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于高校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1)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2)教师职业技能培养;(3)教师职业技能改革。这几类都是以大教育理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美术学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自然也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目前,国内针对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本文遵循整体性、连续性、系统性等原则,以美术师范生为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从核心素养视角下对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进行新的思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师美术学专业; 教师职业技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6-0052-03
一 概念解释
(一)核心素养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1]2016年9月,我国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个学科据此再提炼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美术课标组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美术核心素养,旨在在新的时代教会学生用美术的方式、用跨学科的方式来解决美术的问题及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2]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导向性,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肩负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二)教师职业技能
宏观上,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从教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等,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从微观角度来看,教师职业技能只是单纯的教师技能,是教师必须具有的、经过较长时间练习能达到某种熟练程度的技能。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对教师职业技能领域的研究相对较晚,1992年与1994年,教育部师范司先后颁发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开始将我国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纳入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轨道。
二 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的现状——以某省属C师范大学为例
从C校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模块及学分分配上,我们可以看出C校课程体系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较严重。在总学分155.5分的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47分,占总学分的30%。 专业教育课程68.5分,占总学分的44%。创新创业教育6分,占总学分的4%。综合实践教育17分,占总学分的11%。而处于师范教育最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仅占11%,其中“教育学基础”“ 心理学概论”“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 “教师口语” “写字”占了12.5分,占教师教育课程的74%。而学科教法课程仅4.5分,占教师教育课程的26%,不仅如此,学科教法课程仅有“美术教学法”和“微格教学”两门必修课程和一门“美术教学案例分析”选修课进行支撑,这对于即将进行教育实习的师范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除此之外,教育类课程在开设学期上也存在断层点:如“心理学概论”开设在第2学期,“教育学基础”开设在第3学期,而与大教育理论衔接的“美术教学法”“微格教学”却被同时安排在第6学期, 中间的4~5学期,学生对于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属于空窗期,既阻碍“教育学基础”和“心理学概论”的理论延伸, 也对学科教法缺乏基础性的指导。最后,对学生未来从教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实习,学分为4分,学时10/周,共8周,仅占综合实践教育的24%。以上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凸显了该校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存在的问题。
面對“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新时代教育理念,这样的教师职业技能模块难以培养出符合“美术核心素养”要求的合格人才。因此,本文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为依据,结合新时代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从微观角度研究美术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模块,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按学期分八个阶段来完成,使整个教师职业技能模块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
三 构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的新思考
大学一年级:
①上学期
师德师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师德风范就是教师人格的最好的体现,通过“思想品德修养”“教师礼仪”等课程来帮助师范生确立正确的教师观、养成良好的教师礼仪、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为日后从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下学期
教师基本技能:
目前只有“教师口语”“写字”两门课程支撑教师基本技能,为切实加强和改善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基本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实践训练,建议在第三、四学期连续开展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使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学二年级:
①上学期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础”是对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现象以及在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理论科学。[3]而“心理学概论”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情绪、思维、认知、人格、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 建议将两门课程调整为分两学期开设,第三学期开设“教育学基础1”和“心理学概论1”,侧重于理论基础研究。第四学期开设“教育学基础2”和“心理学概论2”,侧重于实际应用研究。通过对大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后期的学科教法提供理论支持。 ②下学期
美术专业知识技能:
新课改后,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通过对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版1~6年级共12册《美术》教材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对于某种专门的绘画技能要求并不高,如三年级下册才出现了与国画专业相关的第13、14课《彩墨游戏一、二》; 四年级才出现农民画、暖色、冷色及刻印的内容; 五年级上册才出现抽象画、透视、比例、色相、明度等美术专业内容。 五年级下册出现花鸟画、山水画、漫画、雕塑、雪塑等具体专业内容。 所以师范生对于各种绘画技法不必深究,只需要懂得基本的操作即可。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原本油画、国画、雕塑、水彩等专业的课时可以大大缩减,同时增加教材中比较常见的手工制作内容的课时, 在这12册教材中,(陶艺、剪纸、撕纸、立体纸艺、拼贴)占了很大比例, 如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两次剪纸类内容,如第10课《剪剪撕撕贴贴画画》和第15课《好看的满族剪纸》; 二年级上册的19节内容中,8节课程属于手工制作的内容。第3课《捏泥巴》、第4课《小扇子》、第5课《漂亮的小钟表》、第7课《百变团花》、第8课《摆花样》、第16课《会变的 小手套》、第17课《可爱的梅花鹿》、第19课《过春节》。 除了以上常规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外,还有几种需要师范生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轫,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其繁荣态势逐渐呈现,至今已是当下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已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艺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学院,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其美术教育建构、责任担当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突出而迫切。[4]
