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但反观二十多年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我发现,由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多,使得乡村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数式计算能力有逐年减弱趋势,现在新课标和教材中的计算部分较以前有所削弱,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能够进行数学的逻辑计算和推理。为此,在这里谈一下个人的一些观点。
计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计算律正确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计算途径解决问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更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因此,我觉得应该坚定不移地、合理地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计算兴趣和积极性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感觉计算比较枯燥,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归根结底还是没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为此我们必须寓教于乐,比如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上开展计算题竞赛、游戏中渗透计算等有助于提高计算能力的活动,以便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错误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做进位加法时,忘记进位。退位减法时,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记减1。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因人、因题重点分析错题原因,针对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
三.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没健全,只有从习惯上去约束。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计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计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计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计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 正确率。
四.加强有效的练习,注重简便计算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提高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
简便计算是对计算的优化,优化后的计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从而从情感上也能培养学生做事最优化的基本能力。
总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前提,甚至是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教学不能凭借反复机械的练习,加大计算强度,来提高计算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作者通联:047100山西省长治县实验小学)
计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计算律正确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计算途径解决问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进行数学学习、开展数学探究与思考的基础能力。更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强有力的助推作用。因此,我觉得应该坚定不移地、合理地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一.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计算兴趣和积极性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感觉计算比较枯燥,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归根结底还是没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为此我们必须寓教于乐,比如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在课上开展计算题竞赛、游戏中渗透计算等有助于提高计算能力的活动,以便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重视学生的错误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对已学过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做进位加法时,忘记进位。退位减法时,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记减1。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因人、因题重点分析错题原因,针对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
三.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没健全,只有从习惯上去约束。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来,这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计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计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计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计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 正确率。
四.加强有效的练习,注重简便计算
为了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提高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前者是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后者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有一定的坡度。练习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有趣的数据、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
简便计算是对计算的优化,优化后的计算,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从而从情感上也能培养学生做事最优化的基本能力。
总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前提,甚至是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教学不能凭借反复机械的练习,加大计算强度,来提高计算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作者通联:047100山西省长治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