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f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相关理论
  (一)高职院校的含义
  高职院校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高等院校。
  (二)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简介
  学院地处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赣州市,前身是江西地质学院(1958-1965,本科)、江西地质学校(1973-1979)、赣州地质学校(1979-1994)、南方工业学校(1994-2002),中专时期直属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管理,先后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中专学校。2002年升格为高等职业学院,隶属江西省国土资源厅。自升格以来,学院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江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土资源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优秀学校和就业先进单位等。2009年被確定为江西省首批示范性高职学院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建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电子商务培训考证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现代制造技术软件远程培训点”、“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培训基地考试点(NIT)”、“江西省建设厅五大员考证培训点”和国家攀岩训练基地,有32个职业岗位技能鉴定资格。
  (三)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可持续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升素质教育、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人才
  何谓人才?在此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种是“人才(Talent)”很有才干的人,但是一个人的才干对企业有多少帮助,企业需要什么才干的人。另一种是“人财(Humancapital)”人如果是公司的财产也就意味着是公司的资源,同时也说明这个人有价值,有价值又体现在必须拥有一定技能,而这种技能有可以称之为“有效技能”,是能够与别人竞争的能力。
  (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拥有“有效技能”,是企业的“人财”,同时需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体现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技能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
  二、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客观发展的需要是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05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就提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育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同年,教育部部长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是什么?——校企合作。2012年温家宝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继续加强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此看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状及问题(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一)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状(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1.学院建设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提出:“两个基地”:与江西主导产业紧密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国土资源行业首位的国家地质勘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两个中心”:适应国土资源行业和江西经济建设需求的区域性技术服务中心和社会培训中心,目的是能够快速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是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必须运用科学地、系统的、多样化的理念进行层层剖析。只有建立机制、落实机制、强化机制才能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2.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原则,依托学院校办产业为服务窗口,通过“专业 公司 项目”、“内源 合作”等方式,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构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办产业发展董事会”,董事会依托三大产业实体(立达科技开发总公司、国土资源勘查规划院、测试研究所)实现自主经营,对外承接项目,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优势,实现专业教师生产锻炼和科研项目研究、学生实训等有机结合,整合资源,推动校办产业的顺利发展。
  3.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内源型项目导向”(以数控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专业为代表)、“外联型校企合作”(以资源勘探类专业为代表)、“订单式”(以酒店专业为代表)人才培养模式。
  4.学院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和课程评价三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学院还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做到“教、学、做”为一体。
  (二)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存在的问题(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1.学院自身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度不完善等方面。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能否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我院及其他高职院校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2.学院师资力量方面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课程设计方面、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
  3.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体现在专业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最主要的是学院缺乏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建议(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一)提高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
  提高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提高可以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体如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技术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360度展开,可以实际操作一些拓展训练、实践演习等,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身发展,适应社会、适应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技能型人才可以从学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出发,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主要要求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企业在不断的壮大,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挑剔。高职院校只有在满足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做到“三赢”(企业、学院、学生)。
  (二)转变观念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
  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必须从转变观念出发,一是教师思想观念、教育观念的转变;二是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必须从了解社会、企业目前所紧缺的人才角度出发,才能培养真正适合企业所需的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才能发挥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关键,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学院应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与学院合作企业中的专业技师到学院进行实际教学指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相应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学院可以建立相应的专业技师信息系统,增强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互动。
  (四)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必不可少的
  实训基地(校内、校外)的建立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毕业之前,就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目前实训基地投资建设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只有呼吁企业与院校一起合作,才能真正的做到“产、学、研、商”。企业的参与可以弥补学院的不足,从而提高学院的整体核心竞争能力,充分做到资源共享。
  (五)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应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
  专业设置的方向应与社会、企业发展相结合,真正做到供需平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改革的重中之重,姜大源教授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规范。中国有句老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此可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做课程改革之前,需与企业联系,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目前的生产状况及所需人才,根据企业所需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充分关注新知识和新技术等。只有做到“零距離”才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竞争力。
  (六)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快速、稳定的发展需要。以“依托企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双赢”为目标,建立各专业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工学交替”、“订单式”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推进,实现共赢。参考文献:
  [1]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
  [3]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郭书春.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发展出路.教改论坛.2002(3).
