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仙曾从这里路过,洒下一袭朦胧的烟雾,后来,这里就充满了神话和无法破解的传说。土壤里蚂蚁静静地看守,盯住自由的时光,在一只贝壳的白色家里,偶尔传来星星从岸边棕榈树叶滴落的声音,终于,夏日的湖边,夜晚跌入宁静的湖面,激起一层层涟漪,透明的凉意和安宁追逐着传说在血管里前进。
每颗石头都是一个传说
对《古希腊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中的神话传说已经烂熟于心,以为对别的神话传说已经麻木,不会再有什么心动和恻隐之心,但是在听到关于抚仙湖的传说和故事的时候,一颗看似坚定不移的心早已暗流如涌,波涛滚滚了。一直以来也只是在网上和各种书籍中接受着抚仙湖神话传说的洗礼,并且暗中苦苦守着一颗向往的心,从来没有亲近过抚仙湖。有很多次也只是到玉溪出差从其身边经过而已,虽然没有亲见去真面目,但一颗不安分的心早已经想入非非。这次借着杂志的专题策划“海湾,云南的另一张脸”的契机,终于有机会到抚仙湖亲身感受一回,只因这里的每一颗石头都是一个传说。
从昆明出发,大概六十公里的距离,出了昆明便是昆玉高速公路,路两边是平静的田野和农田,正是翠浓欲滴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抚仙湖异常美丽,青山翠绿、湖水碧澈、风光绚丽,是周边的人们特别“昆虫们”平日休闲娱乐到的最多的地方。
抚仙湖的湖面非常辽阔,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12千米,湖岸线长达93千米,游客乘车需要3~4个小时才能环湖行驶一周。站在湖边居高远眺,只见墨绿色的湖水就像一幅巨大的绒毯,一直铺到遥远的天际;抚仙湖的水质甚好,能见度可达8~10米,游客在湖上泛舟,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底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和身姿摇曳的鲜嫩水草,湖边的居民亦经常从湖中取水直接饮用;每到清晨或黄昏,青山环抱的湖水都会在霞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绿宝石般凝重华美的光泽,秀丽的抚仙湖真是滇中高原上一颗异彩纷呈、光芒夺目的珍珠。
抚仙湖的大名给它赚来了不少人气。但是,真正知道抚仙湖名字由来的人可谓寥寥。在澄江县城的凤山公园,有一个名为“抚仙”的雕塑展现的是肖、石二仙陶醉于抚仙湖的情景。相传,深居天宫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宫门,远眺人间,发现一颗状如葫芦的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湛蓝明净,波光粼粼,美丽至极。玉皇大帝为之倾倒,急传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装点天堂。肖、石二仙急忙腾云驾雾,飘落在明珠东南方向。走近一看,迷离美景展现在眼前:明珠四周,嶙峋怪石密布,峥嵘多姿,仪态万千;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似文房笔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独坐湖中,云雾迷漫时,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缥缈无常、变化莫测、神奇美丽的仙岛,与明珠交相辉映;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平如镜,柔和妩媚,像一位袒胸露怀的少女,在安闲舒适的憩睡。起浪时白浪叠现,如满盘碎玉在晃动,又似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奇崛的山水画卷! 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观看、赞叹,竟忘了画画,忘了归期。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们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然而,在抚仙湖的东南方,果真叠立着两座形似搭手抚肩、俯视明珠的石人山。据说,这就是肖、石二仙变成的,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
