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习作关键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透过数据发现四年级学生在写作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的习作关键能力比较弱。为此,学校提出跟着课文学写作文的策略,培养学生习作关键能力,即学生审题立意、习作选择材的能力,框架建构、形式表达的能力,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关键能力 习作选材 框架建构 语言表达
  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语文学科内容维度之一“写作”,主要包含写作的“内容、语言、结构、其他”四部分。在监测报告中发现,本校四年级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结构、其他”与本区域学生的写作“内容、语言、结构、其他”的差值分别为-4.2、-2.6、-2.7、-1.4。从苏州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数据中这几个差值来看,当前我校四年级学生语文习作能力较弱。
  为此,我们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分析。一是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学生每次谈到作文,就露出一副哀怨的表情;每次动笔写作,就会紧缩眉头,冥思苦想。习作中,套话、假话、空话连篇,更有部分学生错别字百出、词不能成句、句不能成文。作文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这样的状态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二是对四年级课堂习作教学进行了调研,教师习作教学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只重视结果——是否完成,不重视过程,缺少作前指导,更没有作后讲评。这些都是导致习作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的因素。分析学生的具体习作发现,他们的习作关键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写作内容方面,学生审题立意、习作选材的能力差。学生不会审题、立意不高、不会选材的原因很多,如生活体验的缺失、生活积累的缺乏、生活观察的缺少等。
  第二,写作结构方面,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框架心中无底,主要体现在对总分总结构、开头引出话题、结尾总结点题等表达形式未掌握。
  第三,写作语言方面,学生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差。学生不能将语言表达清晰、表达生动,缺乏对规范语言、生动语句的积累,无法做到厚积薄发,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课内言语表达形式的习得有密切的关系。
  第四,其他方面,学生写作中的书写、标点使用能力差。提笔即练字的理念在学生心中没有生根,没有养成习惯。书写不端正、不美观,错别字多,标点使用不正确,等等。
  叶圣陶说:“没有一门技术是不需要经过历练的,小学作文的指导训练亦是如此。”为了改善习作教学现状,并解决学生语文习作能力低下的问题,我们对习作教学以及学生习作能力进行追踪研究,教师指导学生跟着课文学表达,注重学生习作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紧扣“题眼”,培养审题立意、习作选材的能力
  一篇习作的好与差,首先就看审题立意与选材。审题不对,选材有偏颇,整篇作文就毫无价值,可以说是一篇废文;立意不高,文章就显得肤浅,无法得高分。可见,审题立意、习作选材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能力之一。
  而每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题眼”作文题也是有“题眼”的。我们充分利用“题眼”,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及习作选材的能力。
  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田园生活”主题中的《乡下人家》一课,揭示课题后,教师紧扣“题眼”,引导学生审题,提出问题一:“如果要求你以‘乡下人家’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会围绕哪个关键词写?准备写什么?”学生对课题往往是习惯性地读过就结束,没有更多的思考。这一设计,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课题,对题目进行解读与思考,发现要围绕题眼“乡下”来写,可以写“乡村景致及甜美生活”。教师抓住契机,继续追问,“你选择描写乡村景致与甜美生活,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样的问有难度,延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桌讨论后,学生说:“想要表达自己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学生发现作者描写了乡下人家的“门前鲜花图、屋后竹笋图、鸡鸭成群图、门前晚餐图、月夜虫鸣图”,原来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大体相同。经常性地进行此类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审题立意、习作选材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二、借力“导图”,培养框架建构、形式表达的能力
  如果把一篇作文看成人体,主题是灵魂,选材是血肉,那么框架结构就是骨髓。可见,整篇文章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四年级学生对文章的框架建构心中无底,不会对内容进行组合与架构,也不清楚应该以怎样的表达形式来呈现。我们借助“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线索,把有关内容主次分明、有条有理、有头有尾地组织起来,学习文章框架的建构以及形式的表达,呈现一篇完整的作文。
  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和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学习这四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会写自己游览过的某处印象深刻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导图”,体现文章的主题、立意及选材,感受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并借力“导图”了解每篇课文的内容是如何组合的,作者在表达上有哪些形式,从而培养学生框架建构、形式表达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前一定要对自己准备写的习作进行框架的建构。
  课文就是一个例子,学习了这些例子的框架建构及表达形式,接下来就要去模仿、迁移。教师在“初试身手”——介绍植物园或附近的一处景物、“习作”——《游》中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先设计“导图”,将自己的选材、组材、构思等都呈现在“导图”上,在完成“导图”的基础上再着手习作。这样有准备的习作,比拿起笔来毫无头绪地写出的,质量高多了。
  三、品析“佳句”,培养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
  语言组织规范,作文才能文从字顺、表达清晰;语言表达优美,进行多方面的描写,运用恰当的修辞,作文才能具体生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等进行品析,让学生明白一句话除了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了解是“怎么写的”,更要弄明白“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品析佳句,积累佳句,模仿佳句,从而提高语言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
