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脂溢性皮炎是临床上常发生于面部、胸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的慢性浅表性皮肤疾病。脂溢性皮炎主要发生于成人和新生儿身上,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马拉色菌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方面常规皮肤真菌感染药物疗效不佳易复发。主要本文主要对其的致病原因、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SD);马拉色菌;综述
随着时代医疗科技的发展,人们日渐对皮肤科疾病如脂溢性皮炎越来越重视。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红斑上带有油腻性鳞屑、对称分布。该病在常发生于新生儿和成年人身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5%,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可能与马拉色菌、性激素水平、精神状态、皮脂分泌、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下面本文对SD的致病机制,中西医治疗手段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1 致病机制
1.1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是一种酵母菌,是人体皮肤常驻菌群之一,易定植于前胸、背部和头皮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这可能与马拉色菌自身缺乏脂肪酸合成的酶类,需要外源性脂肪酸有关。在国外Rosenberg等研究表明,热灭活的卵圆马拉色菌可使兔皮肤形成和人体脂溢性皮炎同症状的红斑以及白色鳞屑。 而Lober等利用马拉色菌的细胞碎片植于人体皮肤表面 形成了一定的皮肤损伤,形成皮屑症状。由此推断马拉色菌对于SD症状中的白色鳞屑的形成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1.2皮脂分泌 有研究表明马拉色菌生存需要外源性脂肪酸,其易发病的年龄段与人体皮脂分泌的旺盛时期有大部分重合,因此认为皮脂分泌与SD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陈爽等人实验发现虽然马拉色菌是SD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密度越大炎症反应也越重,但皮脂只是为马拉色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基础,其多少与马拉色菌的密度无统计学意义。
1.3免疫因素 皮肤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其疾病有可能与免疫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Forrestel AK等人研究发现HIV感染者中SD發病率为30%~83%,实验内容表明随着CD4+T细胞数量的下降,皮肤受损程度的加重,SD发病率逐渐提高并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00~500/μl时达到最高。除此之外,Akta? Karabay Ezgi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SD患者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锌是人体几个过程正常运作的基本元素。其中,锌在许多皮肤疾病中起作用,锌缺乏会导致口周和肢端性皮炎、痤疮和多种疱疹等皮肤疾病。在生物合成过程中锌影响蛋白质、脂质和核酸代谢的调节,作为金属酶和转录因子的辅助因子。锌也通过含有蛋白质和因子的锌指基序在基因转录中起作用。它还调节细胞复制、免疫活性和伤口修复。锌通过抑制5α还原酶具有抗雄激素活性,调节皮脂腺活动。多个研究表明锌与SD有一定的相关性。
1.4其他 SD在其他一些神经系统性疾病如唐氏综合症等较为常见。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神经免疫可能影响SD,在抑郁状态患者SD发病率较高。
2 治疗手段
2.1 抗真菌药物 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SD与皮肤上的马拉色菌有紧密关系,SD的鳞屑、红疹等症状均与马拉色菌有关,因此抗真菌药物时治疗SD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较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为酮康唑、伊曲康唑。程露等人实验发现对于SD中的马拉色菌的抑菌作用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明显优于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酮康唑的副作用比较大但价格低廉,伊曲康唑副作用较小但价格昂贵,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SD的抗真菌药物为酮康唑。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特比萘芬对于SD同样具有良好作用。Kamer Gündüz等实验结果表明1%特比萘芬软膏治疗一个月,患者SD临床评分降低了89.5%,其中32.3%的患者完全康复,其他患者鳞屑、红斑等症状明显减轻同时没有任何副作用。
2.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虽然抗真菌药物有这几十年的长足研究进程,但其仍旧有着易复发的缺陷。近年来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临床应用于SD有良好的效果。日本有学者研究使用2%酮康唑联合他克莫司治疗SD,结果显示二者的最小抑菌浓度均降低,表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而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他克莫司联合透明质酸凝胶使用,在治疗SD的同时使用透明质酸凝胶修复皮肤细胞屏障来达到防止复发的效果。
2.3其他类 除了以上两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烟酰胺类药物对SD均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易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烟酰胺类药物准确的实验证明因此二者不推荐临床使用。
3 小结
SD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皮肤疾病,发病率较高,虽然临床上治疗药物可明显缓解症状,但在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无法阻止其复发是主要难题。本文就SD的目前的致病机制的推测以及临床治疗进行相关的综述,希望将来医学能阐明其致病机制攻克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Rudramurthy SM, Honnavar P, Dogra S, et al. Association of Malassezia species with dandruff [J]. Indian J Med Res, 2014, 139(3):431-437.
