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德育工作,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坚持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实行评语式评价常态化,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不失为一种激励与纠偏的有效手段。
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功能,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评语在实际运用中却不尽人意,教师的评语往往在期末结束时匆匆忙忙填写在学生的报告书中,肯定成绩牵强,套话空话连篇,指出缺点遮遮掩掩,不能理直气壮,唯恐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千篇一律,文不对人,几乎成了走过场的形式。学生互评、家长评议更是不着边际,甚至省略不写。这些评语时过境迁,学生根本毫无兴趣,失去了评价应有的功能。我也一直在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读了[美]海伦·P·摩尔斯拉的《优点单》,深受启发。摩尔斯拉让每个学生用两张纸写下其他同学的名字,每个名字的后面留出空白,在上面列出这个同学的全部优点。摩尔斯拉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将每个学生得到的优点评语整理后集合在一起,装订成《优点单》,发给每个学生。很多年以后,他的学生马克在战场上牺牲了,在马克的葬礼结束后,马克的父亲从口袋里掏出皮夹,走到摩尔斯拉跟前:“我让您看一样东西,这是马可牺牲后同伴从他口袋里找出的,我想您一定认得它。”说着,从皮夹里小心地抽出折叠得很整齐的两张纸,摩尔斯拉一眼就认出了那是十几年前全班同学列出的马克的优点单。“非常感谢您花费的这番苦心,马克一直珍藏着,视为至宝。”马克的母亲说。接着,马克的同学围拢过来,纷纷从口袋里、皮夹里、公文包里取出了自己珍藏的优点单。摩尔斯拉懵了,怎么也没想到当时的一份优点单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以致成了学生们的至宝。
《优点单》所产生的教育奇效生动地说明: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帮助成长中的个体建立自信,教师只有把重点放在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自我定向上,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明确目标,发挥和扩大优势。
受摩尔斯拉的《优点单》的启发,我班结合实际,吸收了一些先进的经验,上学期进行了“全员互评,自我完善”的评价改革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验的设计
采取全员互评、自我完善的方式,在全员互评的基础上,将全体学生的评价按照被评价人归类装订,制成评价册,发到本人手中。这样,每人就得到了其他50多位同学的评语,具有评价的广泛性。我们的班级是五年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可行性。从互评到装订成册发到本人,用时4周,具有评价的相对及时性。
实验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开学第1~4周,全员互评阶段。组织全员互评,将评价记录页按人数装订成《评价册》。这一阶段是试验成功的基础。
第二阶段:第5~17周,自我完善阶段,是整个实验的重点阶段。
第三阶段:最后2周,总结提高阶段。
实验过程
首先,学期开学每人发一本活页本,作为对每个同学评价的记录本,随时观察记录班内同学的优点和缺点(或好事、错事),整理后记录在每人的评价页上。
其次,要求记录要真实、具体,文字要精簡,语言要诚恳,书写要认真(必要时可重抄),不署名。
然后,一月内,每人对全班每个同学都要记满一张纸的评语,评语条数不限,尽量以表扬居多为宜。
再者,一月后,全班收齐活页本,将评议活页本拆开,按被评议人归类,附上提前设计好的封面装订成《评价册》,发到本人手中。每人的《评价册》不公开,只作为本人的参考。
最后,每人写出一篇读后感交流。
成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从严律己,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文明的行为明显减少。
其次,学生学会了客观观察,公正评价。以前总是盯住别人的缺点,而今观察同学的优点多了。评价他人的过程就是明辨是非的过程,也是互相借鉴的过程,自然就形成了学先进、改陋习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部分学困生的评价有所改变,能从他们身上发现很多闪光点,学困生在阅读了《评价册》后,减少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
再次,学生都很重视对同学的评价,基本符合评价记录要求,不少学生是重抄的,不但书写认真,还注意了言辞的斟酌,体现了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认真态度。
