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亮点,在30年的发展中,它经过三个阶段,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总结30年的经验,必须从共性、个性、时代新趋势三者相统一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克服“政府万能论”和“市场万能论”两种倾向,处理好六个关系,在深化改革中掌握“市场化”的边际和限度,使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焕发更大的活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两只手”匹配耦合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001—06
收稿日期:2008—05—02
作者简介:杨承训,男,河南财经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亮点,是前人未曾解决而又为我国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主线。可以说,不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就不能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的要谛,也就不可能真正坚持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开放。今天,深化对改革开放30年光辉历史的认识,必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确立、完善进程的宝贵经验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以进一步廓清今后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三个发展阶段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最激烈、反复时间最长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认为,消灭商品生产和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列宁曾经在新经济政策中提出利用商业、市场等概念的设想,但由于他逝世过早,未能形成系统理论。以后,社会主义一定限制、消灭市场经济的思想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中间虽有多次争论都未得到真正解决,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确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历史地看,在近30年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经历了提出、确立、完善三个发展阶段,基本精神体现在党的三个《决议》中,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阶段(1978—1992),着重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着重总结中国以及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考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之路。1979年11月,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所体现的“是全民所有制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②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他反复讲了十几次之多,以极大的理论勇气阐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体制不能解决问题”③。在这期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尽管它还有不准确、不全面之处,但毕竟是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过渡的桥梁,对解放思想起了重大作用,邓小平对此做了很高的评价。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做了更全面的论述。在这个阶段,理论界争论十分激烈。经济学家于祖尧首先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本人从1979年开始在《中州学刊》杂志上论述发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出建立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略这个阶段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要掌握一个基本要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一个能够沟通的东西,就是“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④。掌握了这条规律,就能找到加快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同样它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发生、壮大、完善的根本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全面确立阶段(1992—2002),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带有标志性的文件是党的十四大报告(1992)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基本特征和改革方向及主要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完全一样,不能照搬照抄。”⑤他特别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⑥并且反对“不要计划”、削弱宏观调控的一些错误观点,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领略这一段认识和实践过程,一定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要谛,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进一步完善阶段(2003——),着重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完善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之定型化的问题。具有标志性的文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最重大的理论贡献集中体现于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力与社会化生产关系及交换方式矛盾统一的客观必然性,可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我们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作用:(1)具体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宗旨,回答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实现什么目的的问题;(2)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具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配置资源“两只手”最佳匹配的要求,防止单靠自发盲目性和单靠行政干预的两种倾向;(3)引导和保证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以立体思维把“四个坚持”的“成套设备”(邓小平)转化为全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4)扩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延,赋予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弥补了“外部不经济”的重大缺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促进物价相对均衡稳定和完善新的价格形成机制;(6)加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微观基础,深化企业改革;(7)要求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8)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过程、涵盖各领域的“又好又快”的运行标准。领略这个阶段的要谛,主要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明确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显示了巨大活力,GDP保持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经济整体实力由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4位。这个伟大成就从深层次上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完善必须有一个日臻发达的交换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与之相匹配。这是生产力社会化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亮点和优势。
全面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