  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之美”主题中《观潮》一课,有这样一段话:“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品读,发现文本通过“再近些”“越来越近”等关键词,清晰地表达了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还发现作者连续运用了三个比喻“形成……犹如……如同……”,弄明白了这样写能让读者直观形象地感受到大潮来时的壮观气势。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背诵积累,仿写迁移,训练学生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写“上课铃一响,校园顿时安静了”这一场景。
  又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成长的故事”主题《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中这样写道:“我把他抱了起来,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他推開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蹿进了车厢,淹没在拥挤的人群里了。”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批注,体会到了一个勇敢、沉着应对生活挑战的“小男子汉”形象。发现描写一个人物时,可以运用连续性的动词来体现人物特点及形象。除了连续性的动作描写,还有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都是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加以品析、积累、模仿的,并在习作训练中进行迁移运用。
  这样系列化的训练,学生从学习、积累到模仿,从不会到会,语言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所写的语句既通顺又优美。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设立语文写作的能力指标,将作文内容、语言、结构、其他作为评价标准。而对其他的指导,如书写的规范美观、标点的正确使用,可以在修改作文时潜移默化地渗透。教师基于学生习作关键能力开展写作教学的研究,从文本的语言表达内容、言语表达形式、表达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从写片段走向写篇章,从模仿走向创造,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习作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江毛生,梁小玲.浅谈小学生作文审题能力的培养[J].作文教学研究,2003(10).
其他文献
徐 俊 教育哲学博士,高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硕导,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师,全国名校联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小学语文30人研究小组”研究员,全国真语文专委会、浙江省作文專委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委会学术委员、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学术委员。先后获评全国“课改优秀教师”、“中国好教师”、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荣获全国经典诗文教学大赛一等奖、习作教学大赛特等奖。  参与
【摘 要】“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讨论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而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职责也不容忽视,可悄悄引导,可悄悄点拨,可悄悄激励,从而让学生的讨论思路更宽,方向更明,思辨更激烈。  【关键词】课堂讨论 教师 职责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数的运算”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学时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算理的探索,从简单拼接转变为深度融合;算法的掌握,从简单模仿转变为深度理解;计算策略的形成,从简单迁移转变为深度关联。教师应抓住计算课堂的关键要素,聚焦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让计算教学深度展开。  【关键词】计算教学 深度融合 深度理解 深度关联  在小学阶段,“数的运算”
围绕大概念的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开展大概念教学,以促进大概念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为主要目标,要求人们不仅着眼于已有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培养,更着眼于学科整体观念的构建及转变课程价值追求。作为一种课程改革行动的重要支点,它选择核心素养为既有目标,为改善学习方式、认识课程现象、解决课程问题、预测课程改革发展提供了价值规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发挥塑造学科素养的功能。
阅读教学中要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将目光投向自然和生活;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把品读美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以《鸟的天堂》教学为例,本着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以及语文要素“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教学时带领学生行走在字里行间,联系生活细读品悟,进入文本内涵的深层理解,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给学生留下如诗如画的印象。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能让教师跳出“一课一备”的教学视角,系统全面地剖析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脉络主线,通过重构单元,对课时适当进行调整,让单元学习内容更具结构化,利于学生的深度理解,最终促进素养的提升。
【摘 要】作文教学应更多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坚守儿童视角,呵护儿童天性,勾连他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插上幻想的翅膀,发现生活的神奇与美丽!  【关键词】习作教学 儿童天性 好奇 好玩 好想  苏格拉底说:“最完美的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玩耍时那投入的表情,高兴时那天真的神色,都来源于纯朴自然的天性。但在我们成人眼里,儿童的天职就是学习,勤有功,嬉无益。于是,儿童好奇的天性被视为“问题”,
高效的科学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小学生应该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构建以实验教学、学生实践为主的高效课堂,本文从生活、创新、科技、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基于主题意义开展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不断丰富有关主题语境的相关知识,深化对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旨在帮助学生对主题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
【摘 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班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为素材编写专属于师生的系列故事,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也促进了低年段的习作启蒙。  【关键词】趣味故事 一年级 语文学习 “趣”启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如何针对刚入学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启蒙,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