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荧楼”在心里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2005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初度的徐开垒先生辞世而去,“荧荧楼”里的温暖谈话,老人清癯智慧的亲切形象则永在我心里。
  “荧荧楼”是徐先生书房的名字,朝南向阳,一排书橱里装满了书,长沙发和单人沙发相对,坐着与对面的老人说话,觉得距离很近,心也靠得很近。有时候他也会坐到我的身边来,从边上橱屉里捧出几本相册,依次翻开,一一指着照片中人,述说拍照时的简单故事。与他合影的朋友,有的是文坛前辈,有的是同辈或小辈文友。记忆中,除了京沪两地的名家,还有黄源、徐迟、郭风等等。内中也有几张年轻或相对年轻的面孔,如诗人顾城和他的妻子谢烨,还有影视明星成龙等。先生特地抽出一张照片让我看,照片上共7人,他们是秦怡、徐开垒、魏绍昌、白沉、唐振常、濮之珍、蒋孔阳。这是1991年重阳前夕,7位属狗的同龄人受上海电视台“今夜星辰”之邀举行的一次聚会,这张照片就叫“七狗合影”。看照片时,徐老感慨地说,“7狗走了4狗,就剩下3狗了。”
  坐在“荧荧楼”里看书读报会友人,或者想到了谁要打个电话过去,徐老就是这样过着平静的晚年生活。记得第一次访问徐府的时候,我曾问老人书房取名“荧荧”的来由,他便说了一段孩童年代的故事,大意是幼时在宁波老家念书很勤奋,清早起来,天还没大亮,他就凑在书桌上方一盏5支光的电灯下攻读。“荧荧”者也,就是让自己记住自幼养成的刻苦学习精神。说到这里,先生引我去看阳台上的两个物件——一副很是陈旧的木桌和凳子。他说这就是在宁波老家使用的书桌,来上海时把它带了过来,一直到成年后还使用多年。“几十年中,搬了十一次家,两件旧物始终留着,家人几次提议处理掉,我都不同意。”完全用不着问为什么了,“荧荧楼”,——岂止是一个简单的书房名字乎!
  说起早年的写作经历,先生不会忘记激励他走上文学道路的那篇习作《两个泥水匠》,那是开垒读初中时写的一篇征文应征稿,上海《新少年》杂志在刊登这篇稿子的时候,加了一个按语:“少年诸君深入了一回‘民间’,当了小人物的大众书记,起草了他们的宣言。”短短的几句话,对小开垒的影响太大了。《新少年》是由叶圣陶先生主编的(1936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创刊出版),70年代末开垒在访问叶老的时候,说起了这篇少年习作,他一直觉得那个编者按语是叶先生写的,当然时间已久,对于具体的文事,老前辈是记不得的了。
  过去的许多新闻从业者,是从爱好写作进入这个行当的,徐开垒也是其中的一位。入行的师长,首先是当年主编文汇报《世纪风》和《万象》杂志的柯灵先生。从在《世纪风》发表《阴天》一文开始,徐开垒结识了柯先生,两人首次见面叙谈是在《万象》编辑部,送稿的过程中,有一次还见到了也在那儿与柯先生谈稿件的年轻的张爱玲,那个时期一道写稿的文学青年,还有袁鹰(田钟洛)、何为、王殊等。与柯灵的好友唐弢先生则是抗战胜利之后认识的。
  开垒先生曾经长期服务的文汇报《笔会》副刊,在时代风云中数度载沉载浮,直至“四人帮”倒台,社会获得新生,这个刊物方才进入了稳定经营和发展的好时期。《笔会》历经磨难再度复出过程中的“经典故事”,是巴金先生的《一封信》以及由此引起的文人重新拿起笔的连绵热潮。在“荧荧楼”里重提这个话题,开垒先生慨说“约到巴金的《一封信》,也是时代给予的机遇”。他清楚地记得1977年5月在武康路巴金寓所谈话时的情景。徐开垒提出请巴金先生写文章的时候,巴老开始不大愿意,经过一番恳切交谈,有点接受了,但一时里想不出用什么方式来写,徐开垒随即提议:“那么多年不见您的信息,读者多么想念您,就用写信的形式吧!”巴金沉思片刻之后,终于答应了。5月25日,文汇报发表了巴金先生的《一封信》。春雷既响,其影响之大之深,很快被后来的许多事实所证明,著名作家一个又一个用自己的文字复出亮相,文苑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兴旺景象。兴奋中的徐开垒不敢稍有懈怠,利用各种机会四出访问组稿。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有机会看望了叶圣陶、冰心、曹禺等文坛前辈。