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30年的实践表明,真正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并非易事,“深化”就更难。难就难在它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市场规律,更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又不能仅靠理论的演绎,必须以历史中和现实中大量可靠的事实为依据,在比较研究中进行科学抽象,然后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这就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地体现共性与个性(还包括中国的具体国情)的有机统一。
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特别是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历史表明,一般市场经济规律,即适用于所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迄今为止,市场经济大体有三种形态: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可分为初级阶段和发达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发达形态的市场经济),其共性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并以此为主导形成一套规律体系,包括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发展不平衡规律、“两只手”匹配耦合规律以及国际市场运行规律等等。这些规律之间交互作用,形成合力与分力的整合运动,主要以自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市场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市场经济总是依附于一定生产方式,并为起主导作用的生产方式所左右。例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体系,就要受剩余价值的规律所左右。鉴于此,还必须认识各类市场经济的个性以及时代变迁(如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新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时代特点以及我国的特殊性,这是我们深化研究的着力点。
9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史(中国已近60年),特别是3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反复表明,社会主义不同市场经济结合就没有活力,而一旦结合起来又要处理好相互间扬优消缺的一系列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有其固有的优越性,但体制不活也会产生诸多弊端,与市场经济结合有助于克服这些缺陷,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但是,二者结合后,还会在形成合力优势的同时暴露出许多新的缺陷,如利益多元化助长两极分化,过度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形成垄断,发展不平衡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趋利的追求造成“外部不经济”和拜金教盛行,无节制的过度开放带来巨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等等。多次发生的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少数人暴富与多数人收入过低并存)、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外贸、外资中出现的问题等,也表明单靠一般市场经济规律自发起作用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体系。
结合30年的历史行程,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认识邓小平晚年总结历史经验的两个论点。第一个论点:“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⑦第二个论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⑧。第一个论点要旨在于揭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客观基础,即现代社会化生产力规律;第二个论点主要在于揭示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行的轨道、条件和胜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应当视为这两个基本论点的展开。
为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规律,必须先分析以下6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作为交换关系的总和和配置资源的方式,它由市场主体(企业)的交换、竞争关系组合而成,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及其上层建筑(主要是政府)决定市场的宗旨和方向。我国企业的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其目的不是单纯追求少数人富裕,而是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先富”只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带动“共富”的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以钱为本。就是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不能以私有制为根基。当然,市场经济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方式,能够优化所有制结构,包括改革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一部分非公有经济,释放它们发展生产力多方面的能量,但绝对不能借市场化实现私有化,也不能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市场经济影响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但不是决定分配的根本因素。决定分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所有制关系。市场经济带来了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复杂性,但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利用多种分配形式;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防止和逐渐消除由市场自发性带来的两极分化的危险,防止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如果任凭市场竞争无度和无序地扩展,就势必产生两极分化。
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改善、强化宏观调控的关系。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史看来,并没有绝对单靠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都有一个“看得见的手”相配合,市场经济愈发达,宏观调控的功能也就愈强劲,这也是社会化规律在起作用。从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构看,它有三个层次架构,根基是承担社会分工的企业,中间是彼此交换和竞争的市场,上层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用以矫正市场的失灵、弥补市场的缺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包括计划作用应当更加自觉。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这也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与上层建筑及其他社会建设的关系。这也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经济运行起基础性作用,上层建筑与其他社会建设则发挥保证功能,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对于市场经济经常发生着配合、制约、引导作用。邓小平把“四个坚持”称之为“成套设备”,就是要发挥整体效应,使得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整体框架内运行。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⑨事实表明,市场经济不能摆脱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应如此。
五是市场经济运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就是社会经济与自然界的关系。工业社会发展以来,人类与自然界的“不等价”交换已经日益受阻,必须寻找合理的“等价交换”良性循环的新方式。这是当代一个新的重大问题,是单靠市场经济所涵盖不了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尤其在中国,必须解决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这就要在发挥市场经济功能的同时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勤俭节约的方针。人类要受自然规律的约束(有许多自然灾害无法抗拒),市场经济必须服从大自然的规导,市场经济规律要与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相适应,此为知识经济的一个时代特征。
