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讨论了双自主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和目标形成教学法的要点和效果。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师坚持创新、务实的教学作风,就可因时、因地的创造出适应不同情况的教学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导语:教学法可以称之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因不同科目、不同问题、不同学生等情况而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双自主”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要旨在于:教师不但是教授者,而且教师的教法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环节如下: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授新课前,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学知识引出与新知识相关的现实问题,形成:不学新知识,就无法解决新的现实问题的局面。从而可引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有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就可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其学习的动力。学生就可能集中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为了证明平面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就必须先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掌握了后者才能方便的证明前者,在此,就可以“解决平面三角形内角和”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尽可能用已学知识领悟新知识。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的已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其突破难点。
3、组织好师生的协作学习
教师组织适当、适时的讨论,可以充分营造学习、探究氛围,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在讨论中,生生间通过不同方法、不同观点的交流,互相学习,互为补充、修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讨论小组应是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间的组合)。讨论也可以在师生之间展开,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基本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4、精讲归纳,理顺知识脉络
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生生、师生间的研讨,学生虽已基本掌握教学的内容,但其所掌握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零乱,没有条理性,同时,为了照顾学困生,教师有必要对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讲,并进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构成其优质的认知结构。
5、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对于一个知识点,“懂”的问题解决之后,还有“用”的问题。这就需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延展性。练习包括:第一,基本练习,即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数量可以精简,但要覆盖所学新知识点,力求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第二,变式练习,即保留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仅改变呈现知识的情境,以检验其确实掌握程度和深度;第三,发展性练习,可把新知识点置于更复杂的关系之中,以检验其运用所学的研讨能力。
双自主教学法的关注点在于:注重协同效应,强调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双自主教学法既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又能显著的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源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学前,要充分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从而达到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知识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知识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知识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1、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很好的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前预习层次化
针对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自然,层次分明。
分层次教学法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形成训练”教学法
在教学中,“目标形成训练”可配合任何教学法,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切实掌握新知识点,并形成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完全融会贯通的目标。目标形成性训练的可操作性很强,它是“训”和“练”统一的活动:第一,要对对新知识点包涵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的训练;第二,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的训练;第三,强化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就形式来说,目标形成训练,要以科学为指导,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用的方式和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目标形成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结语:在后工业时代周遭充斥普遍浮躁氛围的当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借鉴“赏识教育”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赏识、鼓励、信赖,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专志于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其素质,是各种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创新、务实的教学作风,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凯洛夫(苏)《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12
[2]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
[3]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2-1-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导语:教学法可以称之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因不同科目、不同问题、不同学生等情况而运用好恰当的教学法。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双自主”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要旨在于:教师不但是教授者,而且教师的教法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求知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环节如下: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授新课前,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学知识引出与新知识相关的现实问题,形成:不学新知识,就无法解决新的现实问题的局面。从而可引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有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就可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其学习的动力。学生就可能集中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为了证明平面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就必须先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掌握了后者才能方便的证明前者,在此,就可以“解决平面三角形内角和”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外角的关系”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尽可能用已学知识领悟新知识。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的已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才给予适时、适度的讲解,帮助其突破难点。
3、组织好师生的协作学习
教师组织适当、适时的讨论,可以充分营造学习、探究氛围,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在讨论中,生生间通过不同方法、不同观点的交流,互相学习,互为补充、修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讨论小组应是不同学习水平学生间的组合)。讨论也可以在师生之间展开,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与教师的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基本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4、精讲归纳,理顺知识脉络
通过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生生、师生间的研讨,学生虽已基本掌握教学的内容,但其所掌握的知识可能还比较零乱,没有条理性,同时,为了照顾学困生,教师有必要对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讲,并进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而构成其优质的认知结构。
5、综合练习,提高能力
对于一个知识点,“懂”的问题解决之后,还有“用”的问题。这就需在练习应用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注意练习的层次性和延展性。练习包括:第一,基本练习,即本节课所学习的基本内容,数量可以精简,但要覆盖所学新知识点,力求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第二,变式练习,即保留知识点的本质属性,仅改变呈现知识的情境,以检验其确实掌握程度和深度;第三,发展性练习,可把新知识点置于更复杂的关系之中,以检验其运用所学的研讨能力。
双自主教学法的关注点在于:注重协同效应,强调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双自主教学法既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又能显著的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的“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源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学前,要充分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从而达到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知识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知识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知识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
1、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清学生层次后,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很好的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前预习层次化
针对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
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自然,层次分明。
分层次教学法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形成训练”教学法
在教学中,“目标形成训练”可配合任何教学法,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切实掌握新知识点,并形成运用能力,从而达到完全融会贯通的目标。目标形成性训练的可操作性很强,它是“训”和“练”统一的活动:第一,要对对新知识点包涵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等的训练;第二,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的训练;第三,强化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就形式来说,目标形成训练,要以科学为指导,遵循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用的方式和手段可以不拘一格。
目标形成训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结语:在后工业时代周遭充斥普遍浮躁氛围的当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借鉴“赏识教育”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赏识、鼓励、信赖,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专志于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其素质,是各种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要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创新、务实的教学作风,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凯洛夫(苏)《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12
[2]司继伟《青少年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
[3]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