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面对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在多次诊断、座谈、研讨后,决定改变语文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烦、书读的少”的现状。学校借助《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共同体的研究平台,在三赴山东访学、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师资状况和已有研究基础,于2013年1月24日启动了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经过反复学习、广泛论证、深入研讨,学校初步确立了以提升师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研究核心,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研究切入点,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增加学生阅读量为主线,将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习作与练笔、语言交际与实践等融为一体,构建了具有梨园特色的“语文单元主题学习”立体框架——“1+X+Y+Z”。学校在亦学、亦研、亦思中走过了两年实验之旅。
无边光景一时新——变革
统筹安排,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 一是确立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集中精力讲学生学习过程中易混、易错、易露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低年级还要贯彻“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的教学原则,突出低年级特点。
二是构建“1+X+Y+Z”单元主题学习框架。“单元主题学习”,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内容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主题,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学习。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
“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学习。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Y”,指的课外阅读指导。学校提出了“大阅读”概念,它凸显了四方面的变化:变学生课外阅读为课内读,变学生分散读为集中读,变学生无目的读为指导读,变学生无任务读为综合实践读。“大阅读”包含四个重点阅读模块:第一是充分利用区里配置的《语文读本》;第二是补充名家名篇;第三是集中推荐阅读书目;第四是自助餐式阅读。
“Z”,指的是单元习作与随笔。随笔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必写与选写。必写随笔,就是结合每单元的典型表达方法,进行习作练习,共计8次。选写随笔,重在日常的观察与积累,抓住日常的精彩瞬间,以及根据单元主题制定的读写训练点。
三是梳理单元目标体系。学校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进行3次目标梳理工作。每次梳理的程序是:反复学习课程标准及学段目标;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整合部分内容;确定单元内容主题和提炼单元训练主题;立足训练主题确定单元习作内容和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完成教学内容。
通过表格,不难看出这种训练是相对系统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明确训练方向。学生要想达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确定训练目标,然后扎实、系统地进行训练。
四是重构课时。三至六年级,过去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共计12课时。如今,用2课时指导预习,2课时进行单元主题学习,3课时习作指导和读悟,1课时单元知识整理,节省出4课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低年级现在用10课时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1课时机动作业,2课时说话、写话训练,3课时课外阅读。这样达到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指导化的目的。
开渠引源,推动实验的顺利实施 一是内强素质。加强干部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改革的关键。学校采取了三结合的方式,即自主学习——充实自我、请进来——体验提升、走出去——拓宽视野,加大了培训力度。二是外寻支持。学校多次请区小教科领导、区全体语文研修员走进课堂,指导工作。还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学校语文改革的精神及措施,得到家长们的支持。
立足校本教研,深化实验的顺利实施 一是示范引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成立“攻坚”小组,按照不同课型进行精心设计与备课,然后为大家进行引路展示。
二是扶放并行。鼓励优秀教师大胆实践,提倡个性化教学;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指导,构建一般教师能够接受并使用的不同课型的教育模式,以模式引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主动行为,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和完善,最后逐渐走出模式。
