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幽默翻译逐渐受到翻译人员的关注。但是由于文化障碍,对中国读者和译者来说,理解和翻译幽默成为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本文以留美博士黄西表演说相声的笑话为例,探讨汉译美式幽默的可译性限度,以期促进国人更好地理解美式幽默,从而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 黄西 幽默翻译 可译性研究 跨文化交际
美国深夜节目收视率冠军“Late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曾邀请美籍华裔博士黄西亮相,以中国腔英语讲美式笑话,涉及政治、移民生活等热点话题。黄西的演出,美国观众反应热烈,不时捧腹大笑。然而,幽默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对黄西的幽默的理解不尽相同。随着黄西知名度的扩大,国内喜剧界邀请黄西在北京某剧场演出,然而国人对其美式幽默反应平平。这是因为在幽默翻译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丢失及文化差异令他的幽默失色不少。由于言语幽默植根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英汉各自语言特点成为其翻译的难点,从以下诸例中便可窥见一斑。
如黄西在“Letterman Show”一出场时,说“Hi,everybody...so aah,I am Irish.”(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时,全场笑翻,因为他的笑话题材已触动敏感的美国流行文化神经。然而在中国,人们听到这句、看着带字幕的视频,感到困惑。一名观众在评论中问道:“为什么第一句话‘我是爱尔兰人’就能让美国人发笑?”另一个人总结道:“因为每个美国人都来自爱尔兰。”第三个人说:“与这无关,因为是爱尔兰人本身让人发笑。”我认为,黄西的表演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书呆子形象,是中国大陆留学博士的典型代表。加之他用浓重的中国腔式英语来说笑话,与“爱尔兰人”的形象大相径庭,正是这种矛盾的形象促使人们捧腹大笑。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家J·C·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根据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把不可译性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不可译性(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而此例属于文化的不可译。这种非言语的肢体式幽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针对此类翻译,译者需体现出错位的文化意象即可,同时还要考虑到观者的接受度问题。
“—Who is Benjamin Franklin?”
“—Ah,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s robbed?”
“—What is the Second Amendment?”
“—Ah,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s robbed?”
“—What is Roe VS Wade?”
“—Ah...two ways of coming to/becoming a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
这是黄西在美国电台电视记者协会白宫年会上的表演片段。作为移民美国的人,他常常会被问诸如“谁是Benjamin Franklin?”之类的问题。而黄西的回答“啊!这莫非就是我们便利店遭抢劫的原因?”来暗示美元大钞上印着Benjamin的头像,因此在美国用Benjamin Franklin的名字来指代金钱;“Second Amendment”是美国第二修正案,允许合法拥有枪支,听到这一问题,黄西才明白这也是便利店遭抢劫的原因;“Roe VS Wade”是一个著名堕胎官司,最高法院因此判定堕胎合法化。黄西在这里则说那些偷渡到美国的人,要不就是通过row a boat(划船,和人名Roe同音),要不就是靠游到河对岸(wade是跋涉的意思)到达美国。作为译者,如果要将以上历史背景知识全部加注译出,恐怕作为单口相声的舞台表演艺术便失去了其应有的艺术美感和时效性。所以此类笑话素材,对听众有一定的要求,必须非常了解美国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法律常识,才能在黄西表演的同时意会其中的美妙。
以上几例仅从黄西的幽默作品中提取笑料翻译难点,总结其涉及的话题领域及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美国大众的心理和价值取向,粗浅地分析了翻译问题所在。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美幽默存在很大的不同。如美式幽默多辛辣讽刺自身或当前政局、时政要闻,而中式幽默多从文字本身下工夫;美式幽默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截了当、一针见血著称,而中式幽默则以蜿蜒流转、曲径通幽见长。此外,在黄西的美式幽默中,笑话本身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形式特点、带有历史色彩词汇外来语、有歧义的句子、口语惯用语和俚语等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句子均造成了汉译的障碍,而它们的翻译则需要通过条件的变化、策略的调整来实现。
由此可以看出,英汉两种文化在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渊源令英汉幽默翻译举步维艰。因此,考虑这类问题,必须透过表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比较,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加注、替换、形象转换、形象舍弃、抽象译具体、具体译抽象等方法融会贯通,实现英汉幽默翻译过程中文化元素的处理。此外,文化差异是英汉幽默翻译中一道难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就无所作为。分析具体语境及文化背景,采取以上策略,我认为,跨国幽默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John Catford.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
[3]Steiner,G.After Babel,2001.
[4]Wilss 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Tubingen:Gunter Narr,1982:39,104.
[5]杜瑞清,田德新,李本现.跨文化交际学选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秦丽.英汉幽默翻译的文化视角[D].上海交通大学.
[8]邱艳红.论英译汉中的不可译现象.
[9]吴斯书.从文化和语用的视角探究汉英言语幽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张宁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产生[D].大连海事大学,2004.
