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30年系列之四
一朵《小花》的绽放
中国电影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整个民族的兴衰荣辱密不可分。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所见到的电影,就像是画面的黑白一样,善恶美丑泾渭分明,故事套路一看便知。一直到改革开放的钟声响起,中国电影才终于见到了阳光,《小花》可以说是电影百花园中最先绽放的花朵。
1979年,这部改编自小说《桐柏英雄》的片子,由著名导演黄健中执导后搬上银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坛上,在中国的现当代电影史上,她是最重要的一笔。该片虽然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但是却突破了以往电影所惯用的表达方式,不似《不夜城》、《铁道游击队》等军事片子,直接从正面出击,从描写大规模战争场面的角度来直写战争。相反,却另辟蹊径,通过兄妹互相找寻这种常见却感人的故事套路来架构,以真假小花、兄妹三人之间诚挚而美好的情感纠葛为主导来渲染主题,真实而动人。
影片中,讲故事的顺序不时地被人物的回忆与梦境打断,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的探索上,都有几分创新与叛逆,让见惯了传统军事片子的国人眼前一亮。而演员精湛完美的演出,彩色镜头与黑白镜头的交织运用、音乐与画面的有机融合、多种镜头造型语言的广泛运用,又使影片在艺术表现力方面达到了丰富多彩。
资料显示,《小花》在上映后,反响空前,备受赞誉,最后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并与《吉鸿昌》、《泪痕》两部片子一起获得了“文革”结束后首届(即第3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此后,随着另两部片子——《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的问世,新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迈进了一个新时代。在那个逐渐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的时代,国人开始涌进电影院,重新燃起了对电影的热情。
那个时候,《小花》中的人以及背后的人们所想的只是换一个角度去讲故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朵不经意的花将在中国影坛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日后,她将与谢铁骊导演的《今夜星光灿烂》、张子恩导演的《默默的小理河》、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一起,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驾齐驱的“四轮马车”,在时代的洪流下,载着中国电影人与观众的梦想,走进一个新天地。
《天云山传奇》后的百花竞放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眸上世纪80年代电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电影院里那摩肩接踵的人群,看到的是大批农民进城挤爆了县城所有旅馆,而只是为了看一场电影。
无论是电影,还是任何艺术创作,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身,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无疑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当新的元素介入,电影人那思想感情的潮水就如当时蓬勃向上、生龙活虎的整个中国一样,充满了鲜活与灵动,曾经被无数黑暗所遏制湮没的创造力在那一瞬间全然爆发。于是,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社会在变迁中的矛盾与彷徨,黑暗与光明,骤然间,全都通过“屏幕”这一窄小而狭长的窗口喷洒出来。
当记忆的闸口回溯到1980年,宋薇、罗群、吴遥这一个个为无数人所熟悉的名字便会跃然眼前,《天云山传奇》里人物的命运纠葛牵动了一代人的心。影片中,对吴遥、宋薇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堪称体现了作品中由现实主义向人物灵魂深处的突进。吴遥,作为一个把罗群打成右派,后又千方百计阻碍宋薇去调查纠正的官僚,很显然他是深受“左”的思潮所影响的典型代表,同时在人性与人格方面也发生了扭曲,所谓人的异化,莫过如此。而宋薇的软弱、背叛又让我们看到了畸形的政治与人性,会对人类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带来怎样的桎梏。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戏剧人生、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影片囊括了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种奖项。据了解,《天云山传奇》在上映3天以后,全国各地观众的支持信如雪片般飞涌到电影厂。导演谢晋在办公室见到满满几大麻袋信件时,竟禁不出泪流满面。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最为撼动人心的“反思电影”,她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大胆而深刻地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悲剧,并进一步通过这一现象,探索历史的教训,从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寻求悲剧产生的根源。电影在叙述方式、技术衔接、思想深度方面都堪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翘楚。
在这个“传奇”所缔造的神话后面,接踵而至的是一大批同样优秀的作品:如诗如画的《庐山恋》真善至美的《牧马人》充满困惑与矛盾的《人到中年》淙淙如流水的《城南旧事》惊天动地的《少林寺》喜气洋洋的《陈奂生进城》温情弥漫的《女大学生宿舍》古老而深沉的《黄土地》热烈高亢的《红高粱》寻找精神支柱的《本命年》等等。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这些影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一曲三折,婉转迈进,为处于转型期社会中的人们去窥探有关生存状态的记忆提供了途径。而中国的电影人,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在遭商品大潮猛击的中国为电影寻找新的突破口。
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是至今为止中国电影最为辉煌的年代。上世纪80年代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骄傲,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篇章,溶铸在上世纪80年代电影中的理想主义光彩、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探索的锐气以及风格样式上的千姿百态,将永远成为激励中国电影前进的动力。”诚哉斯言!
