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学会智慧地等待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s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田忌赛马》的学习,让作者领略到了课堂适时等待的魅力。文章将通过解析该堂课中教师的三次等待,阐述课堂教学中智慧等待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和信心、唤醒教师倾听的耐心、孕育课堂鲜活的生命。
  一、引言
  一个西方考察队到神秘的原始森林探险考察,请了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做向导。在疾行三天后,土著向导要求队伍停下来休息一天考察队。问其原因时,他说:“我们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来,需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也需要停一停。在这停一停中给学生更多思维的时间;在这停一停中给智慧的火花燃烧的空间;在这停一停中等待匆匆赶路却力不从心的灵魂。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学会停一停,学会智慧地等待。在执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
  二、《田忌赛马》的教学过程
  对于《田忌赛马》一课的学习,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我设计了两个重点训练项目:其一,通过填空和学具演示两种手段完成课文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复述课文”;其二,抓住孙膑的语言“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解读他是如何想出“调换顺序”这一妙计的。说实话,在三十五分钟的时间内,要想把这两个教学重点翔实有效地落实,时间还是很紧张的,我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那就必须加快课堂学习进度,不要在某个环节上拖泥带水、踟蹰不前。
  不过,即使在备课时做了充分的预设,我们也无法设想教学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考验我们教师的突发情况。在利用学具演示复述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时,学生便把一个拖延费时的小状况摆在了我的面前:
  师:有请两位同学利用学具边演示边向我们讲述一下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过程。
  (第一次赛马,在两位学生一人复述一人演示当中顺利地完成。两人互换角色,进行第二次赛马的讲述。)
  生1:第二次赛马,孙膑让田忌拿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
  生2犹豫了片刻,进行了正确的板贴。
  生1:由于……
  在解释“田忌为什么转败为胜?”时,这个学生沉默了,显然是没有思考好。此时,有的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希望得到解答这个问题的机会。时间在这个学生的沉默中消逝。亟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我打算请他人帮忙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是,这个学生却不甘地对我说:“老师,请等我一下,让我再摆摆看。”看着他期待的眼神,我放弃了请他人回答的打算,决定停下来片刻,等待这个学生的自我发现。
  学生在快速地用学具演示了两次的赛马之后,恍然大悟地说道:“我知道了!由于调换了出场顺序,田忌转败为胜!”这时,我再追问一句:“文章里有依据吗?”学生便找到了课文第17小节“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课教学的第二个重点训练项目的学习。
  解读孙膑的语言“从刚才的情形看,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思维火花的碰撞,让我领略了智慧等待的魅力。在解读了“刚才的情形是什么情形之后”,教师请学生解读“大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是什么意思。
  生1:意思就是大王的马不比田忌的马快多少。
  生2:意思就是大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一點点。
  师:我感觉这个表达还欠一分严谨。
  学生面面相觑,冷场。
