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辅助教学自 70年代起,经历了研究实验阶段、普及应用阶段和综合发展阶段。综合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代。随着教改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教学有效整合,并进行有效创新,也就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课改研究的热点。
信息技术引入中小学课堂后,教学个别化、协作化和社会化成为可能;以光盘、网络为载体的数字化教材成了发展趋势;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课堂成为学校的又一组成部分。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模式、信息呈现的方式和教学环境发生了质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例在教学“计算不规则图形周长”这一课时,通过flash使图中不规则图形的每条边都能进行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求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边的平移把它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转为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形象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教师单一的运用粉笔和直尺来进行讲解,效果好得多。
二、与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然而至今这依然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许多学校都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改变“生源”上。实际上,从全社会看生源是改变不了的,学生的水平不整齐是绝对的,有成绩好些的,必然有成绩差些的。对数学课,学生程度不整齐是很难办的,你要照顾差的,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反之只有牺牲大多数培养尖子。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有的在小学掉队,有的在初中,有的说不上在什么环节掉下队来再也没跟上来,所以数学课有时很难补。因为传统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需照顾整体,而教学的“一刀切”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要因才施教必需要有教学的个别化,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教学软件从理论上讲能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学生可以用这类数学教学软件自学和复习,他们想学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想看几遍就看几遍。过去教师“一对全体”的教学现在可以用“一对一”的人机交互方式补充,此外,学生可以通过与自己选择的学习伙伴相互讨论,通过与教师的及时交流,在课堂上信息交互的机会大为增加,而且极有针对性。在课后教学软件还可充当教师的助手及时辅导。考虑到教学网络的发展前景,教师可对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过去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面对每一个学生。
三、与新课程教学方法形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要求课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并进行统计。此时,有位同学提出:“我去天平山风景区游玩看到有塑料袋扔在湖边,污染了环境,我想对我们小区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进行调查。通过小组调查的数据,利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说明塑料袋对环境污染的危害。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数学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应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信息技术引入中小学课堂后,教学个别化、协作化和社会化成为可能;以光盘、网络为载体的数字化教材成了发展趋势;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课堂成为学校的又一组成部分。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师生角色、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模式、信息呈现的方式和教学环境发生了质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小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种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一、与新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最终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开展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例在教学“计算不规则图形周长”这一课时,通过flash使图中不规则图形的每条边都能进行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求不规则图形可以通过边的平移把它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转为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操作,形象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教师单一的运用粉笔和直尺来进行讲解,效果好得多。
二、与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然而至今这依然是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许多学校都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改变“生源”上。实际上,从全社会看生源是改变不了的,学生的水平不整齐是绝对的,有成绩好些的,必然有成绩差些的。对数学课,学生程度不整齐是很难办的,你要照顾差的,就只能让好的等一等,反之只有牺牲大多数培养尖子。许多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有的在小学掉队,有的在初中,有的说不上在什么环节掉下队来再也没跟上来,所以数学课有时很难补。因为传统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需照顾整体,而教学的“一刀切”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习者的要求。要因才施教必需要有教学的个别化,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引入数学教学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教学软件从理论上讲能满足各类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学生可以用这类数学教学软件自学和复习,他们想学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想看几遍就看几遍。过去教师“一对全体”的教学现在可以用“一对一”的人机交互方式补充,此外,学生可以通过与自己选择的学习伙伴相互讨论,通过与教师的及时交流,在课堂上信息交互的机会大为增加,而且极有针对性。在课后教学软件还可充当教师的助手及时辅导。考虑到教学网络的发展前景,教师可对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过去学生围着教师转,现在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能够面对每一个学生。
三、与新课程教学方法形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其却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学习“统计”时,要求课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些社会调查,并进行统计。此时,有位同学提出:“我去天平山风景区游玩看到有塑料袋扔在湖边,污染了环境,我想对我们小区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进行调查。通过小组调查的数据,利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说明塑料袋对环境污染的危害。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数学的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应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