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止血技术;血管缝合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24—01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动脉粥样斑块导致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措施(1). 但术后采用人工或机械压迫止血法易出现出血、皮下血肿、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因而为减少患者长期卧床的时间,减少因卧床出现的排尿困难及疼痛不适感觉,缩短术后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越来越受到介入医生的关注,特别是高龄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目前,股动脉缝合器已进入临床,效果十分理想。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后使用股动脉缝合器装置止血的病人护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接受经股动脉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后接受血管内缝合器止血的患者98例。其中男7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合并高血压病89例,合并糖尿病56例,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肥胖35例。
1.2方法
1.2.1 缝合器的来源:选择股动脉血管缝合装置
1.2.2 缝合方法:使用6-8F的股动脉鞘管行介入治疗术后,经股动脉鞘管行股动脉逆行造影,筛选病例。同时,经股动脉鞘送入缝合器鞘管,推进缝合器至血从标记管喷出后拉起拉杆,回撤缝合器到拉紧至没有血从标记管流出,保持缝合器45°左右,按下打针器,抽出打针器至拉紧,近绿线端剪断缝线,推进缝合器直至血再从标记管喷出,推下拉杆至原位。从指导管一起拉出两根缝线(一根绿线,一根白线),将推结器挂在绿线上,沿血管轴方向拉紧綠线的同时撤出缝合器。用推结杆把结推向血管壁,满意时再拉紧白色线,检测、剪线及包扎。术后包扎固定股动脉,病人制动下肢。
1.2.3 压迫止血方法 :CAG术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选择6-8块敷料覆盖切口,“8”字绷带加压包扎,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然后用1 kg沙袋压迫切口2 h。同时,术侧肢体保持伸直并制动64h,4 h后床上坐起、翻身,12 h左右可下床活动。
1.3 不适合用血管缝合器的病人
1.3.1 穿刺困难,术区有明显血肿者。
1.3.2 术后经股动脉鞘行股动脉逆行造影显示动脉穿刺点位于血管分叉处。
1.3.3 穿刺处严重股动脉粥样硬化伴血管狭窄者。
1.4 观察指标
①止血时间: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②卧床时间: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病人离床下地活动的时间;③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直径≥4 cm)、切口渗血、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迷走反射;④腰背部不适情况;⑤尿潴留情况。
1.5 结果
血管内缝合器止血后并发症虽然较传统的徒手及机械压迫少,但仍有可能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这有可能与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关,但术后的观察及护理也非常重要,本组患者中使用缝合器后达到立即止血91例(92%);缝合后仍有少量渗血需局部点压小于10分钟的5例(5%),发生明显渗血需改用其他方法按压止血的2例(2%),目前暂未出现患者回病房后出现大量出血及发生皮下血肿的。在缝合过程中明显疼痛的8例(8%),指导患者深呼吸后可继续缝合操作。在卧床时间上缩短,8-10小时,明显改善了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而产生的腰痛、排尿困难等不适,并且未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病例,也未见术区感染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高年资的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的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交谈。向病人详细讲解行血管内缝合器的操作方法及它在国内外临床上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使用后的好处,具体介绍病例,让同病房病友相互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及担心术后长时间卧床、制动的忧虑。鼓励树立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同时也要将缝合术中、术后可能出现出血、血肿等失败情况告知病人,避免患者出现盲目的乐观心理,认为一旦使用血管缝合器就一定成功绝无并发症的发生。
2.1.2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与同意:向病人家属详细交代缝合器的应用方法、预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应当承担的费用等,取得家属的理解及协作,并能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2.1.3 术前常规备皮:脐下至双侧股骨1/3处。
2.1.4 指导前夜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嘱服用睡眠药。
2.1.5 术前禁食禁水4小时,但常规口服药要正常服用。