民族文化: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了厚重的养分,我们要不断挖掘本民族的艺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近年来,在国家的倡导下,民族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积极地开展着,通过此种方式,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获得保护和传承 (如:活字印刷、花草纸、扎染、蜡染、草木染、岩画等)。
新型现代教育技术:2011 年萨尔曼 可汗(Salman Khan)提出“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主要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实际就是将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课上转换到课外,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老师给出的视频内容, 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任何地方进行一遍甚至多遍的学习,直到真正掌握所有内容,整个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完全可控制的,彻底实现了时间自由。 随着翻转课堂进入校园,我们师范生要有制作微课、翻转课堂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除了 Ps、 Flash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 Camtasia studio软件,通过它来进行录制、剪辑我们的课堂内容,以便制作各种形式的微课和翻转课堂。
大学三年级:
①上學期
美术教学知识
支撑这个模块的课程只有“美术教学法”和“美术教学案例分析”,缺乏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因此,正确解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美术课程的性质、内涵和意义。
②下学期
美术教学能力
除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现有的“微格教学”“教育见习”之外,建议增设“绘画投射测量”课程。季东等人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个区县抽取年龄在10~17岁的中小学生70628人,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CES- D)和自编问卷(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学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有效调查47 863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得分为(14.64±10.08)分;男生抑郁总得分高于女生(P[0.001),小学生抑郁总得分最低(P[0.001);中小学生总抑郁检出率为11.64%(5570/47863),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9.24%、13.52%和13.26%,男生和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2.42%和10.96%。[6]在抑郁症发病率持续升高且年龄段降低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发挥美术课程的美育功能,更要着眼于解决儿童实际遇到的问题。“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情感隐藏的深度与其意识有不可分割的反向关系,于是想将情感用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难度就越高。”[7]然而,我们可以用视觉形式来洞见它的内涵。这远比问卷得到的答案来的真实、有效。戴海琦先生也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一书中指出,防止人格测量不真实的办法是不用自陈问卷法,而改用投射测验。师范生掌握绘画投射测量技术后,就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儿童的内心、走入儿童内心,进而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避免悲剧发生。
常见的绘画投射测量:
斯尔文绘画测验(Silver Drawing Test)
团体个性投射测验(the Group Personality Projective Test )
雨中人绘画测验(Drawing-a-person-in-the-rain)
房树人绘画测验(Tree-House-Person)
动态房树人测验(Kinetic H-T-P Test)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Method)
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 大学四年级: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重要的教育实践课程,是师范生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关键步骤,它在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规格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是培养适应21世纪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目前,教育实习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实习时间短、指导教师能力弱、实习分配不合理、实习管理不到位、实习成绩不合理等。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实习分配方式不合理。现在的教育实习分配方式主要是通过实习学校把需要的实习生人数、专业讯息报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然后由主管部门对各师范院校下派实习任务,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把实习生调拨给实习学校。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统一管理,但是缺乏针对性,使实习生找不到理想实习学校,实习学校找不到理想的实习生,无法达成一致的教育实习目标。究其根源在于实习生和实习学校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尤其是实习生的专业和实习学校的需求之间没有直接对接与沟通渠道。一般中小学实习分为三种方式,课堂上课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课外辅导实习,有的实习学校需要班主任工作实习,有的只需要课外辅导实习。而实习生往往更注重课堂上课实习。因此二者在实习目标定位上的差异性,也决定实习结果的不理想。为了解决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分配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大数据技术,建议将互选模式引入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分配工作,专门用于解决实习生找不到理想实习学校,实习学校找不到理想实习生的问题。从而使全国有网络的地方,实习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实习学校,实习学校也能找到需要的实习生。从根本上调动了实习生和实习学校对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使教育实习发挥真正的作用,对于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 总结
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师范生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的表现。本文以某省属 C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为个案,通过对其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研究,以期有助于高师院校更好地把握他们在教师职业技能模块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N].中国美术报,2018-08-13.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刘强华.当代艺术背景下的学院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5.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 2016.
[6]季冬,陈虹,钞淼,李新影.家庭氛围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7(5):25.