  有段时间笔者应约为杂志社写老作家访记,在“荧荧楼”与开垒先生交谈的内容多一些。徐老耳背,对话交流中常会有一点障碍,有时候为让他听清楚一个词语,不得不用笔在纸上写出。杂志社需要照片,他首先拿出来的一张是1988年同巴老的合影,那应当是他写《巴金传》期间拍的。开垒说他结识巴金,是从1951年的一次通信中开始的,1956年接受编《笔会》后,就有了登门访问的机会。关于写《巴金传》的情况,我读过他在一些文章中的记述,采访中,也有一些具体细节的了解。这部大书,开垒先生是全身心投入,真正用“心”写出来的。他说有几个一直思考着的问题,如有关“无政府主义”,以及巴金创作“喷发期”和建国后在一个长时期中走不出“低谷”的缘由等,在同巴金面对面的谈话中得到了回答,心里觉得特别的畅快。《巴金传》出版了首卷和续卷后,开垒先生没有停止对传主生活和文字活动的关注,2006年他在美国探亲时,还按出版社的提议完成了新的增补部分,我存留的先生信件中,有一封就谈到了增补章节(第八章)的三个题目,内中一节让我转交给当时的《朝花》编辑,建议先行发表,那时先生已是84岁高龄了。徐老提供的另一张照片是他和夫人刘秀梅,同柯灵及夫人陈国容在富春江上的合影。柯灵和徐开垒相知相交数十年,这位尊敬的师长和挚友辞世后,他便常常拿出照片抚看寄托哀思。后来我写的访记在刊物发表,配发了这些照片。
  开垒先生2006年从美国回来后,有个短时期去学了电脑。有一次在“荧荧楼”里他对我说,主观上总不愿太落在时代后面,但客观存在的东西一点也没办法,一方面想学电脑,一方面视力不断下降,拼音打字已无信心,现在只是偶尔打开电脑看看弄弄。纵然如此,八十多岁学电脑,我觉得这正是“荧荧楼”主人终身学习不愿停歇的生动写照。印象中,2009 年开垒先生写了《阿满的影子》,2010年在《笔会》上发表了另一篇散文,此后再无文章面世。这位成绩卓著的老报人,同时也是一位著述丰硕的散文家,晚年出版的《我在文汇报写稿70年》、《徐开垒新时期文选》,记下了这位耄耋老人七十多年的文字足迹。笔者过去在编副刊的时候,多次编发过先生的散文作品。前些年有好几次与徐老一道参加作协散文组的外出采风交流活动,其间所了解的徐老散文写作的经验和观点,曾先后在《橘林晨话》、《森林夜话》拙文中写到。
  在“荧荧楼”里,在电话里,曾听先生不止一次说过这样的话:心里有东西想写,却因视力不济而只得搁笔,这是自己现在最大的苦恼。幸好报纸上的短文还可看一些,这是他同文字最后的交流形式了。我知道先生有长期写日记的习惯,直到2010年还没有完全停止。他说视力越差,写的字越小,有的写完自己也不认识了。暮年中的老人不免会有孤独感。有一次赵丽宏先生转来徐老从美国寄来的散文《朋友丁》,附信中就说到老人在异国的日子更觉寂寞。《朋友丁》的内容是对阔别数十年居住在台北的一位早年挚友的深切怀念,此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晚境中老人的清寂心态。徐老夫人去世多年,他一人居住,由一位住家保姆照料日常生活。儿子在美国,一个女儿在深圳工作,另一女儿在上海,常来照顾老父亲。徐老与夫人感情深笃,他曾对我说,“她太不容易了,我做新闻工作顾不了家,四个孩子都是她拖大。”爱妻走后,老人对子女说,“你们可以忘记我,但一定不能忘记你们的母亲。”前些年有一次几位朋友在何为先生家里做客,中午何老留饭,席间说到老人孤独的话题,我们半开玩笑地对开垒说,是否可以考虑找个合适的人做老伴说说话呢,徐老听后说了一句“她走得太早”,便失声哭了起来。我们赶快岔开话题,以后再不提这事了。
  我同开垒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去年冬日在瑞金医院病房里,最后一次在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是今年1月3日上午,电话是他打过来的,说看到了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散文《俪兰雅话》,“在新年里读到这样的文章觉得很高兴……”接下来告诉我,前几天给郑敏之、王殊寄了贺年卡,简单写几个字还勉强可以对付。此后仅仅过了十来天,1月20日上午徐老女儿徐红来电泣告慈父于昨晚去世,真是惊痛万分。当天向北京的王殊先生报知噩耗,王老以沉重的声音说这些日子打电话总是联系不上,几天前收到了开垒的贺年卡,安心了许多,怎么竟这样走了……
其他文献
滑稽戏来源于哪里?滑稽戏与独角戏是如何形成发展的?上海滑稽戏的基本语言、特色是什么?……多年来,因为缺乏理论研究,上海滑稽的面貌一直模糊不清,即便是从业者对滑稽的“祖宗”都不甚了解。让人欣慰的是,如今种种疑惑可在《海上滑稽春秋》丛书中寻到答案。2012年8月面世的《海上滑稽春秋》丛书由上海滑稽剧团、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联合编制,共分为4部,分别是《远去的上海市声》《上海滑稽前世今生》《上海滑稽三大
期刊
2012年7月3日至4日,上海又迎来一件盛事、喜事: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举行。来自文学、戏剧、电影、美术、音乐、舞蹈、书法、摄影、曲艺、民间文艺、杂技、电视、文学翻译等专业艺术领域和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及区县文联代表约700人济济一堂,共商文艺发展大计,共襄文艺繁荣盛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出席并讲话,上
