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凝结着劳动者的劳动。作品的价值是作者劳动创造的,作品价值的实现同时凝结着出版者包括编辑的劳动。作者劳动和编辑劳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作者劳动依托编辑劳动得以增值,编辑劳动依托作者劳动得以实现社会价值,两者共同创造着文化。
创造性是作者劳动和编辑劳动的不竭源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没有创造性劳动的作品不成其为作品,没有创造性劳动的编辑工作不是合格的编辑工作,不仅不能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文化,而且会使劳动失去生机活力,作品枯萎凋谢,编辑工作质量下降。跟风炒作,出版同质化和平庸之作,是缺乏编辑创造性的表现。
作者劳动是显性的,其创造性易于受到理解和社会尊重。编辑劳动是隐性的,其创造性往往受到忽视,不为人们理解,编辑可有可无之论由此而生。在网络条件下,有些新媒体作者可以自行披露作品,更助长了“去编辑化”论点的蔓延。对编辑劳动的肯定和编辑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编辑创造性的探究,便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编辑创造性首先表现为对文化的策划。文化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文化创造需要策划。编辑策划是一种创意和构思,它不同于作者之处是不仅表现为单个作品的创意和构思,更多是整体的创意和构思,例如一个时期、某些系列、一定规模、若干项目等的创意和构思,其影响所及是一批优秀作者和作品的出现,许多重要研究课题和项目的推动,众多为社会和读者需要的珍品的问世,同时促进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文革”晚期的1975年,文化园地一片荒芜,“大国家,小辞典”的尴尬状况成为出版界难以言状的心痛,陈翰伯等编辑家制订了宏伟的中外语文辞典出版规划,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排除万难组织落实,经过全国出版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出版了大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辞书精品,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和当代还有许多,它充分展现了编辑创造性的重要性和作用。
编辑创造性还表现为对作者和作品的选择。文化是分层次的,有先进、后进和腐朽之分。文化需要倡导、选择和过滤。编辑就代表着社会和读者对作者和作品进行选择,它不仅是对某位作者和作品的选择,而且是一种文化选择。编辑选择是社会责任,是导向,也是功力,需要有坚定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担当,还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胆识,以及过硬的基本功,敢于和善于选优汰劣,倡导先进文化,推动后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编辑选择在为先进文化保驾护航、发现和支持一代文化精品、维护一方文化净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编辑创造性的最好证明。
编辑创造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组合。作者对作品的组合包括字句与字句、段落与段落、篇章与篇章的组合,是对作品的谋篇布局。编辑组合则是更大范围的组合,包括众多作品、文化元素和视听手段等的组合,它也是一种创新。报纸版面安排、期刊栏目设置、丛书文集编纂、图文辅文配合、视频手段运用等,其组合无不体现着编辑的匠心。工具书的编纂是更为复杂的组合,它的体例集创意、构思、选择和组合为一体,条目的立项,收字词的范围,形音义的解说等都具有很多创新,既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也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
编辑创造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优化。十全十美不需要编辑作任何加工的作品是少见的,常见的是需要编辑作进一步优化。对内容疏漏的补证,整体体例的统一,文字差错的改正,语法修辞的润饰,国家标准的规范,注释索引的补录,以及校样的核对等,都是编辑在维护作者著作权和使作品适合出版基础上对作品的优化,是对文化的一种创新。编辑加工是编辑的特有优势,是作者不能替代的。轻视编辑加工,放松甚至放弃编辑加工,是编校质量严重滑坡的重要原因。
编辑创造性贯穿编辑工作全过程,体现于编辑工作各环节,它是编辑工作作为专门职业独立存在的依据,是编辑实现价值的前提,是编辑工作必要和不可替代的理性和实践证明,也是提高编辑素质和编辑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编辑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编辑创造文化的作用就能充分展现,编辑出版质量就能大大提高,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就能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
创造性是作者劳动和编辑劳动的不竭源泉。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没有创造性劳动的作品不成其为作品,没有创造性劳动的编辑工作不是合格的编辑工作,不仅不能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文化,而且会使劳动失去生机活力,作品枯萎凋谢,编辑工作质量下降。跟风炒作,出版同质化和平庸之作,是缺乏编辑创造性的表现。
作者劳动是显性的,其创造性易于受到理解和社会尊重。编辑劳动是隐性的,其创造性往往受到忽视,不为人们理解,编辑可有可无之论由此而生。在网络条件下,有些新媒体作者可以自行披露作品,更助长了“去编辑化”论点的蔓延。对编辑劳动的肯定和编辑价值的尊重,以及对编辑创造性的探究,便成为一个需要重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编辑创造性首先表现为对文化的策划。文化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文化创造需要策划。编辑策划是一种创意和构思,它不同于作者之处是不仅表现为单个作品的创意和构思,更多是整体的创意和构思,例如一个时期、某些系列、一定规模、若干项目等的创意和构思,其影响所及是一批优秀作者和作品的出现,许多重要研究课题和项目的推动,众多为社会和读者需要的珍品的问世,同时促进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文革”晚期的1975年,文化园地一片荒芜,“大国家,小辞典”的尴尬状况成为出版界难以言状的心痛,陈翰伯等编辑家制订了宏伟的中外语文辞典出版规划,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排除万难组织落实,经过全国出版界、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共同努力,出版了大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质量上乘的辞书精品,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和当代还有许多,它充分展现了编辑创造性的重要性和作用。
编辑创造性还表现为对作者和作品的选择。文化是分层次的,有先进、后进和腐朽之分。文化需要倡导、选择和过滤。编辑就代表着社会和读者对作者和作品进行选择,它不仅是对某位作者和作品的选择,而且是一种文化选择。编辑选择是社会责任,是导向,也是功力,需要有坚定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担当,还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胆识,以及过硬的基本功,敢于和善于选优汰劣,倡导先进文化,推动后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编辑选择在为先进文化保驾护航、发现和支持一代文化精品、维护一方文化净土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编辑创造性的最好证明。
编辑创造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组合。作者对作品的组合包括字句与字句、段落与段落、篇章与篇章的组合,是对作品的谋篇布局。编辑组合则是更大范围的组合,包括众多作品、文化元素和视听手段等的组合,它也是一种创新。报纸版面安排、期刊栏目设置、丛书文集编纂、图文辅文配合、视频手段运用等,其组合无不体现着编辑的匠心。工具书的编纂是更为复杂的组合,它的体例集创意、构思、选择和组合为一体,条目的立项,收字词的范围,形音义的解说等都具有很多创新,既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也体现了编辑的创造性。
编辑创造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优化。十全十美不需要编辑作任何加工的作品是少见的,常见的是需要编辑作进一步优化。对内容疏漏的补证,整体体例的统一,文字差错的改正,语法修辞的润饰,国家标准的规范,注释索引的补录,以及校样的核对等,都是编辑在维护作者著作权和使作品适合出版基础上对作品的优化,是对文化的一种创新。编辑加工是编辑的特有优势,是作者不能替代的。轻视编辑加工,放松甚至放弃编辑加工,是编校质量严重滑坡的重要原因。
编辑创造性贯穿编辑工作全过程,体现于编辑工作各环节,它是编辑工作作为专门职业独立存在的依据,是编辑实现价值的前提,是编辑工作必要和不可替代的理性和实践证明,也是提高编辑素质和编辑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编辑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编辑创造文化的作用就能充分展现,编辑出版质量就能大大提高,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就能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