2.1.6 术日晨选择左上肢留置静脉留置针,以便术中用药。
2.2 术后护理
2.2.1饮食指导:术毕病人返回病房后,应鼓励其进半流食,饮水600~800ml,以补充术前禁食水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告知病人随时都有专业人员满足其生活需要及进行活动指导,为其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2.2.2 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由于行血管缝合的患者,股动脉穿刺部位没有象徒手“8”字形包扎的那样紧,护士应及时观察患者的股动脉穿刺点部位的出血、血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双下肢皮色皮温等情况,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生命体征等情况,耐心倾听病人主诉,期间需记录1次P、BP。24h后停特护记录并可拆除纱布,如有感染倾向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3 活动指导:术后4h,如患者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平稳,局部伤口包扎处无渗血等异常情况,护士应指导病人先进行床上活动5~10min,然后下床活动。并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及心功能情况详细制订活动计划。避免病人因局部有伤口,怕出血而不敢活动。在避免穿刺点出血的情况下,早期进行活动可以防止全身机能低下,改善冠状动脉的循环,减轻病人术后不适症状及心理压力。
3 讨论
缝合器组和压迫组相比较,在止血时间、 卧床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同国内外的使用结果相似;缝合器止血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压迫组低,而且使用缝合器病人尿潴留以及腰背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压迫;这说明血管缝合器确实减少了病人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肢制动所带来的痛苦,改善了病人的舒适度,从而提高了病人从股动脉行CAG的依从性。但是,目前在经济不发达的我国,血管缝合装置的使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且一旦发生血管并发症(如出血)处置会更困难。本组病例中,2例病人术后需改用其他方法压迫止血,但未出现假性动脉瘤及皮下血肿。因此,为确保血管缝合装置使用成功,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有操作经验的医师进行。同时,应加强术后患肢的护理,及时发现相应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史婷婷.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61-62页
[2] 孟秀春,夏经菊.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24—01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动脉粥样斑块导致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脑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措施(1). 但术后采用人工或机械压迫止血法易出现出血、皮下血肿、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及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因而为减少患者长期卧床的时间,减少因卧床出现的排尿困难及疼痛不适感觉,缩短术后止血时间及制动时间越来越受到介入医生的关注,特别是高龄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目前,股动脉缝合器已进入临床,效果十分理想。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后使用股动脉缝合器装置止血的病人护理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本院神经内科接受经股动脉行脑血管介入治疗后接受血管内缝合器止血的患者98例。其中男77例,女21例;平均年龄65+-,合并高血压病89例,合并糖尿病56例,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肥胖35例。
1.2方法
1.2.1 缝合器的来源:选择股动脉血管缝合装置
1.2.2 缝合方法:使用6-8F的股动脉鞘管行介入治疗术后,经股动脉鞘管行股动脉逆行造影,筛选病例。同时,经股动脉鞘送入缝合器鞘管,推进缝合器至血从标记管喷出后拉起拉杆,回撤缝合器到拉紧至没有血从标记管流出,保持缝合器45°左右,按下打针器,抽出打针器至拉紧,近绿线端剪断缝线,推进缝合器直至血再从标记管喷出,推下拉杆至原位。从指导管一起拉出两根缝线(一根绿线,一根白线),将推结器挂在绿线上,沿血管轴方向拉紧綠线的同时撤出缝合器。用推结杆把结推向血管壁,满意时再拉紧白色线,检测、剪线及包扎。术后包扎固定股动脉,病人制动下肢。
1.2.3 压迫止血方法 :CAG术后立即拔除鞘管,局部选择6-8块敷料覆盖切口,“8”字绷带加压包扎,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然后用1 kg沙袋压迫切口2 h。同时,术侧肢体保持伸直并制动64h,4 h后床上坐起、翻身,12 h左右可下床活动。
1.3 不适合用血管缝合器的病人
1.3.1 穿刺困难,术区有明显血肿者。
1.3.2 术后经股动脉鞘行股动脉逆行造影显示动脉穿刺点位于血管分叉处。
1.3.3 穿刺处严重股动脉粥样硬化伴血管狭窄者。
1.4 观察指标