除了名字由来的传说之外,抚仙湖还有很多传说和未解之谜:诸如水下“活人”、湖中大鱼、桑田沧海、航空禁飞区、夜见光环、水底建筑、孤山鲛宫、怪石界鱼。而其中又以水下活人、怪石界鱼、水底建筑最为吸引人们注意。据乘坐潜水艇沉人湖底和潜入水下的潜水员透露,抚仙湖水下尸体数不胜数,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人体库,这些水下尸体都是斜站着的,男尸前倾,女尸后仰,还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游动,好像活人一般。而怪石界鱼则是说抚仙湖和星云湖中间的隔河上,有一块“界鱼石”,抚仙湖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鱼,游到此处各自回头,形成了有名的“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观。而水底世界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十分轰动,因为有潜水员在抚仙湖底拍到一些类似建筑的石头而被媒体炒得火热。盛传,抚仙湖古时候是一个很大的坝子,坝子里有一个繁华的城池,一场像水漫金山一样的大水淹没了这个坝子,那个热闹非凡的城池也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水底。人们在湖上行船,风平浪静的时候还能看见城墙。
神农架的野人,长白山天池的水怪,曾经震荡了神州大地。抚仙湖这许许多多的传说,也吸引了无数的人。不管是神话也好,传说也罢,总之,抚仙湖这个地方美得出奇。她的每一颗石头上都写满了传说,而没一粒沙子就是那些传说散落的语言。
倾城一笑为圣水
美国伟大的诗人惠特曼曾经在纽约的一家报社工作,当他回到布鲁克林区的时候,搭乘了从富尔顿街出发的船,当时他说——“我喜欢坐船,对我而言,船是无与伦比、流畅、永远不会失灵又活泼的诗歌。”
但是很遗憾,这次抚仙湖之行我们并没有坐到船,但是在湖边看到一些废弃的船只停泊在岸边,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在远处的湖边隐退,剩下孤零零的船只守候着它的情人,这片纯净的海域不孤独。这时候一股凉风吹来,张开双臂,吸入满胸满肺的空气。这片不曾被污染的湖水瞬间把我映照得异常清晰。能够遇到这样纯净的地方,我感觉是一种幸运。
中国的先哲和文人们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西方的诗人和哲人们则主张“诗意的栖居”。不管是“乐山乐水”的人文主题,还是“人应该诗意栖居”的生命哲学,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一种人居美学,那就是:人们离不开水。星罗棋布的湖泊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多种宝贵资源并具有多种功能,因此湖泊或者海湾居住成为各大地产商互相追逐的目标,也成为人们对居住美学的最终向往。因此小说《白鲸》的开头才会这样写道——“商业的浪潮包围并冲击着全城,左右两向的街道无一不把你引向水滨。”人们开始逃离城市,人们开始逃离僵硬的水泥森林,人们需要的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每颗石头都是一个传说
对《古希腊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中的神话传说已经烂熟于心,以为对别的神话传说已经麻木,不会再有什么心动和恻隐之心,但是在听到关于抚仙湖的传说和故事的时候,一颗看似坚定不移的心早已暗流如涌,波涛滚滚了。一直以来也只是在网上和各种书籍中接受着抚仙湖神话传说的洗礼,并且暗中苦苦守着一颗向往的心,从来没有亲近过抚仙湖。有很多次也只是到玉溪出差从其身边经过而已,虽然没有亲见去真面目,但一颗不安分的心早已经想入非非。这次借着杂志的专题策划“海湾,云南的另一张脸”的契机,终于有机会到抚仙湖亲身感受一回,只因这里的每一颗石头都是一个传说。
从昆明出发,大概六十公里的距离,出了昆明便是昆玉高速公路,路两边是平静的田野和农田,正是翠浓欲滴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抚仙湖异常美丽,青山翠绿、湖水碧澈、风光绚丽,是周边的人们特别“昆虫们”平日休闲娱乐到的最多的地方。
抚仙湖的湖面非常辽阔,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12千米,湖岸线长达93千米,游客乘车需要3~4个小时才能环湖行驶一周。站在湖边居高远眺,只见墨绿色的湖水就像一幅巨大的绒毯,一直铺到遥远的天际;抚仙湖的水质甚好,能见度可达8~10米,游客在湖上泛舟,可以清晰地看到湖底五彩缤纷的鹅卵石和身姿摇曳的鲜嫩水草,湖边的居民亦经常从湖中取水直接饮用;每到清晨或黄昏,青山环抱的湖水都会在霞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绿宝石般凝重华美的光泽,秀丽的抚仙湖真是滇中高原上一颗异彩纷呈、光芒夺目的珍珠。
