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以期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改善孕妇的健康状况,提高保健质量。方法 对405例孕妇的贫血状况进行分析,贫血患病率为15.30%。影响孕妇贫血的因素有孕周、文化程度、年龄等,随着年龄的增加,孕周的增长和文化程度的降低,孕妇贫血的发生率逐渐上升。结论 加强孕期保健,孕中期及时给予补充铁剂,孕期定期检查血常规,血清铁,及时纠正贫血,降低和减少贫血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以保母婴平安。
【关键词】 孕妇;缺铁性贫血;贫血患病率;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5.0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11-01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贫血,占妊娠期贫血95%。由于胎儿生长发育以及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对铁的需要量增加,尤其是在妊娠中晚期,孕妇对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均可引起贫血。属高危妊娠范围,影响胎儿及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严重者将导致孕妇和胎儿的死亡。调查显示孕妇贫血检出率为21.9%,稍高于发达国家,与国内有关文献的报道一致。[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日照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产科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孕妇405例,年龄最大44岁,最小18岁。所有调查对象近期均无感染迹象,无慢性疾病。
1.2 方法 每位孕妇均由化验室人员按实验室统一标准采集血样(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孕周、职业、地域等多方面内容。
1.3 贫血诊断标准 采用《妇产科学》第八版的妊娠期贫血的诊断标准。[2]WHO的标准为,孕妇外周血血红蛋白<110g/L及血细胞比容<0.33为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贫血分为轻度和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为重度贫血。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贫血发生情况 405例孕妇中发生贫血62例,占15.30%,其中轻度贫血60例,占97%,重度贫血2例,占3%。
2.2 孕妇贫血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见表1。
2.3 孕妇贫血与孕周的关系 见表2。
2.4 孕妇贫血与年龄的关系 见表3。
3 讨论与分析
3.1 本次调查孕妇贫血发生率为15.30%。
3.2 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 铁的需要量增加与孕周有明显的相关性,随孕周的增加,胎儿生长发育加速,对铁的需要量也增加。本文统计资料孕中期贫血的发生率已趋严重,孕晚期达高峰,与孕妇的血容量上升,体内储备铁不足相关,导致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体积减少,发生缺铁性贫血。孕期中摄入的铁量与是否发生缺铁性贫血密切相关,文化程度高的孕妇较关注保健营养和优生优育知识,愿意接受保健的宣教和指导。孕期注重营养的均衡,孕中期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从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较低。另外,在调查中对年龄与孕妇贫血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年龄>30岁的贫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多产、家庭负担重和生活质量低有关。
3.3 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原因 ①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②孕妇体内贮备铁不足;③食物中铁的摄入不够,与孕妇的饮食习惯,挑食,偏食有关;④孕前或孕后的疾病慢性感染,妊娠高血压疾病,肝肾疾病等,均可使铁的贮存、利用和代谢发生障碍,铁的需求过度或丢失过多,还可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障碍或贫血的治疗效果。
3.4 缺铁性贫血对孕妇的影响 孕妇贫血,抵抗力下降,对分娩、手术的耐受性差,可加重产时失血,又会因子宫肌层缺血缺氧,产时发生宫缩乏力,凝血机制障碍,产后出血等现象。妊娠3个月后贫血发生率大幅度上升,因每日铁需求量增加,摄入量不足,机体动用储备铁,呈铁质负平衡,当体内铁耗尽时,继之发生红细胞内缺铁,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3]
3.5 孕期缺铁性贫血营养指导原则 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增加铁、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供给量。孕妇铁的每日推荐摄入量在孕早期为15mg,孕中期为25mg,孕晚期为35mg,蛋白质在孕早期和孕前一样,为0.8g-1.0g/kg/d,孕中期增加15g/d,孕晚期增加25g/d;维生素C为100mg/d。①增加铁的供给量。铁按其化学组成分为血红素铁(heme Fe)和非血红素铁(non heme Fe)。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的肉、鱼、禽中,吸收率为25%。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谷、豆、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吸收率为3%-8%。因此,增加铁供给量时要重视食物的合理搭配。②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供给量:蛋白质至少有1/3来自于肉、鱼、禽类(MFP)。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在消化过程中所释放的氨基酸和多肽以及所含的“肉、鱼、禽因子”在提高铁吸收率方面起重要作用。[4]维生素C与含非血红素食物一起食入,可使铁的吸收率提高2-3倍。但其极易被氧化,注意减少烹制过程中的流失。
近年来,国内孕妇贫血患病率为20%-60%,以缺铁性为主。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引起的贫血,系铁缺乏症的晚期表现。[5]因此,预防重于治疗。孕前积极治疗失血性疾病,增加铁的储备。孕期加强孕期保健,加强营养,鼓励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定期产前检查,孕中期及时补充铁剂(从孕4个月预防性补充铁剂),定期检查血常规,血清铁,尤其在孕晚期重复检查,及时纠正贫血。加大孕产妇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高危人群的防治与管理,提高孕产妇对贫血的认知能力,了解孕产妇及胎儿甚至婴幼儿的远期影响,降低和减少缺铁性贫血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以保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 张风芝,郝伟伟,姜雯.孕妇贫血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0(20):3833-3834.
[2] 谢幸,主编.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2-94.
[3] 翟士勇.缺铁性贫血孕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观察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15):123-124.
