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只是一个方面,还要重视多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修改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必须重视修改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认识,重视修改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修改,小到短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叙写滁州地理位置特点,共五十多字,修改后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可谓言简意赅;大到古今中外的鸿篇巨著,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曾增改七次,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披甲十年,删改十次。可见,自我评改十分重要,它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必要途径,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
二、授之以“渔”,提供样板
选择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将原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写上正确的字和修改后的通顺句子。精彩的句子加上浪圈,在旁边写上简略的评语。其它增删都采用修改文章常用的规范符号,篇末写上评语。将这样一份评改过的作文复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修改过的文章与原文比较,好在哪里?你能看懂老师的眉批和理解老师的评语吗?然后由各组推出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点拨,明确评改的要求、方法,提出程序,第一,看文体。记叙文要像记叙文,议论文要像议论文。受前几年话题作文的影响,现在学生作文有个通病,没有文体意识,拿到题目,东鳞西爪,没有侧重点。第二,看中心。中心要明确、深刻,也不能多中心,中学生作文要讲究一定深度。第三,看题材。“跑题”现象不多,但“擦边球”、“敲边鼓”的现象较多,要围绕中心选材,注意详略。第四,看结构。思路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谋篇布局是否合理。第五,看文字语句。是否有错别字、病句,是否准确地表情达意。第六,看卷面。书写是否工整,不要乱涂乱改,印象分十分重要。
三、动脑动手,“改”字关键
“改”是在研读文章、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忍痛割爱”给自己的文章“动手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实内容。根据文体,启发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仔细考虑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而集中、深刻,所选的材料是否足以表达中心。例如,一次命题作文《寻找春天》,一个学生写自己春节去公园游玩,内容上只注重自然界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腻,取材合理,但仔细阅读后发现对“春天”的理解挖掘不深,中心显得太肤浅,忽略了将景物和人事挂起钩来。因此修改时,可以增加一些人物活动的内容,如:戴红袖章的志愿者顶着初春的寒意,拾起孩子们扔下的食品袋,一位高个子的叔叔让出位置给自己观赏动物等,美好的景色衬托美好的心灵,春天更加美丽。这样修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立意更加深刻。第二,调整结构。初中大多要求写记叙文,在叙事中,线索是否清晰,是时间、空间还是时空组合;是否偏离中心,有没有注意详略;是否平铺直叙,有没有波澜;首尾是否照应,行文前后是否伏笔照应。第三,推敲句子。一部分学生写完就交,没有再读一遍的习惯,不少明显的错字、别字、多字、少字,语句不通,只要一读,稍加留意,心中就明了,能很快改正;还有部分学生作文时往往着眼于使用华丽的辞藻,而不考虑其表达是否恰当、是否累赘,这就要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反复推敲使用的词语是否贴切,自然,然后才考虑是否生动、形象。努力引导学生把拖沓之处改得简洁些,把模糊之处改得清楚些,把呆板之处改得生动些,并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以达到通顺达意之目的。第四,打造题目。如果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还要拟一个摄人眼球的文题,“题好文一半”,不能过大或过小,要新颖别致。
四、注重“评”字,写好意见
“评”是作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改好后,还要对全文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自己组织语言,根据在评改的过程中发现的亮点和问题,写出意见,不能过褒,也不能过贬,所写的意见,要中心突出,切中要害,对自己的作文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语意要主次分明、概括性强;句子连贯,表达准确。教学生自我评改作文,要坚持学生自评和老师讲评相结合。二者可以轮流交替,不能完全放手,不能流于形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毕竟有限,只有边“扶”边“放,扶放结合,才能逐步提高,让学生从一开始的“疑无路”过渡到“又一村”的境界。提倡“一篇多改”,要求学生对原作反复修改,甚至可以间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再改,使学生懂得“七篇、八篇,不如七遍、八遍”的道理,这样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做一篇、丢一篇”的缺点,学会积累,学会总结。