六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当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际性、开放性,一国国内的市场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以多种形式与国际市场相沟通,时时处处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经常经受巨大的冲击波。尤其是国际金融流动性极强,国际金融危机带有突发性、连锁性,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多次灾难性后果。西方强大的金融资本处于垄断地位(美国掌握国际货币发行权,操纵货币流通和价格),主导国际市场,并且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推行技术殖民政策,从发展中国家攫取超额利润。在流动性过剩的态势下,如何处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既坚持扩大开放,恰如其分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的有利因素,又保持民族经济独立自主地位,增强国家实力和经济竞争力。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存在和壮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运行的荦荦大端。假如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就根本无法抵挡国际资本洪水的巨大冲击。
事实表明,善于正确处理以上六个复杂关系,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掌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从理论形态上审视,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发展观,也可以视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是30年改革开放的精神财富。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内遵循和运用以价值规律为主导的一般市场经济规律体系。说得详细一点,是以现代社会化生产力为主线,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为宗旨,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相结合中互相扬优消缺,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规律。就是说,它是一个更复杂的规律体系,市场经济规律从属于社会主义规律,要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质上也是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正确而充分地用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改革和强化宏观调控手段,形成自觉状态的新型市场经济。也许有人想:这样说是不是会变成主观性的东西?不是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出现、成长、完善、发达起来就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客观行程,但带有“自觉状态”的特征(恩格斯)。这种“自觉状态”正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表现。经济规律往往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并不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视角而言,正确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客观物质的),关键是不能变成超越客观条件的那种主观能动性(唯意志论)。这里的实践标准就是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
在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上要澄清两种认识误区:一种是政府万能论,一种是市场万能论。前者夸大了政府计划的作用,否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容易重蹈“唯意志论”的覆辙(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拍脑袋”式的长官意志指挥仍然相当严重)。后者夸大了市场自发性和“经济人”的效用,落入“市场原教旨主义”(斯蒂格里茨语),也否定、消除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规导这一前提,其逻辑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私有化+自由化(取消宏观调控)。这是新自由主义的主张。近几年在我国新自由主义(西方称之为“保守主义”)泛滥,在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已经造成严重危害,诸如片面强调教育事业产业化、卫生医疗市场化、公共事业私有化,大肆贱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收入分配中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只讲按要素分配不讲按劳分配、只讲市场决定分配不讲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等,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有一个口号,叫做“按市场规律办事”,实际上就是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其方法论就是只要市场经济的共性,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这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胡锦涛同志说得十分明确:“我们决不会改掉社会主义。”⑩要用这个基本立场和观点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深化改革
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开放,是在总结30年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任务,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蕴藏着巨大活力,乃在于它符合社会化生产力与社会化生产关系密切结合、相互作用的客观要求。生产力的社会化趋势,表征了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矛盾运动,最终要求扫除私人占有的矛盾,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生产关系。这两个之间需要一个联系的中介,就是市场经济。历史已经表明,没有这个中介,就会极大地限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潜力,以至于使经济结构畸形化。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也正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它并非外在于社会化生产力与社会化生产关系的契合,而是内生于这一契合之中。市场机制与计划性、宏观调控一样,都是社会化趋势的要素。这是深化改革必须注意的。
放眼世界,随着社会化程度空前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达,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共事业日益扩大,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看得见的手”不单是“守夜人”(亚当·斯密),也不只是经济运行的“调度室”,而是已经形成日臻完备的庞大系统。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目前已见轮廓的有六个体系:(一)以经济、法制、行政手段相配套的庞大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二)以税收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收入调节体系,发挥效率与公平的制衡功能;(三)以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后备补给体系,发挥经济社会的稳定功能;(四)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健全市场秩序的导向与规范功能;(五)以各类公共事业组成的社会公益体系,发挥为社会服务与管理功能;(六)以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控制人口和应对突发性灾难为职责的生态监管和应急体系,发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维系功能。它们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市场经济愈发达,六大系统愈健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突出这一整套“看得见的手”的功能,体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质。上述“成套设备”在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逐步日臻完善。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导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许多方面改变了市场经济“中性”的特征。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更加适应社会化规律,成为“自觉化”的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正是这种自觉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集中表现,它不仅为现阶段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基本原则,同时为进一步深化这一领域的认识和提高驾驭能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必须研究一些重要问题,既要继续克服旧体制遗留的弊端,也要正视和处理好新出现的诸多矛盾。一方面要在一些领域和环节以及工作方式上深化市场化,一方面按照社会主义整体要求体现自身的特质,逐步使体制基本定型化。现在特别需要掌握“市场化”的边际和限度,有的领域必须加大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则不能笼统地要求市场化;即使适于市场化的领域也还有个度。如正当竞争是带来活力的重要平台,但过度竞争就会破坏市场秩序,导致市场垄断。价格现象更是如此,一方面不要捆死,一方面也不能放乱,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
