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兰导演基耶洛夫斯基的"三色"对主观色彩的运用已远远超出描绘事物的状态,成为重要的意义表现手段。在其作品《蓝》中赋予色彩以灵魂,把对主观色彩的构思运用与环境气氛、叙事节奏、心理情绪、愿望表达有机结合,使其作品更富感染力。《蓝》是色彩运用技术高明的艺术创作代表。
关键词:主题 场景色彩 自由
作为“作者电影”的代表,波兰导演基耶洛夫斯基的作品有其独特而一以贯之的风格:从他的《十诫》、《维罗尼卡双重生命》到“三色”,在主题上无一不在关注着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践履着反思与关怀的使命。在情节上充满悬念与巧合,色彩运用上,主观色彩的运用已远远超出了描绘事物的状态,成为重要的意义表现手段。
“三色”取自法国国旗的颜色:蓝白红,也是启蒙主义或曰现代性话语核心的自由平等博爱。导演曾指出:“蓝色是自由。当然它也可以是平等,更可以是博爱。不过《蓝色》是一部讲自由的电影:它在讲人类自由的缺陷。我们到底能有多自由呢?”①《蓝色》中主题呈现,剧情切入,是由一场骤然降临的车祸开始,茱丽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失去了她所珍视的一切。“那就是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我们可以从感觉中解脱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爱是一种牢狱吗?抑或是一种自由?” ②自由不仅是一种解放或者解脱,同时意味着拥有,而拥有者所惧怕的丧失,便使得自由成为一份囚禁。这便是导演独特的主题建构与表达方式:讨论自由,却通过反题——囚禁来完成。
基耶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蓝色》中的牢狱是由情感和记忆这两件事情造成的。她在电影的某一时刻曾明确表示这一切都是陷阱:爱 怜悯 友谊。”经历了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宿命”之后,茱丽不断地逃离,逃离“陷阱”,然而,结果却是,她仍然被情感和记忆所囚禁。在影片《蓝色》中,最为直观的囚禁形象便是蓝色。茱丽为了自由而绝望地尝试挣脱创伤,但是那份情感和记忆却无所不在。这具体呈现出人类生存的局限和无助。
在《蓝》中,蓝色不仅是一以贯之的影调与色彩基调,而且是最重要的视觉形象。在这部影片叙事中,蓝色成了茱丽的敌手,她内心深处温柔而狂暴的恶魔。蓝色从影片的第一时刻便出现, “蓝色……主要是夜的颜色,但它只是黑暗的近亲,不是黑暗本身。”③就是这浓重的蓝色调,从一开始就让人被强烈的阴郁和不祥紧紧包裹。高速路上幽暗的蓝色,车窗处孩子伸出的手所持的颤抖的宝蓝色的糖锡纸,渗漏的刹车油也被浸染成蓝色的。这一切最终收场于浓雾中的刺耳的撞击声。车祸发生了。
劫后余生的茱丽苏醒了,噩耗就在眼前,茱丽开始逃遁旅程。茱丽选择封闭自我,可是蓝色——那记忆与情感还是会在其猝不及防时候袭击她。在比蓝色更深重的黑夜她吞药自杀,满嘴的药片致使她无法吞咽,以至她放弃了赴死的决定,她似乎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进行着“哀悼的工作”,生者哀悼的意义便在于“杀死他者”——接受他们已经离开的事实,独自挣扎着继续活下去。
出院后的茱丽的第一“愿望”就是清空蓝色房间,此时我们开始了解蓝色对茱丽具有的具体的意义,她与丈夫有一间蓝色的房间,用于工作,生活和创作。那房间确实空无一物,但茱丽一眼看到的是缀满宝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她近乎疯狂地走上去,扯断了其中的一束。这个吊灯,成为了茱丽留在身边的唯一的蓝色记忆。如果说,蓝色——情感与记忆是对茱丽的囚禁,那么,它们恰恰也正是茱丽过往拥有,并渴望一直拥有的一切。她奔逃,渴望毁灭过去,获得自由,重新开始,但是她同时又不断记念她象征性地毁灭的一切。进入新住所后,她首先找到合适的地方,悬挂起蓝色吊灯,并久久凝视。这一段落以茱丽的正面近景镜头开始,茱丽的面庞占据了大片的画面,只是在边缘有几粒蓝色的玻璃流苏。这似乎说明着茱丽确已逃离记忆,获得自由;继而,摄影机开始缓慢移动,蓝色流速逐渐充满整个画面,几乎将茱丽遮蔽,摄影机继续移动,茱丽面庞再次显现出来,蓝色流苏与茱丽的脸近乎平分整个画面,我们看到她抬起划伤的手堵住嘴巴,似乎要制止一声尖利的嘶吼冲出喉咙。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挣扎,这是某种比囚禁更为悲惨的自由,因为无可逃遁,必须直面。
