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不仅是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知识与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语言教育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所有科目、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同时,在个体人文素养的提高和想象思维的培养方面,语文教育的落实也非常重要。如何将语文学科人文化,这一课题不仅要求整个社会予以重视,也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自身的优良品格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提升。
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是一门集知识能力与情感培养的综合性科目,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思想、审美与创作力等各个方面获得经验积累,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精神层次,并且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首先要从学生的人文素质入手。虽然语文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门学科,但就目前来看,个体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缺失渐渐成为一大问题。首先,学校及社会对应试教育的重视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淡化,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成绩。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我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文本复杂深奥,解读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避重就轻,只重视考点内容,轻视考纲之外的知识与能力。这种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体会文本的文学价值,更别提作者深奥的精神内核了。显然,现阶段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我国现阶段教育现状来看,学校及家长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大部分还侧重于优秀的成绩。就人文素质的培养情况来看,由于情感培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很多老师学生不愿过多地去进行讲解学习,并且在应试考试中,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弱,学生难以学习文章的情感价值。因此,如果要实现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观,并注意文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其次,重视学生文章品读能力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达成情感共鸣。
(二)发展一支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学生学习和文化知识的领导者,教师必须要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感染和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的人文情怀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其次,教师的人文情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体察作者的情感和字里行间的文学韵味。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是教育部门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录的,因此它具备每一个教学阶段所要求的人文精神。解读教材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挖其文学内涵,充分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在了解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人文背后的情感价值和精神内涵。如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中,作者对于社会不幸者的愧怍感如何从简洁平静的语气中表达出来,如何通过文章的细节描写显示作者当年的人文情怀,这些都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情感体会。在大学语文中,更要注意培养人文素质,对较难理解的传统文化进行品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不断挖掘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在生活实践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而应着眼于多方面的影响和培养。首先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习惯,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借鉴。如对社会热点的讨论,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是否正确,从生活实践中纠正学生消极错误的人生态度。当前我国有很多提升人文素养的节目。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等,它不仅可以提高全民的素质,而且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在多种社会实践中,学生对人文素质的主动培养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对材料的分析和整理,对内涵的价值提取,都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语言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双重任务。语言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更要培养人文素质。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感熏陶仅停留于简单的品德教育;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相应提升。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我们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作者简介:山东省寿光市潍坊科技学院语文教师。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述
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是一门集知识能力与情感培养的综合性科目,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使学生在思想、审美与创作力等各个方面获得经验积累,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精神层次,并且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
二、我国当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首先要从学生的人文素质入手。虽然语文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门学科,但就目前来看,个体文化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缺失渐渐成为一大问题。首先,学校及社会对应试教育的重视导致了人文精神的淡化,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优秀的成绩。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我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文本复杂深奥,解读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避重就轻,只重视考点内容,轻视考纲之外的知识与能力。这种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难以体会文本的文学价值,更别提作者深奥的精神内核了。显然,现阶段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人文素质培育目标下的语文教学实践
(一)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从我国现阶段教育现状来看,学校及家长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大部分还侧重于优秀的成绩。就人文素质的培养情况来看,由于情感培养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很多老师学生不愿过多地去进行讲解学习,并且在应试考试中,学生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较弱,学生难以学习文章的情感价值。因此,如果要实现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目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观,并注意文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其次,重视学生文章品读能力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达成情感共鸣。
(二)发展一支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
作为学生学习和文化知识的领导者,教师必须要具有很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感染和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的人文情怀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其次,教师的人文情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体察作者的情感和字里行间的文学韵味。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是教育部门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录的,因此它具备每一个教学阶段所要求的人文精神。解读教材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挖其文学内涵,充分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且在了解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人文背后的情感价值和精神内涵。如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中,作者对于社会不幸者的愧怍感如何从简洁平静的语气中表达出来,如何通过文章的细节描写显示作者当年的人文情怀,这些都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要的情感体会。在大学语文中,更要注意培养人文素质,对较难理解的传统文化进行品读,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不断挖掘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才能在语言教学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四)在生活实践中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语文课堂教学,而应着眼于多方面的影响和培养。首先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习惯,开展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借鉴。如对社会热点的讨论,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社会价值观是否正确,从生活实践中纠正学生消极错误的人生态度。当前我国有很多提升人文素养的节目。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等,它不仅可以提高全民的素质,而且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在多种社会实践中,学生对人文素质的主动培养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对材料的分析和整理,对内涵的价值提取,都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四、结论
语言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独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双重任务。语言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更要培养人文素质。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感熏陶仅停留于简单的品德教育;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就需要循序渐进地相应提升。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我们要全面地考虑问题,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作者简介:山东省寿光市潍坊科技学院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