期刊
在那时,我们都知道黄永生。这个人的声音在半导体收音机里:“……毯子身上盖一盖……”这样的声音是在灶披间里,厢房里,前楼、客堂、亭子间……互相窜着;黄永生的声音是具有穿透力的。现在我看着黄永生的照片,对“台上台下师徒情深”的画面除了赞叹,似乎没有更多话想说,倒是嘴里情不自禁地这样来上一句:“毯子身上盖一盖。”前后不搭,但真的是链接了城市生活的两个时代。  一个人的声音,成为一个城市和一个时代的集体记
期刊
文革以后,上影厂的人叫刘琼“老爷叔”,既是尊敬又透着亲热,可见他人缘之好。   老爷叔和我们这班“小爷叔”瞎缠时,会讲上海话,他的上海话里带点苏州口音,交关好听。卅年代过来的上海老派男人,讲起上海话来那个腔调,今天没多少人会得讲了。   有一天,大家瞎聊文革当中“吃生活”(挨打)的事情,就讲“老爷叔”平常会做人,在厂里没“吃生活”。他就讲,文革当中厂里的确没人打过他,不过还是吃着一记生活,就一
期刊
记得四年前曾写过一篇《陈坤为什么不出轨》的文章,说的是陈坤在《画皮》中扮演的都尉王生,面对绝色女子小唯(周迅饰)的爱慕与色诱,左右为难、上下纠结,不过最后还是守住底线,保住了与妻子佩蓉(赵薇饰)的婚姻。依我的分析,陈坤之所以咬紧牙关,不敢贸然出轨与化作美女的狐狸精小唯苟合,完全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庞勇(甄子丹饰)的存在。深爱赵薇的甄子丹,在陈坤与赵薇结合后,痛苦万分地选择了离开,只是仍无时不刻地关心着
期刊
前不久记者来采访,我告诉她,我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她一脸惊讶:“北京有电影学院,上海也有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人才的学校吗?”别说年轻的记者,我想也许中年的记者也不知道这所学校。这次谈话让我深深地怀念起我的母校——上海电影专科学校。     培养人才的高地   上海电影学校诞生于1959年9月,到1963年9月就并入北京电影学院,历史很短,仅五年。学生少,仅两届毕业生,共270人,但有六个专
期刊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冲破思想藩篱、触动现实利益,改革从一开始就挑战着既定格局,也无可避免地伴随着“不同声音”。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
期刊
《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不夜城》、《傲蕾·一兰》……一生执导了近50部电影的著名导演汤晓丹,2012年1月21日晚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一个享誉中外的电影大导演,生前却再三叮嘱家人丧事从简,其淡泊明志、君子风范令同事和后辈们崇敬。  1月30日下午,在缓缓奏响的贝多芬交响曲中,简朴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华东医院举行。汤晓丹生前导演的经典影片《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等大幅
期刊
《开天辟地》等56部文艺作品获奖   2012年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暨2011年度上海文艺创作和重大文化活动颁奖典礼日前在锦江小礼堂举行。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女高音歌唱家高芝兰荣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尚长荣、王丽萍、黄豆豆等16位艺术家荣获“上海文艺家荣誉奖”,茅善玉、陈苗等5位艺术家荣获“2011年度优秀文艺工作者奖”。另外,共有56部文艺作品获得上海文艺创作精品、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及上海文
期刊
父亲丁景唐对我说:“凡是你想要得到的文化界前辈的人或事,于伶伯伯都知道。”“是吗?”我有点半信半疑,可是过不久,父亲的话就得到验证。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写叶灵凤小传,去找于伶伯伯,我一说叶灵凤的名字,他即脱口而出,“噢,就是那个中期创造社出版部的小伙计。”一句话,把叶灵凤的特点指出来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正在研究关露的生平和作品,跑到于伶伯伯家,果然他与关露很熟,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