蓝色,在对茱丽而言,其意义渐次发生着改变。影片中一个片断所呈现的是茱丽在蓝色的游泳池中。游泳池作为一个视觉上的蓝色载体,再度强化了这种自由与囚禁,逃离于眷恋的双重变奏。影片中,茱丽四度跃入蓝色游泳池,几乎每次都试图通过剧烈的身体运动逃离心灵的创伤,可是从视觉层面来看,却是跃入蓝色的表述。这就产生一个悖论,从某中意义来说,整部影片展示的是一个逃离蓝色的心理过程,但在这一段落中,却是投身蓝色。
对蓝色记忆的态度改变,毫无疑问,是由于茱丽觉察丈夫的外遇。这意外的获知,唤起了她迟到的妒忌,这损害到她之前形式上享有的自由,她开始跟踪,质疑,询问。最后终于在这种追逐中重获了自由。她开始创作未完的交响乐。在重新创作的场景中,蓝色不再携带切肤之痛的因子,她身着蓝色,以蓝色的字迹书写蓝色的乐谱。只是,当她完成乐章,却遭到奥里韦尔的拒绝,这是一种明确的姿态:他拒绝成为她丈夫的影子或者替代物。此时茱丽第一次运用她所享有的自由接受了奥里韦尔的爱,也同时表明着她放弃了那份绝对的自由。画面上,我们看到茱丽以染着蓝墨水的手指读着蓝色的乐谱,同时祈祷般的乐声响起。茱丽平静而决绝地卷起总谱,走出门去。在她身后,摄影机拉伸开去,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渐次充满画面,但茱丽不回头地走向景深处的房门,门关闭了。这一场景在视觉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走出蓝色”。
到此,我们只能说,茱丽走出了蓝色——情感与记忆的囚禁,但也只是与生命的暂时的和解,她不能够,也确实没有人能真正走出人类自由,或者说不自由的境况。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64—74).
[2]张亚婷.《蓝》的主观色彩表现形式和功能分析[J],电影评介,2009,16.
[3]安内特·因斯多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双重生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34—235).
[4](俄)阿布杜拉耶娃,司马晓兰编译.三色:蓝色篇[M],世界电影,1995.5(39—40).
注释:
①《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第287頁。
②同上,第288页。
③《终结之感--基耶洛斯夫斯基<三色>读解》,第60--61页。
关键词:主题 场景色彩 自由
作为“作者电影”的代表,波兰导演基耶洛夫斯基的作品有其独特而一以贯之的风格:从他的《十诫》、《维罗尼卡双重生命》到“三色”,在主题上无一不在关注着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践履着反思与关怀的使命。在情节上充满悬念与巧合,色彩运用上,主观色彩的运用已远远超出了描绘事物的状态,成为重要的意义表现手段。
“三色”取自法国国旗的颜色:蓝白红,也是启蒙主义或曰现代性话语核心的自由平等博爱。导演曾指出:“蓝色是自由。当然它也可以是平等,更可以是博爱。不过《蓝色》是一部讲自由的电影:它在讲人类自由的缺陷。我们到底能有多自由呢?”①《蓝色》中主题呈现,剧情切入,是由一场骤然降临的车祸开始,茱丽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失去了她所珍视的一切。“那就是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我们可以从感觉中解脱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爱是一种牢狱吗?抑或是一种自由?” ②自由不仅是一种解放或者解脱,同时意味着拥有,而拥有者所惧怕的丧失,便使得自由成为一份囚禁。这便是导演独特的主题建构与表达方式:讨论自由,却通过反题——囚禁来完成。
基耶斯洛夫斯基告诉我们:“《蓝色》中的牢狱是由情感和记忆这两件事情造成的。她在电影的某一时刻曾明确表示这一切都是陷阱:爱 怜悯 友谊。”经历了人力所不可抗拒的“宿命”之后,茱丽不断地逃离,逃离“陷阱”,然而,结果却是,她仍然被情感和记忆所囚禁。在影片《蓝色》中,最为直观的囚禁形象便是蓝色。茱丽为了自由而绝望地尝试挣脱创伤,但是那份情感和记忆却无所不在。这具体呈现出人类生存的局限和无助。
