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内容简介

来源 :少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如同长大成人的温迪,丢失了飞往永无乡的翅膀。
  好在还有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他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总有周而复始、绵延不断、永不消逝的童年,以及伴随着童年的永恒的母爱。
  所有的孩子都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这个孩子就是彼得·潘,一个不愿长大也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出生的第一天,因为害怕会长大,就从家里逃了出来。伦敦的肯辛顿公园曾经是他游荡的地方,如今他长住在一座远离英国本土的海岛——Never Land,梁实秋先生译作“永无乡”的地方。
  那里奇异而热闹,住着一帮以胡克船长为首的海盗,一个印第安人部落,各种各样的野兽,人鱼,小仙人,还有一群被大人不小心弄丢了的孩子,彼得就是他们的队长。这些孩子不用上学、读书,不用学这样那样的规矩,常常结伴在永无岛上四处冒险,和海盗打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惟一美中不足的是,他们都是男孩,包括彼得在内,都不怎么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孩子们需要一位母亲。但是彼得瞧不起人世间所有的成年母亲,他决定为孩子们找一位小姑娘做母亲。
  于是,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夏夜,他飞到伦敦,趁达林先生和太太出门赴宴而狗保姆娜娜又被锁住的时机,飞进育儿室,带着小女孩温迪和她的两个弟弟飞到了永无乡。温迪做了孩子们的小母亲,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缝缝补补。孩子们也敬重她,听她的话。
  只有在童话和睡梦里才能见到的奇妙生活从此展开。孩子们住在地下的家里,每个人都经过根据自己身材选择的树洞进出这个家,蘑菇是家的烟囱,爱着彼得的小仙女叮叮铃陪伴着他们。有时她会因为嫉妒而和温迪作对。他们在礁湖里玩人鱼的水泡球游戏,和印第安人进行游戏战争,彼得异想天开,让孩子们扮演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也同意扮演孩子,不然战争就无法继续。他们搭救过印第安人的首领——美丽而高傲的虎莲公主。彼得和温迪绝处逢生,被知恩图报的永无鸟搭救了性命。孩子们被掠上了海盗船,为了救他们,彼得和阴险残暴的海盗头子胡克决一死战,使他终于掉进了鳄鱼的血盆大口。和海盗恶战之后,一切归于平静。
  温迪开始想念母亲,央求彼得送他们回到了伦敦的家。彼得和达林太太都喜欢温迪,都舍不得离开她,最终彼得还是把温迪还给了达林太太。在达林一家团聚的时候,彼得站在窗外向里张望。他自己的乐事数也数不清,那是别的孩子永远得不到的。但是,只有这一种快乐,他隔窗看到的那种快乐,他却被关在了外面,永远也得不到。
  彼得答应每年春季大扫除的时候来接温迪,可是温迪渐渐长大了。她和弟弟们渐渐失去了飞行的本领,他们说是因为缺乏练习。其实真正的意思是,他们不再相信这一切了。新的冒险趣事让健忘的彼得忘记了旧的事情,他甚至记不得胡克船长和叮叮铃是谁。有一年,彼得没有来接温迪。温迪的弟弟说:“也许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吧,温迪!”要不是弟弟先哭了,温迪也会哭的。再下一年,彼得又来接她,他竟然不知道自己漏了一年。
  这是小姑娘温迪最后一次见到彼得。等他们再次见面时,温迪已经是一位结了婚的妇人。彼得什么都不知道,仍然要求温迪去和他一起做春季大扫除。于是温迪站了起来,彼得有生以来第一次害怕了:“别开灯。”他叫道。可是温迪还是开了灯,彼得痛苦地叫起来:“你答应过我不长大的!”
  然而,谁都是要长大的,除了彼得·潘。于是彼得带走了温迪的女儿简。小母亲一代代不断更替,彼得却始终是个满口乳牙,长不大的小男孩。事情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只有孩子们是快活的,天真的,没心没肺的。
  