现阶段,深化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使之在适应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平台上改进宏观调控体系,解决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克服官本位体制和利益部门化的倾向。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应当着力完善和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发挥国企“第一主体”的主导作用(包括在平抑物价中的“蓄水池”吞吐功能),着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在内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硬工夫。集体企业面临着创造新的实现形式的任务,深化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还要发展更多的灵活形式(包括农村合作组织)。对非公有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要建立一个鼓励发展和积极引导相统一的管理机制,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着力把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兼顾起来,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宏观调控是一个迫切问题,当前应当利用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契机,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全面优化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就业空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金融体制改革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探寻规范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发展农业是世界经济的难题,也是我国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运用“两只手”力量的耦合,必须靠科技的力量和政策的支持,单靠市场化不能克服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的矛盾,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找出一条新路子。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如此,必须把正确的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至于社会事业和公共领域的改革则不能一味追求市场化(连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全面市场化),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实际上是私有化),或者利用所谓政府与人民之间“博弈”进行改革,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政治领域更不能市场化、西方化,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30年跃迁的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找到了充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坦途,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三个发展阶段上都发挥了指南针的功效。然而,在我们面前还会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理论和崭新的体制日臻完善,焕发出更加巨大的威力。
注释
①⑧《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47、1363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236页。③④⑦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9、273、373、139页。⑤⑥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203页。⑩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晓立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改革;“两只手”匹配耦合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8)04—0001—06
收稿日期:2008—05—02
作者简介:杨承训,男,河南财经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亮点,是前人未曾解决而又为我国实践证明其正确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主线。可以说,不懂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就不能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理论体系的要谛,也就不可能真正坚持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开放。今天,深化对改革开放30年光辉历史的认识,必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确立、完善进程的宝贵经验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的总结,以进一步廓清今后深化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三个发展阶段回答三个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最激烈、反复时间最长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认为,消灭商品生产和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列宁曾经在新经济政策中提出利用商业、市场等概念的设想,但由于他逝世过早,未能形成系统理论。以后,社会主义一定限制、消灭市场经济的思想一直延续了几十年,中间虽有多次争论都未得到真正解决,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确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邓小平的说法,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我们是在这样做,深圳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历史地看,在近30年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体制经历了提出、确立、完善三个发展阶段,基本精神体现在党的三个《决议》中,回答了三个基本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阶段(1978—1992),着重回答为什么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着重总结中国以及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考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功之路。1979年11月,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所体现的“是全民所有制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②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他反复讲了十几次之多,以极大的理论勇气阐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体制不能解决问题”③。在这期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尽管它还有不准确、不全面之处,但毕竟是向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过渡的桥梁,对解放思想起了重大作用,邓小平对此做了很高的评价。1992年,邓小平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做了更全面的论述。在这个阶段,理论界争论十分激烈。经济学家于祖尧首先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本人从1979年开始在《中州学刊》杂志上论述发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出建立包括多种经济成分的“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略这个阶段认识和实践的过程,要掌握一个基本要谛: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一个能够沟通的东西,就是“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④。