“大红灯笼”之光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迈入腾飞阶段,电影事业也进入了快车道。张艺谋因为一部《红高粱》,红遍了全国。1991年,第四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问世则使其事业更加锦上添花。
在这部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妻妾成群》的电影里面,张艺谋用自己独特而又具感染力的表现方式,将一个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搬到了大众的视野内,女人之间为“争宠”而互相博弈互相倾轧的人生戏剧,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卑微地位,以及在这种畸形关系下人物性格心灵等发生的扭曲。女人们到底是为男人而战,还是为生存而战?这样的人生镜像,这样的生存方式会让我们在一瞬间内忘记曾经沉重屈辱的历史,将政治符号与时代烙印抛却,只是单纯地将目光投向人类生存本身。毕竟,只有人,才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最基本元素,生存才是本质。
当我们沿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光亮望去,就会发现,在张艺谋的辉煌背后,挺立着的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与旺盛,“多元”二字由此开始萌生。中国电影在此时已经开始逐渐剥离掉沉重而严肃的政治外衣,转向对个体生命生存的探索与追寻。
正因如此,才会让人们重新经历那场震撼人心的《大决战:辽沈战役》;才会使人们再次见到那个为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周恩来》;才会让人们透过《股疯》看到自己在改革大潮的影响下经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正因如此,一个朴实、自尊、倔强,为了洗清屈辱不辞辛劳,一定要“讨个说法”的秋菊向我们走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尊敬的时代女性形象范本。
正因如此,《霸王别姬》才会变得那样错综复杂,让人难以言说是何情绪?人生如戏,戏梦人生,百年京华的风尘,京剧文化的兴衰曲折,民族性格的诟病,历史弄人的无奈,一一呈现。
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如此情钟于《阳光灿烂的日子》,“超现实手法”下的表达方式,让我们领略了混沌青春里残酷爱情的滋味;花季少男少女们则通过那个朦胧而美好的《花季雨季》,为人们送来了一代人的青春白皮书以及他们的烦恼。
正因如此,冯小刚“大荒诞、小真实”的贺岁喜剧片《甲方乙方》虽然当时没有叫响,但贴近生活,在笑声中折射人生道理的美意,还是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温暖与幸福。
同时,来自香港的《黄飞鸿》们,也因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因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而飞向大陆。
“石头”砸出大片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生活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丰富多彩,现代社会的各种困惑与病症开始不断涌现。中国的电影,进入了多元时代,逐步开始走向世界。
有《生死抉择》下的矛盾,《站台》上人物如等待戈多般的那样彷徨无助;也有《冲出亚马逊》时男儿的英勇气概;更有《十七岁单车》里懵懂而纯真的如歌往事。《英雄》《十面埋伏》《集结号》《赤壁》等让票房不断饱满的商业大片给我们送来了视觉与感官的盛宴,而《手机》《天下无贼》等喜剧影片的降生则让我们在捧腹大笑过后又会不自觉间陷入沉思,流下感动的泪水。
值得一提的是那部制作成本虽小但影响却非凡的影片——《疯狂的石头》。这部作为刘德华发起的“亚洲新星导”计划中唯一一部的内地作品,由“70后”新锐导演宁浩担纲,于2006年搬上银幕,是商业电影中罕见的投资小收益大的佳作。有几人能想到,一块在厕所里被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石头竟会引起如此多波澜?