让学生亲自动手评改作文,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还要持之以恒。经过这样的评改训练,学生能逐渐学会琢磨、推敲,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写作能力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从而使教师作文批改过程中“无用功”变为“有用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认识,重视修改
无数事实证明,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修改,小到短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叙写滁州地理位置特点,共五十多字,修改后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可谓言简意赅;大到古今中外的鸿篇巨著,如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曾增改七次,著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披甲十年,删改十次。可见,自我评改十分重要,它是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必要途径,让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
二、授之以“渔”,提供样板
选择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将原文中的错别字、病句加上方框和横线,并写上正确的字和修改后的通顺句子。精彩的句子加上浪圈,在旁边写上简略的评语。其它增删都采用修改文章常用的规范符号,篇末写上评语。将这样一份评改过的作文复印,发给学生。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这样修改?修改过的文章与原文比较,好在哪里?你能看懂老师的眉批和理解老师的评语吗?然后由各组推出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点拨,明确评改的要求、方法,提出程序,第一,看文体。记叙文要像记叙文,议论文要像议论文。受前几年话题作文的影响,现在学生作文有个通病,没有文体意识,拿到题目,东鳞西爪,没有侧重点。第二,看中心。中心要明确、深刻,也不能多中心,中学生作文要讲究一定深度。第三,看题材。“跑题”现象不多,但“擦边球”、“敲边鼓”的现象较多,要围绕中心选材,注意详略。第四,看结构。思路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谋篇布局是否合理。第五,看文字语句。是否有错别字、病句,是否准确地表情达意。第六,看卷面。书写是否工整,不要乱涂乱改,印象分十分重要。
三、动脑动手,“改”字关键
“改”是在研读文章、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忍痛割爱”给自己的文章“动手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充实内容。根据文体,启发学生对照自己的作文,仔细考虑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而集中、深刻,所选的材料是否足以表达中心。例如,一次命题作文《寻找春天》,一个学生写自己春节去公园游玩,内容上只注重自然界环境的描写,生动细腻,取材合理,但仔细阅读后发现对“春天”的理解挖掘不深,中心显得太肤浅,忽略了将景物和人事挂起钩来。因此修改时,可以增加一些人物活动的内容,如:戴红袖章的志愿者顶着初春的寒意,拾起孩子们扔下的食品袋,一位高个子的叔叔让出位置给自己观赏动物等,美好的景色衬托美好的心灵,春天更加美丽。这样修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立意更加深刻。第二,调整结构。初中大多要求写记叙文,在叙事中,线索是否清晰,是时间、空间还是时空组合;是否偏离中心,有没有注意详略;是否平铺直叙,有没有波澜;首尾是否照应,行文前后是否伏笔照应。第三,推敲句子。一部分学生写完就交,没有再读一遍的习惯,不少明显的错字、别字、多字、少字,语句不通,只要一读,稍加留意,心中就明了,能很快改正;还有部分学生作文时往往着眼于使用华丽的辞藻,而不考虑其表达是否恰当、是否累赘,这就要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反复推敲使用的词语是否贴切,自然,然后才考虑是否生动、形象。努力引导学生把拖沓之处改得简洁些,把模糊之处改得清楚些,把呆板之处改得生动些,并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以达到通顺达意之目的。第四,打造题目。如果是话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还要拟一个摄人眼球的文题,“题好文一半”,不能过大或过小,要新颖别致。
四、注重“评”字,写好意见
“评”是作文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作文改好后,还要对全文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自己组织语言,根据在评改的过程中发现的亮点和问题,写出意见,不能过褒,也不能过贬,所写的意见,要中心突出,切中要害,对自己的作文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语意要主次分明、概括性强;句子连贯,表达准确。教学生自我评改作文,要坚持学生自评和老师讲评相结合。二者可以轮流交替,不能完全放手,不能流于形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毕竟有限,只有边“扶”边“放,扶放结合,才能逐步提高,让学生从一开始的“疑无路”过渡到“又一村”的境界。提倡“一篇多改”,要求学生对原作反复修改,甚至可以间隔一段时间,拿出来再改,使学生懂得“七篇、八篇,不如七遍、八遍”的道理,这样还能帮助学生克服“做一篇、丢一篇”的缺点,学会积累,学会总结。
让学生亲自动手评改作文,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劳动,还要持之以恒。经过这样的评改训练,学生能逐渐学会琢磨、推敲,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写作能力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从而使教师作文批改过程中“无用功”变为“有用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