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群众工作的对象、内容、领域和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用群众路线指导群众工作,以“慢不得”的紧迫感、“等不得”的责任感和“懒不得”的使命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坚持用群众路线统揽群众工作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树立群众观点,把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转变成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群众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毛泽东同志指出,“各级领导是鱼,人民群众是水,鱼离不开水,离开水就渴死了。”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必须牢记为民宗旨,强化民本意识,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符合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理念,一切从群众立场出发,注意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把群众意愿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把群众评价作为工作的试金石,真诚组织服务群众,真情教育引导群众,真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根本路线的观点。站在群众的立场看待群众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充分尊重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诚服务群众、教育引导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悠悠万事,唯民为大。要抓住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这个根本,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让广大群众尝到甜头、感到有奔头,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从源头上减少和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的几率。
四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工作齐抓共管的观点。要坚持用群众路线指导群众工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统筹好、部署好、安排好群众工作,打好协同战、攻坚战,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实现由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形成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动局面。
探索增强群眾工作的实效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议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方法、压服的方法来解决。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要注重“情”、“理”、“法”三原则。
一是注重“情”。情字在心头,万事好沟通。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以情感人。要满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敬人民如父母,视百姓为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实行“零容忍”,对群众急需争办的事实行“零懈怠”;要善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积极主动地倾听群众的真实心声,真情感受群众的冷暖疾苦,用群众乐于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做群众工作,对群众的诉求不能当“瞎子”,对群众的呼声不能当“聋子”,对群众的权益维护不能当“跛子”;对一些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要认真梳理,分类排队,突出重点,立足于一次性解决到位,要有政策、有办法、有措施,甚至可以集中时间、抽调人员、专题处理,尽量争取解决到位,不留“后遗症”,避免拖泥带水,出现反复。
二是注重“理”。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只有晓之以理,才能以理服人。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处不上访。群众上访一方面是为了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要善于换位思考,多从群众角度着想,理解群众的苦衷,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同群众讲明道理,用群众信得过、能接受的方式处理问题,不以权欺人,不以势压人,在面对面循循善诱中消除困惑,在面对面说服教育中化解矛盾,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掌握政策,注意分寸,对那些政策不允许的或无理取闹的人,要把话讲死,不要留有余地;对那些可能因政策不当、决策失误或者干部工作粗暴、违法乱纪引发的矛盾,设身处地从当事人双方分析原因,想出办法,该解决、能解决的一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要抓好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和完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
三是注重“法”。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要树立法制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推进法制建设进程,把群众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要熟悉法规政策,依法履职,在法制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做出努力。要树立和维护好司法权威,教育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保证群众的权益损害能得到及时公正的救济,使司法途径成为公民主动自觉而理性的选择,坚决纠正“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恶不信善”倾向。
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群众工作本领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群众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能力恐慌和素质缺失是许多干部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要提高综合能力,实现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群众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复杂问题多,疑难问题多,突发问题多,没有过硬的能力是干不好群众工作的。一是必须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群众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思考,准确把握群众工作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二是必须提高组织联系、服务教育群众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与群众关系密切、联系直接的优势,把服务联系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善于和群众打交道,善于用群众欢迎的形式组织联系群众,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说服教育群众,善于用群众喜爱的方式帮助服务群众,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三是必须提高干部调查研究的能力。这就要求干部善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坚决克服“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车上挥挥手,车下握握手”的形式主义倾向,听真话、明真相、掌实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正确判断,及时总结各地新探索新做法,将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更广范围加以推广应用。四是必须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目前,大量矛盾纠纷反映的是利益性问题,而非对抗性矛盾。这就要求干部善于用辩证思维和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客观理性地分析群众反映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多管齐下地服务教育群众,协调利益冲突,将纠纷协调在萌芽状态,将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
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需要我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代一代艰苦奋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即使生活条件好了,环境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群众基础,就会淡化与群众的感情。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明确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任务,牢记为民之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坚持力戒奢靡,反对铺张浪费,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要提倡“有为就有位”的用人导向,把群众工作岗位作为干部锻炼培养和使用的重要平台。群众工作岗位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往往处于矛盾纠纷的风口浪尖,是最能锻炼干部的地方。要大力总结推广各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配齐、配强、配好群众工作干部,选拔一批懂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律知识的干部充实到群众工作队伍中来,进一步优化干部结构,增强工作活力。(责任编辑:翁淮南)