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推翻旧厂房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特别搞了一个展览,希望卖出天价以改善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局面。不料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以道哥为首的小偷三人帮都盯上了翡翠,通过各自不同的“专业技能”一步步向翡翠逼近。他们在相互拆台的同时,又要共同面对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这一最大的障碍。于是,在经过一系列明争暗斗的较量及真假翡翠的交换之后,两拨贼被彻底的黑色幽默了一把。
作为一部前所未有的现代戏剧,观众在爆笑之余,仍能感受得到剧中人物嬉笑怒骂中流溢出的真诚,进而从中咀嚼生活的艰难、苦痛与执着。
有点评说,《疯狂的石头》具有强烈的幽默感,每隔5~10分钟,便让人大笑一次。虽说是关于贼的故事,但在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设置上,超越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在镜头语言和表现手法上,更先锋、更现代。”也有人说,“该片为时下拍摄的小成本制作的娱乐片提供了理想范本。”
著名学者尼尔·波茨曼曾经指出社会的迅猛发展,媒体资讯的发达让人们正在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句话虽有偏颇,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许多人现今的偏好与热爱,这种喜好所折射的则是现代社会下人们的压力与焦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才需要一块《疯狂的石头》来为我们解闷,带来欢乐之声!
3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概括而言,上世纪70年代末的电影就像那朵“花”一样,历经风雨,但却纯朴而富有生命力,一如刚刚改革开放下的中国;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喜悦的年代,人们从国家的各项政策中看到了希望与未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大门的敞开,外界新鲜元素不断介入,电影的脸孔也不再千篇一律。但经济的迅猛发展,又让许多人在一夕之间感到些许无所适从,至于哪里不适,似乎又难以说清,一如少男少女们朦胧而青涩的爱情;而现在,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细化到电影,究竟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可以形容,只能姑且以“多元”称之。
但是,在多元的背后,在开放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为之担心,过分追求商业化、追求票房、追求个性会带来怎样的弊端。“我们的文化是如此繁荣的荒凉”,从许多方面来看,当下用此话来概括中国电影也颇有几分道理,在经历了30年一帆风顺的发展后,也许,现在是让我们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的时候了。
一朵《小花》的绽放
中国电影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整个民族的兴衰荣辱密不可分。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所见到的电影,就像是画面的黑白一样,善恶美丑泾渭分明,故事套路一看便知。一直到改革开放的钟声响起,中国电影才终于见到了阳光,《小花》可以说是电影百花园中最先绽放的花朵。

1979年,这部改编自小说《桐柏英雄》的片子,由著名导演黄健中执导后搬上银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影坛上,在中国的现当代电影史上,她是最重要的一笔。该片虽然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影片,但是却突破了以往电影所惯用的表达方式,不似《不夜城》、《铁道游击队》等军事片子,直接从正面出击,从描写大规模战争场面的角度来直写战争。相反,却另辟蹊径,通过兄妹互相找寻这种常见却感人的故事套路来架构,以真假小花、兄妹三人之间诚挚而美好的情感纠葛为主导来渲染主题,真实而动人。
影片中,讲故事的顺序不时地被人物的回忆与梦境打断,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的探索上,都有几分创新与叛逆,让见惯了传统军事片子的国人眼前一亮。而演员精湛完美的演出,彩色镜头与黑白镜头的交织运用、音乐与画面的有机融合、多种镜头造型语言的广泛运用,又使影片在艺术表现力方面达到了丰富多彩。
资料显示,《小花》在上映后,反响空前,备受赞誉,最后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并与《吉鸿昌》、《泪痕》两部片子一起获得了“文革”结束后首届(即第3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此后,随着另两部片子——《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的问世,新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下,迈进了一个新时代。在那个逐渐打开国门、放眼世界的时代,国人开始涌进电影院,重新燃起了对电影的热情。