三是问题研究。随着实验的推进,逐渐暴露出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采取“问题征集、认领研究”的活动。通过研讨会,把教师们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梳理成为一个个子课题,请每位语文教师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采用科研方法进行难点突破。例如,三年级语文组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课内阅读的实效性,他们制定的研究专题是“探究课外阅读课内化指导模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分享读书成果。”下面就结合高莹老师上的这节读书汇报课具体的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研究的背景:(其他的目的意义略)学校改革之初,对阅读的定位点是大量阅读、课内阅读,并规定每周安排两节课内阅读课外书时间。为了让课外阅读课内化更有效,并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年级教师就以“探究课外阅读课内化指导模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分享读书成果”为研究切入点。
研究的目标:通过大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探究课外阅读课内化指导模式,构建基本课型,促进教师阅读指导能力的提高。
研究内容:如何与每个单元的训练点产生关联;针对每个单元的4节阅读课如何安排、操作,整理有效的策略,构建基本课型。
研究原则:以激趣导读为主,充分为学生搭建阅读空间,展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成果,严禁增加学生阅读负担,从而失去阅读的意义。
研究方法与策略:一是研读教材,梳理每个单元的内容和训练主题,确定与之关联的阅读书籍(每学年16本必读书目)。二是沟通家长,让亲子阅读落到实处。三是制定简洁、明了而又渗透阅读方法的《读书报告单》。四是集体研磨,初步确定阅读课型。把课表内的4节阅读课划分为:1节读书推介课、2节自主阅读课、1节读书汇报课。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知识竞赛、改编课本剧等。六是注重评价。每本书看完后,孩子们都要进行阅读体验的自主评价,期中、期末学校评选读书之星,发经典图书以奖励等。
给力引导,促进实验顺利实施 一是“静听拔节声”新浪教学反思博客的建立,传递着教师们的研究智慧。二是周五下午梨园讲堂的设立,专家的引领,教师们的思维碰撞,更让研究充满了活力。三是语文研讨月的顺利开展,更是在反复研磨中巩固了单元主题学习的整体性、系统性。四是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增强研究自信心。五是古诗韵律操的编排将古诗的诵读、身体的锻炼、审美的情趣在韵律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超额完成了语文课标要求的背诵篇目,而且夯实了学生文化底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荷才露尖尖角——效果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第一,已初步形成“1+X+Y+Z”立体学习框架:单元整体预习课、单元主题学习课、读书指导汇报课、随笔习作课已初步形成。第二,学生发生了五个变化:要我读——我要读、要我背——我爱背,要我说——我抢说、要我写——我想写、老师评——我也评。第三,教师的目标意识、学习意识、训练意识、研讨意识、反思意识、团队意识在逐步提高。
吾将上下而求索——思考
上次看到《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名为《课改也要反四风》的文章,内容为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这也给语文课改敲响了警钟,一项改革被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实也是问题不断衍生的过程。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急功近利地去解决。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所以只要一直行走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的道路上,就会实现语文教学华丽地转身!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
经过反复学习、广泛论证、深入研讨,学校初步确立了以提升师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研究核心,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研究切入点,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增加学生阅读量为主线,将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习作与练笔、语言交际与实践等融为一体,构建了具有梨园特色的“语文单元主题学习”立体框架——“1+X+Y+Z”。学校在亦学、亦研、亦思中走过了两年实验之旅。
无边光景一时新——变革
统筹安排,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 一是确立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集中精力讲学生学习过程中易混、易错、易露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低年级还要贯彻“读读、背背、说说、写写”的教学原则,突出低年级特点。
二是构建“1+X+Y+Z”单元主题学习框架。“单元主题学习”,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本单元的内容情感主题,挖掘本单元的一个训练点主题,然后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学习。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精读课,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
“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学习。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它几篇文章,都作为略读课例。对这些文章,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Y”,指的课外阅读指导。学校提出了“大阅读”概念,它凸显了四方面的变化:变学生课外阅读为课内读,变学生分散读为集中读,变学生无目的读为指导读,变学生无任务读为综合实践读。“大阅读”包含四个重点阅读模块:第一是充分利用区里配置的《语文读本》;第二是补充名家名篇;第三是集中推荐阅读书目;第四是自助餐式阅读。
“Z”,指的是单元习作与随笔。随笔课包括两部分内容:必写与选写。必写随笔,就是结合每单元的典型表达方法,进行习作练习,共计8次。选写随笔,重在日常的观察与积累,抓住日常的精彩瞬间,以及根据单元主题制定的读写训练点。