在《蓝》中,蓝色不仅是一以贯之的影调与色彩基调,而且是最重要的视觉形象。在这部影片叙事中,蓝色成了茱丽的敌手,她内心深处温柔而狂暴的恶魔。蓝色从影片的第一时刻便出现, “蓝色……主要是夜的颜色,但它只是黑暗的近亲,不是黑暗本身。”③就是这浓重的蓝色调,从一开始就让人被强烈的阴郁和不祥紧紧包裹。高速路上幽暗的蓝色,车窗处孩子伸出的手所持的颤抖的宝蓝色的糖锡纸,渗漏的刹车油也被浸染成蓝色的。这一切最终收场于浓雾中的刺耳的撞击声。车祸发生了。
劫后余生的茱丽苏醒了,噩耗就在眼前,茱丽开始逃遁旅程。茱丽选择封闭自我,可是蓝色——那记忆与情感还是会在其猝不及防时候袭击她。在比蓝色更深重的黑夜她吞药自杀,满嘴的药片致使她无法吞咽,以至她放弃了赴死的决定,她似乎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进行着“哀悼的工作”,生者哀悼的意义便在于“杀死他者”——接受他们已经离开的事实,独自挣扎着继续活下去。
出院后的茱丽的第一“愿望”就是清空蓝色房间,此时我们开始了解蓝色对茱丽具有的具体的意义,她与丈夫有一间蓝色的房间,用于工作,生活和创作。那房间确实空无一物,但茱丽一眼看到的是缀满宝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她近乎疯狂地走上去,扯断了其中的一束。这个吊灯,成为了茱丽留在身边的唯一的蓝色记忆。如果说,蓝色——情感与记忆是对茱丽的囚禁,那么,它们恰恰也正是茱丽过往拥有,并渴望一直拥有的一切。她奔逃,渴望毁灭过去,获得自由,重新开始,但是她同时又不断记念她象征性地毁灭的一切。进入新住所后,她首先找到合适的地方,悬挂起蓝色吊灯,并久久凝视。这一段落以茱丽的正面近景镜头开始,茱丽的面庞占据了大片的画面,只是在边缘有几粒蓝色的玻璃流苏。这似乎说明着茱丽确已逃离记忆,获得自由;继而,摄影机开始缓慢移动,蓝色流速逐渐充满整个画面,几乎将茱丽遮蔽,摄影机继续移动,茱丽面庞再次显现出来,蓝色流苏与茱丽的脸近乎平分整个画面,我们看到她抬起划伤的手堵住嘴巴,似乎要制止一声尖利的嘶吼冲出喉咙。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挣扎,这是某种比囚禁更为悲惨的自由,因为无可逃遁,必须直面。
蓝色,在对茱丽而言,其意义渐次发生着改变。影片中一个片断所呈现的是茱丽在蓝色的游泳池中。游泳池作为一个视觉上的蓝色载体,再度强化了这种自由与囚禁,逃离于眷恋的双重变奏。影片中,茱丽四度跃入蓝色游泳池,几乎每次都试图通过剧烈的身体运动逃离心灵的创伤,可是从视觉层面来看,却是跃入蓝色的表述。这就产生一个悖论,从某中意义来说,整部影片展示的是一个逃离蓝色的心理过程,但在这一段落中,却是投身蓝色。
对蓝色记忆的态度改变,毫无疑问,是由于茱丽觉察丈夫的外遇。这意外的获知,唤起了她迟到的妒忌,这损害到她之前形式上享有的自由,她开始跟踪,质疑,询问。最后终于在这种追逐中重获了自由。她开始创作未完的交响乐。在重新创作的场景中,蓝色不再携带切肤之痛的因子,她身着蓝色,以蓝色的字迹书写蓝色的乐谱。只是,当她完成乐章,却遭到奥里韦尔的拒绝,这是一种明确的姿态:他拒绝成为她丈夫的影子或者替代物。此时茱丽第一次运用她所享有的自由接受了奥里韦尔的爱,也同时表明着她放弃了那份绝对的自由。画面上,我们看到茱丽以染着蓝墨水的手指读着蓝色的乐谱,同时祈祷般的乐声响起。茱丽平静而决绝地卷起总谱,走出门去。在她身后,摄影机拉伸开去,蓝色玻璃流苏的吊灯渐次充满画面,但茱丽不回头地走向景深处的房门,门关闭了。这一场景在视觉上成为名副其实的“走出蓝色”。
到此,我们只能说,茱丽走出了蓝色——情感与记忆的囚禁,但也只是与生命的暂时的和解,她不能够,也确实没有人能真正走出人类自由,或者说不自由的境况。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64—74).
[2]张亚婷.《蓝》的主观色彩表现形式和功能分析[J],电影评介,2009,16.
[3]安内特·因斯多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双重生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234—235).
[4](俄)阿布杜拉耶娃,司马晓兰编译.三色:蓝色篇[M],世界电影,1995.5(39—40).
注释:
①《奇士劳斯基论奇士劳斯基》,第287頁。
②同上,第288页。
③《终结之感--基耶洛斯夫斯基<三色>读解》,第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