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对屈原的接受

来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白居易接受了屈原“士”的精神与忠直性格,他不赞同屈原投江的行为,对屈原行为进行了接受性的选择。他诗歌中的讽喻特点、香草美人的比兴特点,承传了屈原辞赋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白居易;屈原;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5-0149-05
  Abstract:Bai Juyi accepted Qu Yuan’s spirit of scholar and uprightness, but he disagreed with Qu Yuan’s drowning himself in the river, choosing to accept part of Qu Yuan’s behavior. In Bai Juyi’s poem, the allegory, metaphors of fragrant herb and beauty show his acceptance of Qu Yuan’s Poem in the way of expression.
  Key words:Bai Juyi;Qu Yuan;Acceptance
  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说:“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侯,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而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1]白居易就是“衣被词人”其中之一,白居易亲历了唐王朝走下坡路的过程,藩镇割據,党争弄权,民不聊生,他不顾自己安危,频繁上书言事,但不幸却因言获罪,被贬谪江州,宦海沉浮之中,饮酒买醉,信佛问道,开辟了与屈原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不同的另一条排遣情绪的道路。我们在品读、分析白居易的诗文时,能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看出他满腔的忠义气,满腹的牢骚气,能看出屈原及其作品对他的个人思想及作品的影响。
  一、忧心同屈子
  白居易曾“时时合眼咏离骚”①。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随处可见引用或化用楚辞的地方,他曾咏叹屈原是“士”、是直臣、是忠臣,被贬之后,他曾写道:“漠漠凄凄愁满眼,就中惆怅是江蓠”,惆怅苦恨之际,把他自己和屈原比较:“能校灵均死几多”。他不赞同屈原在走投无路时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长笑灵均不知命”。他从佛道、隐逸、山水中找到了另外一条排遣情绪的途径。
  白居易在《读史五首·其一》中写到:“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淫。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这首诗约作于元和二年至元和十三年之间,白居易把屈原定义为“士”,这是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因为在白居易心目中,士具有很强的治国能力,交接邦族,治理国家,修己养性,都是士的职责。这一点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来,他在《裴通除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制》中曾经引用《论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来形容裴通,他还在《奉议郎殿中侍御史内供奉飞骑尉赐绯鱼袋卢商可剑南西川云南安抚判官朝散大夫行开州开江县令杨汝士可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充剑南西川节度参谋二人同制》中谈到:“士之束发立身,为知己用也,无远近,无劳逸,但问所务者何,所从者谁耳。”中书制诰是白居易担任中书舍人时的基本职责,虽然替皇帝发布命令,但文章实出于白居易之手。可以看出,白居易对士的高洁品性,对士的忠诚,对士的能力都有着客观的认识,结合他的诗歌,他认为屈原就是这样的“士”。
  无论在士的忠诚方面,还是在士的作为方面,我们从白居易身上都能看到屈原对他的影响。而白居易自己,就在践行着士的精神。白居易曾多次提到屈原是忠臣,是直臣。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屈原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2],屈原在《离骚》中,也多次表达了对楚王和楚国的忠诚与热爱,对楚国人民的关心,希望楚国能够富强。白居易也同样忠诚皇帝,为了人民大声疾呼。《旧唐书》载:“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3]P4344他在《与元九书》说明了他这样做的目的:“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白居易的忠君精神和屈原是一致的。
