句,也给学生几条例句,然后要求学生来照样子造出一个比喻句、对偶句或者排比句来,这就是在进行修辞训练。
一、修辞现象的认识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语言现象是心理现象的一种表现,而修辞是一种语言现象,自然与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
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感、意识三方面。这三方面都与修辞密切相关。本文只谈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修辞现象的关系。认识过程由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组成。修辞又可分为词修辞(包括一般修辞和此格运用)、句子修辞(包括句式修辞和辞格运用两种方法)和篇章修辞。本文只涉及词语修辞、句式选择与辞格运用三方面。
(一)修辞与感知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的反映、通过感觉,我们能够从外部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如颜色、气味、光滑和粗糙等,也能知道集体所发生的变化,如身体的运动和位置,内脏器官的活动情况等。通过知觉,我们便对事物有了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知道它的意义,知道它是什么。
(二)修辞和记忆(回忆、联想等)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与修辞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修辞手法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按照巴普洛夫学会所,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一次或者多次识记,就能促使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从而留下痕迹,回忆使这些痕迹再活动。联想是建立在事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基础上的。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会议常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在追忆一种事物时,会运用各种联想,修辞与回忆、联想关系密切。
1、词语运用方面。我们偏要穿过这样的天险,修起铁路,使四川的富源能够流到外地来。(杨朔《走进太阳里去》)这里的“流”字就胜于用“运”字,“流”是寓繁于简。它不但和“运”的概念相联系,而且还包含着与此有关的更为丰富的意义内容:其“运”如“流”之迅速,如“流”之畅通无阻,如“流”之源源不断,使人由此获得更多的具体、形象、生动的语音信息。而这更多的语音信息的创造和获得,对“流”的使用者来说是有赖于对“运”和“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相似想想的。离开了相似联想,人们对一个词语的使用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创造力。
2、句式运用方面。如某些省略性句子,虽然那语言形式不完备,却同样能表情达意,这是因为它充分调动了人们进行想想的积极性,把词语形式的脱落和中断用联想不足了。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的诗句,其中虽然没有用到动词,但是这所要描述的春风中万千杨柳柔条的动态,却已跃然纸上了。这种效果的取得,是因为“春风”和“杨柳”枝条客观上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春风中的杨柳必然是摇弋多姿的,这是春风吹拂的结果。人们凭借着这种关系联想,自然能够体会出这种动态来。
3、修辞运用方面。修辞格和回忆联想心理活动的关系更为紧密,为数众多的修辞格都是根于联想心理活动而形成的。许多修辞格在心理活动上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由此及彼。许多修辞格的创造、运用都是离不开联想心理活动的。
二、怎样提高修辞能力
要多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经常观察,有意让自己的各种感官不断的收草刺激,才能提高感觉的敏锐性,并丰富自己的信息,使记忆的仓库越来越充实。《记一辆纺车》的作者吴伯萧先生说:“在纺线的时候,眼看着匀净的毛线或者棉线从拇指和食指中间的毛卷里或者棉条里抽出来,又细又长,连绵不断,简直会有一种艺术创作的快感。”接着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左手拇指和食指间的毛线或者棉纱就会像魔术师的帽子里的彩绸一样无穷无尽的抽出来,那仿佛不是用羊毛、棉花纺线,而是从毛卷里或者棉条里往外抽线。线是现成的,早就藏在毛卷或是棉条里。”如果对纺线没有吸脂的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内容的。
除了多读、多写、多思以外,还要多看,多实践,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去接触、观察气象万千的自然景物,多培养丰富细腻的审美情感,多一点潜意识中信息和知识的积累,学生的修辞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能更好的培养起来。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苏州蓝缨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