  长不大的小飞侠
  ——《彼得·潘》书评
  
  猫眼
  1997年,我在一个好朋友那里第一次读到了《彼得·潘》。浅绿色的三联版,看上去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一本书。她很爱惜地把《彼得·潘》递到我手里,然后把耳机给我戴好。磁带“沙沙”地转动起来,音乐声渐渐变大,耳机里响起The Beatles的《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说起来,甲壳虫乐队的这首《永远的草莓地》有许多个版本。但惟有那一个版本,我对它的印象特别清晰。可能是因为一边在看《彼得·潘》一边在听它,就会忍不住考虑,“永远的草莓地”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所呢?和“永无乡”相比又怎么样呢?带着这些有点特殊的问题,我目睹永无乡慢慢浮现了它的轮廓。它正是一张孩子的心思的地图,每个人的永无乡又都不一样。白天的时候它不怎么惊人,“可是,在你睡着前的两分钟,它就几乎变成真的了。所以夜里要点灯。”
  在所有的成年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们相信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名字叫做“草莓地”也好,“永无乡”也好,反正生活在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永无乡里住着仙人,每一个男孩和女孩都应该有一个仙人。“每个婴孩第一次笑出声来,那一声笑就裂成了一千块,这些笑到处蹦来蹦去,仙人们就是那么来的而每当一个孩子说他不再相信仙人,就有一位仙人在什么地方落下来死掉了。”蔚蓝的礁湖里,人鱼们用尾巴拍着水泡玩游戏,球门就是天边的彩虹。鳄鱼不小心吞下了一只钟,一听到这声音,正在作恶的胡克船长就吓得逃之夭夭。最重要的是,那里住着彼得·潘。
  作者巴里用希腊神话里山林原野之神——“潘”神一词来做彼得的姓氏,象征着彼得未经雕琢的本性。虽然他认识仙人们,敢去摸鲨鱼的尾巴,能和星星说笑话,做许多普通孩子做不了的事情, 但是彼得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类的孩子。他有孩子的天性,有孩子的种种可爱和毛病。他有魅力,有侠义心肠,乐于助人,爱玩“假装”的游戏;却又骄傲,有领袖欲,健忘,还有点孩子式的自私。但他代表着人类最纯朴,从未受过污染的童真,蕴含着永不衰竭的生机。当他答应给温迪一个吻时,却给了温迪一颗橡子。因为彼得一生下来就从家里逃跑了,他甚至不知道吻是什么。
  “我是少年!我是快乐!我是刚出壳的小鸟!”彼得一笑就露出他那两颗珍珠般的小牙,他至今还保留着他的第一声笑。爱玩、爱游戏是他的第一天性,所以他不愿意长大。
  《彼得·潘》是一部孩子的童话,它巧妙地将现实和虚幻交织在一起,通篇洋溢着孩子般的幻想。然而又不仅仅如此,《彼得·潘》在奇幻的想像中把成年的我们推往消逝已久、永不复来的童年世界。我们如同长大成人的温迪,丢失了飞往永无乡的翅膀。成人的世界索然无味,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规矩和忧虑。文明为它的每一点进步付出了代价——渐渐地丢失了人类在自己的童年所保有的最初的天真。温迪总要长大,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好在还有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他的存在,提醒我们人类总有周而复始、绵延不断、永不消逝的童年,以及伴随着童年的永恒的母爱。
  忘不了通往永无乡的道路,梦幻一般的道路——右手第二条路,然后一直向前,直到天亮。
  
  J.M.Barrie
  
  詹姆斯·巴里,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生于英国东部苏格兰(现安格斯郡)农村一个织布工人之家。自幼酷爱读书写作。1882年在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两年。1885年(此时他已25岁),他移居伦敦,当自由投稿的新闻记者,开始创作反映苏格兰人生活的小说和剧本。1919-1922年任圣安德鲁斯大学校长。1928年当选为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30-1937年受聘为爱丁堡大学名誉校长。他的小说属于“菜园派”,擅长以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描述苏格兰农村的风土人情。他一生为孩子们写了许多童话故事和童话剧,最著名的是幻想剧《彼得·潘》(1904)和同名小说,它们成为不朽的英国文学名著流传下来。
  巴里迁居伦敦后,住在肯辛顿公园附近,每天上下班都从那儿路过。一天,他看见有几个小孩子在草地上玩耍,他们用树枝盖小屋,用泥土做点心,还扮作童话中的仙女和海盗。这游戏吸引了那位黑胡子的作家。他站在一旁笑嘻嘻地看着。后来,一个胆大点的孩子问他愿不愿意跟他们一起玩,于是作家高高兴兴地加入孩子们的游戏,一直玩到天黑。在回家的路上,巴里才发现原来这些孩子都是他的邻居,其中最活跃的那个男孩叫彼得。后来,孩子们从家长那里听说巴里是个作家,他正在写一个剧本,叫《彼得·潘》,便把他围住,要他讲《彼得·潘》的故事。等巴里讲完,他们才知道自己一个个都在故事里了。巴里把这些小朋友都称为他创作的合作者。《彼得·潘》公演时,孩子们每人还分到五个便士的稿费呢!
  《彼得·潘》在伦敦公演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轰动。后来,人们又把它改为童话故事,并将它译成多种文字传到国外。以彼得·潘故事为内容的连环画、纪念册、版画、邮票等风行欧美各国。自从《彼得·潘》被搬上银幕,每年圣诞节,西方各国都在电视上播放这个节目,作为献给孩子们的礼物。
  