  作于元和八年的《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十三)写到:“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欢情信独善,苦志意何成。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白居易认为,生活得太过清醒的人就如同屈原一样,很痛苦,劝人们同时也是劝自己只管饮酒。在这组诗歌当中,他劝人们放弃世俗的权利与争执,用痛饮来摆脱宦途的艰难,而在此组诗歌的序中他却写道:“余退居渭上,杜门不出,时属多雨,无以自娱。会家酝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会意,遂效其体,成十六篇。醉中狂言,醒辄自哂,然知我者,亦无隐焉。”最后两句“然知我者,亦无隐焉。”可谓点题之笔,白居易“隐”的是什么?白居易隐的正是他的本我。正如离骚的三次求女与求神问卜一样,看似与楚国无关,其实心系楚国。同样,白居易写饮酒忘忧,看似写酒、写醉、写无关世俗的生活,其实忧更忧,愁更愁。像极了《离骚》最后的“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4]
  薛 璞:论白居易对屈原的接受   白居易同屈原一样,作为士的品性、对唐王朝的忠心、忧心和几千年之前屈原是相通的,甚至他们的表达方式都是相同的,可以说,在他的思想中,屈原的这种精神特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
  二、看穿笑灵均
  元和十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宰相武元衡在上朝的路上竟被刺客杀害,白居易上书要求严惩凶手,他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是东宫的官员,被认为是越级言事而被贬为州刺史,再加之有人说白居易母亲因赏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做《赏花》《新井》之诗,有污孝道,这样的人不适合主政一方,因此再被贬为江州司马,一贬再贬,白居易经历了他宦途的第一次沉重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白居易的思想。
  在《与杨虞卿书》中,白居易阐明了自己上书的想法:“去年六月,盗杀右丞相于通衢中,迸血体,磔发肉,所不忍道。合朝震栗,不知所云。仆以书籍以来,未有此事。苟有所见,虽畎亩皂隶之臣,不当默默,况在班列,而能胜其痛愤耶?故武丞相之气平明绝,仆之书奏午入。两日之内,满城知之,其不与者,或语以伪言,或陷以非语,皆曰:‘丞、郎、给、舍、谏官、御史,尚未论请,而赞善大夫何反忧国之甚也!’仆闻此语,退而思之,赞善大夫诚贱冗耳,朝廷有非常事,即日独进封章,谓之忠,谓之愤,亦无愧矣!谓之妄,谓之狂,又敢逃乎?以此获辜,顾何如耳,况又不以此为罪名乎!”遍检《唐律疏议》,并无越职言事而获罪之条文,白居易在此段话中也隐晦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意思,即使以此获罪,也感觉没有什么,但定自己罪的,却又不是此事。那么定白居易罪的是什么?《旧唐书》载:“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 ‘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3]P4344可以看出,真正获罪的就是白居易因母亲赏花坠井死,却做《赏花》《新井》之诗,有污孝道,有伤风化。一个人被人评论不孝,对此人就是致命性的打击。
  关于白居易母亲坠井一事,高彦休《唐阙史》中记载:“公母有心疾,因悍妒得之,及嫠,家苦贫。公与弟不获安居,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母昼夜念之,病益甚。公随计宣州,母因忧愤发狂,以苇刀自刭,人救之得免。后遍访医药,或发或瘳,常恃二壮婢,厚给衣食,俾扶卫之,一旦稍怠,毙于坎井。时裴晋公为三省,本厅对客,京兆府申堂状至,四坐惊愕。薛给事存诚曰:‘某所居与白邻,闻其母久苦心疾,叫呼往往达于邻里。’坐客意稍释。他日,晋公独见夕拜谓曰:‘前时众中之言,可谓存朝庭大体矣。’夕拜正色曰:‘言其实也,非大体也。’由是晋公信其事。后除河南尹、刑部侍郎,皆晋公所拟。凡曰坠井,必恚恨也,隕获也;凡曰看花,必怡畅也,闲适也。安有怡畅闲适之际,遽致颠沛废坠之事乐天长于情,无一春无咏花之什,因欲黻藻其罪。又验《新井》篇,是尉周至时作,隔官三政,不同时矣。”[5]北宋张耒也为之辩解,《张右史文集》记载:“人知舜与伊尹之非篡,如自信其饱,虽或从而诬之而不在辨之之域矣。故凡世之辨己与辨人,其言虽工,而察其心之始萌,盖其于信尝有所不足而后不能无言,彼虽不能无疑于其初,其考于理,较于迹,而后能消其不信之心,于是乎有辨。故曰二子未可知白公也。”[6]根据高彦休的记载和后人对其的申辩,以白居易母亲之死和白居易《新井》《赏花》之诗为由头陷害白居易之事,对白居易来说确实是致命的一击。唐穆宗曾言:“此人一生怎得水吃?”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白居易此后在杭州任上,“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7]直接动手疏浚六井,岂不更是大伤名教之罪?然而此时也没有人说白居易有伤风化。因此,白居易被贬的核心原因,其实是白居易的直言、诤言得罪了某些人,《旧唐书·李绛传》中写道:“前后朝臣裴武、柳公绰、白居易等,或为奸人所排陷,特加贬黜,绛每以密疏申论,皆获宽宥”。[3]4287这虽然描述的是李绛为白居易等人辩解,但也直白地告诉我们白居易为奸人所排陷。
  白居易不顾其他,一往无前的直谏精神给自己带来了灾祸,他出官场而不染污泥的高洁品性也让他人不满,他的诗文更让一些人深感不安。《与元九文》中写道:“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诫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他的作品触动了一些人或某些团体的利益,按照白居易自己的说法,整个世界也仅有个别人不排斥白居易,颇有屈子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叹。
