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滴”一下,你的体温数值就显示出来了!疫情期间,测量体温成为常态,红外测温仪被广泛用于防疫场所。不过,当你被测量体温时,有时测额头,有时测手腕,测哪儿更准确?甚至有传言称,频繁红外线测温会伤害身体,究竟会不会?
目前,常见的体温测量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触式的。比如常用的水银体温计。水银体温计准确度高,但缺点也明显,比如耗时,需要清洗、消毒等。同时,由于其内部有对人体有害的水银,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体温计打碎等意外情况,还会带来潜在的危险。
另一种是非接触式的。比如红外测温仪,是通过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测量体温的。因其方便快捷,且非接触性,而被广泛用于检测带传染性疾病(比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等)的人体温度。
事实上由于技术原因,起初的红外测温仪并非用于人体体温测量,而仅用于对温度精度要求不高的普通工业领域。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为了满足大量测温需求,人们将原本用于工业的红外测温仪进行了改良,然后用于人体体温测量。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肆虐时,全国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基本都采用了新型的红外测温设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种红外测温仪再次进入各防疫场所,“帮助”人们抗击疫情。
近年来,红外测温技术不断优化,测量精度也不断提升。今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电子院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通过技术攻关,已完成传感器芯片各类单项试验,性能指标精度达到0.1℃,抗干扰能力优于目前市场主流产品(性能指标精度为0.3℃)。
随着红外测温仪品种不断增多,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测量精度也得到了提高。不过实际测量时,我们还是会发现红外测温仪的测量结果和实际体温有时候会出现较大差异。
对此,中国计量技术研究院的专家表示,测量准确度首先与仪器本身的准确程度及仪器自身质量有关。其次,测量仪器在实验室的标定温度与实测温度之间计量标准的不同,也容易引起测量误差。第三,测温仪测的人的额头、手腕、脸部等,测量结果属于人的体表温度,而体表温度可能受人活动状态的影响产生波动,因此它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人体温度。
那么,为了减少误差,提高准确度,我们是测额头还是测手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介绍说,如果要通过体温枪测量从室外进入室内的人的体温,或者在室外测量时,测量被衣服覆盖的部位温度如手腕或颈部则会更加准确。这不仅是因为衣服具有保温作用,当你处于清醒状态时,手腕的温度变化幅度仅在1℃左右,比起裸露在外界环境中的额头,这个波动幅度并不大。所以,测量手腕温度确实算得上是一种折中的方法。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实际测量时,可请被测人员露出被衣服覆盖、没有暴露在空气里的手腕部分皮肤,在距离手腕6~8厘米处进行测量,这样测量出的温度更接近人体真实温度。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取平均值或与水银温度计所测得的温度做比较的方式,来减小测量误差。
测温仪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遭到了质疑。有传言称,“使用红外测温仪测体温最好测手腕,如果红外测温仪频繁照射到眼睛会伤害眼晴视网膜,轻则会引起眼球的玻璃晶体混浊及白内障等眼病,严重的会产生眼底黄斑变性。如果测颈脖,因为靠近甲状腺,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祁海燕介绍说,如果红外线强度较大,的确会对眼睛有一定的刺激和损害,严重的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损伤,甚至失明。眼睛对于波长小于1.5μm的红外线有一定吸收作用,如果直接照射眼睛,可使眼球中的液体因吸收短波红外线而发生反应,引发眼病。
但要纠正的是,红外线测温仪并不是对人体发射红外线。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说,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是当人体的红外热辐射聚焦到检测器上,检测器把辐射功率转換为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在被补偿环境温度之后以温度为单位来显示,所以红外线测温仪并不是对人体发射红外线,而是接收我们身体发出的红外线热辐射,对我们的眼睛和身体都是没有伤害的。
祁海燕进一步解释道,人体在36℃~37℃时放射的红外线波长为9~13μm米,这是生物体自射波长。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波长越短。举个例子:当物体温度达到300℃时发射的红外线波长为6.8μm,而人的体温最高也就40℃多一点,此时发射的红外线波长大于6.8μm,远远高于眼睛可吸收的波长范围(1.5μm),所以人体自射远红外线是安全的。