掌握了这条规律,就能找到加快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同样它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发生、壮大、完善的根本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全面确立阶段(1992—2002),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带有标志性的文件是党的十四大报告(1992)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论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基本特征和改革方向及主要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与我们的国情相结合,不可能与西方国家的完全一样,不能照搬照抄。”⑤他特别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⑥并且反对“不要计划”、削弱宏观调控的一些错误观点,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领略这一段认识和实践过程,一定要全面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要谛,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进一步完善阶段(2003——),着重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完善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之定型化的问题。具有标志性的文件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最重大的理论贡献集中体现于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力与社会化生产关系及交换方式矛盾统一的客观必然性,可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灵魂。我们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作用:(1)具体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宗旨,回答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实现什么目的的问题;(2)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具体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配置资源“两只手”最佳匹配的要求,防止单靠自发盲目性和单靠行政干预的两种倾向;(3)引导和保证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以立体思维把“四个坚持”的“成套设备”(邓小平)转化为全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4)扩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延,赋予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弥补了“外部不经济”的重大缺陷,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促进物价相对均衡稳定和完善新的价格形成机制;(6)加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微观基础,深化企业改革;(7)要求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8)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了一个贯穿全过程、涵盖各领域的“又好又快”的运行标准。领略这个阶段的要谛,主要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明确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0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显示了巨大活力,GDP保持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经济整体实力由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4位。这个伟大成就从深层次上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必须与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完善必须有一个日臻发达的交换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与之相匹配。这是生产力社会化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亮点和优势。
全面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
党的十七大要求:“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30年的实践表明,真正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并非易事,“深化”就更难。难就难在它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市场规律,更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必须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又不能仅靠理论的演绎,必须以历史中和现实中大量可靠的事实为依据,在比较研究中进行科学抽象,然后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这就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地体现共性与个性(还包括中国的具体国情)的有机统一。
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特别是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历史表明,一般市场经济规律,即适用于所有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迄今为止,市场经济大体有三种形态: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又可分为初级阶段和发达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发达形态的市场经济),其共性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并以此为主导形成一套规律体系,包括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平均利润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发展不平衡规律、“两只手”匹配耦合规律以及国际市场运行规律等等。这些规律之间交互作用,形成合力与分力的整合运动,主要以自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市场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东西。市场经济总是依附于一定生产方式,并为起主导作用的生产方式所左右。例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体系,就要受剩余价值的规律所左右。鉴于此,还必须认识各类市场经济的个性以及时代变迁(如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新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时代特点以及我国的特殊性,这是我们深化研究的着力点。
9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史(中国已近60年),特别是3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反复表明,社会主义不同市场经济结合就没有活力,而一旦结合起来又要处理好相互间扬优消缺的一系列矛盾。社会主义制度有其固有的优越性,但体制不活也会产生诸多弊端,与市场经济结合有助于克服这些缺陷,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但是,二者结合后,还会在形成合力优势的同时暴露出许多新的缺陷,如利益多元化助长两极分化,过度竞争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形成垄断,发展不平衡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趋利的追求造成“外部不经济”和拜金教盛行,无节制的过度开放带来巨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等等。多次发生的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少数人暴富与多数人收入过低并存)、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外贸、外资中出现的问题等,也表明单靠一般市场经济规律自发起作用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体系。
结合30年的历史行程,我们必须回过头来重新认识邓小平晚年总结历史经验的两个论点。第一个论点:“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⑦第二个论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⑧。第一个论点要旨在于揭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客观基础,即现代社会化生产力规律;第二个论点主要在于揭示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行的轨道、条件和胜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总结的“十个结合”,应当视为这两个基本论点的展开。