  
其他文献
爸爸,对不起    爸爸:   您好!   爸爸,看着您那青筋凸现的手从包里掏出90张百元大钞递上去,学校会计面无表情地接过来,用灵巧的手指捻动钞票的一角,飞快而娴熟地点数的时候,女儿我心头的那枚青葡萄碎了,酸水四溢,最终从眼窝里奔涌出来,写成这句话:   爸爸,女儿对不起您!   记得中考前夕,女儿曾对您夸下海口:上重点高中决不要您破费!说这话,不仅是因为女儿相信自己有这
期刊
童年时的许多珍藏随着岁月流逝,一件件丢失了。那常伴我入眠的小熊卷笔刀,已无法再在黑夜中忽闪着幽蓝夺目的荧光;那刺绣着猪八戒的小马褂,穿在身上已显得傻头傻脑;那一拧开关便东倒西歪“蹭”向前去的小老虎也跑丢了……只剩我最宝贝的珍藏——那一大包眼镜,一大包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眼镜。  那年,我四岁,右眼视力0.1,左眼0.02,我不得不斜着眼睛、歪着脖子看世界,在别人投来的异样的目光中,躲进父亲怀里哭泣
期刊
卧佛山    车停下来,导游指着不远处的山,问大伙儿它像什么。大家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它像什么。  导游一再提示,大家还是没看出它像什么。  于是,导游说:“大家闭上眼睛想像它像什么,然后再睁开眼睛,看看它像什么。”  这招果然灵验,团队中的老王睁开眼睛时,便说它像尊卧佛。  大家听了老王的话,再向那山望去,越看越觉得它就像卧佛。  又进一步听了导游的讲解,更觉得怎么看都像尊卧佛。    “一分”店 
期刊
在趣味游戏上看到这么一道测试题——对身边的人认认真真地说:“我爱你”,测试结果:  A. 出言不逊,有嘲笑意味者,对你的了解程度是30%;  B. 没有反应者,对你的了解程度是40%;  C. 微笑着并且说“没白养你”之类话者,对你的了解程度是55%;  D. 说“谢谢”者,对你的了解程度是70%。  怀着新奇与激动,我对爸爸清清楚楚地说“我爱你”,爸爸笑了一下,开响电视机,说了句:“还好,知恩图
期刊
有一辆公交车到站了,“××站到了,请下车。”售票员像往常那样喊着。下去几个人,又挤上来几个人。  上来的乘客中有一个男子显得格外吃力——他的左脚无力地缩着,只右脚着地,拄着一根拐杖,要不是刚才售票员扶了他一把,他险些被人流挤倒。  男子在车上站着,像风雨中的树枝般颤巍巍的。车上已没有空位了,他只能在车厢中摇来晃去。人们见状,纷纷起身让座,但他执意不肯。最后在大家再三劝说下,他才坐在了一个中年男子的
期刊
一  今天上午重新排座,老师让我和好学生A君坐在一起。老师让我跟A君学好,又让A君别跟我学坏。  课间,我在A君书上画了一个小人,又在自己书上画了一个。老师看见了,说A君全面发展,说我如果闲得没事儿干,就去扫地。    二  今天,我捉了一条小青蛇去吓唬女生,结果——  A女生看到小青蛇,大叫起来,超声波险些把我耳膜震破。  B女生一见小青蛇,连呼:“好可爱哦!”且欲爱抚之,被我大声制止。  C女
期刊
马菁菁,ID:畅翔飞飞。我是一个把太多的感情寄托在网络中的孩子。2001年6月起尝试用键盘写字。网络对我来说是现实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我与这个世界链接,使我不至于太过贫瘠;而写作便是一种治疗,做了一个一个的补丁,把它们贴在心的缝隙上。我想,即使字里行间偶尔透露着悲凉,活在文字背后的人也应该是幸福的。  我脾气不好。我妈说我自从懂事后脾气就开始变坏,而且是越来越坏。她说她已经无法忍
期刊
人的阅读经验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来自书店中找到的一本自己心仪的书,也许出自随意翻看的一篇文章,也许是自己熬了几夜读完一本厚厚的书后留在记忆中的几句话,也许只是才华横溢的一两个词语……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阅读已成为一种极具古典情怀的消遣方式,我们需要那种新锐的批判的眼光,需要那种披沙拣金的方法,于是,采取了这种笔记体书写方式,来引领一种阅读时尚。请批评,请赐稿。  洪劬颉 hongqujie@h
期刊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  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她嚷嚷:“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  有时候,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通常女儿还没背完,我已经受不了啦,想到千千万万中学生脑子里,塞满这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然后便弃之如敝屣的“标准答案”,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能
期刊
我和谢莹是在暑假期间的一个夏令营认识的。活动时,我们属于一个小组;晚上休息时,我们被分在同一个房间。短暂的朝夕相处,我们很快成了一对好朋友。单纯、快乐是她给我的最初印象,因为她有一双清澈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仿佛一下子就能看见她的心。但是我错了,临分别的那个晚上,当别的室友都跑出去参加快乐的篝火晚会时,谢莹拉着我的手向我倾诉了一段不快乐的人生。  我出生在部队。我爸爸是一个人人都景仰的连长,妈妈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