三是梳理单元目标体系。学校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进行3次目标梳理工作。每次梳理的程序是:反复学习课程标准及学段目标;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整合部分内容;确定单元内容主题和提炼单元训练主题;立足训练主题确定单元习作内容和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完成教学内容。
通过表格,不难看出这种训练是相对系统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明确训练方向。学生要想达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确定训练目标,然后扎实、系统地进行训练。
四是重构课时。三至六年级,过去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共计12课时。如今,用2课时指导预习,2课时进行单元主题学习,3课时习作指导和读悟,1课时单元知识整理,节省出4课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低年级现在用10课时完成教材上的教学内容,1课时机动作业,2课时说话、写话训练,3课时课外阅读。这样达到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指导化的目的。
开渠引源,推动实验的顺利实施 一是内强素质。加强干部和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改革的关键。学校采取了三结合的方式,即自主学习——充实自我、请进来——体验提升、走出去——拓宽视野,加大了培训力度。二是外寻支持。学校多次请区小教科领导、区全体语文研修员走进课堂,指导工作。还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学校语文改革的精神及措施,得到家长们的支持。
立足校本教研,深化实验的顺利实施 一是示范引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成立“攻坚”小组,按照不同课型进行精心设计与备课,然后为大家进行引路展示。
二是扶放并行。鼓励优秀教师大胆实践,提倡个性化教学;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指导,构建一般教师能够接受并使用的不同课型的教育模式,以模式引领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主动行为,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改进和完善,最后逐渐走出模式。
三是问题研究。随着实验的推进,逐渐暴露出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和困惑,采取“问题征集、认领研究”的活动。通过研讨会,把教师们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梳理成为一个个子课题,请每位语文教师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采用科研方法进行难点突破。例如,三年级语文组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课内阅读的实效性,他们制定的研究专题是“探究课外阅读课内化指导模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分享读书成果。”下面就结合高莹老师上的这节读书汇报课具体的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研究的背景:(其他的目的意义略)学校改革之初,对阅读的定位点是大量阅读、课内阅读,并规定每周安排两节课内阅读课外书时间。为了让课外阅读课内化更有效,并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年级教师就以“探究课外阅读课内化指导模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分享读书成果”为研究切入点。
研究的目标:通过大量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探究课外阅读课内化指导模式,构建基本课型,促进教师阅读指导能力的提高。
研究内容:如何与每个单元的训练点产生关联;针对每个单元的4节阅读课如何安排、操作,整理有效的策略,构建基本课型。
研究原则:以激趣导读为主,充分为学生搭建阅读空间,展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成果,严禁增加学生阅读负担,从而失去阅读的意义。
研究方法与策略:一是研读教材,梳理每个单元的内容和训练主题,确定与之关联的阅读书籍(每学年16本必读书目)。二是沟通家长,让亲子阅读落到实处。三是制定简洁、明了而又渗透阅读方法的《读书报告单》。四是集体研磨,初步确定阅读课型。把课表内的4节阅读课划分为:1节读书推介课、2节自主阅读课、1节读书汇报课。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知识竞赛、改编课本剧等。六是注重评价。每本书看完后,孩子们都要进行阅读体验的自主评价,期中、期末学校评选读书之星,发经典图书以奖励等。
给力引导,促进实验顺利实施 一是“静听拔节声”新浪教学反思博客的建立,传递着教师们的研究智慧。二是周五下午梨园讲堂的设立,专家的引领,教师们的思维碰撞,更让研究充满了活力。三是语文研讨月的顺利开展,更是在反复研磨中巩固了单元主题学习的整体性、系统性。四是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增强研究自信心。五是古诗韵律操的编排将古诗的诵读、身体的锻炼、审美的情趣在韵律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超额完成了语文课标要求的背诵篇目,而且夯实了学生文化底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荷才露尖尖角——效果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第一,已初步形成“1+X+Y+Z”立体学习框架:单元整体预习课、单元主题学习课、读书指导汇报课、随笔习作课已初步形成。第二,学生发生了五个变化:要我读——我要读、要我背——我爱背,要我说——我抢说、要我写——我想写、老师评——我也评。第三,教师的目标意识、学习意识、训练意识、研讨意识、反思意识、团队意识在逐步提高。
吾将上下而求索——思考
上次看到《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篇名为《课改也要反四风》的文章,内容为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这也给语文课改敲响了警钟,一项改革被逐步深化的过程,其实也是问题不断衍生的过程。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急功近利地去解决。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所以只要一直行走在语文主题学习研究的道路上,就会实现语文教学华丽地转身!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