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朝诗人杜甫被世人称为“诗圣”,其诗歌作品或沉郁顿挫,或借故咏今,均向世人展现了一位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并且对世事变迁与人民疾苦怀有深切同情与沉痛哀思的诗人形象。其诗歌以历史事件发展变迁为主体线索,用借故咏今或咏史怀古的方式,记录了唐朝从盛世逐步走向衰落的全过程,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大量参考文献。本文将深刻挖掘杜甫的极具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以期寻找其咏古诗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杜甫;唐朝;诗人;咏史怀古
一、引言
杜甫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唐朝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其作品被世人誉为“诗史”,在整个古代诗歌界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历史长河之中,陶渊明、王粲等人均是运用借古讽今、咏史怀古方法的著名诗人。唐朝开始,以杜甫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将其通汇贯通,出现了大量的著名作品。他们通过历史的镜子审视现实,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古时古人的关切,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自己命运的不甘与悲愤。
二、借史抒发世事变迁之忧思
正所谓“考摭媸妍用破心,剪裁千古献当今。闲吟不是闲吟事,事有闲思闲要吟”,杜甫借古咏怀的目的正在于此。在历史上,唐朝经历过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盛时期之后,统治阶级愈发纵情声色且荒淫无度,达官贵人们通过克扣农民粮饷,加大税收力度,加速土地兼并等方式剥削平民;杨贵妃一生奢侈挥霍无度,不仅在宫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朝野中恣意妄为,而且仅为其姐妹三人量体裁衣的裁缝就多达八百人,丝毫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极大地激化了阶级矛盾。于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一手策划的“安史之乱”爆发,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杜甫一直用诗人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观察着世事,当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心由对大唐盛世充满希望转为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无限忧思。在《九成宫》这首诗中,杜甫用借古讽今的方法希望统治阶级能够及时惊醒,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其中,“哀猿啼一声,客泪迸林薮。荒哉隋家帝,制此今颓朽”一句,意为他路过一处衰败无人之地,耳听哀猿的啼鸣,不禁睹物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联想到国事家事禁不住迸出泪水,隋朝皇帝正因为荒淫无敌,才落得被唐取代的下场。诗中提及的“荒哉隋家帝”,讽刺的正是隋炀帝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听众人规劝建成“九成宫”,使“役使严急,丁夫多死”,劳民伤财,人民疾苦,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大唐所取代。杜甫正是通过对隋朝的讽刺,希望能够使君主惊醒,不要重蹈隋之覆辙,具有极其珍贵的现实价值。
三、托古咏今表达怀才不遇之悲愤
杜甫一生坎坷曲折,怀才不遇。在朝为官时,由于自己执意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后被贬官华洲,一直郁郁寡欢,常常作诗以排解心中不快。在诗中,他经常使用古代先贤之例自比,如诸葛孔明、司马相如等著名的人物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借以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明君重用,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被貶夔州时创作的五首组诗。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一句,意为庾信一生漂泊无依、萧瑟凄惨,到暮年时所做的怀念家乡的诗篇感动了所有的江东父老,杜甫以庾信自比,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挂怀之情。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一句,表面看是为宋玉不为世人理解抱不平,实则将宋玉自比。杜甫重游先贤居住之所,由宋玉的身世,联想起自己一生萧索,居于舟中,孤苦无依,这才化境为情,创作出这样一首咏史诗聊以自慰。其四“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一句中,描述了诸葛亮的住所武侯祠居于古山之中,跟君主的祠庙相邻,逢年过节时有村翁奔走祭祀,君臣一起享受后人的爱戴与尊重。虽为短短四小句,但充分表达了杜甫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崇敬与思怀,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君臣和谐共创伟业的无限向往。诗人认为,只有当君臣二人能够相互欣赏理解,臣子才能够真正施展抱负,尽心辅佐君王,成就一番大业。而杜甫所生时代,恰逢朝廷充满奸佞小人,忠心臣子无法找到容身之所,以至想他这样的有志之士遇人不淑,怀才不遇,被贬流放。杜甫用咏古怀今的手法,高屋建瓴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思,对朝廷人才政策的见解,具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鲜明的个人特色。
四、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
众所周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杜甫的咏史诗中,处处体现着他不同于常人的超前意识。例如,他为了实现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政治抱负,毅然决然选择北上为官,长期周旋在达官贵人之中,却发现君主昏庸、佞臣掌权,他早已预见在万世太平的假象之下隐含了不可避免的亡国危机。在其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句充分体现了他对“安史之乱”的预判与忧虑。而当他叹息“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的时候,又充满了对统治阶级大肆搜刮民财据为己有的批判精神。
五、结论
通过上文给出的论述与实例,笔者认为,杜甫的咏史诗,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不断为后人所传诵。正是因为他独具一格,创造性地开辟了咏史怀今诗歌领域的新篇章。杜甫的咏史诗以真实的古人古事为骨肉,以讽古嘲今和委婉批判为血液,具有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充满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也将继续追寻前人的步伐,传承中国古文化,利用自身未来在中文专业的深造与学习不断深入古诗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小平.回归旧知,牢记手法——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5).