  这个冷场让我有想提醒一下学生的冲动:“如果拿田忌的下等马和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还是快不了多少吗?”但是,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便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因此,我决定“耐住寂寞”,等待一下。于是,我只是提醒学生们再读读两次比赛的过程,思考一下这个句子该如何解读更严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番思考之后,有几个学生举起了小手。小沈同学表述道:“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王每个等级的马比田忌同一等级的马快不了多少。”我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此时,再让学生们解释我为什么为小沈的回答喝彩,学生们的思考便有了切入点,思维的空间便打开了。
  品尝到了等待的快乐,我再让学生利用文白想象“孙膑观察到这一点会怎样想?”时,便把表现的舞台留给了学生们。我在耐心的等待中,让学生们在讨论、表达、补充中再次复述了课文,巩固了单元训练重点——“复述课文”。
  三 、引发的思考
  1.激发学生的原动力和信心
  当学生当众答不出题目时,他们会感觉到有一种不安全感。此时,倘若教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场面的话,就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学生,或许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学生说一声:“你坐下再想想。”这种貌似安慰的话语,真的会安慰到发言的学生吗?其实,如果注意观察,我们会发现,或许就是因为一次轻率的被抛弃,这个学生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以后都不会再勇敢地举起小手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回想在解读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时,确实,当回答问题的学生出现磕绊,其他学生跃跃欲试举起小手时,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神色明显紧张了许多。幸好他够勇敢,为自己争取了进一步探求的机会,幸亏当时我明智地选择了停一停、等一等,所以,那节课我很多次看到那个学生自信地举起了小手。李玉贵老师说:“我们有些老师常常是最没有耐心的人,我们一个接一个地把问题砸给学生,却连三秒钟的等待时间都不肯给。小朋友如果说得慢一点,头上就好像盘旋着十几只气势汹汹的秃鹰。”试想,学生在这样学习状态下,又怎么会有安全感?又怎能激发出原动力与信心?在日本,不少学校践行佐藤学先生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上,一位小男孩被点名回答问题,但他没有想好答案,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安静地等待着他,没有人争着举手替他解答。这不是学生的冷漠,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这是一份对学习伙伴尊重的等待。相信,这样的等待必能激发学生的原动力,让他充满信心地在安静中、镇定中阅读与思考。
  2.唤醒教师倾听的耐心
  一堂充满追问的课堂不算是一堂好课,因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频繁地主动地发问,那么学生就会成为被动的学习者。所以,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善于倾听的,而课堂中适时地停一停、等一等难道不是教师耐心倾听的有利时机吗?就好像在《田忌赛马》的学习中,在解读孙膑的话时,正是因为停下来安静地等待学生,我才能让心也停下来,静候那颗师魂,跟学生一起享受在阅读中感悟的快乐,静静地回味课堂上那份等待的美好。蓦然间发现,原来学习如此复杂,倾听这么细腻。
  3.孕育课堂鲜活的生命
  课堂上适时的等待,就像音乐中的“停顿”,国画中的“留白”,它不会尴尬,不是冷场;它在孕育着生成,激发着思维的碰撞。此处无声胜有声,在这无声之间学生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思考、探索。所以,课堂智慧的等待,就犹如我们精心种下了一颗种子,它正在悄悄地生根、发芽,并最终给我们一份惊喜。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说:“特级教师就是面对孩子学习特不着急的教师。”的确,一个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总是非常从容,总是耐心地等待着学生,与学生一起慢慢思考,一起慢慢成长。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这是印第安人的智慧,也应该是每一位教师的智慧。在课堂教学中,学会适时地停一停、等一等,我们所等到的将不仅仅是灵魂,而是更多。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2]李玉贵: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EB/OL].http://www.sohu.com/a/120535830 227820.