为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在中国的特殊规律,必须先分析以下6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作为交换关系的总和和配置资源的方式,它由市场主体(企业)的交换、竞争关系组合而成,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及其上层建筑(主要是政府)决定市场的宗旨和方向。我国企业的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决定其目的不是单纯追求少数人富裕,而是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先富”只是实现共同富裕过程、带动“共富”的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不能以钱为本。就是说,我国的市场经济不能以私有制为根基。当然,市场经济也会反作用于生产方式,能够优化所有制结构,包括改革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发展一部分非公有经济,释放它们发展生产力多方面的能量,但绝对不能借市场化实现私有化,也不能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二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市场经济影响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但不是决定分配的根本因素。决定分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所有制关系。市场经济带来了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复杂性,但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同时利用多种分配形式;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防止和逐渐消除由市场自发性带来的两极分化的危险,防止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如果任凭市场竞争无度和无序地扩展,就势必产生两极分化。
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改善、强化宏观调控的关系。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史看来,并没有绝对单靠自发调节的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都有一个“看得见的手”相配合,市场经济愈发达,宏观调控的功能也就愈强劲,这也是社会化规律在起作用。从市场经济的运行结构看,它有三个层次架构,根基是承担社会分工的企业,中间是彼此交换和竞争的市场,上层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用以矫正市场的失灵、弥补市场的缺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包括计划作用应当更加自觉。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这也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与上层建筑及其他社会建设的关系。这也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经济运行起基础性作用,上层建筑与其他社会建设则发挥保证功能,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对于市场经济经常发生着配合、制约、引导作用。邓小平把“四个坚持”称之为“成套设备”,就是要发挥整体效应,使得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整体框架内运行。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是强有力的。一旦发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情况,国家机器就会出面干预,把它纠正过来。”⑨事实表明,市场经济不能摆脱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应如此。
五是市场经济运行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就是社会经济与自然界的关系。工业社会发展以来,人类与自然界的“不等价”交换已经日益受阻,必须寻找合理的“等价交换”良性循环的新方式。这是当代一个新的重大问题,是单靠市场经济所涵盖不了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尤其在中国,必须解决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性”问题,这就要在发挥市场经济功能的同时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勤俭节约的方针。人类要受自然规律的约束(有许多自然灾害无法抗拒),市场经济必须服从大自然的规导,市场经济规律要与科技主导经济发展规律、可持续发展规律相适应,此为知识经济的一个时代特征。
六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当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际性、开放性,一国国内的市场总是通过各种渠道以多种形式与国际市场相沟通,时时处处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经常经受巨大的冲击波。尤其是国际金融流动性极强,国际金融危机带有突发性、连锁性,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多次灾难性后果。西方强大的金融资本处于垄断地位(美国掌握国际货币发行权,操纵货币流通和价格),主导国际市场,并且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推行技术殖民政策,从发展中国家攫取超额利润。在流动性过剩的态势下,如何处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既坚持扩大开放,恰如其分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的有利因素,又保持民族经济独立自主地位,增强国家实力和经济竞争力。这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存在和壮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运行的荦荦大端。假如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民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就根本无法抵挡国际资本洪水的巨大冲击。
事实表明,善于正确处理以上六个复杂关系,才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掌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从理论形态上审视,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发展观,也可以视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是30年改革开放的精神财富。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内遵循和运用以价值规律为主导的一般市场经济规律体系。说得详细一点,是以现代社会化生产力为主线,以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为宗旨,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运行相结合中互相扬优消缺,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规律。就是说,它是一个更复杂的规律体系,市场经济规律从属于社会主义规律,要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实质上也是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正确而充分地用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改革和强化宏观调控手段,形成自觉状态的新型市场经济。也许有人想:这样说是不是会变成主观性的东西?不是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出现、成长、完善、发达起来就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客观行程,但带有“自觉状态”的特征(恩格斯)。这种“自觉状态”正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表现。经济规律往往体现在人的行为中,并不妨碍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视角而言,正确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客观物质的),关键是不能变成超越客观条件的那种主观能动性(唯意志论)。这里的实践标准就是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
在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上要澄清两种认识误区:一种是政府万能论,一种是市场万能论。前者夸大了政府计划的作用,否定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功能,容易重蹈“唯意志论”的覆辙(现在许多地方政府“拍脑袋”式的长官意志指挥仍然相当严重)。后者夸大了市场自发性和“经济人”的效用,落入“市场原教旨主义”(斯蒂格里茨语),也否定、消除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市场经济规导这一前提,其逻辑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私有化+自由化(取消宏观调控)。这是新自由主义的主张。近几年在我国新自由主义(西方称之为“保守主义”)泛滥,在经济社会许多领域已经造成严重危害,诸如片面强调教育事业产业化、卫生医疗市场化、公共事业私有化,大肆贱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收入分配中只讲效率不讲公平、只讲按要素分配不讲按劳分配、只讲市场决定分配不讲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等,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有一个口号,叫做“按市场规律办事”,实际上就是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其方法论就是只要市场经济的共性,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这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胡锦涛同志说得十分明确:“我们决不会改掉社会主义。”⑩要用这个基本立场和观点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深化改革
