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高中高三学生肺结核疫情罹患情况,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为下步学校肺结核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学校基本情况、发病经过、病例分布情况、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起疫情共发生肺结核病例6例,在高三年级中的罹患率为1.34%,其中,涂阳肺结核1例,菌阴肺结核4例。结论:学校是人群聚集地,肺结核防治工作应引起足够重视,持续开展病例监测,及时发现传染性肺结核并采取针对措施。
【关键词】 肺结核 学校 学生 聚集性
2015年 4-5月,武定县某高中学校高三学生相继发生6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例。疫情发生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在县教育局、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至目前为止,未出现新发肺结核病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所有符合病例诊断标准的病例及与病例同宿舍、同班级有密切接触者的学生及教师。
1.2 调查方法
经过培训的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人员,采用卫生部统一制作的《肺结核病例个案调查表》,对确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教师用PPD(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进行病例筛查,72小时后观察结果,直径10-14mm为阳性,≥15mm或直径未≥15mm,但有水泡者为强阳性,对PPD实验强阳性者,作胸片、痰菌、结核IgG、结核IgM、血沉检查。诊断标准按卫生部WS288-2008《结核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诊断为肺结核,痰涂片结核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者,诊断为涂阳肺结核病例。
1.3 病例定义
2015年4月18日开始,所有病例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痰涂片检查阳性,或痰涂片检查阴性,出现咳嗽咳痰症状,X线检查具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表现,结核IgG、IgM 2项或1项阳性,血沉显著增高,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者。
2 结果
2.1 学校基本情况
该校属于县级完全中学,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有在校学生2694人,教职工234人,其中初中部学生1169人,高中部学生1525人,高三年级9个班447人。学校设校卫生室,有专职校医4名,可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
2.2 疫情流行概况
首例病例为高三(05)班学生,男,18岁,咳嗽咳痰伴胸痛2月,痰涂片检查阳性,于2015年4月18日诊断为菌阳肺结核并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治疗管理,及时办理了休学手续。首例病例疫情发生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高三年级中开展了症状筛查,在病例所在班级及宿舍开展了TB-PPD试验。筛查结果共有8名师生为可疑对象,学生7人,教师1人。经进一步检查,有4名学生符合卫生部WS288-2008《结核病诊断标准》,诊断为菌阴肺结核。另4人暂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建议到上级医疗机构明确诊断。4名可疑对象分别到楚雄州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诊断,结果1名教师和2名学生肺结核诊断暂不成立, 1名学生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菌阴)。至2015年5月8日,该校高三年级2个班共发生肺结核病例6例。
2.3 罹患率
高三年级有学生447人,确诊为肺结核6人,病例在高三学生中的罹患率达1.34%。
2.4 病例临床特征
以咳嗽咳痰(≥2周)为主的3人,胸痛为主的1人,发热、盗汗为主的1人,症状不典型的1人。
2.5 时间分布
以症状出现的时间算,6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2015年2月1例,3月4例,4月1例,主要集中在3月。
2.6 人群分布
男性5例,女性1例,18岁2例,19岁4例。
2.7 班级分布
03班1例,05班5例。具有明显的班级聚集性。
3 处置
3.1 筛查
共作TB-PPD试验112人,强阳性8人,强阳性率7.14,其中2例伴有水泡。症状筛查出可疑对象3人,在TB-PPD试验强阳性8人中。
3.2 控制措施
确诊学生纳入管理治疗,办理休学手续,严格学校晨检制度,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校舍开窗、通风换气,病例所在班级及宿舍实施必要的消毒措施。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4 讨论
4.1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学生结核病发病率占职业发病人群中的1.4%[1]。学校是人群聚集地,一旦有传染源发生,特别是菌阳活动性肺结核病例的存在,极易导致疫情蔓延流行。调查结果表明,此起疫情具有明显的班级聚集性,可能与传染源较长时间内存在引发其他学生感染有关,学校结核病防治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4.2 此次学校聚集性疫情流行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学校未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制度不健全;(2)学校未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对可疑症状学生不能及时发现或筛查,;(3)学生对肺结核知识知晓率低,有症状或生病怕影响正常学习或休学,甚至隐瞒病情,未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4)新生入学时未开展相关的传染病体检。
4.3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之间时间间隔可能较长,且学生结核病症状多不典型,不易发现,加上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精神紧张,身体锻炼和户外活动少,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低下,生活、学习和居住的空间拥挤,通风不良,十分容易感染并集聚发病[2]。6例病例均来自农村,营养状况相对较差,且高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阶段,免疫功能不稳定,是结核病的高发人群[3]。提示我们在处理学校结核病疫情时,要在排查的基础上,由学校配合疾控专业人员持续对学校学生进行疫情监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后续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4.4 下步工作中,重点是提高对学校传染病重要性的认识,落实晨检制度,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发现病例并给予隔离治疗,避免疫情在学校流行蔓延。必要时,将肺结核筛查列入学校学生入学时的必检项目。建议按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4]和《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将结核病相关检查项目(PPD试验、胸片)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学生、教职员工每年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并纳入师生的健康体检档案。
参考文献
[1]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中国防痨杂志.2012.8 31卷第八期.501.
[2]王黎霞,成诗明,陈伟,主编.《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1 .