  2016-12-03.
其他文献
阳光透过云层,照进窗户,反射到她的脸庞,留下了永恒的微笑。那微笑,甜甜的,暖暖的,能融化雪白的冰川,能带来春天的气息。她眨了眨眼,又长又浓的睫毛是那样的迷人,在眨眼的一瞬间,仿佛让我们看见了她的睫毛在眼皮上舞蹈。
侏罗纪以后,一直到今天,在中国所生的地层极不完全。就是那枯烈时代(一名白垩时代),欧洲的海里造了几千尺厚的石灰岩和白垩。然而中国除四川赤盆中,多少有点淡水停积物以为这个时代之纪念以外,从未闻有何项枯烈纪的层岩。就现在我们的知识判断,中国本部绝无那时的海洋停积物可寻。  至若新生世的停积物,在中国已经发现的共有几种。那就是:1.含煤层的泥砂岩。辽河流域,朝阳抚顺等处的煤层有大部分属于这个时代。云南、
公园里一年轻人在水泥地上用地书笔写字。一个小孩刚要跑过去,旁边的老奶奶拉了一把,说:小宝,不要踩字。小家伙吐吐舌头,绕着跑开了。又一会儿,小家伙又跟小伙伴跑回来。快到年轻人身边时,小家伙将手指放在唇边,“嘘——”了一声,而后说:不敢踩,那是字。  弟妹一进门就嘟哝,说带女儿出门真麻烦:超市地板宣传画上的人儿,她自己绕着走不说,还闹着不让我踩,说人儿会疼;一家人去游玩,不让大家坐草坪,说把草都压趴下
阿微木依萝  这是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读到的最好的一篇写父子关系的文章,我读了不下十遍。它写的不是父子之情,而是父子之间的疏离。整篇散文由田园牧歌式的描述开始,父亲和“我”在白昼的森林里行走,文字舒缓,情感平和,似乎也是走父子情深的路线。但当夜晚降临,文字的节奏突然变得紧张,同样的归途,对父亲是平常事,对儿子则是不测的深渊。而父亲对儿子的困境一无所知,根本帮不上忙。它由此拉开了和其他写父子散文的距
屋里很安静,有好吃的食物、洁净的书本、雪白的宣纸,屋外有葱郁的树木,凡这些,都是可以慰藉人心的。但我所想的是,有一天,不需要这些,内心也能畅然。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抽离地活着,并不是不喜欢眼前的一切,它们都很好,但我知道,这些并不是我最想要的。也正因为这样奇怪的性格,父母會很头疼,母亲曾一度想不通,说我小的时候那么乖巧,为什么长大后变得这么古怪。我难以解释,已经这样了,改也改不好,在最无望的时候曾负
叶夫根尼·格里什卡韦茨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剧作家、导演、演员,被誉为当代的契诃夫。1990年在家乡季米洛沃市组建独立剧院“厢座”。1998年迁居加里宁格勒市,同年成功地在莫斯科上演他撰写的独白话剧《我是如何成为内行的》,2000年获金面具民族戏剧大奖。  此文中的主人公“萨沙”是一位建筑设计师。清晨,他穿上衣柜里最后两件衬衫中的一件白色衬衫,出门去机场迎接远道而来的好朋友。而这位好友永远来得不是时候
幸福是美好的,就像口渴时一杯清凉的白开水,就像饥饿时一碗香甜的米饭,就像夏天里一陣凉爽的风。现在,幸福一直就在我身旁,在我的心中。幸福,就是现在!
第一课:什么是文化?  白岩松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件事情:一些本科生、博士生很有学问,却连基本的为人处世方法都不懂,连身边的清洁卫生都做不好,这不能算有文化。白岩松也对中国大学外光里糙的现象表示很难接受。  倪萍的姥姥不识字,但她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连乞丐到他们家门口,她也要给他们尊严。她会说,炉子正好开着,家里正好有点剩饭,热热给你吃了吧。  龙应台说过这样的场景:江南乡下的女人是不识字的,但是当她穿
常听到狗的故事。如某人远走某地,把狗送人寄养。过了不久——《史记》将此写为“居无何”或“居无几何”——狗在某个早晨出现在前主人面前,像一个周游世界的乞丐一样眼泪汪汪,如谓:这就是你干的好事。主人原以为吾犬不可见兮,见此,唯有痛哭。居无何,狗死掉了,累的。长时间奔跑,不舍昼夜。没有教练,没有科学的运动量,没有营养师配餐。狗跑死了。闻此,吾每每太息:不能养狗。在品德上我们不及狗,养反生累。虽然里根尝言
以前,觉得告别是一件有仪式感的事,和不太熟悉的人如此,和心里重要的人更甚。后来才知道,越是重要的告别,越是匆匆。你用力地想再看一眼,卻发现自己已经驰去很远。  九月开学的时候,我们本该相聚,却发现那是一场最认真的告别。因为以后,我还想跟你们见很多次啊。  宿舍楼下,你伸开双手说抱一下,我躲开了,笑着对你说我不要,在转身那一刻,我后悔了,想着临走前,一定要抱抱你。可是,当你站在我身后,对我说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