  然而此时的白居易,却显示出了与屈原截然不同的处世观。白居易把自己和屈原进行比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作于元和十二年的《咏怀》:“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妻儿不问唯耽酒,冠带皆慵只抱琴。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此时,诗人仍在江州司马任上,此时的白居易看起来已经和被贬之前完全是两个人了,前期的慷慨陈词变成了委顺沉浮,前期的尖锐诗文变成了耽酒抱琴,前期的激情参与变成了不问世事。诗人在笑屈原“不知命”“苦悲吟”的同时,实际上是无意或有意地把自己和屈原做比较,前期自己就如同屈原一样,为国为民,奔走呼喊,殚精竭虑,不惜得罪权贵或伤害某些利益集团,遭受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后,诗人看穿了命运的安排,不同于屈原用投江了结自己生命的方式,他选择了另一种寄寓于琴酒的方式来解脱自己的灵魂。元和十八年诗人作《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其一:“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这是诗人在忠州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被贬时是多么的寂落,甚至几度想到死亡。再如作于大和三年的《咏家酝十韵》:“独醒从古笑灵均,长醉如今学伯伦。……能销忙事成闲事,转得忧人作乐人。应是世间贤圣物,与君还往拟终身。”诗人以前也如屈原一样,忧国忧民忧天下,是独醒之人,是忧人。如今,诗人却借酒消尽愁绪,长醉成为“乐人”。在把自己和屈原深度比较的时候,他自觉地抛弃了屈原自绝生命的做法,而选择了一种超然世外、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在内心深处,白居易其实心恋唐王朝与普通百姓,晚年的时候听说刘沔的军队打败回鹘,将太和公主迎接回来,他立即停止诵经礼佛,以热情洋溢的诗歌歌颂此事;他看到船夫度过洛阳龙门潭充满艰辛,自觉发动僧俗开凿了两个险滩,并写道:“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夜舟过此无倾覆, 朝胫从今免苦辛。”只不过,与屈原的投江相比,白居易用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志。这恰恰是有选择性地接受屈原的一种方式。
  三、痛甚骚人辞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白居易爱诗、写诗、吟诗入魔,他用诗歌描绘了一幅幅社会生活画面,记录了政治历史的变迁,展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的很多作品已经成了遥不可及而又传颂不衰的经典。白居易最广为传颂的这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最后两句,就化用了《楚辞》中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的诗歌还有很多地方受到《诗经》、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作品的影响,受到屈原、庄子、陶渊明等先贤的影响,甚至受到同时代元稹、李绅、刘禹锡等挚友的影响,他的诗歌,正如杜甫所说的:“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仔细品读他的诗歌、文章时,我们不难看出他作品中屈原的影子。比如《梦仙》:“羽衣忽飘飘,玉鸾俄铮铮……朝餐云母散,夜吸沆瀣精。”就分别借鉴了《离骚》中“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餐秋菊之落英”以及《远游》中的“餐六气而饮沆瀣兮”。再如《送王处士》中的:“王生独拂衣,遐举如云鹄”化用了《远游》中的“氾容与而遐举兮,聊抑志而自弭”。白居易詩歌中化用或借鉴屈原作品的地方不胜枚举,他对屈原作品的接受,或是对其讽喻手法的接受,或是对其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的借鉴,或是对其形式的借鉴。
  王禹偁《放言》中的小序谈到:“元白谪官,皆有放言诗,著于编集,盖骚人之道味也。”[8]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评述王禹偁的诗歌时说到:“本朝王元之诗可重,大抵语迫切而意雍容……又云:泽畔骚人正憔悴,道旁山鬼谩揶揄”大类乐天也。”[9]虽说的是王禹偁与白居易诗歌风格相近,但却明明白白给我们指出白居易诗歌在讽喻这一点上是借鉴了屈原辞赋艺术手法的。白居易对屈原的接受,主要是对其讽谏作用的接受,无论是直接讽谏,还是借香草美人来讽喻,我们都能从中看出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因为《贺雨》、《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10]司马迁说:“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11]屈原被流放之后,愁苦烦闷,但又不能眼睁睁看着楚国走下坡路,不能看着楚王被一帮奸邪之辈所荧惑,因此通过创作,将自己的一番苦心寄托在作品中,希望楚王能够觉悟。在《离骚》中,他树兰种蕙,引经据典,周游天地,三次求女,或表达自己的情志、或揭示国家兴旺成败的道理、或为楚王找贤臣或贤妃,除表明自己的志向外,就是为了楚王和楚国的兴旺发达。