①止血时间: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②卧床时间: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病人离床下地活动的时间;③血管并发症: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直径≥4 cm)、切口渗血、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迷走反射;④腰背部不适情况;⑤尿潴留情况。
1.5 结果
血管内缝合器止血后并发症虽然较传统的徒手及机械压迫少,但仍有可能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这有可能与操作的熟练程度及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关,但术后的观察及护理也非常重要,本组患者中使用缝合器后达到立即止血91例(92%);缝合后仍有少量渗血需局部点压小于10分钟的5例(5%),发生明显渗血需改用其他方法按压止血的2例(2%),目前暂未出现患者回病房后出现大量出血及发生皮下血肿的。在缝合过程中明显疼痛的8例(8%),指导患者深呼吸后可继续缝合操作。在卧床时间上缩短,8-10小时,明显改善了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而产生的腰痛、排尿困难等不适,并且未出现迷走神经反射的病例,也未见术区感染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由高年资的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的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交谈。向病人详细讲解行血管内缝合器的操作方法及它在国内外临床上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使用后的好处,具体介绍病例,让同病房病友相互交流,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及担心术后长时间卧床、制动的忧虑。鼓励树立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同时也要将缝合术中、术后可能出现出血、血肿等失败情况告知病人,避免患者出现盲目的乐观心理,认为一旦使用血管缝合器就一定成功绝无并发症的发生。
2.1.2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与同意:向病人家属详细交代缝合器的应用方法、预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应当承担的费用等,取得家属的理解及协作,并能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
2.1.3 术前常规备皮:脐下至双侧股骨1/3处。
2.1.4 指导前夜放松心情,保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嘱服用睡眠药。
2.1.5 术前禁食禁水4小时,但常规口服药要正常服用。
2.1.6 术日晨选择左上肢留置静脉留置针,以便术中用药。
2.2 术后护理
2.2.1饮食指导:术毕病人返回病房后,应鼓励其进半流食,饮水600~800ml,以补充术前禁食水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告知病人随时都有专业人员满足其生活需要及进行活动指导,为其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
2.2.2 穿刺部位的观察与护理:由于行血管缝合的患者,股动脉穿刺部位没有象徒手“8”字形包扎的那样紧,护士应及时观察患者的股动脉穿刺点部位的出血、血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双下肢皮色皮温等情况,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生命体征等情况,耐心倾听病人主诉,期间需记录1次P、BP。24h后停特护记录并可拆除纱布,如有感染倾向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2.3 活动指导:术后4h,如患者血压、心律等生命体征平稳,局部伤口包扎处无渗血等异常情况,护士应指导病人先进行床上活动5~10min,然后下床活动。并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及心功能情况详细制订活动计划。避免病人因局部有伤口,怕出血而不敢活动。在避免穿刺点出血的情况下,早期进行活动可以防止全身机能低下,改善冠状动脉的循环,减轻病人术后不适症状及心理压力。
3 讨论
缝合器组和压迫组相比较,在止血时间、 卧床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同国内外的使用结果相似;缝合器止血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压迫组低,而且使用缝合器病人尿潴留以及腰背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压迫;这说明血管缝合器确实减少了病人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肢制动所带来的痛苦,改善了病人的舒适度,从而提高了病人从股动脉行CAG的依从性。但是,目前在经济不发达的我国,血管缝合装置的使用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且一旦发生血管并发症(如出血)处置会更困难。本组病例中,2例病人术后需改用其他方法压迫止血,但未出现假性动脉瘤及皮下血肿。因此,为确保血管缝合装置使用成功,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有操作经验的医师进行。同时,应加强术后患肢的护理,及时发现相应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史婷婷.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观察[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61-62页
[2] 孟秀春,夏经菊.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后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