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学校近几年研究的课题,要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小学生入学开始,教师教学时就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社会的范围窄,如何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而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呢?下面谈谈我教学时常用的策略。
一、学会观察,善于表达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认识钟表》时,为了让学生认识钟面,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闹钟,然后提问:“从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有一匹马。”原来吸引学生观察视线的,是钟面上那栩栩如生的马,而不是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于是,我又拿出自己带来的钟面模型再让学生观察,然后问:“看,在这个钟面上,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有两根针,12个数字。”学生这时才观察到学习的知识点上。由此可见,要求一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教师要说得明白一些,直接一些,必要时还配些肢体语言,方便学生去理解、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教学时还应该注意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我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学生观察钟面后,教师指着时针和分针问:“这两根针同样吗?谁能说说?”教师边问边用手指比划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长长的是分针,短短的是时针。”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则说“细细的是分针,粗粗的是时针。”虽然他们的语言很稚嫩,使用的都是生活语言,但学生能用对比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时针和分针的特点,就已经达到学习效果了,这时我再进一步规范他们的语言“粗又短的是时针,细又长的是分针。”让学生慢慢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例如,教学《认识钟表》的课前导入,我用课件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公鸡,从儿童熟知的童话引入:这只漂亮的大公鸡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每天清晨,大公鸡起床后,都要跑到高处“喔喔喔”地叫。“你们说,公鸡打鸣叫人们干什么?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很快的把学生从众多的知识中回忆到钟表上。由于公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随着一串悦耳的铃声,本节课的“主角”——闹钟在大屏幕上出现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很快高涨起来。创设这些贴近生活的情境,能使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好玩的行为特点,教学时我经常满足他们想玩的愿望,设计边玩边学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当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组成后,我设计了“画钟面”这—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时针和分针,要求分针指着数字12,画时针时,你喜欢数字几就指向数字几来画,并正确添上数字1至12。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边画边感知钟面的组成,并初步感知钟面上各整时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做中学”唤起他们的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体验再创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活学活用,反映生活
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把新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习惯。例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并布置学生放学回家摸一摸家里面的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在触摸过程中感知立体图形,体会立体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这种活学活用,反映生活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活起来,更有利于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五、计算和应用,有机结合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虽然一年级数学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教学”,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练习。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47页的“美丽的秋天”。秋天到了,同学们去郊游,美丽的草地,饱满的向日葵,漂亮的蝴蝶,丰收的果实,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都含有数学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的计算问题,属于图文应用题教学内容。类似这样的学习内容,教学时,我注重将计算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先观察再叙述,先确定计算方法再计算的学习方式教学。首先提问:“草坪上的小朋友,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左右合起来共有几个?”、“大哥哥摘向日葵,原来有几棵,摘了几棵,还剩几棵?”学生边观察边把看到的事物用数字和文字叙述出来,形成口头应用题,教师继续问:“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知道的?几加几等于几?几减几等于几?”这种将应用与计算有机结合的教学,能很快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六、走出教室,拥抱自然
走出教室,拥抱自然是我培养学生应用意识采用的策略之一。室外课能让学生摆脱教室的限制,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也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有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高矮顺序排列,活动需要学生离开座位。在室内空间太小,我安排学生到室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自发地合作起来,两人背靠着背,另外的同学看他们的高矮,再进行排列。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认识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自发地产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在自身的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当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纪太小,室外活动组织比较麻烦,但只要教师注意做好室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并及时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激起学生活动兴趣,室外活动教学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责编 韦春艳)
一、学会观察,善于表达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认识钟表》时,为了让学生认识钟面,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闹钟,然后提问:“从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发现有一匹马。”原来吸引学生观察视线的,是钟面上那栩栩如生的马,而不是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于是,我又拿出自己带来的钟面模型再让学生观察,然后问:“看,在这个钟面上,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有两根针,12个数字。”学生这时才观察到学习的知识点上。由此可见,要求一年级小学生观察事物,教师要说得明白一些,直接一些,必要时还配些肢体语言,方便学生去理解、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教师教学时还应该注意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我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学生观察钟面后,教师指着时针和分针问:“这两根针同样吗?谁能说说?”教师边问边用手指比划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长长的是分针,短短的是时针。”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则说“细细的是分针,粗粗的是时针。”虽然他们的语言很稚嫩,使用的都是生活语言,但学生能用对比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时针和分针的特点,就已经达到学习效果了,这时我再进一步规范他们的语言“粗又短的是时针,细又长的是分针。”让学生慢慢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浓厚兴趣。例如,教学《认识钟表》的课前导入,我用课件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公鸡,从儿童熟知的童话引入:这只漂亮的大公鸡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里,每天清晨,大公鸡起床后,都要跑到高处“喔喔喔”地叫。“你们说,公鸡打鸣叫人们干什么?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的?”通过这样的设计,很快的把学生从众多的知识中回忆到钟表上。由于公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随着一串悦耳的铃声,本节课的“主角”——闹钟在大屏幕上出现了,学生探索的热情很快高涨起来。创设这些贴近生活的情境,能使教学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在玩中学,在做中学
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针对一年级小学生好玩的行为特点,教学时我经常满足他们想玩的愿望,设计边玩边学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当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组成后,我设计了“画钟面”这—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时针和分针,要求分针指着数字12,画时针时,你喜欢数字几就指向数字几来画,并正确添上数字1至12。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边画边感知钟面的组成,并初步感知钟面上各整时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做中学”唤起他们的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体验再创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活学活用,反映生活
在引入新的知识点后,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把新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的习惯。例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并布置学生放学回家摸一摸家里面的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在触摸过程中感知立体图形,体会立体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这种活学活用,反映生活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活起来,更有利于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五、计算和应用,有机结合
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虽然一年级数学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教学”,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和练习。例如,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47页的“美丽的秋天”。秋天到了,同学们去郊游,美丽的草地,饱满的向日葵,漂亮的蝴蝶,丰收的果实,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都含有数学知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6、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实际的计算问题,属于图文应用题教学内容。类似这样的学习内容,教学时,我注重将计算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先观察再叙述,先确定计算方法再计算的学习方式教学。首先提问:“草坪上的小朋友,左边有几个,右边有几个,左右合起来共有几个?”、“大哥哥摘向日葵,原来有几棵,摘了几棵,还剩几棵?”学生边观察边把看到的事物用数字和文字叙述出来,形成口头应用题,教师继续问:“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知道的?几加几等于几?几减几等于几?”这种将应用与计算有机结合的教学,能很快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六、走出教室,拥抱自然
走出教室,拥抱自然是我培养学生应用意识采用的策略之一。室外课能让学生摆脱教室的限制,能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千丝万缕的关系,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也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高矮》时,有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高矮顺序排列,活动需要学生离开座位。在室内空间太小,我安排学生到室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自发地合作起来,两人背靠着背,另外的同学看他们的高矮,再进行排列。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认识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自发地产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在自身的体验中,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当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纪太小,室外活动组织比较麻烦,但只要教师注意做好室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并及时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激起学生活动兴趣,室外活动教学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责编 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