[4] 顾景范,主编.现代临床营养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16-617.
[5] 孙利环.1310例城市妇女妊娠期贫血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98.
【关键词】 孕妇;缺铁性贫血;贫血患病率;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5.00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11-01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妊娠期最常见的贫血,占妊娠期贫血95%。由于胎儿生长发育以及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对铁的需要量增加,尤其是在妊娠中晚期,孕妇对铁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均可引起贫血。属高危妊娠范围,影响胎儿及孕产妇的身心健康,严重者将导致孕妇和胎儿的死亡。调查显示孕妇贫血检出率为21.9%,稍高于发达国家,与国内有关文献的报道一致。[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日照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行产科检查并在我院分娩的孕妇405例,年龄最大44岁,最小18岁。所有调查对象近期均无感染迹象,无慢性疾病。
1.2 方法 每位孕妇均由化验室人员按实验室统一标准采集血样(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孕妇的年龄,文化程度,孕周、职业、地域等多方面内容。
1.3 贫血诊断标准 采用《妇产科学》第八版的妊娠期贫血的诊断标准。[2]WHO的标准为,孕妇外周血血红蛋白<110g/L及血细胞比容<0.33为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贫血分为轻度和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为轻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为重度贫血。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孕妇贫血发生情况 405例孕妇中发生贫血62例,占15.30%,其中轻度贫血60例,占97%,重度贫血2例,占3%。
2.2 孕妇贫血与文化程度的关系 见表1。
2.3 孕妇贫血与孕周的关系 见表2。
2.4 孕妇贫血与年龄的关系 见表3。
3 讨论与分析
3.1 本次调查孕妇贫血发生率为15.30%。
3.2 孕妇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 铁的需要量增加与孕周有明显的相关性,随孕周的增加,胎儿生长发育加速,对铁的需要量也增加。本文统计资料孕中期贫血的发生率已趋严重,孕晚期达高峰,与孕妇的血容量上升,体内储备铁不足相关,导致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体积减少,发生缺铁性贫血。孕期中摄入的铁量与是否发生缺铁性贫血密切相关,文化程度高的孕妇较关注保健营养和优生优育知识,愿意接受保健的宣教和指导。孕期注重营养的均衡,孕中期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从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较低。另外,在调查中对年龄与孕妇贫血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年龄>30岁的贫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多产、家庭负担重和生活质量低有关。
3.3 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原因 ①妊娠期铁的需要量增加;②孕妇体内贮备铁不足;③食物中铁的摄入不够,与孕妇的饮食习惯,挑食,偏食有关;④孕前或孕后的疾病慢性感染,妊娠高血压疾病,肝肾疾病等,均可使铁的贮存、利用和代谢发生障碍,铁的需求过度或丢失过多,还可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障碍或贫血的治疗效果。
3.4 缺铁性贫血对孕妇的影响 孕妇贫血,抵抗力下降,对分娩、手术的耐受性差,可加重产时失血,又会因子宫肌层缺血缺氧,产时发生宫缩乏力,凝血机制障碍,产后出血等现象。妊娠3个月后贫血发生率大幅度上升,因每日铁需求量增加,摄入量不足,机体动用储备铁,呈铁质负平衡,当体内铁耗尽时,继之发生红细胞内缺铁,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3]
3.5 孕期缺铁性贫血营养指导原则 在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增加铁、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供给量。孕妇铁的每日推荐摄入量在孕早期为15mg,孕中期为25mg,孕晚期为35mg,蛋白质在孕早期和孕前一样,为0.8g-1.0g/kg/d,孕中期增加15g/d,孕晚期增加25g/d;维生素C为100mg/d。①增加铁的供给量。铁按其化学组成分为血红素铁(heme Fe)和非血红素铁(non heme Fe)。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的肉、鱼、禽中,吸收率为25%。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谷、豆、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吸收率为3%-8%。因此,增加铁供给量时要重视食物的合理搭配。②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供给量:蛋白质至少有1/3来自于肉、鱼、禽类(MFP)。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在消化过程中所释放的氨基酸和多肽以及所含的“肉、鱼、禽因子”在提高铁吸收率方面起重要作用。[4]维生素C与含非血红素食物一起食入,可使铁的吸收率提高2-3倍。但其极易被氧化,注意减少烹制过程中的流失。
近年来,国内孕妇贫血患病率为20%-60%,以缺铁性为主。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引起的贫血,系铁缺乏症的晚期表现。[5]因此,预防重于治疗。孕前积极治疗失血性疾病,增加铁的储备。孕期加强孕期保健,加强营养,鼓励进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定期产前检查,孕中期及时补充铁剂(从孕4个月预防性补充铁剂),定期检查血常规,血清铁,尤其在孕晚期重复检查,及时纠正贫血。加大孕产妇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高危人群的防治与管理,提高孕产妇对贫血的认知能力,了解孕产妇及胎儿甚至婴幼儿的远期影响,降低和减少缺铁性贫血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以保母婴平安。
参考文献
[1] 张风芝,郝伟伟,姜雯.孕妇贫血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0(20):3833-3834.
[2] 谢幸,主编.妇产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2-94.
[3] 翟士勇.缺铁性贫血孕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观察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15):123-124.
[4] 顾景范,主编.现代临床营养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616-617.
[5] 孙利环.1310例城市妇女妊娠期贫血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2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