  [5]于敏.建立特殊项目培养服务型人才.药学教育.2005(3).
  [6]侯秉文.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7).
  [7]隋艳.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8).
  [8]孙柏英,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王光兆.职业教育路在何方.中等职业教育.2004(20).
  [10]徐建华,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地理研究.2005(1).
  [11]RobertL.Heneman.Job and workevaluation:Aliteraturereview.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2003(1).
  [12]方永平.有效培养技能型哎确保高职生有高就业率.中国高等教育.2005(2).
  [13]叶红.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
  [14]韩冬华.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探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7).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海商法》虽对海难救助报酬留置权未明确加以规定,但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采默示态度。本文以“南宝石”轮救助案为例,对我国现行海难救助报酬留置权立法缺陷,包括程序法和实体法上不兼容、标的适用范围过窄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完善《海商法》有关条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海难救助报酬 留置权 “南宝石”轮救助案 =立法完善  作者简介:顾发明,上海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船长。  海难发生时救助必不可免,
摘要当代国际投资法对投资者过度保护,忽略投资者责任,加重了东道国的义务。跨国公司作为国际投资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为其子公司的行为承担责任时往往会面临独立法人责任的抗辩。跨国公司母国管辖权也往往得不到保证。又因国际投资纠纷仲裁的提起主体多为投资者而非东道国,从而造就了提起仲裁的单边性。因此必须构建一个完备的投资者责任体系,其中应包括双边投资协定、多边条约、第三方的介入等。  关键词投资者责任 跨国公
摘 要 信赖保护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善意取得制度恰恰是该原则在物权法中的体现。2008年《物权法》的颁布,对于物权的善意取得中关于善意取得的范围作了扩充,即善意取得不再局限于动产,这是对我国传统观民法理论的突破。但是在实践中,不动产物权与动产物权在一些规则的适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物权法》将二者一概而论,就导致两者在法律适用上存在着很多的难点。本文通过分析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理解
摘要本文针对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对刑事诉讼实施法律监督遇见的问题,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视角,提出自己的几点探讨。内容主要涉及部分不予批捕案件的处理,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对公安机关的法律监督等问题。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刑事和解法律监督  作者简介:金秋,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深,刑事案件发案率随之增多。刑事诉讼在司法实践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而《刑事诉讼法》也受到了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求政府的施政活动公开透明,要求政府信息必须公开。  然而,伴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与国际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我国的保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面臨着严峻的挑战,强化保密工作势在必行。  
摘 要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规定了证人应当出庭的情况及证人拒绝出庭、拒绝作证时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的措施,证人出庭必然成为常态,在对落实刑诉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对公诉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公诉部门、公诉人应当做好准备、积极应对,以更好地履行指控犯罪及法律监督的职能。  关键词 证人出庭 证据 公诉  作者简介:罗少威,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
摘 要 近年来,各级税务机关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加强廉政思想教育,采取各种监督制约措施预防职务犯罪。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税务队伍中为了私情私利,违反职责,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有些情节较为严重,致使国家税收和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本文从今年番禺区检察院查办的发生在国税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入手分析,探讨规范税务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和职务犯罪。  关键词 纳税评估 控票
摘 要 近来“民为上”的思潮风靡一时,“民为上”其实质就是要求以保障民生需求为首要任务,因此,“民为上”最重要的一方面就体现在社会管理创新上。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国家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依法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其职责,其理应是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主体,理应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本文将从完善检察机关派出检察室职能,完善检察机关参与大调解方式等兩方面来探讨检察机关如何实现便民利
摘 要 为响应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以及解决司法所面临的困境,各地法院对调解制度进行了形式各样的改革创新。改革重点集中在诉前调解,审前调解,以及人民调解和诉讼程序的衔接等问题上。本文通过从法理上深入剖析调解制度的原理,吸收借鉴各地法院的改革创新成果,试图探索完善民事调解制度,设计出对民事调解实践有指导意义的程序规范。  关键词 诉前调解 审前程序 审前调解 人民调解  作者简介:史江伟,北京市西城
摘 要 近年来,“知识扶农”在政策引导、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然而,大学生“知识扶农”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性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制约其继续前进的步伐。本文在阐述“知识扶农”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以农村支教为例分析“知识扶农”过程中存在的渠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知识扶农 渠道 管理  作者简介:俞振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