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园定期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如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达标课、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还有一个就是模仿课。所谓模仿课,就是外出学习的个别教师看到一些很精彩的教学活动,回园后进行模仿,并向全园展示的活动。这是我园长期保留的一个教研活动。
【关键词】 师资薄弱;模仿课;加速成长; 捷径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53-01
新《纲要》中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仅限于“授业、解惑”的工匠者,而应成为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与引导者。“课改”行至今天,我们早已摒弃了传统的“注入”式课程教学。同样的一个班级,换个教师带班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孩子,今天与昨天就不一样,教师的教育活动也变成了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无疑给所有的教师都提出了更为高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对新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
近年来,本来就师资薄弱的我园,又调走了仅有的两位中坚力量。目前,除了三个行政,其它都是三年内的新老师。更为烦恼的是每学期都有近10个第一年走上岗位的新老师,占全体教师比例将近四分之一,造成了严重的青黄不接。虽然也经常外出培训或请专家来讲课,但对每个教师来说,机会是不多的,成效是缓慢的。我们考虑,只有利用扎实有效的园本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自修与辅导相结合,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才能让新教师尽快熟悉课堂教学,短期内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为此,我园定期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如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达标课、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还有一个就是模仿课。所谓模仿课,就是外出学习的个别教师看到一些很精彩的教学活动,回园后进行模仿,并向全园展示的活动。这是我园长期保留的一个教研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本来就繁琐的班级保教工作,再加上模仿课,老师们颇有微词,有老师怀疑模仿课的效果。确实如她们所说,那么多节模仿课,效果良好的不多,能展现一点“原汁原味”的更少。但静下心来,细细斟酌这些疑惑,是有因可查的。总结我园模仿课上不好的原因:一,教具丰富,不好准备;二,原版教师或夸张或幽默,老师们模仿不像。针对第一个原因,我想可以减少一些上课的人数,这样相应的操作材料可以准备少一些;如果真的没有,也可以采用其它替代品,当然我们在寻找替代品时首先要保证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能完成教学目标,最少程度地不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是购买的新的物品,我们可以本着节约办园的理念,发动幼儿、家长和老师一起收集。第二个原因,我想,“模仿”是“学”,不是“克隆”。每个老师有自己的特色,上不出“原版”那样的效果很正常,把整个活动的过程通过你的理解,用你的表达方式呈现给没听过的老师,这就够了。第三个原因,是教师本身的课堂教学能力不够,上不出那样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主要原因,也是客观原因,它本身存在,并不是模仿课而引起的,而是我们想通过种种教研活动(包括模仿课)希望得以改变的。更何况,模仿课本身就允许失败,不光是模仿课,任何教学上的尝试都是允许失败的。关键是失败了不言放弃,在失败中磨练自己,从失败中寻找突破。
渐行渐远中,老师们发现了“模仿课”确实能让新教师受益匪浅,加速成长;让我园的课堂教学推陈出新,百家争鸣;针对我园的特殊情况,快速提高新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上模仿课”应该算是一条捷径。
第一,我园地处偏远,资金不足,外出培训的可能性小;新教师多,相对听课的机会就少;优质资源不足,现代化工具缺乏,不能及时把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传递给新教师。如何经济实惠地让新老师开拓眼界,增长见识,领略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模仿课应运而生。它的出现让听课的老师更有任务感,听得更仔细,记录得更详尽,回园后还要细细琢磨、重复利用;也让没出去听的老师进行了“最大可能性”的分享。