[2]许保刚,杨海明.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刘宝明.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J].德州学院学报,2009(01).
关键词:杜甫;唐朝;诗人;咏史怀古
一、引言
杜甫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唐朝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其作品被世人誉为“诗史”,在整个古代诗歌界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历史长河之中,陶渊明、王粲等人均是运用借古讽今、咏史怀古方法的著名诗人。唐朝开始,以杜甫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将其通汇贯通,出现了大量的著名作品。他们通过历史的镜子审视现实,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古时古人的关切,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自己命运的不甘与悲愤。
二、借史抒发世事变迁之忧思
正所谓“考摭媸妍用破心,剪裁千古献当今。闲吟不是闲吟事,事有闲思闲要吟”,杜甫借古咏怀的目的正在于此。在历史上,唐朝经历过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盛时期之后,统治阶级愈发纵情声色且荒淫无度,达官贵人们通过克扣农民粮饷,加大税收力度,加速土地兼并等方式剥削平民;杨贵妃一生奢侈挥霍无度,不仅在宫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在朝野中恣意妄为,而且仅为其姐妹三人量体裁衣的裁缝就多达八百人,丝毫不顾广大人民的死活,极大地激化了阶级矛盾。于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一手策划的“安史之乱”爆发,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杜甫一直用诗人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观察着世事,当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心由对大唐盛世充满希望转为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无限忧思。在《九成宫》这首诗中,杜甫用借古讽今的方法希望统治阶级能够及时惊醒,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其中,“哀猿啼一声,客泪迸林薮。荒哉隋家帝,制此今颓朽”一句,意为他路过一处衰败无人之地,耳听哀猿的啼鸣,不禁睹物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联想到国事家事禁不住迸出泪水,隋朝皇帝正因为荒淫无敌,才落得被唐取代的下场。诗中提及的“荒哉隋家帝”,讽刺的正是隋炀帝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听众人规劝建成“九成宫”,使“役使严急,丁夫多死”,劳民伤财,人民疾苦,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大唐所取代。杜甫正是通过对隋朝的讽刺,希望能够使君主惊醒,不要重蹈隋之覆辙,具有极其珍贵的现实价值。
三、托古咏今表达怀才不遇之悲愤
杜甫一生坎坷曲折,怀才不遇。在朝为官时,由于自己执意直言进谏,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后被贬官华洲,一直郁郁寡欢,常常作诗以排解心中不快。在诗中,他经常使用古代先贤之例自比,如诸葛孔明、司马相如等著名的人物形象经常出现在他的诗中,借以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明君重用,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被貶夔州时创作的五首组诗。其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一句,意为庾信一生漂泊无依、萧瑟凄惨,到暮年时所做的怀念家乡的诗篇感动了所有的江东父老,杜甫以庾信自比,触景生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无限挂怀之情。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一句,表面看是为宋玉不为世人理解抱不平,实则将宋玉自比。杜甫重游先贤居住之所,由宋玉的身世,联想起自己一生萧索,居于舟中,孤苦无依,这才化境为情,创作出这样一首咏史诗聊以自慰。其四“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一句中,描述了诸葛亮的住所武侯祠居于古山之中,跟君主的祠庙相邻,逢年过节时有村翁奔走祭祀,君臣一起享受后人的爱戴与尊重。虽为短短四小句,但充分表达了杜甫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崇敬与思怀,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君臣和谐共创伟业的无限向往。诗人认为,只有当君臣二人能够相互欣赏理解,臣子才能够真正施展抱负,尽心辅佐君王,成就一番大业。而杜甫所生时代,恰逢朝廷充满奸佞小人,忠心臣子无法找到容身之所,以至想他这样的有志之士遇人不淑,怀才不遇,被贬流放。杜甫用咏古怀今的手法,高屋建瓴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思,对朝廷人才政策的见解,具有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鲜明的个人特色。
四、超前意识和批判精神
众所周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杜甫的咏史诗中,处处体现着他不同于常人的超前意识。例如,他为了实现自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政治抱负,毅然决然选择北上为官,长期周旋在达官贵人之中,却发现君主昏庸、佞臣掌权,他早已预见在万世太平的假象之下隐含了不可避免的亡国危机。在其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句充分体现了他对“安史之乱”的预判与忧虑。而当他叹息“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的时候,又充满了对统治阶级大肆搜刮民财据为己有的批判精神。
五、结论
通过上文给出的论述与实例,笔者认为,杜甫的咏史诗,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不断为后人所传诵。正是因为他独具一格,创造性地开辟了咏史怀今诗歌领域的新篇章。杜甫的咏史诗以真实的古人古事为骨肉,以讽古嘲今和委婉批判为血液,具有极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充满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也将继续追寻前人的步伐,传承中国古文化,利用自身未来在中文专业的深造与学习不断深入古诗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小平.回归旧知,牢记手法——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15).
[2]许保刚,杨海明.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1).
[3]刘宝明.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取象与造境[J].德州学院学报,2009(01).