坚持用群众路线统揽群众工作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树立群众观点,把做好群众工作的过程转变成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群众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毛泽东同志指出,“各级领导是鱼,人民群众是水,鱼离不开水,离开水就渴死了。”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必须牢记为民宗旨,强化民本意识,始终站稳群众立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符合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理念,一切从群众立场出发,注意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把群众意愿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把群众评价作为工作的试金石,真诚组织服务群众,真情教育引导群众,真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根本路线的观点。站在群众的立场看待群众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充分尊重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诚服务群众、教育引导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天地之间,莫贵于民,悠悠万事,唯民为大。要抓住维护群众根本利益这个根本,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让广大群众尝到甜头、感到有奔头,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从源头上减少和降低矛盾纠纷发生的几率。
四是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工作齐抓共管的观点。要坚持用群众路线指导群众工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统筹好、部署好、安排好群众工作,打好协同战、攻坚战,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实现由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形成党委政府重视支持、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群众工作的生动局面。
探索增强群眾工作的实效性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争议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方法、压服的方法来解决。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要注重“情”、“理”、“法”三原则。
一是注重“情”。情字在心头,万事好沟通。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以情感人。要满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敬人民如父母,视百姓为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实行“零容忍”,对群众急需争办的事实行“零懈怠”;要善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积极主动地倾听群众的真实心声,真情感受群众的冷暖疾苦,用群众乐于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做群众工作,对群众的诉求不能当“瞎子”,对群众的呼声不能当“聋子”,对群众的权益维护不能当“跛子”;对一些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要认真梳理,分类排队,突出重点,立足于一次性解决到位,要有政策、有办法、有措施,甚至可以集中时间、抽调人员、专题处理,尽量争取解决到位,不留“后遗症”,避免拖泥带水,出现反复。
二是注重“理”。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只有晓之以理,才能以理服人。人不伤心不落泪,人无难处不上访。群众上访一方面是为了反映问题,寻求解决,另一方面也表明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拥护。要善于换位思考,多从群众角度着想,理解群众的苦衷,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善于运用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同群众讲明道理,用群众信得过、能接受的方式处理问题,不以权欺人,不以势压人,在面对面循循善诱中消除困惑,在面对面说服教育中化解矛盾,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掌握政策,注意分寸,对那些政策不允许的或无理取闹的人,要把话讲死,不要留有余地;对那些可能因政策不当、决策失误或者干部工作粗暴、违法乱纪引发的矛盾,设身处地从当事人双方分析原因,想出办法,该解决、能解决的一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要抓好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和完善,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让群众享受更多改革发展的红利。
三是注重“法”。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要树立法制意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推进法制建设进程,把群众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要熟悉法规政策,依法履职,在法制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提供法治保障做出努力。要树立和维护好司法权威,教育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保证群众的权益损害能得到及时公正的救济,使司法途径成为公民主动自觉而理性的选择,坚决纠正“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恶不信善”倾向。
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群众工作本领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群众工作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能力恐慌和素质缺失是许多干部不可回避的突出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要提高综合能力,实现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群众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复杂问题多,疑难问题多,突发问题多,没有过硬的能力是干不好群众工作的。一是必须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群众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思考,准确把握群众工作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二是必须提高组织联系、服务教育群众的能力。要充分发挥与群众关系密切、联系直接的优势,把服务联系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善于和群众打交道,善于用群众欢迎的形式组织联系群众,善于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说服教育群众,善于用群众喜爱的方式帮助服务群众,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三是必须提高干部调查研究的能力。这就要求干部善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坚决克服“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车上挥挥手,车下握握手”的形式主义倾向,听真话、明真相、掌实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形成正确判断,及时总结各地新探索新做法,将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更广范围加以推广应用。四是必须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目前,大量矛盾纠纷反映的是利益性问题,而非对抗性矛盾。这就要求干部善于用辩证思维和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客观理性地分析群众反映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多管齐下地服务教育群众,协调利益冲突,将纠纷协调在萌芽状态,将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
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需要我们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一代一代艰苦奋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经验告诫我们,即使生活条件好了,环境变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群众基础,就会淡化与群众的感情。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明确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任务,牢记为民之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坚持力戒奢靡,反对铺张浪费,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
要提倡“有为就有位”的用人导向,把群众工作岗位作为干部锻炼培养和使用的重要平台。群众工作岗位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往往处于矛盾纠纷的风口浪尖,是最能锻炼干部的地方。要大力总结推广各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配齐、配强、配好群众工作干部,选拔一批懂社会学、心理学和法律知识的干部充实到群众工作队伍中来,进一步优化干部结构,增强工作活力。(责任编辑:翁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