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一堂语文课的“星期一综合症”现象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ag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力定型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二是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针对“星期一综合症”, 采取合理措施: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可以直接借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来调节情绪,结合文体特点,巧用方法,因势利导,合理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关键词】语文;星期一综合症;动力定型
  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著名的課文《驿路梨花》,它讲述了哀牢山梨花林里小茅屋以及小茅屋主人的故事,展现了少数民族青年美好的心灵,反映了雷锋精神世代传承。这篇课文内容有一个关键点: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弄清了这个问题,本文的主题就很好理解了,当然这个问题并不难,学生读完课文就很容易找到小茅屋的主人。根据以往的经验,以这样的教学思路上课比较顺利,但总觉得缺了一点波澜,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本文情节上的特色:三次悬念,两次误会,层层设疑,紧扣心弦,跌宕起伏。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呢?
  突然有一节引起了我的注意,是本文的第十节,原文如下: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细读这节,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那为什么“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的水还“清凉可口”呢?时间久了,水自然会变质,可能是换了水,那是谁换的水呢?带着这样的质疑,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逐渐引出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因此我对教学设计进行加工润色,以这个疑问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找出小茅屋的主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平淡无奇的内容一旦赋予挑战性的问题,反而会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同时无疑者需教之有疑,调动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出问题,采用这种质疑的教学方法更能吻合本文情节上的特色,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本文情节上的特点。
  那是星期一上午的第一堂课,我就以这样的教学思路讲授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然而课上下来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效果不甚理想,学生似乎不在状态。学生为什么又不在状态呢?自己又不能确切地得出个所以然,当时只是感到很郁闷而又困惑。后来在一次心理培训活动中,我才明白这一个现象叫做“星期一综合症”。
  何为“星期一综合症”?通俗地讲是指在放假之后刚刚上班时,许多人不在状态,总出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即是所谓的“星期一综合症”。上班族是如此,学生也是这样,周末结束,一到星期一尤其上午,学生上学迟到的现象增多,许多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不能集中,读书有气无力,精神萎靡不振,给人一种感觉就是人在魂不在。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节课主要是“星期一综合症”在作梗。“质疑”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积极探索。时间长了,水会变质,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因为它涉及生活中的常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需要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才有可能发现这个问题,发现了问题,还要敢于质疑,但是在“星期一综合症”下,自然就很少有学生会集中精力去思考了,因此即使同一篇课文,同一种教法,因为上课的时机不同,教学效果也就有差别了。
  大人小孩都有“星期一综合症”,那是什么原因造成“星期一综合症”的呢?
  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与“动力定型”有关。动力定型是指人长期生活、劳动、反复重演某种活动、逐渐在大脑皮质高级神经系统中建立的巩固的条件反射活动模式。
  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定型后,可以大大节省我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提高做事功效。但是,巴甫洛夫又指出如果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反应。例如,一个人有睡午觉的习惯,一旦因为特殊原因,这天他没睡成午觉,他整个下午就会觉得不愉快。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农村中学,从周一到周五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形成了学习的“动力定型”,但是到了双休日,回到家,许多学生尽情玩耍。这时从周一到周五建立起来的“动力定型”被破坏了。双休日一过,又要重建被双休日破坏的“动力定型”,这样就会出现新的不适应,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星期一综合症”现象。
  对于“星期一综合症”现象,我们语文老师既要见怪不怪,又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尽量弱化“星期一综合症”,减少动力定型带来的副作用。
  一、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你如果了解了“动力定型”,可能就不会再对“星期一综合症”现象感到大惊小怪,更不会因出现这种现象而一味地归咎于学生,认为是他们的学习态度造成的。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之源,要有的放矢,否则弄巧成拙,甚至南辕北辙。如果没有找到问题的主因,而是一味地去批评甚至责骂学生,这样反而加重学生的负面情绪,导致问题越来越多。
  了解了心理学,有些平时让人头疼的问题能够豁然开朗,相反如果不接触心理学,有些问题可能会越钻越糊涂。教育学离不开心理学,我个人认为,从教的人应该重视心理学,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会事半功倍。
  二、要善于调节学生的情绪
  动力定型的副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它遭到破坏后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所以,星期一尤其上午的语文课,刚进入课堂,我认为重点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先要调节学生的情绪。
  那怎样调节学生的情绪呢?
