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宫颈癌的病因尚无定论。多数作者认为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宫颈糜烂、性交过频、包皮垢及性激素失调等因素有关。也与社会经济状况和精神刺激有关。近来不少作者提出病毒病因学说。
一、早婚、早育与孕产频多 子宫颈癌的发生与性生活有密切关系,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为已婚妇女,未婚患者极少见。过早性生活或早婚妇女子宫颈癌发病率显著增高。北京市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结婚者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妇女高10倍以上。安徽报告生育5胎以上者,宫颈癌患病率比5胎以下者高5倍。
二、宫颈糜烂、裂伤与外翻由于子宫颈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缘故,容易遭受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刺激,包括创伤、激素和病毒等。宫颈癌的发生与子宫颈糜烂的存在关系密切,患有宫颈糜烂者,宫颈癌的发病率较高。根据林巧稚等分析,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发生率为0.73%,显著高于无宫颈糜烂妇女的0.10%。北京市(1972~1976)普查发现有糜烂组之发病率比无糜烂组高2倍。宫颈裂伤与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三、包皮垢因素一些临床资料指出,人的包皮垢不仅对阴茎癌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而且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犹太人几乎见不到阴茎癌的发生,同时犹太妇女的子宫颈癌发生率也很低。其他如穆斯林妇女中宫颈癌发生率亦较低。其原因与犹太人及穆斯林教规男孩例行包皮环切的风俗有关。提示包皮垢可能是病毒或化学致癌物质的携带者。国外有人曾用人类包皮垢诱发小鼠子宫颈癌获得成功。国内王衡文等证实人原型包皮垢或包皮垢总脂对小鼠子宫颈和阴道上皮都有致癌作用。目前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
四、病毒因素 近来已肯定某些病毒能诱发动物肿瘤,不断有人证实子宫颈癌与疱疹病毒的关系。在子宫颈癌细胞中,见到病毒颗粒,用免疫荧光抗体法发现宫颈癌病人的宫颈脱落细胞中,含有疱疹Ⅱ型病毒。
此外,血清学研究发现,在子宫颈癌患者中,疱疹Ⅱ型病毒的抗体阳性率高达80%左右,而正常妇女阳性率仅30%左右。Nobmias等普查一般人群中疱疹病毒Ⅱ型的感染率为0.10~0.15%,而宫颈癌前和癌患者中则明显增加。通过对女性生殖道有Ⅱ型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追随,发现宫颈癌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6倍。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简称HPV)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对宫颈癌组织中HPV16型DNA相关序列进行检测研究;江西医学院采用PAP免疫酶染色法,对各类宫颈组织进行HPV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均提示宫颈癌的发病与HPV感染有关。
五、性激素因素 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及阴道组织的生长和刺激宫颈上皮增生。有人单独用苯甲酸雌素二醇使小鼠诱发子宫颈癌。亦有动物试验证明,雌激素对甲基胆蒽等致癌物质诱发小鼠子宫颈癌有促进作用。余铭鹏在研究宫颈癌患者的激素代谢时,发现原位癌及早期宫颈癌病人,尿内雌二醇、雌酮与雌三醇的比例偏高。
妊娠期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非孕期高25~40倍,可使孕妇子宫颈上皮显著增生,甚至发生类似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改变,但产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总之,宫颈癌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其发病有重要意义。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3万女性死于宫颈癌,居女性癌症死亡的第2位。
北京市普查发现,宫颈糜烂的女性,其宫颈癌的发病率比宫颈光滑者高2倍。宫颈裂伤与宫颈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据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宫颈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王建捷介绍,迄今为止,宫颈癌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与调查认为,其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宫颈糜烂、性交过频等因素有关。由于宫颈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所以往往容易忽视,但以下宫颈癌高发人群需引起注意: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资料显示,99.6%宫颈癌因HPV感染引起。
2、多性伴侣: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性伴侣数≥10个者在宫颈癌新发病例中占36%,说明多个性伴侣与宫颈原位癌及宫颈癌均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因为精子进入阴道后产生一种精子抗体,这种抗体一般在4个月左右方能完全消失。如果性伴侣多,性交过频,则会产生多种抗体(异性蛋白),所以更容易患宫颈癌。
3、早婚多育者:
北京市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显示,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结婚者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妇女高10倍以上。