抚仙湖的大名给它赚来了不少人气。但是,真正知道抚仙湖名字由来的人可谓寥寥。在澄江县城的凤山公园,有一个名为“抚仙”的雕塑展现的是肖、石二仙陶醉于抚仙湖的情景。相传,深居天宫的玉皇大帝,一日步出宫门,远眺人间,发现一颗状如葫芦的明珠,镶嵌在云雾缭绕的万山丛中,湛蓝明净,波光粼粼,美丽至极。玉皇大帝为之倾倒,急传肖、石二仙立即下凡,描摹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装点天堂。肖、石二仙急忙腾云驾雾,飘落在明珠东南方向。走近一看,迷离美景展现在眼前:明珠四周,嶙峋怪石密布,峥嵘多姿,仪态万千;有的如冲天玉笋,有的似文房笔架,有的如大象汲水,有的似猛虎下山;孤山独坐湖中,云雾迷漫时,似一座忽大忽小、忽升忽降、缥缈无常、变化莫测、神奇美丽的仙岛,与明珠交相辉映;烟波浩瀚的湖泊,无波时水平如镜,柔和妩媚,像一位袒胸露怀的少女,在安闲舒适的憩睡。起浪时白浪叠现,如满盘碎玉在晃动,又似朵朵睡莲在竞相开放。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好一幅色彩怡人、幽深奇崛的山水画卷! 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地观看、赞叹,竟忘了画画,忘了归期。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他们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然而,在抚仙湖的东南方,果真叠立着两座形似搭手抚肩、俯视明珠的石人山。据说,这就是肖、石二仙变成的,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
除了名字由来的传说之外,抚仙湖还有很多传说和未解之谜:诸如水下“活人”、湖中大鱼、桑田沧海、航空禁飞区、夜见光环、水底建筑、孤山鲛宫、怪石界鱼。而其中又以水下活人、怪石界鱼、水底建筑最为吸引人们注意。据乘坐潜水艇沉人湖底和潜入水下的潜水员透露,抚仙湖水下尸体数不胜数,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人体库,这些水下尸体都是斜站着的,男尸前倾,女尸后仰,还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游动,好像活人一般。而怪石界鱼则是说抚仙湖和星云湖中间的隔河上,有一块“界鱼石”,抚仙湖的抗浪鱼和星云湖的大头鱼,游到此处各自回头,形成了有名的“两湖相交,鱼不往来”的奇观。而水底世界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十分轰动,因为有潜水员在抚仙湖底拍到一些类似建筑的石头而被媒体炒得火热。盛传,抚仙湖古时候是一个很大的坝子,坝子里有一个繁华的城池,一场像水漫金山一样的大水淹没了这个坝子,那个热闹非凡的城池也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水底。人们在湖上行船,风平浪静的时候还能看见城墙。
神农架的野人,长白山天池的水怪,曾经震荡了神州大地。抚仙湖这许许多多的传说,也吸引了无数的人。不管是神话也好,传说也罢,总之,抚仙湖这个地方美得出奇。她的每一颗石头上都写满了传说,而没一粒沙子就是那些传说散落的语言。
倾城一笑为圣水
美国伟大的诗人惠特曼曾经在纽约的一家报社工作,当他回到布鲁克林区的时候,搭乘了从富尔顿街出发的船,当时他说——“我喜欢坐船,对我而言,船是无与伦比、流畅、永远不会失灵又活泼的诗歌。”
但是很遗憾,这次抚仙湖之行我们并没有坐到船,但是在湖边看到一些废弃的船只停泊在岸边,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在远处的湖边隐退,剩下孤零零的船只守候着它的情人,这片纯净的海域不孤独。这时候一股凉风吹来,张开双臂,吸入满胸满肺的空气。这片不曾被污染的湖水瞬间把我映照得异常清晰。能够遇到这样纯净的地方,我感觉是一种幸运。
中国的先哲和文人们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西方的诗人和哲人们则主张“诗意的栖居”。不管是“乐山乐水”的人文主题,还是“人应该诗意栖居”的生命哲学,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一种人居美学,那就是:人们离不开水。星罗棋布的湖泊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多种宝贵资源并具有多种功能,因此湖泊或者海湾居住成为各大地产商互相追逐的目标,也成为人们对居住美学的最终向往。因此小说《白鲸》的开头才会这样写道——“商业的浪潮包围并冲击着全城,左右两向的街道无一不把你引向水滨。”人们开始逃离城市,人们开始逃离僵硬的水泥森林,人们需要的是一席流动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