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舶来品近代才传入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及本世纪初全球化四个阶段,对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造成了较深远的负面影响,其影响包括消解主流文化价值、阉割民族文化特质和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等。鉴于此我们必须从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坚守历史自觉,坚持文化信仰等途径予以积极应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将历史虚无主义消解于无形。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统文化;影响;应对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渊源及其在中国的四个影响阶段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转型,在如何对待历史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发出了一些不和谐声音,以篡改或否定历史为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死灰复燃,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中明确指出:“有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这对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较深远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五千年的智慧,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认真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渊源,肃清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虚无主义首先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出现在德国。19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宇宙时空、物质运动与结构、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新发现,以及文学和艺术的擅变,推动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时也对欧洲文明带来了普遍的信心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困顿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而弹精竭虑。陈独秀在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喊出了最响亮的口号一一“民主”和“科学”,从而吹响了向欠缺现代民主和科学内容的传统文化挑战的号角。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些进步正确的理论基本上压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势头。但党内极左思潮的泛滥,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思想文化领域状况的判断出现了失误,进而根本上转变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苏东剧变对中国学界政界乃至民众思想构成重大冲击,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谬误论”、“历史终结论”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呈现出蠢蠢欲动的态势,并在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加速渗透。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显得相对滞后,物质条件的发达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反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呈卷土重来之势。在这一阶段,它的内容包括否定革命和反侵略战争,赞颂改良和“殖民进步说”;否定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赞颂“普世价值”;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就,赞颂美化旧中国;丑化攻击毛泽东,抹黑革命英雄等等。它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为是以理论创新、学术反思的面貌出现,并以文学和艺术作品来表现,特别是通过对历史事实采取了戏弄和逃避的姿态,进而影响到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个人物的既定认识,达到篡改、歪曲、解构历史的目的,最终从历史颠覆走向了历史迷惘。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个人在精神上的内在普遍需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现代社会价值的消解和反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触目惊心的。
第一,消解主流文化价值。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虐之下,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认定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传统价值规范被无序化和特殊化。这些原则问题一旦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思想,社会就会失去自己的凝聚力和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不但造成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与模式化,而且使社会思想混乱、价值错乱、信仰迷失。
第二,阉割民族文化特质。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甚至认为为了现代化必须毫不犹豫地选择与传统彻底决裂的道路。他们无视民族特点,无条件地简单地否定民族文化,其结果必是彻底割裂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消融民族特质。
第三,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西方制造和抛出的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思潮之一,其价值理念和文化信仰,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上世纪末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对外来文化照单全收,哈日哈韩亲美等群体纷纷出现并呈现愈来愈壮大之势,如若长此以往,他们将丧失对外来文化基本的判断能力与抵御能力,这将越来越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国家赖以生存的文化战线将悉数崩溃。
三、应对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我们不仅要破,更要立,不仅要从学术理论上加以分析驳斥,更要认真做好几项工作来有效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對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一、坚定三个自信,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之一,就是攻击党和国家的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与制度。有效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尤其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理论自信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继续前行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新要求,不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高度,更打牢了党和国家赖以生存的道路、制度和理论的根基,直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歪理邪说,确保主流价值观牢牢占据思想意识阵地,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只有坚持三个自信,才能真正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才会让人们坚信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坚守历史自觉,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否定历史,抹杀割裂历史,歪曲历史,混淆视听,通过各种方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肆意戏说和恶搞,或对一些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小说和历史剧提出质疑,革命英雄的形象受到扭曲,最终将误导人民大众走人歧途,借否定历史之名,行否定现实之果。作为中华儿女,坚守历史自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充分依据历史事实进行研究,厘清其本质与根源,对其进行积极地史学批判,并进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核心,深刻领悟历史运行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自觉主动全面地强化历史教育、党史教育、国情教育,提高群众的辨别力,这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所在。
