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迎接、拥抱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同时,应该抱有“人在技术之上”的坚定信念,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课堂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出哪些改变,可以弥补传统课堂学习的哪些不足。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iPad平板电脑)的交互特征,可以促使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探究内驱力,有更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空间,在分享、质疑、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平台交互 数学学习 知识建构
新技术的蜂拥而至,让我们处于E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在迎接、拥抱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同时,我们应该抱有“人在技术之上”的坚定信念,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我们的课堂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出哪些改变,可以弥补传统课堂学习的哪些不足?
我们不禁对数字化课堂有一种美好的预想: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探究内驱力,有更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空间,在分享、质疑、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为例,谈谈如何结合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iPad平板电脑)的交互特征,助推这种美好的预想变成现实。
一、顺应认知起点,定位新知“链接点”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知识体系中与学生知识结构中最接近的知识或经验作为联结点。因此,作为教学
起点的学生知识的前测尤为重要。借助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
的统计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对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进行分析归类。
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完成如图1所示的“小研究”。
分析学生完成的“小研究”,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具备距离、角度、方位等知识经验,但对“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方位词并不熟悉,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表达位置的所在。
二、聚焦互助完善,串联思维“发散点”
(一)在问题情境中“轻盈起步”
有了教学前测作为实施学习模型的支撑点,课的导入设计成一个大的问题情境,只提供给学生两个“点”(灯塔、船只),以及两个“提示”(正北方向、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千米),给予学生探究的自由度与开放度。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提交第一次作品。
(二)在对比思辨中“怦然心动”
在学生提交的第一次作品中,教师通过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中的聚焦功能建立资源组,推送4幅不完善的作品:(1)如图2,只有距离:船在灯塔的3千米处;(2)如图3,只有方向:船在灯塔的东北方向;(3)如图4,角度不对:船在灯塔的正东偏北60°方向3千米处;(4)如图5,不完整:船在灯塔的北方偏东30°方向。学生对比思辨,然后独立完善自己的第一次作品。
(三)在分享交流中“邂逅灵动”
学生上交自己的第二次作品,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评价后,第三次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最后组织学生代表上台分享交流,主要呈现其中两种答案:(1)如图6,船在灯塔的北方偏东30°方向3千米处;(2)如图7,船在灯塔的正东偏北60°方向3千米处。教师适当介入,引导学生聚焦对比“60°”与“30°”,通过小组辩论,引导学生逐步明晰并规范定义:在国际上确定方向时以南北为基准,小船的准确位置应该在灯塔的北偏东30°方向3千米处。
每一个教学环节后,借助平台的互助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性活动,有助于学生评价自身的学习体验过程,总结与提升自己的方法与经验。学生刚开始呈现的思维是单一的、零碎的、有缺失的。比如,有的学生只关注距离,有的学生只关注方向,有的学生只关注角度,但通过小组的分享与交流、质疑與合作,学生个体的新知体系在建构中经历了从不完整走向完整、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运用明晰的定义(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第四次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在练习巩固中“意犹未尽”
在练习巩固环节,借助平台中的填空框,设置“寻宝”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图8),然后利用平台的自动处理功能,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汇总。从反馈的信息来看,错误主要集中在“宝藏2”的位置:(1)西偏北25°方向4千米处;(2)北偏西25°方向4千米处。教师利用平台的聚焦功能让学生进行辨析,很快就得出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以南北方向为基准进行观察,导致角度和方位都出现了偏差。
三、回归学科本源,丰盈结构“生长点”
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种师生共融共长的“朋友圈”,更是一个师生不断深入、自我超越的“生态链”。在拓展环节,我利用平台提供给学生4个课外资源包:
(1)介绍古人如何确定位置的资源包;
(2)相对位置与绝对位置的不同以及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手机APP导航、全球卫星导航)的资源包;
(3)初中地理用经纬线确定位置的资源包;
(4)初中数学的极坐标系的资源包。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移动终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与探究。
真正意义上的E课堂学习模式的构建,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自主开放的大问题时空、自由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多元互动的类群对话,使我们的“学堂”处处呈现出自由之光、思维之光、学术之光、创造之光。
参考文献:
[1] 李广文,严佩宜.Android平板电脑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与未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4).