[2]Barac A, Pekmezovic M, Milobratovic D, et al. Presenc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of Malassezia yeast in patients with seborrhoeic dermatitis-a community-based case-control study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J]. Mycoses, 2015, 58(2):69-75.
[3]刘璐. 马拉色菌脂肪酶SMG1酶学性质表征及晶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何丽莎,路永红.马拉色菌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07):729- 732.
[5]沈延根,杨森.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11): 1264-1266.
[6]陈爽,熊琳,代亚玲,王曦,吴宇侠.面部脂溢性皮炎严重程度与皮脂溢出量及马拉色菌菌量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3(01):125-126.
[7]Forrestel Amy K,Kovarik Carrie L,Mosam Anisa,Gupta Deepti,Maurer Toby A,Micheletti Robert G. Diffuse HIV-associated seborrheic dermatitis - a case se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2016,27(14).
[8]Akta? Karabay Ezgi,Aksu ?erman Asl?. Serum zinc levels in seborrheic dermatitis: a case-control study[J]. Turk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9,49(5).
[9]Cervantes Jessica,Eber Ariel E,Perper Marina,Nascimento Vanessa M,Nouri Keyvan,Keri Jonette E. The role of zinc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Dermatologic therapy,2018,31(1).
[10]Bilgili SG, Akdeniz N, Karadag AS, et al. Mucocutaneous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case-controlled study [J]. Gene Couns, 2011, 22(4):385-392.
[11]Maietta G, Fornaro P, Rongioletti F, et al. Patients with mood depression have a high prevalence of seborrhoeic dermatitis [J]. Acta Derm Venereol, 1990, 70(5):432-434.
[12]Kamer Gündüz,Isil Inanir,Handan Sacar. Efficacy of Terbinafine 1% Cream on Seborrhoeic Dermatitis[J].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5,32(1).
[13]程露. 分離自不同疾病的同种马拉色菌对抗真菌药物药敏结果比较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
[14]张萍.透明质酸凝胶联合他克莫司对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0):1852-1853.
作者简介:
吴建平(1999—),男,安徽蚌埠,学生,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2017级药学专业,研究方向:药学。
【关键词】脂溢性皮炎(SD);马拉色菌;综述
随着时代医疗科技的发展,人们日渐对皮肤科疾病如脂溢性皮炎越来越重视。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红斑上带有油腻性鳞屑、对称分布。该病在常发生于新生儿和成年人身上,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5%,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可能与马拉色菌、性激素水平、精神状态、皮脂分泌、免疫系统等因素有关。下面本文对SD的致病机制,中西医治疗手段以及护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
1 致病机制
1.1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是一种酵母菌,是人体皮肤常驻菌群之一,易定植于前胸、背部和头皮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这可能与马拉色菌自身缺乏脂肪酸合成的酶类,需要外源性脂肪酸有关。在国外Rosenberg等研究表明,热灭活的卵圆马拉色菌可使兔皮肤形成和人体脂溢性皮炎同症状的红斑以及白色鳞屑。 而Lober等利用马拉色菌的细胞碎片植于人体皮肤表面 形成了一定的皮肤损伤,形成皮屑症状。由此推断马拉色菌对于SD症状中的白色鳞屑的形成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1.2皮脂分泌 有研究表明马拉色菌生存需要外源性脂肪酸,其易发病的年龄段与人体皮脂分泌的旺盛时期有大部分重合,因此认为皮脂分泌与SD有一定的相关性。但陈爽等人实验发现虽然马拉色菌是SD发病的重要因素,其密度越大炎症反应也越重,但皮脂只是为马拉色菌提供了生长繁殖的基础,其多少与马拉色菌的密度无统计学意义。
1.3免疫因素 皮肤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屏障,其疾病有可能与免疫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Forrestel AK等人研究发现HIV感染者中SD發病率为30%~83%,实验内容表明随着CD4+T细胞数量的下降,皮肤受损程度的加重,SD发病率逐渐提高并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00~500/μl时达到最高。除此之外,Akta? Karabay Ezgi等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SD患者血清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锌是人体几个过程正常运作的基本元素。其中,锌在许多皮肤疾病中起作用,锌缺乏会导致口周和肢端性皮炎、痤疮和多种疱疹等皮肤疾病。在生物合成过程中锌影响蛋白质、脂质和核酸代谢的调节,作为金属酶和转录因子的辅助因子。锌也通过含有蛋白质和因子的锌指基序在基因转录中起作用。它还调节细胞复制、免疫活性和伤口修复。锌通过抑制5α还原酶具有抗雄激素活性,调节皮脂腺活动。多个研究表明锌与SD有一定的相关性。
1.4其他 SD在其他一些神经系统性疾病如唐氏综合症等较为常见。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神经免疫可能影响SD,在抑郁状态患者SD发病率较高。
2 治疗手段