第三、坚持文化信仰,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土壤,是人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面对新时代的社会转型和价值重建,坚持文化信仰,就要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较高的文化势能,形成强大的文化涵摄力。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文化,就要紧紧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这条主根。只有坚持中国文化,才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积极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统文化;影响;应对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渊源及其在中国的四个影响阶段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转型,在如何对待历史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发出了一些不和谐声音,以篡改或否定历史为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死灰复燃,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中明确指出:“有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这对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较深远的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五千年的智慧,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认真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渊源,肃清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虚无主义首先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出现在德国。19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宇宙时空、物质运动与结构、生物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新发现,以及文学和艺术的擅变,推动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思想文化革命,同时也对欧洲文明带来了普遍的信心危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困顿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而弹精竭虑。陈独秀在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喊出了最响亮的口号一一“民主”和“科学”,从而吹响了向欠缺现代民主和科学内容的传统文化挑战的号角。
建国后,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些进步正确的理论基本上压制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势头。但党内极左思潮的泛滥,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思想文化领域状况的判断出现了失误,进而根本上转变了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苏东剧变对中国学界政界乃至民众思想构成重大冲击,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谬误论”、“历史终结论”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呈现出蠢蠢欲动的态势,并在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加速渗透。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显得相对滞后,物质条件的发达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反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又呈卷土重来之势。在这一阶段,它的内容包括否定革命和反侵略战争,赞颂改良和“殖民进步说”;否定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赞颂“普世价值”;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就,赞颂美化旧中国;丑化攻击毛泽东,抹黑革命英雄等等。它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为是以理论创新、学术反思的面貌出现,并以文学和艺术作品来表现,特别是通过对历史事实采取了戏弄和逃避的姿态,进而影响到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个人物的既定认识,达到篡改、歪曲、解构历史的目的,最终从历史颠覆走向了历史迷惘。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个人在精神上的内在普遍需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现代社会价值的消解和反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触目惊心的。
第一,消解主流文化价值。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肆虐之下,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儒学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认定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传统价值规范被无序化和特殊化。这些原则问题一旦被颠倒、被消解,就会从根本上搞乱人们思想,社会就会失去自己的凝聚力和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精神动力,就会失去立足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不但造成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与模式化,而且使社会思想混乱、价值错乱、信仰迷失。
第二,阉割民族文化特质。历史虚无主义者否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甚至认为为了现代化必须毫不犹豫地选择与传统彻底决裂的道路。他们无视民族特点,无条件地简单地否定民族文化,其结果必是彻底割裂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消融民族特质。
第三,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是西方制造和抛出的用以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思潮之一,其价值理念和文化信仰,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文化冲击。上世纪末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嗤之以鼻,对外来文化照单全收,哈日哈韩亲美等群体纷纷出现并呈现愈来愈壮大之势,如若长此以往,他们将丧失对外来文化基本的判断能力与抵御能力,这将越来越危及国家文化安全,国家赖以生存的文化战线将悉数崩溃。
三、应对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我们不仅要破,更要立,不仅要从学术理论上加以分析驳斥,更要认真做好几项工作来有效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對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一、坚定三个自信,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之一,就是攻击党和国家的历史,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与制度。有效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尤其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理论自信是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继续前行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新要求,不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高度,更打牢了党和国家赖以生存的道路、制度和理论的根基,直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歪理邪说,确保主流价值观牢牢占据思想意识阵地,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只有坚持三个自信,才能真正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才会让人们坚信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坚守历史自觉,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否定历史,抹杀割裂历史,歪曲历史,混淆视听,通过各种方式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肆意戏说和恶搞,或对一些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小说和历史剧提出质疑,革命英雄的形象受到扭曲,最终将误导人民大众走人歧途,借否定历史之名,行否定现实之果。作为中华儿女,坚守历史自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深入、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虚无主义,充分依据历史事实进行研究,厘清其本质与根源,对其进行积极地史学批判,并进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引领。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核心,深刻领悟历史运行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自觉主动全面地强化历史教育、党史教育、国情教育,提高群众的辨别力,这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关键所在。
第三、坚持文化信仰,是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核心。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土壤,是人们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面对新时代的社会转型和价值重建,坚持文化信仰,就要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保持较高的文化势能,形成强大的文化涵摄力。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文化,就要紧紧把握好中国传统文化这条主根。只有坚持中国文化,才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积极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