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人谈读书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bin198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命为“写书人”并没有夸耀的意思。跻身于大学校园中谋取衣食,借现代排版印刷技术之便,积十余年之功,归在我名下的方块铅字印刷符号算起来大约也有数百万个左右了。以“写书人”的名义说话也许并不为过。
  “曾经沧海难为水”。由于混迹于写书的行列,便多少窥破了一些写书的堂奥,坦白说出来,也许有益于同学们。
  写书人其实经常出错
  在学生时代,把书看得很神圣,对著书人也很敬重。记得在中学的课堂上,面对一道解不出来的题,老师郑重地宣布,那是书写错了。我当时对老师顿生敬意:他居然能够发现书的错误!
  在大学时代,我写出的第一篇文章,是给一本学术杂志挑出一些知识性的错误。这些发现曾令我很亢奋。后来那家杂志向我表示,他们的确错了,但我的文章却不能发表。
  读研究生的时代,马列课老师要求我们读马克思的《资本论》。那时《资本论》被罩上了眩目的灵光,什么马克思读了几千本书用了几十年才写成的,什么逻辑严密,什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什么工人阶级的《圣经》等等。
  人们只能怀着敬畏之心去理解它而不能以自己卑微的理智去挑剔它的,只能或俯首或仰望却不能直目平视的。
  我在本科学习时即认真地啃过这本书,也的确被那精心设计的概念的迷宫给绕进去了。然而这次阅读中我却发现,该书的核心观点,即资本积累导致工人阶级贫困化的观点,是建立在错误的推论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之所以搞错,是因为其推论过程有缺陷,所以必然得出与后来资本主义发展不一致的预测。我的这个发现差点使我丢掉硕士学位。但我对此是非常自信的。
  到今天,在我所熟悉的领域,发现学者们(包括一些名气很大的学者)出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那种发现的亢奋已经不会出现了。
  写书人对所写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懂
  不过,发现别人出错的经历也不时使自己得到警醒,迫使自己反躬自问:自己写了那么多东西,又有多少笑柄会留在别人手里呢?
  对书的敬重形成一种心理障碍,使我在进入学术界后一段时间内竟没有什么成果发表。然而“迷途”不远,读书渐多,结识的写书人渐多,便逐渐产生了新的洞见:写书也不过如此。
  既然他们都能写,我为什么不能写?既然这样的书都能出版,我写的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于是,胆子便越来越大了起来,便有专著、教材、辞典、论文等等各类文字出版。
  写这么多的东西,对所写的东西并不见得都有研究。有时大家合作,任务分配下来了,遇到你并没有研究的题目,也得勉强去应付;有时虽然是自己选的题目,其中也有的环节自己没把握,但又绕不过去,只好霸王硬上弓。
  这样的态度应该受到读者的谴责,但我要说的是,如果需要把所写的问题都彻底弄明白才能写书,那恐怕就没有人能写出一本书来。
  所以我要告诉同学们的第一个秘密就是,写书人对所写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懂。所以你也不必对书上的东西都过分认真。我知道,如果同学们对我所写的某些文字认起真来,那会使我非常尴尬。
  写书人不是天使
  一本书有如作者精神世界的显影,记录着作者的人生阅历、思想境界、学识积累、思维定势。
  写书人不是天使,他的一切缺陷——人格缺陷、思想意识缺陷、知识结构缺陷,甚至当下的身心病态,都会在书中留下痕迹,并传染给读者。
  当写书成为一种职业的时候,人们并不总是在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才动笔。尽管有时思维迟钝、头脑浑浊,但仍要硬挤着往下写;有时心情郁闷或烦燥,但还要硬撑着写;有时慵赖无聊,对所写的东西便不会很严肃。
  所以读者应该晓得,某处作者所以如此落笔,不过是因为那阵他特殊的心境。
  文字只是思考的片段
  人类借助于文字传播思想情感,既增加了便利,也带来问题。因为再丰富生动的文字,都无法准确地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也无法完整地描述外在世界。
  比如,世界上有无数种茶,这些茶又有无数种加工制作的方法,我们可有足够的语言将所有这些茶的味道都描绘出来?世界上有60多亿人,每个人都不一样,最高明的语言大师可能够描绘出每个人的特征?
  所以,词不达意,言不尽意,这是所有作者无法克服的障碍。越是深刻的思考,这障碍就越严重。读者只能把文字视为作者的权宜之计,方便说法。因为思想一旦形诸文字,就已经走形了。
  文字不但使思想走形,也使思想定型。书本是僵死的知识,是凝固的智慧。人类的思想一旦物化为整齐的铅字,就失去了其生动的神韵,活泼的内涵,它就不再富有弹性和活力。
  在写作的时候,我面对的是一个无限深广的领域,对此人们有无限的探索空间,但眼下我必须给它一个说法,把无限的思考过程截下一个切片,固化为一个原理,定型为一个体系,而读者却容易把它视为思考的终点。
  我写作的时候,面对着多种可能的表述,我可能带有任意性地选择了其中的一种落在纸上,而读者却容易把它视为唯一的定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有句口头禅说:开卷有益。如今读书渐多,写书渐多,便越发没有底气说这句话了。
  人们相信,读书可以明理,然而又有多少谬说都是借书来传播的?