2.1 抗真菌药物 多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SD与皮肤上的马拉色菌有紧密关系,SD的鳞屑、红疹等症状均与马拉色菌有关,因此抗真菌药物时治疗SD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较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为酮康唑、伊曲康唑。程露等人实验发现对于SD中的马拉色菌的抑菌作用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明显优于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酮康唑的副作用比较大但价格低廉,伊曲康唑副作用较小但价格昂贵,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SD的抗真菌药物为酮康唑。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特比萘芬对于SD同样具有良好作用。Kamer Gündüz等实验结果表明1%特比萘芬软膏治疗一个月,患者SD临床评分降低了89.5%,其中32.3%的患者完全康复,其他患者鳞屑、红斑等症状明显减轻同时没有任何副作用。
2.2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虽然抗真菌药物有这几十年的长足研究进程,但其仍旧有着易复发的缺陷。近年来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临床应用于SD有良好的效果。日本有学者研究使用2%酮康唑联合他克莫司治疗SD,结果显示二者的最小抑菌浓度均降低,表明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而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他克莫司联合透明质酸凝胶使用,在治疗SD的同时使用透明质酸凝胶修复皮肤细胞屏障来达到防止复发的效果。
2.3其他类 除了以上两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烟酰胺类药物对SD均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易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烟酰胺类药物准确的实验证明因此二者不推荐临床使用。
3 小结
SD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皮肤疾病,发病率较高,虽然临床上治疗药物可明显缓解症状,但在其发病机制不明确的情况下,无法阻止其复发是主要难题。本文就SD的目前的致病机制的推测以及临床治疗进行相关的综述,希望将来医学能阐明其致病机制攻克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Rudramurthy SM, Honnavar P, Dogra S, et al. Association of Malassezia species with dandruff [J]. Indian J Med Res, 2014, 139(3):431-437.
[2]Barac A, Pekmezovic M, Milobratovic D, et al. Presenc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of Malassezia yeast in patients with seborrhoeic dermatitis-a community-based case-control study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J]. Mycoses, 2015, 58(2):69-75.
[3]刘璐. 马拉色菌脂肪酶SMG1酶学性质表征及晶体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4]何丽莎,路永红.马拉色菌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07):729- 732.
[5]沈延根,杨森.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31(11): 1264-1266.
[6]陈爽,熊琳,代亚玲,王曦,吴宇侠.面部脂溢性皮炎严重程度与皮脂溢出量及马拉色菌菌量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3(01):125-126.
[7]Forrestel Amy K,Kovarik Carrie L,Mosam Anisa,Gupta Deepti,Maurer Toby A,Micheletti Robert G. Diffuse HIV-associated seborrheic dermatitis - a case se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2016,27(14).
[8]Akta? Karabay Ezgi,Aksu ?erman Asl?. Serum zinc levels in seborrheic dermatitis: a case-control study[J]. Turk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9,49(5).
[9]Cervantes Jessica,Eber Ariel E,Perper Marina,Nascimento Vanessa M,Nouri Keyvan,Keri Jonette E. The role of zinc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Dermatologic therapy,2018,31(1).
[10]Bilgili SG, Akdeniz N, Karadag AS, et al. Mucocutaneous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case-controlled study [J]. Gene Couns, 2011, 22(4):385-392.
[11]Maietta G, Fornaro P, Rongioletti F, et al. Patients with mood depression have a high prevalence of seborrhoeic dermatitis [J]. Acta Derm Venereol, 1990, 70(5):432-434.
[12]Kamer Gündüz,Isil Inanir,Handan Sacar. Efficacy of Terbinafine 1% Cream on Seborrhoeic Dermatitis[J].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5,32(1).
[13]程露. 分離自不同疾病的同种马拉色菌对抗真菌药物药敏结果比较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
[14]张萍.透明质酸凝胶联合他克莫司对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疗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0):1852-1853.
作者简介:
吴建平(1999—),男,安徽蚌埠,学生,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大连医科大学,药学院,2017级药学专业,研究方向: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