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已注册的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工业生产总值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提供的就业机会约占全国社会就业机会的75%,约80%的新增就业人口是由中小企业吸收的。但据文献证明,资金不足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不利因素,中小企业群的融资优势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针对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新的对策。
中小企业群的融资优势
1、企业集群增大了中小企业的守信度,降低逃废债务的可能性。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信用优势。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获得,而且集群内市场规模大,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因而市场机遇多,有利于企业发展,所以中小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会很高。而且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是多次重复的,出于以后合作的考虑,企业也不愿为一次贷款而丧失信用。另一方面,集群内各类企业联系紧密,企业之间信息是准对称的,而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如转包、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逃避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影响声誉。维持企业声誉的重要性,将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因而降低了银行放贷风险。
2、企业集群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缓解了银行信息不对称程度。其一,由于企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呈现一种良性发展趋势,企业的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因而企业自身素质也得以不断提高。其二,由于企业集群内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的这种生命周期使得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及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因而信贷风险也具有了可预测性。其三,由于集群内各类企业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集群内部又有商会、行会等加强企业联络的部门及信息中心,因而银行很容易获得真实完整的企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决定是否放贷,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其四,由于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众多,银行向他们贷款,根据大数定律,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值,总体上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
3、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而其规模效应也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一方面,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预测上的交易成本费用会很高,因而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企业集群形成后,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区域内,集群内部商会、行会等信息中心会创造很多机会让企业进行交流、联络,集群内部因而会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对中小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拓展自身业务,必将参加企业间的联络,用提供的与自身相关信息来换取集群内的信息支持,并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对银行来说,企业集群内部各商会、行会及行业信息中心,为银行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同时对同一行业中的多个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使整体贷款数额较大,银行所获总体收益会较多。所以,尽管单笔业务的收益较小,但积少成多,也会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这种企业集群融资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也会刺激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4、中小企业群形成的“区位品牌”优势相对单个企业品牌对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在企业群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都会形成自己的“区位品牌”,比如海宁的皮件业、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城、宁波的服装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业、浦江的制锁业、广东惠州的电子产品、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群、法国的香水以及意大利的时装等等。这种“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加形象和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这种品牌效应能吸引各种资源,包括人才、政策等,特别是对资金的吸引。除此而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购并城市信用社方式,在省内县(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如福建兴业银行收购义乌城信社,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收购瑞安、温岭城市信用社等。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的金融机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地方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快,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多都以企业群的形式出现。这些地方不仅吸引了众多的金融机构,而且他们还主动拓展新业务,积极开展信贷创新。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立足地方,服务于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特色。
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对策
1、加快产业区内的间接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起有效的商业银行机制。间接融资体制的改革是产业群内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背景,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是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源,形成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也无法摆脱这个大环境。在产业的制度演进中建立起来的纵向信用使得如果民营经济要挤入这一信用体系需要花费很大的寻租成本。在产业集群内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的资金流动建立起来的横向信用能以更高的效率发挥作用,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仍旧是推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面。
2、加快设立中小企业群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产业集群内能直接融资的企业毕竟只有少数。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内的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对于一些产品有市场销路,特别是有出口定单、生产技术先进、管理运作良好的企业,产业基金要积极支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战略对有前景的企业进行资助,使它们尽早扩大生产,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发展壮大;对于生产工艺落后、急需进行企业技改的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要积极帮助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基金,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的高科技企业,要积极利用政府的财政和风险投资基金对企业投资,提高企业集群的科技含量。
3、加快中小企业集群龙头企业的上市步伐。各地的创业投资公司应积极为企业群的龙头企业提供辅导,做好准备。一旦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启动,就可在创业板融资。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要把企业上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如积极成立上市公司培育领导小组,培育辅导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争取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4、加强金融界对企业群产业发展的研究。金融机构聚集着各类人才,掌握着较丰富的信息,对宏观经济、产业发展、行业和市场变化等都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具备对产业集群宏观发展的指导能力。产业集群往往是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支配着地方经济活力,并吸纳大量就业,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也都持鼎力支持的态度。因此,企业群发展地区的银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应积极相互合作,深入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深入产业研究,对产业集群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取得协同效应。并根据当地产业集群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政策,对企业进行有选择性的扶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前预防和化解进入生命衰退期的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系统性风险。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中小企业群的融资优势