[7]AMMANNR.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sanddplay[M].Chicago:Openrt.1993.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师美术学专业; 教师职业技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6-0052-03
一 概念解释
(一)核心素养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思路。[1]2016年9月,我国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个学科据此再提炼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高中美术课标组提炼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美术核心素养,旨在在新的时代教会学生用美术的方式、用跨学科的方式来解决美术的问题及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2]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师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导向性,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师范生肩负着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二)教师职业技能
宏观上,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从教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等,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从微观角度来看,教师职业技能只是单纯的教师技能,是教师必须具有的、经过较长时间练习能达到某种熟练程度的技能。相对于欧美国家,我国对教师职业技能领域的研究相对较晚,1992年与1994年,教育部师范司先后颁发了《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和《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开始将我国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纳入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轨道。
二 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的现状——以某省属C师范大学为例
从C校美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模块及学分分配上,我们可以看出C校课程体系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倾向较严重。在总学分155.5分的情况下,通识教育课程47分,占总学分的30%。 专业教育课程68.5分,占总学分的44%。创新创业教育6分,占总学分的4%。综合实践教育17分,占总学分的11%。而处于师范教育最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仅占11%,其中“教育学基础”“ 心理学概论”“ 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 “教师口语” “写字”占了12.5分,占教师教育课程的74%。而学科教法课程仅4.5分,占教师教育课程的26%,不仅如此,学科教法课程仅有“美术教学法”和“微格教学”两门必修课程和一门“美术教学案例分析”选修课进行支撑,这对于即将进行教育实习的师范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除此之外,教育类课程在开设学期上也存在断层点:如“心理学概论”开设在第2学期,“教育学基础”开设在第3学期,而与大教育理论衔接的“美术教学法”“微格教学”却被同时安排在第6学期, 中间的4~5学期,学生对于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属于空窗期,既阻碍“教育学基础”和“心理学概论”的理论延伸, 也对学科教法缺乏基础性的指导。最后,对学生未来从教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实习,学分为4分,学时10/周,共8周,仅占综合实践教育的24%。以上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教育课程凸显了该校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存在的问题。
面對“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新时代教育理念,这样的教师职业技能模块难以培养出符合“美术核心素养”要求的合格人才。因此,本文以《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为依据,结合新时代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从微观角度研究美术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模块,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按学期分八个阶段来完成,使整个教师职业技能模块形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
三 构建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的新思考
大学一年级:
①上学期
师德师风: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师德风范就是教师人格的最好的体现,通过“思想品德修养”“教师礼仪”等课程来帮助师范生确立正确的教师观、养成良好的教师礼仪、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为日后从教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下学期
教师基本技能:
目前只有“教师口语”“写字”两门课程支撑教师基本技能,为切实加强和改善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基本职业技能水平,加强实践训练,建议在第三、四学期连续开展以学生自主训练为主的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使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大学二年级:
①上学期
教育基本理论:
“教育学基础”是对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现象以及在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理论科学。[3]而“心理学概论”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情绪、思维、认知、人格、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 建议将两门课程调整为分两学期开设,第三学期开设“教育学基础1”和“心理学概论1”,侧重于理论基础研究。第四学期开设“教育学基础2”和“心理学概论2”,侧重于实际应用研究。通过对大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后期的学科教法提供理论支持。 ②下学期
美术专业知识技能:
新课改后,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通过对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版1~6年级共12册《美术》教材的统计分析, 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对于某种专门的绘画技能要求并不高,如三年级下册才出现了与国画专业相关的第13、14课《彩墨游戏一、二》; 四年级才出现农民画、暖色、冷色及刻印的内容; 五年级上册才出现抽象画、透视、比例、色相、明度等美术专业内容。 五年级下册出现花鸟画、山水画、漫画、雕塑、雪塑等具体专业内容。 所以师范生对于各种绘画技法不必深究,只需要懂得基本的操作即可。 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原本油画、国画、雕塑、水彩等专业的课时可以大大缩减,同时增加教材中比较常见的手工制作内容的课时, 在这12册教材中,(陶艺、剪纸、撕纸、立体纸艺、拼贴)占了很大比例, 如在一年级上册就出现了两次剪纸类内容,如第10课《剪剪撕撕贴贴画画》和第15课《好看的满族剪纸》; 二年级上册的19节内容中,8节课程属于手工制作的内容。第3课《捏泥巴》、第4课《小扇子》、第5课《漂亮的小钟表》、第7课《百变团花》、第8课《摆花样》、第16课《会变的 小手套》、第17课《可爱的梅花鹿》、第19课《过春节》。 除了以上常规的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外,还有几种需要师范生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轫,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其繁荣态势逐渐呈现,至今已是当下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已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艺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主要阵地的学院,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对其美术教育建构、责任担当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突出而迫切。[4]