最后,从学生写的读后感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同学的评价,并将同学的评价作为今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努力方向,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个学期结束,学生们有了阶段评语的鼓励和鞭责,渐渐地在班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文化氛围,德育渗透在了日常的学习生活点滴中,文明行为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促使学生在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在不断自我完善中提升素质,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如何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功能,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然而,评语在实际运用中却不尽人意,教师的评语往往在期末结束时匆匆忙忙填写在学生的报告书中,肯定成绩牵强,套话空话连篇,指出缺点遮遮掩掩,不能理直气壮,唯恐伤了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千篇一律,文不对人,几乎成了走过场的形式。学生互评、家长评议更是不着边际,甚至省略不写。这些评语时过境迁,学生根本毫无兴趣,失去了评价应有的功能。我也一直在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读了[美]海伦·P·摩尔斯拉的《优点单》,深受启发。摩尔斯拉让每个学生用两张纸写下其他同学的名字,每个名字的后面留出空白,在上面列出这个同学的全部优点。摩尔斯拉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将每个学生得到的优点评语整理后集合在一起,装订成《优点单》,发给每个学生。很多年以后,他的学生马克在战场上牺牲了,在马克的葬礼结束后,马克的父亲从口袋里掏出皮夹,走到摩尔斯拉跟前:“我让您看一样东西,这是马可牺牲后同伴从他口袋里找出的,我想您一定认得它。”说着,从皮夹里小心地抽出折叠得很整齐的两张纸,摩尔斯拉一眼就认出了那是十几年前全班同学列出的马克的优点单。“非常感谢您花费的这番苦心,马克一直珍藏着,视为至宝。”马克的母亲说。接着,马克的同学围拢过来,纷纷从口袋里、皮夹里、公文包里取出了自己珍藏的优点单。摩尔斯拉懵了,怎么也没想到当时的一份优点单能发挥这么大的作用,以致成了学生们的至宝。
《优点单》所产生的教育奇效生动地说明: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帮助成长中的个体建立自信,教师只有把重点放在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自我定向上,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明确目标,发挥和扩大优势。
受摩尔斯拉的《优点单》的启发,我班结合实际,吸收了一些先进的经验,上学期进行了“全员互评,自我完善”的评价改革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验的设计
采取全员互评、自我完善的方式,在全员互评的基础上,将全体学生的评价按照被评价人归类装订,制成评价册,发到本人手中。这样,每人就得到了其他50多位同学的评语,具有评价的广泛性。我们的班级是五年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具备可行性。从互评到装订成册发到本人,用时4周,具有评价的相对及时性。
实验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开学第1~4周,全员互评阶段。组织全员互评,将评价记录页按人数装订成《评价册》。这一阶段是试验成功的基础。
第二阶段:第5~17周,自我完善阶段,是整个实验的重点阶段。
第三阶段:最后2周,总结提高阶段。
实验过程
首先,学期开学每人发一本活页本,作为对每个同学评价的记录本,随时观察记录班内同学的优点和缺点(或好事、错事),整理后记录在每人的评价页上。
其次,要求记录要真实、具体,文字要精簡,语言要诚恳,书写要认真(必要时可重抄),不署名。
然后,一月内,每人对全班每个同学都要记满一张纸的评语,评语条数不限,尽量以表扬居多为宜。
再者,一月后,全班收齐活页本,将评议活页本拆开,按被评议人归类,附上提前设计好的封面装订成《评价册》,发到本人手中。每人的《评价册》不公开,只作为本人的参考。
最后,每人写出一篇读后感交流。
成果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从严律己,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文明的行为明显减少。
其次,学生学会了客观观察,公正评价。以前总是盯住别人的缺点,而今观察同学的优点多了。评价他人的过程就是明辨是非的过程,也是互相借鉴的过程,自然就形成了学先进、改陋习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对部分学困生的评价有所改变,能从他们身上发现很多闪光点,学困生在阅读了《评价册》后,减少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
再次,学生都很重视对同学的评价,基本符合评价记录要求,不少学生是重抄的,不但书写认真,还注意了言辞的斟酌,体现了学生对这项工作的认真态度。
最后,从学生写的读后感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同学的评价,并将同学的评价作为今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努力方向,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个学期结束,学生们有了阶段评语的鼓励和鞭责,渐渐地在班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文化氛围,德育渗透在了日常的学习生活点滴中,文明行为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促使学生在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在不断自我完善中提升素质,并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