  (一)可以直接借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来调节情绪
  例如,采用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舒尔兹“自主训练法”来教会学生控制自己,保持情绪健康。方法是这样的:
  1.静坐在凳子上,背部轻轻靠在后面桌上,头摆正,稍稍前倾,两眼正视前方,两手平放在大腿上,两脚与肩同宽,全脚掌落地,脚心紧贴地面。
  2.两眼轻轻闭合,慢慢地深呼吸三次,静下心来,排除杂念,把注意力放在两手和大腿边缘部分,然后集中到手心。心里默念:“静下心来,静下心来,两手暖和起来了。”   3.逐渐将意念导向脚心,重复上述动作,脚心也会感到温暖,此时,身体渐渐会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二)结合文体特点,巧用方法
  诗中不仅有“画”,还有“乐”,《尚书》有云:“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唐诗可以入乐,宋词更是一种配合音乐歌的文学体裁,由此可见,中国的古诗词是与音乐紧密相连、相互依附的。因此,如果星期一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古诗词,那么上课伊始,先播放与所教古诗词内容意境相吻合的优美的音乐,那会一举两得,一是这样的音乐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二是音乐能调剂人的精神,它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随着音乐的响起,内心的各种感情细流泛上心来,美妙的音乐让人陶醉,使人感到轻松愉快,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就能起到很好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弱化甚至消除“星期一综合症”。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研究各种文体的特点,挖掘出其蕴藏的能调节人的情绪的内涵,例如介绍动物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此动物有趣的画面或者视频,生动形象化的内容总能吸引学生好奇的目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三、可以因势利导,合理安排语文教学内容
  “星期一综合症”不可能完全消除,針对此种情况,在教学设计上,周一尽量撇开难的知识点,周一到周五教学内容可以大致按由易到难的原则来安排上课。在星期一,语文老师可以多安排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譬如戏剧表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调整好学生的情绪,相反,议论文这种逻辑性强、内容较枯燥的文体,如果在这一天讲授,教学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
  四、利用好双休日
  在布置双休日语文作业时,老师要再三提醒学生双休日可以以休息娱乐为主,但不能彻底放弃学习,应该抽出一定时间用来学习,认真完成语文作业。当然,有时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作业吸引学生去做,例如,学生对表演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构思剧本,寻找道具,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做这些作业,在校上课期间,时间紧,可能没有充裕的时间来做戏剧表演的准备工作,而双休日时间比较宽裕,这是一举两得的事。动力定型的消极情绪是在动力定型遭到了破坏而产生的,我们采取以上的措施,主要目的就是,在休息娱乐的同时不能让学生把功课完全丢在一边,以免动力定型破坏过大。
  当进入一个新的起始阶段,我们可能就会遭到诸如“星期一综合症”现象的困扰,旧的动力定型在不知不觉中起了破坏作用。我们只有多多了解心理学知识,知道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就能坦然面对,而不会因无知而感到困惑,感到手足无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老师作为教育者,应该有计划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离不开心理学,掌握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面对有些问题,你就能从容应对,更有利于你的教学,提高你的教学效果,了解心理学,绝对不是画蛇添足。
其他文献
【摘要】课后习题为老师的课堂授课指出了方向,又包含着一定的授课技巧及思路,是充足的物资宝库。在教学设计中,如果仅仅是围绕着课文内容,对于课后习题不加以深入挖掘,那么其训练功能则会弱化。课后习题中的一些问题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为学生与作者和文本对话提供了抓手。教师可以把课后习题作为语用能力生长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训练,还可借助课后习题,将课内学习进一步向课外延伸。  【关键词】课后习题;
期刊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教育要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注重从生活出发,并归于生活的教育理念。本文基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以幼儿园的生活教育探究为切入点,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视角出发,理性思考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实践情况,从环境设置、组织方式、家园互动等角度对幼儿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进行探索与思考,探寻了生活领域的各类活动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幼儿;生活;教育
期刊
【摘要】在现代化体育改革进程中,校园足球逐渐成为我国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门也愈发重视校园足球发展中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渗透德育教育职能的同时有效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程度。文章通过研究校园足球发展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实践策略,认为可以从礼让精神、沟通能力、合作精神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在有效推动学生日后全面均衡发展,为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几何中的测量单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全面地把握测量单位的基本知识以及结构,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积累更多的数学学习经验。小学数学中的“几何中的测量单位”等内容并没有集中呈现,而是被分解开来,分别编排到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这两个重要的数学领域当中,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
期刊
【摘要】数学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运算能力又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载体。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角;初中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形成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包括了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想要发展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就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翻转课堂等各种新型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当前高校成人教育现行的“集中面授+网络助学”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具有相通之处。文章作者准确掌握这两者之间异同以及成人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特点,结合多年从事成人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经验,改革并探索形成了“一主体两准备三衔接”的高校成人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的新实施路径,产生了良好成效。  【关
期刊
【摘要】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所以教师就要考虑怎样在教学中渗透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摆脱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三段式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在不断更新下提出要求,小学生必须增加整本书的阅读量,所以教师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必须把整本书阅读融入课堂的教学中。但是整本书阅读篇幅较长,内容也比较丰富
期刊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从基本功能看,是一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看,是一门培养当代公民素养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定位,要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学校教学实际,从课前预习、课堂拓能、课后巩固三个角度,具体阐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应该关注的内容,力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预习;拓能;复
期刊
【摘要】思维导图把枯燥的信息以图像呈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激发想象力,使语文学习事半功倍。教师要在语文课堂内外尝试探索,不断寻找教学行之有效的策略,巧借“思维导图”的东风,按“图”索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学练结合,探寻思维学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维学力;文本价值  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形式,悄然进入学生的视野,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时尚,也成为写话教学的
期刊
【摘要】班级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阵地,作为班级的引领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文明礼仪是素养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素质。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班主任巧妙渗透礼仪教育,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教学;班务管理;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从来都不应该缺失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相反一个尊重礼仪的班级也一定是一个优良的班集体。但当前的班级管理中,礼仪教育却没有得到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