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化学探究性实验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强化动手、动眼等多方面的能力,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而把化学与实际生产相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掌握知识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28-01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以实验为学习基础,侧重于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有实验。有些是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有些是通过实验推导出重要的结论。教学中设计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环境。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效。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演示大理石跟稀盐酸的反应,并要求学生自己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CaCO3+2HCl=CaCl2+H2O+CO2↑),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设问:我们若用碳酸钠、碳酸钾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反应速率与大理石相比有什么不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哪些试剂最好?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以下物质间的反应实验探究。
碳酸钾与稀盐酸 碳酸钠与稀盐酸 碳酸氢铵与稀盐酸 碳酸钙与稀硫酸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各物质间反应的情况,再进行精讲、讨论、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以及化学反应的现象,使学生一目了然,最后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让学生讨论:
A、碳酸盐的共同特点;B、如何检验碳酸盐;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
通过讨论,激励学生在延续探究中创新。
二、通过探究性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中考前复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一节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套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装置。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时,必须加以指导,学生在烧瓶中盛浓硫酸的量,加入甲酸的量,还可提问:可不可以用浓盐酸代替浓硫酸?实验装置还可进行哪些改进?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设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多种方案。此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和改进探究性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一些课堂演示实验,由于设备或药品等因素,会遇到一些现象不明显的情况。此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全方位分析演示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激励学生去改进、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如:现行新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实验(观察与思考)。“如图,在小烧杯A中加入2ml-3ml浅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烧杯B中,振荡烧杯A,观察发生的现象”。
按照教材的方法,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始终不能褪去,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硫的量不足,也可能是火柴上含硫的量不足。怎么办?学生回答:要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的裉色,就要想法增加硫的含量。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同学们对实验作了改进。
方案一:在火柴头上适量增加硫粉,再点燃,伸入烧杯B中。
方案二:将火柴直接换成硫粉,并盛入燃烧匙中,然后点燃,再伸入烧杯B中。
最后把两个方案都进行了演示,结果高锰酸钾溶液均褪色。
通过上述实验的改进,学生收获匪浅,信心百倍,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也激励了他们创新学习的兴趣。
四、把教师独立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完成或学生分组实验
现行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并不多,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不自觉地用讲解和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或者干脆以陈旧的书面训练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教师应努力通过动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施教过程中可将教材里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做或学生分组实验。
比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以前基本上是由教师“承包”完成,学生不动手、不思考,被动听讲,作笔记。现在把它改为师生共同来做,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氢气的点燃、爆炸实验,完全克服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氢气的爆炸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认真思考,设计科学的处理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实验教学 掌握知识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联系实际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128-01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以实验为学习基础,侧重于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有实验。有些是通过实验来了解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有些是通过实验推导出重要的结论。教学中设计出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内容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努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环境。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能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究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效。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演示大理石跟稀盐酸的反应,并要求学生自己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CaCO3+2HCl=CaCl2+H2O+CO2↑),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设问:我们若用碳酸钠、碳酸钾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反应速率与大理石相比有什么不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哪些试剂最好?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以下物质间的反应实验探究。
碳酸钾与稀盐酸 碳酸钠与稀盐酸 碳酸氢铵与稀盐酸 碳酸钙与稀硫酸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各物质间反应的情况,再进行精讲、讨论、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以及化学反应的现象,使学生一目了然,最后进行知识的迁移扩展,让学生讨论:
A、碳酸盐的共同特点;B、如何检验碳酸盐;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
通过讨论,激励学生在延续探究中创新。
二、通过探究性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中考前复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一节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套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装置。在组织学生开展设计时,必须加以指导,学生在烧瓶中盛浓硫酸的量,加入甲酸的量,还可提问:可不可以用浓盐酸代替浓硫酸?实验装置还可进行哪些改进?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大胆设想,认真设计,努力创新,设计出了多种方案。此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和改进探究性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一些课堂演示实验,由于设备或药品等因素,会遇到一些现象不明显的情况。此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共同进行全方位分析演示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激励学生去改进、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并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如:现行新教材中有这样一道实验(观察与思考)。“如图,在小烧杯A中加入2ml-3ml浅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取两根含硫的火柴点燃,迅速伸入烧杯B中,振荡烧杯A,观察发生的现象”。
按照教材的方法,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始终不能褪去,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硫的量不足,也可能是火柴上含硫的量不足。怎么办?学生回答:要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的裉色,就要想法增加硫的含量。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同学们对实验作了改进。
方案一:在火柴头上适量增加硫粉,再点燃,伸入烧杯B中。
方案二:将火柴直接换成硫粉,并盛入燃烧匙中,然后点燃,再伸入烧杯B中。
最后把两个方案都进行了演示,结果高锰酸钾溶液均褪色。
通过上述实验的改进,学生收获匪浅,信心百倍,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也激励了他们创新学习的兴趣。
四、把教师独立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完成或学生分组实验
现行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并不多,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不自觉地用讲解和演示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或者干脆以陈旧的书面训练来代替学生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教师应努力通过动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施教过程中可将教材里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做或学生分组实验。
比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实验,以前基本上是由教师“承包”完成,学生不动手、不思考,被动听讲,作笔记。现在把它改为师生共同来做,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氢气的点燃、爆炸实验,完全克服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氢气的爆炸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认真思考,设计科学的处理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利用化学学科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