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实际生活差距很大,文言文教学就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较薄弱的环节。怎样才能让初中生对文言文学习不仅感兴趣,而且学得轻松愉快呢?
一.引导学生把阅读放在首位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启蒙阶段,没有文言语感,对字词句都很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和读出语感。
1、读准字音
字音何谓“读准”?就是说不管是朗读,背诵,还是吟诵,咏诵,都应按现代汉语字典标音为准来读。除此以外,应特别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异读。(1)破音异读。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读为“shí”,不读“sì”);(2)通假字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读为“yuè”,通“悦”,不读“shuō”);(3)古音异读。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读为“kè han”,不读“kě hàn”)。
2、读清句读
句读要读清,就是不要读破句,要注意句中的停顿。一般来说,标点符号已提示停顿的长短及语调的抑扬,但遇到下列特殊情况,还须特殊处理。(1)现代汉语某些双音词,在古代汉语是两个单音词,应分开来读。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妻 子=妻室 儿女”;(2)根据语言结构,语意词意应一致的规则来处理语音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不能破读为“其一犬/坐于前”;(3)放在句首作为开头领起全句或全段的虚词,不能与后面的文字连续,而应稍作停顿。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读出语感
读出语感,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节奏感来,使语气与思想内容相适应。语感由词章的感情色彩,修辞的运用氛围,句子的组成构造所决定,但对表现文章的中心,体现作者的感情,又起了深化升华的作用。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前句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
二.教会学生综合比较实词虚词
常见实词、虚词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文言文实词中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比较、归类,让学生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找出规律,牢固掌握。如《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阳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探讨
1、转变观念,给学生自主空间
文言文教学应该倡导阅读——质疑——讨论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师生积极互动、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再点拨疑难,最后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阅读、质疑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研究,在积极互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牢固掌握知识,逐步形成能力。
2、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讨论交流:或让几个学生共同研究文言文的含义和翻译方法;遇到疑难可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解决疑难,互相沟通学习方法,在相互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将人文情感真实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润滋养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张勤,教师,现居广东兴宁。
一.引导学生把阅读放在首位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启蒙阶段,没有文言语感,对字词句都很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和读出语感。
1、读准字音
字音何谓“读准”?就是说不管是朗读,背诵,还是吟诵,咏诵,都应按现代汉语字典标音为准来读。除此以外,应特别注意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异读。(1)破音异读。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读为“shí”,不读“sì”);(2)通假字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读为“yuè”,通“悦”,不读“shuō”);(3)古音异读。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读为“kè han”,不读“kě hàn”)。
2、读清句读
句读要读清,就是不要读破句,要注意句中的停顿。一般来说,标点符号已提示停顿的长短及语调的抑扬,但遇到下列特殊情况,还须特殊处理。(1)现代汉语某些双音词,在古代汉语是两个单音词,应分开来读。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妻 子=妻室 儿女”;(2)根据语言结构,语意词意应一致的规则来处理语音停顿。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不能破读为“其一犬/坐于前”;(3)放在句首作为开头领起全句或全段的虚词,不能与后面的文字连续,而应稍作停顿。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读出语感
读出语感,就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气势、节奏感来,使语气与思想内容相适应。语感由词章的感情色彩,修辞的运用氛围,句子的组成构造所决定,但对表现文章的中心,体现作者的感情,又起了深化升华的作用。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前句用“……也”表示判断,中间用排比短句论证,最后用因果复句得出结论。要读出短促连贯、坚定有力的语气。
二.教会学生综合比较实词虚词
常见实词、虚词意思是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文言文实词中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比较、归类,让学生举一反三。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找出规律,牢固掌握。如《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阳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三.鼓励学生积极交流探讨
1、转变观念,给学生自主空间
文言文教学应该倡导阅读——质疑——讨论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师生积极互动、讨论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师再点拨疑难,最后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阅读、质疑的过程中学会探索、研究,在积极互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牢固掌握知识,逐步形成能力。
2、授之以渔,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可让学生讨论交流:或让几个学生共同研究文言文的含义和翻译方法;遇到疑难可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解决疑难,互相沟通学习方法,在相互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情,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将人文情感真实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润滋养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张勤,教师,现居广东兴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