4、年龄:
20岁以前的女性患宫颈癌概率较低,20~50岁宫颈癌高发,50岁以后发病率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有年轻化趋势。去年北京友谊医院确诊宫颈癌9例,年龄主要在34~48岁,其中40岁以下者占33.3%,40~48岁者占66.6%。
5、宫颈不典型增生者:
特别是中度和重度患者,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转化为宫颈癌。
此外,口服避孕药、吸烟及低收入者也是宫颈癌高发人群。
据王主任介绍,宫颈细胞从发生变异到发展成为宫颈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10~15年的时间。如果在病变早期就发现并治疗的话,治愈率几乎是100%。为此,有性生活的妇女特别是高危人群应每年检查一次,妇科检查和宫颈涂片检查是常规的检查内容,若怀疑患有宫颈癌,应行阴道镜或宫颈活体组织检查。
宫颈癌的主要扩散途径为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少数经血循环转移。
一、直接蔓延 是最常见的扩展形式。癌瘤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润而侵犯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一)向外向下浸润至阴道穹窿及阴道壁 因前穹窿较浅,故前阴道壁常常较后壁受侵为早。有时阴道壁的浸润呈间隔状,癌细胞可沿阴道粘膜下的淋巴组织扩散,在离宫颈较远处出现孤立的转移灶。
(二)癌瘤向两侧蔓延至宫旁和盆壁组织 由于宫旁组织疏松,淋巴管极为丰富,癌瘤一旦穿破宫颈肌膜,即可沿宫旁迅速扩散,累及主韧带、骶韧带,甚至盆壁组织。当输尿管受到浸润或压迫造成梗阻时,可引起肾盂输尿管积水。
(三)癌瘤自颈管内向上侵犯可蔓延至宫体 颈管型发生的机会较多。
(四)邻近器官的侵犯 晚期宫颈癌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及直肠。由于膀胱与宫颈较直肠与宫颈的关系更加密切,往往先穿过阴道前壁侵犯膀胱,再向后穿破阴道直肠隔,累及直肠。但侵犯直肠较少见。
二、淋巴转移 是宫颈癌最重要的转移途径。一般是沿宫颈旁淋巴管先转移至闭孔、髂内及髂外等区域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骶前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患者可远处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或深浅腹股沟淋巴结。
Henrikson将宫颈癌淋巴转移分为两大组:①一级组:包括宫旁淋巴结、宫颈旁(输尿管)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和骶淋巴结;②二级组:包括髂总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及主动脉旁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随临床期别而增加,但各作者报告的淋巴转移率相差颇大。国内上海、北京等地报道Ⅰ期淋巴结转移率为5.4~7.7%,Ⅱ期转移率为35~42%。1980年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七个医院统计1376例宫颈癌手术切除标本检查所见,I期74/63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1.6%;Ⅱ期237/71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3.3%。国外有人综合手术及尸解资料,各期淋巴转移率为:Ⅰ期(104/645),占16%;Ⅱ期(87/282),占31%;Ⅲ期(61/101),占60%;Ⅳ期(12/16),占75%。
临床及病理证实,也有的病例很早就出现淋巴结转移,而另一些病例很晚都无盆腔淋巴转移,这种差异可能与淋巴本身的免疫作用有关。山东医科大学病理科曾对462例宫颈癌术后存活5年以上的盆腔淋巴结进行镜下形态的观察,发现淋巴细胞优势型转移率为10.72%,生发中心优势型转移率为35.9%,淋巴细胞削减型转移率为28.21% 。
子宫颈癌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普查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另一方面是消除有关发病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子宫颈癌的发生。
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肿瘤知识 通过各级医疗预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宫颈癌知识,使适龄妇女积极参加防癌普查,发现症状及早就医。同时也要解除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癌瘤的信心。 要提高医务人员对早期宫颈癌的警惕和认识水平,加强责任心,避免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病人。
二、坚持开展子宫颈癌的普查普治工作 要建立健全各级防癌组织,统一领导,定期、广泛深入地开展子宫颈癌的普查。各级医院的妇科门诊对30岁以上的妇女,常规做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可以发现没有明显症状的早期宫颈癌。
三、积极防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疾病 宫颈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为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防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疾病,是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加强围产期保健,推广新法接生,正确处理难产,防止子宫颈裂伤。手术助产后及时进行阴道检查,发现宫颈裂伤达1cm以上者,应及时缝合修补。
(二)积极治疗慢性子宫颈炎。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宫颈糜烂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据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宫颈癌普查统计,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较无宫颈糜烂者高5~10倍。可见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可以减少子宫颈癌的发生。