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谈到:“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12]班固的《离骚序》称其是:“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经,以讽谏君也。”白居易在他的很多诗歌当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屈原的讽喻手法,他在《有木诗》序中谈到:“余读《汉书》列传,见佞顺媕婀,图身忘国,如张禹辈者。见惑上蛊下,交乱君亲,如江充辈者。见暴佷跋扈,壅君树党……因引风人、骚人之兴,赋有木诗八章,不独讽前人,以儆后代尔。”他明确提出,因学习骚人之兴而讽喻前人,希望也能为后世警戒。在此组诗歌中有一首:“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江北。谓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上受顾盼恩,下勤浇溉力。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美人默无言,对之长叹息。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不难看出,本首诗歌直接化用了屈原《橘颂》。《橘颂》通过写橘的“不迁”来写橘高洁的品性,美好的形象,来表达屈原的情志。白居易此诗,写因美人移植,橘变为枳,对屈原《橘颂》的意蕴进行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阐发。此外,从“美人”我们也能看出《离骚》的美人意象对他的影响,以及从“对之长叹息”中看出对“长太息以掩涕兮”的借鉴。
  再来看白居易这首《骊宫高》(标题小注:“美天子重惜人之财力也”):
  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迟迟兮春日,玉甃暖兮温泉溢。袅袅兮秋风,山蝉鸣兮宫树红。翠华不来岁月久,墙有衣兮瓦有松。吾君在位已五载,何不一幸乎其中?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游有深意。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骊宫高兮高入云,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之不来兮为万人。
  这首诗歌,句中多用“兮”,从形式上借鉴了楚辞的写作手法,“袅袅兮秋风,山蝉鸣兮宫树红”,直接化用了《湘夫人》当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意蕴上,看似赞扬皇帝,实则对皇帝去骊山的劳民伤财之举提出批评。白居易在《寄唐生》中说:“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时人嗤。”他作诗的目的也很明确:让皇帝知道人民群众的痛苦。也明确指出,他的诗歌比骚人的感受更深刻,讽喻意蕴甚于骚人。《离骚》中,“国无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故都!”国人不理解屈原,他就从彭咸之所居,依然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尊严。而在此诗中,皇帝不理解,白居易甘愿被世俗所嘲笑,也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他的《秦中吟》“一吟悲一事”,如《轻肥》中的“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买花》中的“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直面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屈骚讽谏楚王和楚国社会现实有异曲同工之处。熊泽文、夏虹的《屈原对诗经中讽谏诗的继承和发展》中谈到讽谏意识的传承时说:“他还在其理论作品 《与元九书》中明确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 ,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 将屈原诗歌创作主体倾向转变为明确的创作理论 , 形成了我国讽谏、讽喻文学的高峰。”[13]这里的“他”指的就是白居易。屈原和楚王室同宗,在战国错综复杂、国家之间此消彼长甚至吞并灭国的形势下,屈原的讽谏蕴含了对楚国前途深深的担忧,饱含着巨大的哀痛,理性与感性同时交织在一起。白居易参与唐王朝的管理体系,他看到了许多社会症结,这些国家、社会、人民的病痛和他的才情结合起来,形成了他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他接受了屈原作品的讽谏手法,以更加理性的姿态拿起笔,用自己的诗歌去战斗。   白居易诗歌还接受了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白居易诗歌中的“美人”,少数指歌姬,大多数比喻君王。如《太行路》中的 “古称色衰相弃背,当时美人犹怨悔”,是用夫妇关系喻君臣关系。《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中的“帝乡远于日,美人高在天”则是直接比喻君王。《立秋夕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中的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用美人代指自己的政治理想。