[3]朱杰,范飞能,徐菊英. 中国学校卫生 2013.6.第34卷第六期 748.
[4]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的通知(卫医发[2008]37号).
【关键词】 肺结核 学校 学生 聚集性
2015年 4-5月,武定县某高中学校高三学生相继发生6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例。疫情发生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在县教育局、学校的支持配合下,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至目前为止,未出现新发肺结核病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所有符合病例诊断标准的病例及与病例同宿舍、同班级有密切接触者的学生及教师。
1.2 调查方法
经过培训的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人员,采用卫生部统一制作的《肺结核病例个案调查表》,对确诊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学生、教师用PPD(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进行病例筛查,72小时后观察结果,直径10-14mm为阳性,≥15mm或直径未≥15mm,但有水泡者为强阳性,对PPD实验强阳性者,作胸片、痰菌、结核IgG、结核IgM、血沉检查。诊断标准按卫生部WS288-2008《结核病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诊断为肺结核,痰涂片结核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者,诊断为涂阳肺结核病例。
1.3 病例定义
2015年4月18日开始,所有病例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痰涂片检查阳性,或痰涂片检查阴性,出现咳嗽咳痰症状,X线检查具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变表现,结核IgG、IgM 2项或1项阳性,血沉显著增高,排除其他肺部疾病者。
2 结果
2.1 学校基本情况
该校属于县级完全中学,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有在校学生2694人,教职工234人,其中初中部学生1169人,高中部学生1525人,高三年级9个班447人。学校设校卫生室,有专职校医4名,可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
2.2 疫情流行概况
首例病例为高三(05)班学生,男,18岁,咳嗽咳痰伴胸痛2月,痰涂片检查阳性,于2015年4月18日诊断为菌阳肺结核并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治疗管理,及时办理了休学手续。首例病例疫情发生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高三年级中开展了症状筛查,在病例所在班级及宿舍开展了TB-PPD试验。筛查结果共有8名师生为可疑对象,学生7人,教师1人。经进一步检查,有4名学生符合卫生部WS288-2008《结核病诊断标准》,诊断为菌阴肺结核。另4人暂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建议到上级医疗机构明确诊断。4名可疑对象分别到楚雄州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诊断,结果1名教师和2名学生肺结核诊断暂不成立, 1名学生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菌阴)。至2015年5月8日,该校高三年级2个班共发生肺结核病例6例。
2.3 罹患率
高三年级有学生447人,确诊为肺结核6人,病例在高三学生中的罹患率达1.34%。
2.4 病例临床特征
以咳嗽咳痰(≥2周)为主的3人,胸痛为主的1人,发热、盗汗为主的1人,症状不典型的1人。
2.5 时间分布
以症状出现的时间算,6例病例的发病时间为:2015年2月1例,3月4例,4月1例,主要集中在3月。
2.6 人群分布
男性5例,女性1例,18岁2例,19岁4例。
2.7 班级分布
03班1例,05班5例。具有明显的班级聚集性。
3 处置
3.1 筛查
共作TB-PPD试验112人,强阳性8人,强阳性率7.14,其中2例伴有水泡。症状筛查出可疑对象3人,在TB-PPD试验强阳性8人中。
3.2 控制措施
确诊学生纳入管理治疗,办理休学手续,严格学校晨检制度,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校舍开窗、通风换气,病例所在班级及宿舍实施必要的消毒措施。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4 讨论
4.1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学生结核病发病率占职业发病人群中的1.4%[1]。学校是人群聚集地,一旦有传染源发生,特别是菌阳活动性肺结核病例的存在,极易导致疫情蔓延流行。调查结果表明,此起疫情具有明显的班级聚集性,可能与传染源较长时间内存在引发其他学生感染有关,学校结核病防治应引起必要的重视。
4.2 此次学校聚集性疫情流行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1)学校未重视传染病防治工作,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制度不健全;(2)学校未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对可疑症状学生不能及时发现或筛查,;(3)学生对肺结核知识知晓率低,有症状或生病怕影响正常学习或休学,甚至隐瞒病情,未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4)新生入学时未开展相关的传染病体检。
4.3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之间时间间隔可能较长,且学生结核病症状多不典型,不易发现,加上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精神紧张,身体锻炼和户外活动少,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相对低下,生活、学习和居住的空间拥挤,通风不良,十分容易感染并集聚发病[2]。6例病例均来自农村,营养状况相对较差,且高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阶段,免疫功能不稳定,是结核病的高发人群[3]。提示我们在处理学校结核病疫情时,要在排查的基础上,由学校配合疾控专业人员持续对学校学生进行疫情监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后续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4.4 下步工作中,重点是提高对学校传染病重要性的认识,落实晨检制度,开展健康教育,及时发现病例并给予隔离治疗,避免疫情在学校流行蔓延。必要时,将肺结核筛查列入学校学生入学时的必检项目。建议按照《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4]和《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将结核病相关检查项目(PPD试验、胸片)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学生、教职员工每年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并纳入师生的健康体检档案。
参考文献
[1]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中国防痨杂志.2012.8 31卷第八期.501.
[2]王黎霞,成诗明,陈伟,主编.《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1 .
[3]朱杰,范飞能,徐菊英. 中国学校卫生 2013.6.第34卷第六期 748.
[4]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的通知(卫医发[2008]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