关键词: 黄西 幽默翻译 可译性研究 跨文化交际
美国深夜节目收视率冠军“Late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曾邀请美籍华裔博士黄西亮相,以中国腔英语讲美式笑话,涉及政治、移民生活等热点话题。黄西的演出,美国观众反应热烈,不时捧腹大笑。然而,幽默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对黄西的幽默的理解不尽相同。随着黄西知名度的扩大,国内喜剧界邀请黄西在北京某剧场演出,然而国人对其美式幽默反应平平。这是因为在幽默翻译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程度的丢失及文化差异令他的幽默失色不少。由于言语幽默植根于特定的文化情境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英汉各自语言特点成为其翻译的难点,从以下诸例中便可窥见一斑。
如黄西在“Letterman Show”一出场时,说“Hi,everybody...so aah,I am Irish.”(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时,全场笑翻,因为他的笑话题材已触动敏感的美国流行文化神经。然而在中国,人们听到这句、看着带字幕的视频,感到困惑。一名观众在评论中问道:“为什么第一句话‘我是爱尔兰人’就能让美国人发笑?”另一个人总结道:“因为每个美国人都来自爱尔兰。”第三个人说:“与这无关,因为是爱尔兰人本身让人发笑。”我认为,黄西的表演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书呆子形象,是中国大陆留学博士的典型代表。加之他用浓重的中国腔式英语来说笑话,与“爱尔兰人”的形象大相径庭,正是这种矛盾的形象促使人们捧腹大笑。英国语言学家、翻译家J·C·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根据不可译产生的原因,把不可译性分为语言的不可译性(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的不可译性(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而此例属于文化的不可译。这种非言语的肢体式幽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针对此类翻译,译者需体现出错位的文化意象即可,同时还要考虑到观者的接受度问题。
“—Who is Benjamin Franklin?”
“—Ah,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s robbed?”
“—What is the Second Amendment?”
“—Ah,the reason our convenience store gets robbed?”
“—What is Roe VS Wade?”
“—Ah...two ways of coming to/becoming a (citizen of) the United States?”
这是黄西在美国电台电视记者协会白宫年会上的表演片段。作为移民美国的人,他常常会被问诸如“谁是Benjamin Franklin?”之类的问题。而黄西的回答“啊!这莫非就是我们便利店遭抢劫的原因?”来暗示美元大钞上印着Benjamin的头像,因此在美国用Benjamin Franklin的名字来指代金钱;“Second Amendment”是美国第二修正案,允许合法拥有枪支,听到这一问题,黄西才明白这也是便利店遭抢劫的原因;“Roe VS Wade”是一个著名堕胎官司,最高法院因此判定堕胎合法化。黄西在这里则说那些偷渡到美国的人,要不就是通过row a boat(划船,和人名Roe同音),要不就是靠游到河对岸(wade是跋涉的意思)到达美国。作为译者,如果要将以上历史背景知识全部加注译出,恐怕作为单口相声的舞台表演艺术便失去了其应有的艺术美感和时效性。所以此类笑话素材,对听众有一定的要求,必须非常了解美国文化、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法律常识,才能在黄西表演的同时意会其中的美妙。
以上几例仅从黄西的幽默作品中提取笑料翻译难点,总结其涉及的话题领域及深层次的文化背景、美国大众的心理和价值取向,粗浅地分析了翻译问题所在。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中美幽默存在很大的不同。如美式幽默多辛辣讽刺自身或当前政局、时政要闻,而中式幽默多从文字本身下工夫;美式幽默在表达方式上以直截了当、一针见血著称,而中式幽默则以蜿蜒流转、曲径通幽见长。此外,在黄西的美式幽默中,笑话本身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形式特点、带有历史色彩词汇外来语、有歧义的句子、口语惯用语和俚语等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句子均造成了汉译的障碍,而它们的翻译则需要通过条件的变化、策略的调整来实现。
由此可以看出,英汉两种文化在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渊源令英汉幽默翻译举步维艰。因此,考虑这类问题,必须透过表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比较,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加注、替换、形象转换、形象舍弃、抽象译具体、具体译抽象等方法融会贯通,实现英汉幽默翻译过程中文化元素的处理。此外,文化差异是英汉幽默翻译中一道难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就无所作为。分析具体语境及文化背景,采取以上策略,我认为,跨国幽默是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John Catford.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8.
[3]Steiner,G.After Babel,2001.
[4]Wilss 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Tubingen:Gunter Narr,1982:39,104.
[5]杜瑞清,田德新,李本现.跨文化交际学选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秦丽.英汉幽默翻译的文化视角[D].上海交通大学.
[8]邱艳红.论英译汉中的不可译现象.
[9]吴斯书.从文化和语用的视角探究汉英言语幽默[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0]张宁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产生[D].大连海事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