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开放,是在总结30年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任务,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所以蕴藏着巨大活力,乃在于它符合社会化生产力与社会化生产关系密切结合、相互作用的客观要求。生产力的社会化趋势,表征了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和社会联系日益紧密的矛盾运动,最终要求扫除私人占有的矛盾,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化生产关系。这两个之间需要一个联系的中介,就是市场经济。历史已经表明,没有这个中介,就会极大地限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潜力,以至于使经济结构畸形化。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也正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它并非外在于社会化生产力与社会化生产关系的契合,而是内生于这一契合之中。市场机制与计划性、宏观调控一样,都是社会化趋势的要素。这是深化改革必须注意的。
放眼世界,随着社会化程度空前提升和人类文明的发达,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公共事业日益扩大,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关注的热点,“看得见的手”不单是“守夜人”(亚当·斯密),也不只是经济运行的“调度室”,而是已经形成日臻完备的庞大系统。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目前已见轮廓的有六个体系:(一)以经济、法制、行政手段相配套的庞大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运行的调节功能;(二)以税收政策为主要手段的收入调节体系,发挥效率与公平的制衡功能;(三)以社会保障为主体的后备补给体系,发挥经济社会的稳定功能;(四)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健全市场秩序的导向与规范功能;(五)以各类公共事业组成的社会公益体系,发挥为社会服务与管理功能;(六)以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控制人口和应对突发性灾难为职责的生态监管和应急体系,发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维系功能。它们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市场经济愈发达,六大系统愈健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突出这一整套“看得见的手”的功能,体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特质。上述“成套设备”在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逐步日臻完善。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导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许多方面改变了市场经济“中性”的特征。就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更加适应社会化规律,成为“自觉化”的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正是这种自觉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集中表现,它不仅为现阶段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基本原则,同时为进一步深化这一领域的认识和提高驾驭能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必须研究一些重要问题,既要继续克服旧体制遗留的弊端,也要正视和处理好新出现的诸多矛盾。一方面要在一些领域和环节以及工作方式上深化市场化,一方面按照社会主义整体要求体现自身的特质,逐步使体制基本定型化。现在特别需要掌握“市场化”的边际和限度,有的领域必须加大市场化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则不能笼统地要求市场化;即使适于市场化的领域也还有个度。如正当竞争是带来活力的重要平台,但过度竞争就会破坏市场秩序,导致市场垄断。价格现象更是如此,一方面不要捆死,一方面也不能放乱,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措施。
现阶段,深化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使之在适应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平台上改进宏观调控体系,解决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问题,克服官本位体制和利益部门化的倾向。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同时,应当着力完善和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发挥国企“第一主体”的主导作用(包括在平抑物价中的“蓄水池”吞吐功能),着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在内部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上下硬工夫。集体企业面临着创造新的实现形式的任务,深化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还要发展更多的灵活形式(包括农村合作组织)。对非公有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要建立一个鼓励发展和积极引导相统一的管理机制,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着力把扩大数量与提高质量兼顾起来,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进一步优化宏观调控是一个迫切问题,当前应当利用防止经济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为全面通货膨胀的契机,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全面优化宏观调控体系,包括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就业空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金融体制改革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探寻规范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发展农业是世界经济的难题,也是我国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运用“两只手”力量的耦合,必须靠科技的力量和政策的支持,单靠市场化不能克服农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的矛盾,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找出一条新路子。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也是如此,必须把正确的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至于社会事业和公共领域的改革则不能一味追求市场化(连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全面市场化),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实际上是私有化),或者利用所谓政府与人民之间“博弈”进行改革,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政治领域更不能市场化、西方化,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特征。
回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30年跃迁的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已经找到了充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坦途,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三个发展阶段上都发挥了指南针的功效。然而,在我们面前还会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理论和崭新的体制日臻完善,焕发出更加巨大的威力。
注释
①⑧《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47、1363页。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1—236页。③④⑦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9、273、373、139页。⑤⑥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203页。⑩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求是》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晓立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现实走向2008年7月中 州 学 刊July,2008
第4期(总第166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