[2] 赵琦.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平台交互 数学学习 知识建构
新技术的蜂拥而至,让我们处于E时代的变革浪潮中。在迎接、拥抱互联网技术对教育影响的同时,我们应该抱有“人在技术之上”的坚定信念,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我们的课堂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出哪些改变,可以弥补传统课堂学习的哪些不足?
我们不禁对数字化课堂有一种美好的预想: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探究内驱力,有更多对问题的思考与实践的空间,在分享、质疑、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本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为例,谈谈如何结合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基于iPad平板电脑)的交互特征,助推这种美好的预想变成现实。
一、顺应认知起点,定位新知“链接点”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寻求知识体系中与学生知识结构中最接近的知识或经验作为联结点。因此,作为教学
起点的学生知识的前测尤为重要。借助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
的统计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对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进行分析归类。
首先在课前,让学生完成如图1所示的“小研究”。
分析学生完成的“小研究”,可以发现学生已经具备距离、角度、方位等知识经验,但对“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等方位词并不熟悉,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表达位置的所在。
二、聚焦互助完善,串联思维“发散点”
(一)在问题情境中“轻盈起步”
有了教学前测作为实施学习模型的支撑点,课的导入设计成一个大的问题情境,只提供给学生两个“点”(灯塔、船只),以及两个“提示”(正北方向、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千米),给予学生探究的自由度与开放度。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提交第一次作品。
(二)在对比思辨中“怦然心动”
在学生提交的第一次作品中,教师通过珠峰数字化学习平台中的聚焦功能建立资源组,推送4幅不完善的作品:(1)如图2,只有距离:船在灯塔的3千米处;(2)如图3,只有方向:船在灯塔的东北方向;(3)如图4,角度不对:船在灯塔的正东偏北60°方向3千米处;(4)如图5,不完整:船在灯塔的北方偏东30°方向。学生对比思辨,然后独立完善自己的第一次作品。
(三)在分享交流中“邂逅灵动”
学生上交自己的第二次作品,小组交流讨论、互相评价后,第三次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最后组织学生代表上台分享交流,主要呈现其中两种答案:(1)如图6,船在灯塔的北方偏东30°方向3千米处;(2)如图7,船在灯塔的正东偏北60°方向3千米处。教师适当介入,引导学生聚焦对比“60°”与“30°”,通过小组辩论,引导学生逐步明晰并规范定义:在国际上确定方向时以南北为基准,小船的准确位置应该在灯塔的北偏东30°方向3千米处。
每一个教学环节后,借助平台的互助功能,组织学生进行反思性活动,有助于学生评价自身的学习体验过程,总结与提升自己的方法与经验。学生刚开始呈现的思维是单一的、零碎的、有缺失的。比如,有的学生只关注距离,有的学生只关注方向,有的学生只关注角度,但通过小组的分享与交流、质疑與合作,学生个体的新知体系在建构中经历了从不完整走向完整、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运用明晰的定义(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位置)第四次完善自己的作品。
(四)在练习巩固中“意犹未尽”
在练习巩固环节,借助平台中的填空框,设置“寻宝”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如图8),然后利用平台的自动处理功能,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类汇总。从反馈的信息来看,错误主要集中在“宝藏2”的位置:(1)西偏北25°方向4千米处;(2)北偏西25°方向4千米处。教师利用平台的聚焦功能让学生进行辨析,很快就得出错误的原因在于没有理解以南北方向为基准进行观察,导致角度和方位都出现了偏差。
三、回归学科本源,丰盈结构“生长点”
理想的数学课堂应该是一种师生共融共长的“朋友圈”,更是一个师生不断深入、自我超越的“生态链”。在拓展环节,我利用平台提供给学生4个课外资源包:
(1)介绍古人如何确定位置的资源包;
(2)相对位置与绝对位置的不同以及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手机APP导航、全球卫星导航)的资源包;
(3)初中地理用经纬线确定位置的资源包;
(4)初中数学的极坐标系的资源包。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移动终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与探究。
真正意义上的E课堂学习模式的构建,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自主开放的大问题时空、自由构建的学习共同体、多元互动的类群对话,使我们的“学堂”处处呈现出自由之光、思维之光、学术之光、创造之光。
参考文献:
[1] 李广文,严佩宜.Android平板电脑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与未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4).
[2] 赵琦.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