  书是通向文明的阶梯吗?然而它也播撒着毁灭文明的种子。
  想来想去,还是孟子的那句老话切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归根结底,书无非是人类认识世界历程的流水帐,忠实地记录着人类认识史上的成功与迷误,深刻与浅薄,真知与谬见。
  它是中性的传播工具,充当人类精神交住的媒介,所以,它没有选择,忠实地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的万千景象。
  其中有艳丽的精神花朵,也有丑陋的文化垃圾;有醍醐甘露,也有砒霜毒汁。要命的是,这两者并不易区分,你请教两个学者,他们可能有截然相反的回答。
  更要命的是,在很多情况下,两者本来就交织在一起。不,用更准确的比喻说,是“化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还能分辩彼此,化合在一起则无法分辩了。
  读书者,不可不谨慎察之。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導师)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书博会是全国图书出版者的盛会,也是爱书人的盛会,还是阅读推广者难得的工作契机。作为全民阅读第一刊的《阅读时代》,自2016年创刊后每年都会参加,是参加书博会的唯一期刊。  从1980年第一届全国书市开始,到2007年更名为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再到今年山东的“泉城时刻”,书博会已经走过41个春秋。经过41年的发展,全国书博会已由最初单一的图书交易活动,发展为融出版物展销、信息交流、行业研讨
期刊
“微笑彩虹·书香温暖童年”公益活动首次走进军营  7月18日,“微笑彩虹·书香温暖童年”公益活动在济南举办。活动由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训练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第二幼儿园等单位协办。在去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的医护人员是第一批参与到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的医疗队。  福建启动2021年“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将推出
期刊
说到读书之所在,首先想到的是书房。  说到书房,中国人的传统中较之于欧美人显然要讲究得多。就拿称谓来说,欧美人称书房很是直白简单,英文直称为“book room”,再大一些的书房就称为“library”(图书馆)。而汉语中的书房称谓,则不一而足,如“斋、轩、阁、楼、堂、馆、房、庐、庵、居、室、园、舍……”可见汉字的层次感、多样性要优越于许多别种文字。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书房称谓不仅多样别致,更值得
期刊
书名:《苍山如海:东西部扶贫协作丛书——从上海到遵义》  作者:《从上海到遵义》编写组编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贵州人民出版社等共8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苍山如海:东西部扶贫协作丛书”,不仅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也是中国首套全面反映中国东部省市帮扶贵州重要历程的主题书籍。  丛书中的《从上海到遵义》,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期刊
“翠翠”生动活泼、纯真善良、清新可人,是沈从文理想人生和理想爱情的寄托,是美的化身。单纯的人喜欢单纯的美。白塔、小溪、老人、女孩、黄狗……沈从文的心一直在淳朴的湘西,“翠翠”是沈从文长时期的“思乡情结”茹养出来的一颗明珠。  最美的时光总是在怀念中。沈从文童年调皮搗蛋,逃课捉蟋蟀,偷偷跑去凫水,弄得满身泥巴跑回家被关“禁闭”。率直慷慨的寄父(干爹),颇有气度的母亲,宽严相济的父亲,淳朴善良的乡亲…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镌刻着一串串湖北足迹,闪亮着一个个湖北印记。  在武昌城内临江大道和解放路之间,有一个不足1000米的小巷。这条至少有600年历史的小巷过去被称为“黉巷”。这个黄字旁的“黉”,是个生僻字,在古代是学校的意思。  94年前,已经成为红色大革命中心的武汉,在这条小巷里诞生了一所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校——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
期刊
《颜氏家训》,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的家训作品,包含有七卷,二十篇家训,主要从子女家庭、思想学识等各方面告诫子孙,教育族人,阐述了封建时代的宗族教育理念。《颜氏家训》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儒家知识分子教育子女的需要,因而得以广泛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比较普遍而深远的影响。颜之推所处的南北朝,政局不稳,社会动荡,自西汉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处在衰落时期,佛道兴起,独尊儒学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在魏晋时期官学衰落
期刊
1.酒店猛狗  酒店的狗?当然不是,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有一个卖酒的人,使用的器皿很清洁,挂出的招牌也很长(醒目),但他卖的酒总因卖不出去而发酸。于是,他向附近邻里询问其中的原因。  邻居说:“您家的狗很凶,别人拿着酒器进入(您家的酒店),当买您家的酒时,狗就迎上来咬他,这就是您家的酒会卖不出去而发酸的原因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猛狗”不远离,再好的“酒”
期刊
我要除掉这座山  一锄一锄挖  我要搬走这座山  一箕畚一箕畚运  我还要预防这座山——  从消失的地方重新站起来:  斩掉这名叫“穷”的根  它粗壮,蛮横  它曾代际传递  在血脉中翻滚  纠缠如命运  曾经,我们热衷于  数自己的影子,守自己的脚步:  圆心就是脚后跟,半径就是脚  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山不过是另一个我”  何况外面的世界太无奈  何况危险重重,困和难,虎视眈眈  何况智
期刊
《大公报·文艺副刊》出了一年多,现在要将这第一年中属于创造的短篇小说提出来,选出若干篇,印成单行本供给读者更方便地阅览。这个工作的确该使认真的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全都高兴。  这里篇数并不多,人数也不多,但是聚在一个小小的选集里也还结实饱满,拿到手里可以使人有充满喜悦的希望。  我们不怕读者读过了以后,这燃起的希望或者又会黯下变成失望。因为这失望竟许是不可免的,如果读者对创造界诚恳地抱着很大的理想,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