第二,就个人来说,不管是什么课,都是一次展示自我、锻炼亲历的过程。一般新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是相当漫长的。如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方法的制定,教学具的设计准备等,而且新老师往往对这些必然要素没有很好认识,把握不好会走很多的弯路,也常有到最后被“全盘否定”的先例。而那么多的新老师,仅靠一两个业务强将来指导她们的前期准备,显然僧多粥少,事倍功半。而模仿课则不同,其活动设计几经修改,目标制定和活动措施的完美融合值得借鉴。上模仿课,首先可以放弃对教案的斟酌,而直接对组织活动时的语气语调、对幼儿回答的抛接、对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等进行要求,这对我们这种新教师很多的家村幼儿园来说,要省时省力得多。
第三,展示再现这个“成品”的同时,有助于上课教师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维,对一些课堂教学的相对固有模式有一个具体感知、感受的过程,有助于新老师快速地形成相对领域固定模式的概念。有了固定的模式,为接下来自己改编甚至创编教案打好基础。如美术欣赏教学。可能我园没有进行过此类的专题研讨吧,大家都觉得有些棘手。从没有把此内容作为公开课。听过几节美术欣赏随堂课,也很不理想,不能把握重点、无话可说、很快结束活动是常见特点。后来有两位教师在外听了两节很不错的美术欣赏课,分别是《盲女》、《星月夜》,回园后感慨成千,一人模仿一节。大家听了也深受启发,才知道就仅靠一幅画,也可以把美术欣赏活动演绎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此后,两位教师和其它教师对蓝本中的美术欣赏活动的模式有了直接明确的了解,公开教学中也勇于尝试了。
第四,模仿课中一些现成的有序组织幼儿的小策略可以储存备用。如听过许卓娅老师风格的音乐课《小蚂蚁避雨》,就是一节极其普通的音乐课。但教师对音乐中每字每句唱法的严谨要求及让幼儿整个活动都保持激情的策略,让我们很是受用。尤其是最后为了让幼儿记住歌词,就和孩子們玩游戏,让幼儿闭上眼睛,取走相应的几张图后再让幼儿演唱;几轮游戏下来,图片都没有了,幼儿也完全把歌词记牢了。这一策略后来多次被我们利用,效果良好。再如,在上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原创”的过程中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听课的老师却是忽视的。当她自己遇到类似这个问题时,会回忆起“原创”的处理方式,这对新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是相当有利的。
模仿课对于优质资源匮乏的我园来说,是切实可行的园本教研活动。也许每次活动都只有那么一点点的领悟,但只要有一点点就够的,相信量变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变的产生!模仿课它是真正的低门槛儿,正是这样的低门槛儿,让新教师们没有太大的压力就能获得小小的成功感,这点小小的成功感,是新教师起飞的翅膀!
【关键词】 师资薄弱;模仿课;加速成长; 捷径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3-0253-01
新《纲要》中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仅限于“授业、解惑”的工匠者,而应成为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与引导者。“课改”行至今天,我们早已摒弃了传统的“注入”式课程教学。同样的一个班级,换个教师带班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个孩子,今天与昨天就不一样,教师的教育活动也变成了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无疑给所有的教师都提出了更为高标准的要求,尤其是对新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
近年来,本来就师资薄弱的我园,又调走了仅有的两位中坚力量。目前,除了三个行政,其它都是三年内的新老师。更为烦恼的是每学期都有近10个第一年走上岗位的新老师,占全体教师比例将近四分之一,造成了严重的青黄不接。虽然也经常外出培训或请专家来讲课,但对每个教师来说,机会是不多的,成效是缓慢的。我们考虑,只有利用扎实有效的园本培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自修与辅导相结合,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才能让新教师尽快熟悉课堂教学,短期内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为此,我园定期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如青年教师评优课、新教师达标课、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还有一个就是模仿课。所谓模仿课,就是外出学习的个别教师看到一些很精彩的教学活动,回园后进行模仿,并向全园展示的活动。这是我园长期保留的一个教研活动。
