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教师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也出现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某些教师脱离教材实际、片面追求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致在使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中下水平的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如何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实际地把数学知识的教学与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和智力也相应得到发展。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体会如下:
一、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有较大的比重,计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据学生认识的特点设计过程,不能满足于表面教学效果,要寓抽象的算理、法则于具体形象之中,克服先教法则再明算理现象,才能促使学生的认识形象过渡到抽象。以教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为例。在学生知道“7个苹果”、“7个人”等具体的数量,知道从盒子里数出7个玻璃珠或在计数器上上拨出7个珠子等到基础上,再进一步加深对7的认识。我先让学生用点子图分解7,再讲7的组成和分解。让学生用小棒摆出7的组成方式的各种图形等等,引导学生比较、观察,然后脱离实物和图形,让学生运回答:6和几组成7?7分成几和5?4和3组成几?……直到学生能脱口回答以上问题,得数是7的加、减法迎刃而解了。这样,在计算教学中不仅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还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弄各种学具,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由学生动手摆弄实物运用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
二、挖掘潜在的智力因素,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提高,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能力都逐渐形成,仅用简单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为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富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独立思考探究以及创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的技能得以表现,使兴趣达到较高的层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在的智力因素及学生本身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问题,从中尝到甜头,享有快乐。这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平面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过早地把公式、结论告诉学生,使学生失去了重新探求的机会,学习就感到枯燥无味。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要挖掘这部分知识本身的智力因素和学生本身的非智力因素,给学生以“用武之地”。
三、在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的训练中发展、深化、创造思维。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叙述,例: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有4组图画,每组3幅,一共有多少幅?”我引导学生进行口述要求4组图画有多少幅就是求4个3是多少,这样把“日常生活用语”引用到数学中来“4个3是多少?”椐“相同加数为被乘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为乘数”列式为“4×3”转化为数学式子,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的两个能力:日常生活用语和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又转化为数学式子。
创造性思维一个重要的品质是观察敏锐,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从中有所发现。经常组织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对比观察、练习,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这对于提高观察力,发展创造力大有裨益。现行教材中有不少例题和习题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练习、观察中去发现规律。像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
如,教学“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如果仅仅用一些例子来讲解,容易掩盖学生思维上似懂非懂的种种缺陷。所以当尽量应用反复比较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如让学生讨论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什么?
3.24141…0.016060160… 5.848484
0.777…5.24524524… 969696
学生在讨论中会出现现有的忘了“依次”这个限制,有的忽视“不断重复出现”和“无限”的限制,有的忘了小数部分,甚至连整数部分也一起作循环节。通过讨论,就可以使学生更完整地认识循环小数的概念,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四、自主设计,激活创新思维
根据课程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内容,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启发学生进行设计、构思,在头脑中形成模型,这是数学课的主要环节。这个环节极为重要,因为“磨刀不负砍柴功”,要使学生有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不急着动手做,先动脑思考。其次,教师要用平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商量的口吻给学生提示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思考时不至于无从下手,或给学生提一些建设性的点子、建议,给学生以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在解答习题时我常设计一份提问卡,让学生训练。
1、读题后自我提问:A、你见过类似的题目吗?B、解这类问题时,你通常会从哪几方面入手?C、回忆一下相关的概念、定律、公式、法则。
2、解题时自我提问:A、还有没有其他解法。B、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好?
3、解题后自我提问:A、解题时你最常犯哪些错误?B、你采取什么措施补救?C、你能检验一下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几种方法检查?由此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通过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创造思维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一、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有较大的比重,计算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据学生认识的特点设计过程,不能满足于表面教学效果,要寓抽象的算理、法则于具体形象之中,克服先教法则再明算理现象,才能促使学生的认识形象过渡到抽象。以教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为例。在学生知道“7个苹果”、“7个人”等具体的数量,知道从盒子里数出7个玻璃珠或在计数器上上拨出7个珠子等到基础上,再进一步加深对7的认识。我先让学生用点子图分解7,再讲7的组成和分解。让学生用小棒摆出7的组成方式的各种图形等等,引导学生比较、观察,然后脱离实物和图形,让学生运回答:6和几组成7?7分成几和5?4和3组成几?……直到学生能脱口回答以上问题,得数是7的加、减法迎刃而解了。这样,在计算教学中不仅用教具进行直观演示,还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弄各种学具,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由学生动手摆弄实物运用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
二、挖掘潜在的智力因素,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提高,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能力都逐渐形成,仅用简单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为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富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独立思考探究以及创造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的技能得以表现,使兴趣达到较高的层次。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在的智力因素及学生本身潜在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问题,从中尝到甜头,享有快乐。这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平面几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过早地把公式、结论告诉学生,使学生失去了重新探求的机会,学习就感到枯燥无味。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就要挖掘这部分知识本身的智力因素和学生本身的非智力因素,给学生以“用武之地”。
三、在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的训练中发展、深化、创造思维。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来叙述,例: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有4组图画,每组3幅,一共有多少幅?”我引导学生进行口述要求4组图画有多少幅就是求4个3是多少,这样把“日常生活用语”引用到数学中来“4个3是多少?”椐“相同加数为被乘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为乘数”列式为“4×3”转化为数学式子,这样一来,培养了学生的两个能力:日常生活用语和数学语言,数学语言又转化为数学式子。
创造性思维一个重要的品质是观察敏锐,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从中有所发现。经常组织学生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对比观察、练习,引导他们从中发现,这对于提高观察力,发展创造力大有裨益。现行教材中有不少例题和习题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练习、观察中去发现规律。像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商不变性质等。
如,教学“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如果仅仅用一些例子来讲解,容易掩盖学生思维上似懂非懂的种种缺陷。所以当尽量应用反复比较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如让学生讨论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循环节是什么?
3.24141…0.016060160… 5.848484
0.777…5.24524524… 969696
学生在讨论中会出现现有的忘了“依次”这个限制,有的忽视“不断重复出现”和“无限”的限制,有的忘了小数部分,甚至连整数部分也一起作循环节。通过讨论,就可以使学生更完整地认识循环小数的概念,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又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四、自主设计,激活创新思维
根据课程需要,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内容,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启发学生进行设计、构思,在头脑中形成模型,这是数学课的主要环节。这个环节极为重要,因为“磨刀不负砍柴功”,要使学生有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不急着动手做,先动脑思考。其次,教师要用平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商量的口吻给学生提示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思考时不至于无从下手,或给学生提一些建设性的点子、建议,给学生以引导、启发,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在解答习题时我常设计一份提问卡,让学生训练。
1、读题后自我提问:A、你见过类似的题目吗?B、解这类问题时,你通常会从哪几方面入手?C、回忆一下相关的概念、定律、公式、法则。
2、解题时自我提问:A、还有没有其他解法。B、比较一下哪一种方法更好?
3、解题后自我提问:A、解题时你最常犯哪些错误?B、你采取什么措施补救?C、你能检验一下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几种方法检查?由此来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锐利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通过正确的引导、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动性、独创性。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创造思维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