那个时候,《小花》中的人以及背后的人们所想的只是换一个角度去讲故事,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朵不经意的花将在中国影坛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他们更没有意识到,日后,她将与谢铁骊导演的《今夜星光灿烂》、张子恩导演的《默默的小理河》、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一起,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驾齐驱的“四轮马车”,在时代的洪流下,载着中国电影人与观众的梦想,走进一个新天地。
《天云山传奇》后的百花竞放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眸上世纪80年代电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电影院里那摩肩接踵的人群,看到的是大批农民进城挤爆了县城所有旅馆,而只是为了看一场电影。
无论是电影,还是任何艺术创作,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身,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无疑很好地做到了这点。当新的元素介入,电影人那思想感情的潮水就如当时蓬勃向上、生龙活虎的整个中国一样,充满了鲜活与灵动,曾经被无数黑暗所遏制湮没的创造力在那一瞬间全然爆发。于是,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社会在变迁中的矛盾与彷徨,黑暗与光明,骤然间,全都通过“屏幕”这一窄小而狭长的窗口喷洒出来。
当记忆的闸口回溯到1980年,宋薇、罗群、吴遥这一个个为无数人所熟悉的名字便会跃然眼前,《天云山传奇》里人物的命运纠葛牵动了一代人的心。影片中,对吴遥、宋薇这两个人物的塑造,堪称体现了作品中由现实主义向人物灵魂深处的突进。吴遥,作为一个把罗群打成右派,后又千方百计阻碍宋薇去调查纠正的官僚,很显然他是深受“左”的思潮所影响的典型代表,同时在人性与人格方面也发生了扭曲,所谓人的异化,莫过如此。而宋薇的软弱、背叛又让我们看到了畸形的政治与人性,会对人类的灵魂和精神世界带来怎样的桎梏。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戏剧人生、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使影片囊括了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种奖项。据了解,《天云山传奇》在上映3天以后,全国各地观众的支持信如雪片般飞涌到电影厂。导演谢晋在办公室见到满满几大麻袋信件时,竟禁不出泪流满面。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最为撼动人心的“反思电影”,她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大胆而深刻地揭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悲剧,并进一步通过这一现象,探索历史的教训,从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寻求悲剧产生的根源。电影在叙述方式、技术衔接、思想深度方面都堪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翘楚。
在这个“传奇”所缔造的神话后面,接踵而至的是一大批同样优秀的作品:如诗如画的《庐山恋》真善至美的《牧马人》充满困惑与矛盾的《人到中年》淙淙如流水的《城南旧事》惊天动地的《少林寺》喜气洋洋的《陈奂生进城》温情弥漫的《女大学生宿舍》古老而深沉的《黄土地》热烈高亢的《红高粱》寻找精神支柱的《本命年》等等。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这些影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一曲三折,婉转迈进,为处于转型期社会中的人们去窥探有关生存状态的记忆提供了途径。而中国的电影人,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在遭商品大潮猛击的中国为电影寻找新的突破口。
有人说,“上世纪80年代是至今为止中国电影最为辉煌的年代。上世纪80年代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骄傲,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耀眼的篇章,溶铸在上世纪80年代电影中的理想主义光彩、现实主义精神、艺术探索的锐气以及风格样式上的千姿百态,将永远成为激励中国电影前进的动力。”诚哉斯言!
“大红灯笼”之光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迈入腾飞阶段,电影事业也进入了快车道。张艺谋因为一部《红高粱》,红遍了全国。1991年,第四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问世则使其事业更加锦上添花。
在这部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妻妾成群》的电影里面,张艺谋用自己独特而又具感染力的表现方式,将一个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搬到了大众的视野内,女人之间为“争宠”而互相博弈互相倾轧的人生戏剧,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卑微地位,以及在这种畸形关系下人物性格心灵等发生的扭曲。女人们到底是为男人而战,还是为生存而战?这样的人生镜像,这样的生存方式会让我们在一瞬间内忘记曾经沉重屈辱的历史,将政治符号与时代烙印抛却,只是单纯地将目光投向人类生存本身。毕竟,只有人,才是构成这个世界的最基本元素,生存才是本质。
当我们沿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光亮望去,就会发现,在张艺谋的辉煌背后,挺立着的是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与旺盛,“多元”二字由此开始萌生。中国电影在此时已经开始逐渐剥离掉沉重而严肃的政治外衣,转向对个体生命生存的探索与追寻。