刚开始的时候,本来就繁琐的班级保教工作,再加上模仿课,老师们颇有微词,有老师怀疑模仿课的效果。确实如她们所说,那么多节模仿课,效果良好的不多,能展现一点“原汁原味”的更少。但静下心来,细细斟酌这些疑惑,是有因可查的。总结我园模仿课上不好的原因:一,教具丰富,不好准备;二,原版教师或夸张或幽默,老师们模仿不像。针对第一个原因,我想可以减少一些上课的人数,这样相应的操作材料可以准备少一些;如果真的没有,也可以采用其它替代品,当然我们在寻找替代品时首先要保证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能完成教学目标,最少程度地不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是购买的新的物品,我们可以本着节约办园的理念,发动幼儿、家长和老师一起收集。第二个原因,我想,“模仿”是“学”,不是“克隆”。每个老师有自己的特色,上不出“原版”那样的效果很正常,把整个活动的过程通过你的理解,用你的表达方式呈现给没听过的老师,这就够了。第三个原因,是教师本身的课堂教学能力不够,上不出那样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这是主要原因,也是客观原因,它本身存在,并不是模仿课而引起的,而是我们想通过种种教研活动(包括模仿课)希望得以改变的。更何况,模仿课本身就允许失败,不光是模仿课,任何教学上的尝试都是允许失败的。关键是失败了不言放弃,在失败中磨练自己,从失败中寻找突破。
渐行渐远中,老师们发现了“模仿课”确实能让新教师受益匪浅,加速成长;让我园的课堂教学推陈出新,百家争鸣;针对我园的特殊情况,快速提高新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上模仿课”应该算是一条捷径。
第一,我园地处偏远,资金不足,外出培训的可能性小;新教师多,相对听课的机会就少;优质资源不足,现代化工具缺乏,不能及时把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传递给新教师。如何经济实惠地让新老师开拓眼界,增长见识,领略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模仿课应运而生。它的出现让听课的老师更有任务感,听得更仔细,记录得更详尽,回园后还要细细琢磨、重复利用;也让没出去听的老师进行了“最大可能性”的分享。
第二,就个人来说,不管是什么课,都是一次展示自我、锻炼亲历的过程。一般新教师要上一节公开课,前期的准备工作是相当漫长的。如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方法的制定,教学具的设计准备等,而且新老师往往对这些必然要素没有很好认识,把握不好会走很多的弯路,也常有到最后被“全盘否定”的先例。而那么多的新老师,仅靠一两个业务强将来指导她们的前期准备,显然僧多粥少,事倍功半。而模仿课则不同,其活动设计几经修改,目标制定和活动措施的完美融合值得借鉴。上模仿课,首先可以放弃对教案的斟酌,而直接对组织活动时的语气语调、对幼儿回答的抛接、对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等进行要求,这对我们这种新教师很多的家村幼儿园来说,要省时省力得多。
第三,展示再现这个“成品”的同时,有助于上课教师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维,对一些课堂教学的相对固有模式有一个具体感知、感受的过程,有助于新老师快速地形成相对领域固定模式的概念。有了固定的模式,为接下来自己改编甚至创编教案打好基础。如美术欣赏教学。可能我园没有进行过此类的专题研讨吧,大家都觉得有些棘手。从没有把此内容作为公开课。听过几节美术欣赏随堂课,也很不理想,不能把握重点、无话可说、很快结束活动是常见特点。后来有两位教师在外听了两节很不错的美术欣赏课,分别是《盲女》、《星月夜》,回园后感慨成千,一人模仿一节。大家听了也深受启发,才知道就仅靠一幅画,也可以把美术欣赏活动演绎得如此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此后,两位教师和其它教师对蓝本中的美术欣赏活动的模式有了直接明确的了解,公开教学中也勇于尝试了。
第四,模仿课中一些现成的有序组织幼儿的小策略可以储存备用。如听过许卓娅老师风格的音乐课《小蚂蚁避雨》,就是一节极其普通的音乐课。但教师对音乐中每字每句唱法的严谨要求及让幼儿整个活动都保持激情的策略,让我们很是受用。尤其是最后为了让幼儿记住歌词,就和孩子們玩游戏,让幼儿闭上眼睛,取走相应的几张图后再让幼儿演唱;几轮游戏下来,图片都没有了,幼儿也完全把歌词记牢了。这一策略后来多次被我们利用,效果良好。再如,在上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原创”的过程中是处理得比较好的,但听课的老师却是忽视的。当她自己遇到类似这个问题时,会回忆起“原创”的处理方式,这对新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是相当有利的。
模仿课对于优质资源匮乏的我园来说,是切实可行的园本教研活动。也许每次活动都只有那么一点点的领悟,但只要有一点点就够的,相信量变的积累,最终会导致质变的产生!模仿课它是真正的低门槛儿,正是这样的低门槛儿,让新教师们没有太大的压力就能获得小小的成功感,这点小小的成功感,是新教师起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