(三)切除过长的阴茎包皮。对阴茎包皮过长者,应劝告手术环切,不仅能预防阴茎癌,并且可以减少配偶宫颈癌的发病率。提倡新生儿包皮环切术。
四、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措施 提倡适龄结婚,科学避孕,计划生育和注意性器官及性生活的卫生,对增进妇女健康,预防子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重要性。
(来源:上海卫生网)
一、早婚、早育与孕产频多 子宫颈癌的发生与性生活有密切关系,绝大多数宫颈癌患者为已婚妇女,未婚患者极少见。过早性生活或早婚妇女子宫颈癌发病率显著增高。北京市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结婚者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妇女高10倍以上。安徽报告生育5胎以上者,宫颈癌患病率比5胎以下者高5倍。
二、宫颈糜烂、裂伤与外翻由于子宫颈的生理和解剖上的缘故,容易遭受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刺激,包括创伤、激素和病毒等。宫颈癌的发生与子宫颈糜烂的存在关系密切,患有宫颈糜烂者,宫颈癌的发病率较高。根据林巧稚等分析,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发生率为0.73%,显著高于无宫颈糜烂妇女的0.10%。北京市(1972~1976)普查发现有糜烂组之发病率比无糜烂组高2倍。宫颈裂伤与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三、包皮垢因素一些临床资料指出,人的包皮垢不仅对阴茎癌的发生有决定性影响,而且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研究证明,犹太人几乎见不到阴茎癌的发生,同时犹太妇女的子宫颈癌发生率也很低。其他如穆斯林妇女中宫颈癌发生率亦较低。其原因与犹太人及穆斯林教规男孩例行包皮环切的风俗有关。提示包皮垢可能是病毒或化学致癌物质的携带者。国外有人曾用人类包皮垢诱发小鼠子宫颈癌获得成功。国内王衡文等证实人原型包皮垢或包皮垢总脂对小鼠子宫颈和阴道上皮都有致癌作用。目前认为包皮垢中的胆固醇经细菌作用后,可转变为致癌物质。
四、病毒因素 近来已肯定某些病毒能诱发动物肿瘤,不断有人证实子宫颈癌与疱疹病毒的关系。在子宫颈癌细胞中,见到病毒颗粒,用免疫荧光抗体法发现宫颈癌病人的宫颈脱落细胞中,含有疱疹Ⅱ型病毒。
此外,血清学研究发现,在子宫颈癌患者中,疱疹Ⅱ型病毒的抗体阳性率高达80%左右,而正常妇女阳性率仅30%左右。Nobmias等普查一般人群中疱疹病毒Ⅱ型的感染率为0.10~0.15%,而宫颈癌前和癌患者中则明显增加。通过对女性生殖道有Ⅱ型疱疹病毒感染患者的追随,发现宫颈癌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6倍。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简称HPV)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对宫颈癌组织中HPV16型DNA相关序列进行检测研究;江西医学院采用PAP免疫酶染色法,对各类宫颈组织进行HPV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均提示宫颈癌的发病与HPV感染有关。
五、性激素因素 雌激素能促进子宫及阴道组织的生长和刺激宫颈上皮增生。有人单独用苯甲酸雌素二醇使小鼠诱发子宫颈癌。亦有动物试验证明,雌激素对甲基胆蒽等致癌物质诱发小鼠子宫颈癌有促进作用。余铭鹏在研究宫颈癌患者的激素代谢时,发现原位癌及早期宫颈癌病人,尿内雌二醇、雌酮与雌三醇的比例偏高。
妊娠期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非孕期高25~40倍,可使孕妇子宫颈上皮显著增生,甚至发生类似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改变,但产后可逐渐恢复正常。
总之,宫颈癌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其发病有重要意义。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3万女性死于宫颈癌,居女性癌症死亡的第2位。
北京市普查发现,宫颈糜烂的女性,其宫颈癌的发病率比宫颈光滑者高2倍。宫颈裂伤与宫颈癌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据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妇产科宫颈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王建捷介绍,迄今为止,宫颈癌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与调查认为,其发病与早婚、早育、多产、宫颈糜烂、性交过频等因素有关。由于宫颈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所以往往容易忽视,但以下宫颈癌高发人群需引起注意:
1、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者:
资料显示,99.6%宫颈癌因HPV感染引起。
2、多性伴侣: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性伴侣数≥10个者在宫颈癌新发病例中占36%,说明多个性伴侣与宫颈原位癌及宫颈癌均有明显的相关性。这是因为精子进入阴道后产生一种精子抗体,这种抗体一般在4个月左右方能完全消失。如果性伴侣多,性交过频,则会产生多种抗体(异性蛋白),所以更容易患宫颈癌。
3、早婚多育者:
北京市宫颈癌防治协作组报告显示,20岁以前结婚的患病率比21~25岁组高3倍,比26岁以后结婚者高7倍。同时宫颈癌的发生率随产次增加而递增,7胎以上比1—2胎的妇女高10倍以上。
4、年龄:
20岁以前的女性患宫颈癌概率较低,20~50岁宫颈癌高发,50岁以后发病率下降。总的来说,近年有年轻化趋势。去年北京友谊医院确诊宫颈癌9例,年龄主要在34~48岁,其中40岁以下者占33.3%,40~48岁者占66.6%。
5、宫颈不典型增生者:
特别是中度和重度患者,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转化为宫颈癌。
此外,口服避孕药、吸烟及低收入者也是宫颈癌高发人群。