民族文化: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了厚重的养分,我们要不断挖掘本民族的艺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近年来,在国家的倡导下,民族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积极地开展着,通过此种方式,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获得保护和传承 (如:活字印刷、花草纸、扎染、蜡染、草木染、岩画等)。
新型现代教育技术:2011 年萨尔曼 可汗(Salman Khan)提出“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主要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实际就是将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课上转换到课外,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老师给出的视频内容, 根据自己的情况在任何地方进行一遍甚至多遍的学习,直到真正掌握所有内容,整个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己完全可控制的,彻底实现了时间自由。 随着翻转课堂进入校园,我们师范生要有制作微课、翻转课堂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除了 Ps、 Flash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 Camtasia studio软件,通过它来进行录制、剪辑我们的课堂内容,以便制作各种形式的微课和翻转课堂。
大学三年级:
①上學期
美术教学知识
支撑这个模块的课程只有“美术教学法”和“美术教学案例分析”,缺乏对课程标准的解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5]因此,正确解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美术课程的性质、内涵和意义。
②下学期
美术教学能力
除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现有的“微格教学”“教育见习”之外,建议增设“绘画投射测量”课程。季东等人在北京、上海、浙江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5个区县抽取年龄在10~17岁的中小学生70628人,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 CES- D)和自编问卷(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学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有效调查47 863人,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得分为(14.64±10.08)分;男生抑郁总得分高于女生(P[0.001),小学生抑郁总得分最低(P[0.001);中小学生总抑郁检出率为11.64%(5570/47863),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9.24%、13.52%和13.26%,男生和女生抑郁检出率分别为12.42%和10.96%。[6]在抑郁症发病率持续升高且年龄段降低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发挥美术课程的美育功能,更要着眼于解决儿童实际遇到的问题。“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情感隐藏的深度与其意识有不可分割的反向关系,于是想将情感用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难度就越高。”[7]然而,我们可以用视觉形式来洞见它的内涵。这远比问卷得到的答案来的真实、有效。戴海琦先生也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一书中指出,防止人格测量不真实的办法是不用自陈问卷法,而改用投射测验。师范生掌握绘画投射测量技术后,就可以更直观的了解儿童的内心、走入儿童内心,进而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避免悲剧发生。
常见的绘画投射测量:
斯尔文绘画测验(Silver Drawing Test)
团体个性投射测验(the Group Personality Projective Test )
雨中人绘画测验(Drawing-a-person-in-the-rain)
房树人绘画测验(Tree-House-Person)
动态房树人测验(Kinetic H-T-P Test)
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Method)
箱庭疗法(Sandplay therapy) 大学四年级: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重要的教育实践课程,是师范生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关键步骤,它在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规格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是培养适应21世纪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目前,教育实习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实习时间短、指导教师能力弱、实习分配不合理、实习管理不到位、实习成绩不合理等。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实习分配方式不合理。现在的教育实习分配方式主要是通过实习学校把需要的实习生人数、专业讯息报给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然后由主管部门对各师范院校下派实习任务,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把实习生调拨给实习学校。这种方式虽然便于统一管理,但是缺乏针对性,使实习生找不到理想实习学校,实习学校找不到理想的实习生,无法达成一致的教育实习目标。究其根源在于实习生和实习学校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尤其是实习生的专业和实习学校的需求之间没有直接对接与沟通渠道。一般中小学实习分为三种方式,课堂上课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课外辅导实习,有的实习学校需要班主任工作实习,有的只需要课外辅导实习。而实习生往往更注重课堂上课实习。因此二者在实习目标定位上的差异性,也决定实习结果的不理想。为了解决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分配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大数据技术,建议将互选模式引入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分配工作,专门用于解决实习生找不到理想实习学校,实习学校找不到理想实习生的问题。从而使全国有网络的地方,实习生都能找到理想的实习学校,实习学校也能找到需要的实习生。从根本上调动了实习生和实习学校对于教育实习的积极性,使教育实习发挥真正的作用,对于提高师范教育质量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四 总结
作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保证,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师范生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的表现。本文以某省属 C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模块为个案,通过对其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研究,以期有助于高师院校更好地把握他们在教师职业技能模块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尹少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前世今生”[N].中国美术报,2018-08-13.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刘强华.当代艺术背景下的学院美术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5.
[5]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 2016.
[6]季冬,陈虹,钞淼,李新影.家庭氛围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抑郁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7(5):25.
[7]AMMANNR.Heal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sanddplay[M].Chicago:Openrt.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