1、企业集群增大了中小企业的守信度,降低逃废债务的可能性。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一方面由于地域依附性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与一般游离的中小企业相比,具有较高的信用优势。集群内部的生产服务配套条件好,专业化分工较强,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和客户在集群内部更容易获得,而且集群内市场规模大,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量大,因而市场机遇多,有利于企业发展,所以中小企业迁移的机会成本会很高。而且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是多次重复的,出于以后合作的考虑,企业也不愿为一次贷款而丧失信用。另一方面,集群内各类企业联系紧密,企业之间信息是准对称的,而企业间的相互联系,如转包、产品质量、交货时间等本身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一旦某企业逃避银行的债务,很快就会在集群内传开,影响声誉。维持企业声誉的重要性,将使企业逃废债务的可能性减少,因而降低了银行放贷风险。
2、企业集群增强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缓解了银行信息不对称程度。其一,由于企业集群内部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呈现一种良性发展趋势,企业的竞争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因而企业自身素质也得以不断提高。其二,由于企业集群内产业发展的方向明确,一批生产经营及配套服务的上下游相关企业,主要围绕某一产品系列发展。产业的这种生命周期使得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及产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因而信贷风险也具有了可预测性。其三,由于集群内各类企业和地方政府、金融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紧密联系在一起,集群内部又有商会、行会等加强企业联络的部门及信息中心,因而银行很容易获得真实完整的企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可以利用获得的信息决定是否放贷,从而降低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其四,由于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众多,银行向他们贷款,根据大数定律,坏账占贷款数额的比例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值,总体上银行向集群内企业贷款风险相对较小。
3、企业集群中的信息集聚效应,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交易成本,而其规模效应也增加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一方面,如果银行只给几家中小企业贷款,那么银行花在对企业发展前景等预测上的交易成本费用会很高,因而会降低银行的贷款意愿。但企业集群形成后,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区域内,集群内部商会、行会等信息中心会创造很多机会让企业进行交流、联络,集群内部因而会产生信息的聚集效应。对中小企业来说,为了更好地拓展自身业务,必将参加企业间的联络,用提供的与自身相关信息来换取集群内的信息支持,并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对银行来说,企业集群内部各商会、行会及行业信息中心,为银行获得更多、更完备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降低了银行收集企业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银行同时对同一行业中的多个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使整体贷款数额较大,银行所获总体收益会较多。所以,尽管单笔业务的收益较小,但积少成多,也会形成一种规模经济。这种企业集群融资所产生的规模经济,也会刺激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4、中小企业群形成的“区位品牌”优势相对单个企业品牌对资金有更大的吸引力。在企业群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都会形成自己的“区位品牌”,比如海宁的皮件业、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城、宁波的服装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业、浦江的制锁业、广东惠州的电子产品、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群、法国的香水以及意大利的时装等等。这种“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加形象和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这种品牌效应能吸引各种资源,包括人才、政策等,特别是对资金的吸引。除此而外,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购并城市信用社方式,在省内县(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如福建兴业银行收购义乌城信社,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收购瑞安、温岭城市信用社等。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的金融机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地方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快,而民营企业的发展很多都以企业群的形式出现。这些地方不仅吸引了众多的金融机构,而且他们还主动拓展新业务,积极开展信贷创新。中小金融机构形成了“立足地方,服务于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特色。
改进我国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对策
1、加快产业区内的间接融资体制改革,建立起有效的商业银行机制。间接融资体制的改革是产业群内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背景,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是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源,形成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也无法摆脱这个大环境。在产业的制度演进中建立起来的纵向信用使得如果民营经济要挤入这一信用体系需要花费很大的寻租成本。在产业集群内促使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相互的资金流动建立起来的横向信用能以更高的效率发挥作用,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仍旧是推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方面。
2、加快设立中小企业群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产业集群内能直接融资的企业毕竟只有少数。中小企业集群区域内的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对于一些产品有市场销路,特别是有出口定单、生产技术先进、管理运作良好的企业,产业基金要积极支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战略对有前景的企业进行资助,使它们尽早扩大生产,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发展壮大;对于生产工艺落后、急需进行企业技改的许多家庭作坊式企业,要积极帮助企业申请科技创新基金,促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征的高科技企业,要积极利用政府的财政和风险投资基金对企业投资,提高企业集群的科技含量。
3、加快中小企业集群龙头企业的上市步伐。各地的创业投资公司应积极为企业群的龙头企业提供辅导,做好准备。一旦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启动,就可在创业板融资。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要把企业上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如积极成立上市公司培育领导小组,培育辅导企业,提供各方面的便利条件,争取龙头企业早日上市。
4、加强金融界对企业群产业发展的研究。金融机构聚集着各类人才,掌握着较丰富的信息,对宏观经济、产业发展、行业和市场变化等都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具备对产业集群宏观发展的指导能力。产业集群往往是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支配着地方经济活力,并吸纳大量就业,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也都持鼎力支持的态度。因此,企业群发展地区的银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应积极相互合作,深入研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集群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深入产业研究,对产业集群发展做出更好的规划,取得协同效应。并根据当地产业集群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政策,对企业进行有选择性的扶持,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前预防和化解进入生命衰退期的产业集群带来的产业系统性风险。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