正因如此,才会让人们重新经历那场震撼人心的《大决战:辽沈战役》;才会使人们再次见到那个为人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周恩来》;才会让人们透过《股疯》看到自己在改革大潮的影响下经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正因如此,一个朴实、自尊、倔强,为了洗清屈辱不辞辛劳,一定要“讨个说法”的秋菊向我们走来,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尊敬的时代女性形象范本。
正因如此,《霸王别姬》才会变得那样错综复杂,让人难以言说是何情绪?人生如戏,戏梦人生,百年京华的风尘,京剧文化的兴衰曲折,民族性格的诟病,历史弄人的无奈,一一呈现。
正因如此,人们才会如此情钟于《阳光灿烂的日子》,“超现实手法”下的表达方式,让我们领略了混沌青春里残酷爱情的滋味;花季少男少女们则通过那个朦胧而美好的《花季雨季》,为人们送来了一代人的青春白皮书以及他们的烦恼。
正因如此,冯小刚“大荒诞、小真实”的贺岁喜剧片《甲方乙方》虽然当时没有叫响,但贴近生活,在笑声中折射人生道理的美意,还是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温暖与幸福。
同时,来自香港的《黄飞鸿》们,也因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因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而飞向大陆。
“石头”砸出大片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发现,生活却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丰富多彩,现代社会的各种困惑与病症开始不断涌现。中国的电影,进入了多元时代,逐步开始走向世界。
有《生死抉择》下的矛盾,《站台》上人物如等待戈多般的那样彷徨无助;也有《冲出亚马逊》时男儿的英勇气概;更有《十七岁单车》里懵懂而纯真的如歌往事。《英雄》《十面埋伏》《集结号》《赤壁》等让票房不断饱满的商业大片给我们送来了视觉与感官的盛宴,而《手机》《天下无贼》等喜剧影片的降生则让我们在捧腹大笑过后又会不自觉间陷入沉思,流下感动的泪水。

值得一提的是那部制作成本虽小但影响却非凡的影片——《疯狂的石头》。这部作为刘德华发起的“亚洲新星导”计划中唯一一部的内地作品,由“70后”新锐导演宁浩担纲,于2006年搬上银幕,是商业电影中罕见的投资小收益大的佳作。有几人能想到,一块在厕所里被发现的“价值不菲”的石头竟会引起如此多波澜?
重庆某濒临倒闭的工艺品厂在推翻旧厂房时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特别搞了一个展览,希望卖出天价以改善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局面。不料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以道哥为首的小偷三人帮都盯上了翡翠,通过各自不同的“专业技能”一步步向翡翠逼近。他们在相互拆台的同时,又要共同面对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这一最大的障碍。于是,在经过一系列明争暗斗的较量及真假翡翠的交换之后,两拨贼被彻底的黑色幽默了一把。
作为一部前所未有的现代戏剧,观众在爆笑之余,仍能感受得到剧中人物嬉笑怒骂中流溢出的真诚,进而从中咀嚼生活的艰难、苦痛与执着。
有点评说,《疯狂的石头》具有强烈的幽默感,每隔5~10分钟,便让人大笑一次。虽说是关于贼的故事,但在语言的运用和情节的设置上,超越了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在镜头语言和表现手法上,更先锋、更现代。”也有人说,“该片为时下拍摄的小成本制作的娱乐片提供了理想范本。”
著名学者尼尔·波茨曼曾经指出社会的迅猛发展,媒体资讯的发达让人们正在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句话虽有偏颇,但却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许多人现今的偏好与热爱,这种喜好所折射的则是现代社会下人们的压力与焦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才需要一块《疯狂的石头》来为我们解闷,带来欢乐之声!
30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概括而言,上世纪70年代末的电影就像那朵“花”一样,历经风雨,但却纯朴而富有生命力,一如刚刚改革开放下的中国;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喜悦的年代,人们从国家的各项政策中看到了希望与未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大门的敞开,外界新鲜元素不断介入,电影的脸孔也不再千篇一律。但经济的迅猛发展,又让许多人在一夕之间感到些许无所适从,至于哪里不适,似乎又难以说清,一如少男少女们朦胧而青涩的爱情;而现在,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细化到电影,究竟处于一个什么状态,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可以形容,只能姑且以“多元”称之。
但是,在多元的背后,在开放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为之担心,过分追求商业化、追求票房、追求个性会带来怎样的弊端。“我们的文化是如此繁荣的荒凉”,从许多方面来看,当下用此话来概括中国电影也颇有几分道理,在经历了30年一帆风顺的发展后,也许,现在是让我们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