据王主任介绍,宫颈细胞从发生变异到发展成为宫颈癌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10~15年的时间。如果在病变早期就发现并治疗的话,治愈率几乎是100%。为此,有性生活的妇女特别是高危人群应每年检查一次,妇科检查和宫颈涂片检查是常规的检查内容,若怀疑患有宫颈癌,应行阴道镜或宫颈活体组织检查。
宫颈癌的主要扩散途径为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少数经血循环转移。
一、直接蔓延 是最常见的扩展形式。癌瘤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润而侵犯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一)向外向下浸润至阴道穹窿及阴道壁 因前穹窿较浅,故前阴道壁常常较后壁受侵为早。有时阴道壁的浸润呈间隔状,癌细胞可沿阴道粘膜下的淋巴组织扩散,在离宫颈较远处出现孤立的转移灶。
(二)癌瘤向两侧蔓延至宫旁和盆壁组织 由于宫旁组织疏松,淋巴管极为丰富,癌瘤一旦穿破宫颈肌膜,即可沿宫旁迅速扩散,累及主韧带、骶韧带,甚至盆壁组织。当输尿管受到浸润或压迫造成梗阻时,可引起肾盂输尿管积水。
(三)癌瘤自颈管内向上侵犯可蔓延至宫体 颈管型发生的机会较多。
(四)邻近器官的侵犯 晚期宫颈癌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及直肠。由于膀胱与宫颈较直肠与宫颈的关系更加密切,往往先穿过阴道前壁侵犯膀胱,再向后穿破阴道直肠隔,累及直肠。但侵犯直肠较少见。
二、淋巴转移 是宫颈癌最重要的转移途径。一般是沿宫颈旁淋巴管先转移至闭孔、髂内及髂外等区域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骶前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患者可远处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或深浅腹股沟淋巴结。
Henrikson将宫颈癌淋巴转移分为两大组:①一级组:包括宫旁淋巴结、宫颈旁(输尿管)淋巴结、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和骶淋巴结;②二级组:包括髂总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及主动脉旁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随临床期别而增加,但各作者报告的淋巴转移率相差颇大。国内上海、北京等地报道Ⅰ期淋巴结转移率为5.4~7.7%,Ⅱ期转移率为35~42%。1980年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七个医院统计1376例宫颈癌手术切除标本检查所见,I期74/638例,淋巴结转移率为11.6%;Ⅱ期237/71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3.3%。国外有人综合手术及尸解资料,各期淋巴转移率为:Ⅰ期(104/645),占16%;Ⅱ期(87/282),占31%;Ⅲ期(61/101),占60%;Ⅳ期(12/16),占75%。
临床及病理证实,也有的病例很早就出现淋巴结转移,而另一些病例很晚都无盆腔淋巴转移,这种差异可能与淋巴本身的免疫作用有关。山东医科大学病理科曾对462例宫颈癌术后存活5年以上的盆腔淋巴结进行镜下形态的观察,发现淋巴细胞优势型转移率为10.72%,生发中心优势型转移率为35.9%,淋巴细胞削减型转移率为28.21% 。
子宫颈癌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普查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病人。另一方面是消除有关发病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子宫颈癌的发生。
一、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肿瘤知识 通过各级医疗预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宫颈癌知识,使适龄妇女积极参加防癌普查,发现症状及早就医。同时也要解除恐癌心理,树立战胜癌瘤的信心。 要提高医务人员对早期宫颈癌的警惕和认识水平,加强责任心,避免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病人。
二、坚持开展子宫颈癌的普查普治工作 要建立健全各级防癌组织,统一领导,定期、广泛深入地开展子宫颈癌的普查。各级医院的妇科门诊对30岁以上的妇女,常规做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可以发现没有明显症状的早期宫颈癌。
三、积极防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疾病 宫颈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为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防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疾病,是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加强围产期保健,推广新法接生,正确处理难产,防止子宫颈裂伤。手术助产后及时进行阴道检查,发现宫颈裂伤达1cm以上者,应及时缝合修补。
(二)积极治疗慢性子宫颈炎。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宫颈糜烂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据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宫颈癌普查统计,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较无宫颈糜烂者高5~10倍。可见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可以减少子宫颈癌的发生。
(三)切除过长的阴茎包皮。对阴茎包皮过长者,应劝告手术环切,不仅能预防阴茎癌,并且可以减少配偶宫颈癌的发病率。提倡新生儿包皮环切术。
四、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措施 提倡适龄结婚,科学避孕,计划生育和注意性器官及性生活的卫生,对增进妇女健康,预防子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的重要性。
(来源:上海卫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