(编辑/任伟)
关于红外测温
目前,常见的体温测量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触式的。比如常用的水银体温计。水银体温计准确度高,但缺点也明显,比如耗时,需要清洗、消毒等。同时,由于其内部有对人体有害的水银,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体温计打碎等意外情况,还会带来潜在的危险。
另一种是非接触式的。比如红外测温仪,是通过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信号,在不接触人体的情况下测量体温的。因其方便快捷,且非接触性,而被广泛用于检测带传染性疾病(比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病毒等)的人体温度。
事实上由于技术原因,起初的红外测温仪并非用于人体体温测量,而仅用于对温度精度要求不高的普通工业领域。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为了满足大量测温需求,人们将原本用于工业的红外测温仪进行了改良,然后用于人体体温测量。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全球肆虐时,全国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基本都采用了新型的红外测温设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各种红外测温仪再次进入各防疫场所,“帮助”人们抗击疫情。
近年来,红外测温技术不断优化,测量精度也不断提升。今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电子院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通过技术攻关,已完成传感器芯片各类单项试验,性能指标精度达到0.1℃,抗干扰能力优于目前市场主流产品(性能指标精度为0.3℃)。
测哪儿更准?
随着红外测温仪品种不断增多,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测量精度也得到了提高。不过实际测量时,我们还是会发现红外测温仪的测量结果和实际体温有时候会出现较大差异。
对此,中国计量技术研究院的专家表示,测量准确度首先与仪器本身的准确程度及仪器自身质量有关。其次,测量仪器在实验室的标定温度与实测温度之间计量标准的不同,也容易引起测量误差。第三,测温仪测的人的额头、手腕、脸部等,测量结果属于人的体表温度,而体表温度可能受人活动状态的影响产生波动,因此它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人体温度。
那么,为了减少误差,提高准确度,我们是测额头还是测手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冯录召介绍说,如果要通过体温枪测量从室外进入室内的人的体温,或者在室外测量时,测量被衣服覆盖的部位温度如手腕或颈部则会更加准确。这不仅是因为衣服具有保温作用,当你处于清醒状态时,手腕的温度变化幅度仅在1℃左右,比起裸露在外界环境中的额头,这个波动幅度并不大。所以,测量手腕温度确实算得上是一种折中的方法。
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实际测量时,可请被测人员露出被衣服覆盖、没有暴露在空气里的手腕部分皮肤,在距离手腕6~8厘米处进行测量,这样测量出的温度更接近人体真实温度。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取平均值或与水银温度计所测得的温度做比较的方式,来减小测量误差。
会不会伤害身体
测温仪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遭到了质疑。有传言称,“使用红外测温仪测体温最好测手腕,如果红外测温仪频繁照射到眼睛会伤害眼晴视网膜,轻则会引起眼球的玻璃晶体混浊及白内障等眼病,严重的会产生眼底黄斑变性。如果测颈脖,因为靠近甲状腺,使用不当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祁海燕介绍说,如果红外线强度较大,的确会对眼睛有一定的刺激和损害,严重的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损伤,甚至失明。眼睛对于波长小于1.5μm的红外线有一定吸收作用,如果直接照射眼睛,可使眼球中的液体因吸收短波红外线而发生反应,引发眼病。
但要纠正的是,红外线测温仪并不是对人体发射红外线。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说,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是当人体的红外热辐射聚焦到检测器上,检测器把辐射功率转換为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在被补偿环境温度之后以温度为单位来显示,所以红外线测温仪并不是对人体发射红外线,而是接收我们身体发出的红外线热辐射,对我们的眼睛和身体都是没有伤害的。
祁海燕进一步解释道,人体在36℃~37℃时放射的红外线波长为9~13μm米,这是生物体自射波长。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波长越短。举个例子:当物体温度达到300℃时发射的红外线波长为6.8μm,而人的体温最高也就40℃多一点,此时发射的红外线波长大于6.8μm,远远高于眼睛可吸收的波长范围(1.5μm),所以人体自射远红外线是安全的。
(编辑/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