还有用香草来代指人才。比如《喜晴》中的“蕙泛光风圃,兰开皎月池”。《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中的“二张得隽名居甲,美退争雄重告捷。棠棣辉荣并桂枝,芝兰芬馥和荆叶”,用芝兰比喻人才。《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中的“木秀遭风折,兰芳遇霰萎。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支。腾口因成痏,吹毛遂得疵。忧来吟贝锦,谪去咏江蓠。”则是用兰芳比喻元稹。在白居易的诗歌当中,兰、蕙、江蓠等香草意象主要是用来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他的诗歌当中还有直接化用屈原作品的地方,比如《和思黯居守独饮偶醉见示六韵》中的“朱颜忽已酡,清奏犹未阕”,就化用了《招魂》“朱颜酡些”。
  白居易和屈原一样,是“士”、是忠臣、是直臣,他不畏权贵,不怕艰难,只要对国家有益、只要对人民有益,他就义无反顾,他的直谏精神、他的讽喻诗歌,得罪了一些人,但他不像屈原一样,自绝于人世,他通过礼佛问道,寄情山水来排遣自己的愁苦心情。他的一些诗歌,在讽喻的精神特质上,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上,都直接继承了屈原的写作手法,更有一些诗歌则是直接化用屈原作品中的一些章句。可以說,屈原对白居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白居易的诗歌。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刘昫. 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高彦休.唐阙史[M].影印本.上海:知不足斋丛书,1921.
  [6]张耒.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王禹偁.王禹偁诗文选[M]. 王延梯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96.
  [9]何文焕.历代诗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元稹.元稹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洪兴祖.楚辞补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熊泽文,夏虹.屈原对诗经中讽谏诗的继承和发展[J].中华文化论坛,2009(4):51-54.
  (责任编辑:杨 飞)
其他文献
<正> 西康省圖書館自去年十一月起即開始着手籌備,四個月來,已徵購新書約二萬冊,其中少數民族语文約百餘種,另
摘要:实验室开放管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因此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实验内容的开放两种形式来分析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加强了实验室开放的管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界鱼石一直代表着一种咫尺鸿沟的地域隔绝现象。前人把明崇祯年间云南巡按姜思睿“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的
【正】 七、粘连胶凝物质粘连胶凝物质(以下简称胶凝物质)按其性质可分为下列几种:一、水;二、胶糊;三、矿物质溶液;四、脂肪和油类;五、植物胶;六、糖等等。一、水如果没有
一、十一五行业发展简要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市场机遇和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电站锅炉行业进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都跃上
当前我国城市处于快速建设阶段,房产地业发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观念和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物业服务越来越受到业主和投资者的重视。本文对物业服务消费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高职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更多是单一的体育活动或者强调体能训练,缺乏相关的人文教育内容;同时多数高职校自身在校园文化氛围上也有所缺失,这对于提升高职
阳明良知可分为两层,即天理良知和人心之良知。这两层可以从宇宙存有论和道德存有论两个层面来理解。而这两层终归是一层,即天理良知。存有论的归宿也是宇宙存有论。所以,对
【正】 第二節金屬一、銅和銅的合金金屬中,銅是屬於人類所掌握得最早的金屬,在这點上,大約只有金才能够与之相抗衡。所以如此决定於下面兩种情况;第一,在自然生成的情况下能
当今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作为企业重要资源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如何减少人员流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基于哈飞公司的实际情况,阐述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